03.05 愛新覺羅·胤礽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為什麼會被廢?

小稚說教育


康熙的嫡子胤礽,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個被公開冊封的皇太子,並且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也是唯一的一個。

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生母為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出生兩個時辰候,赫舍裡皇后便去世了,康熙為了紀念他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真摯感情,同時為了表彰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額圖等人在康熙除掉權臣鰲拜過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康熙十四年(1675年),剛滿週歲的胤礽就被康熙冊立為皇太子。

在康熙之前的清朝以及其前身後金政權中,努爾哈赤曾三次確立自己的繼位人,分別是他的弟弟舒爾哈齊,以及自己的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但是這三次立儲均已失敗告終,並且舒爾哈齊和褚英還因此被努爾哈赤所殺,由於後金當時只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並沒有太子的稱法,因而並不能算作是王朝的太子。

而到了皇太極和順治時期,儘管皇太極對於關雎宮宸妃海蘭珠所生的八阿哥,以及順治皇帝對於董鄂妃所生的榮親王,都給予了極高的禮儀,並且這兩位帝王都表現出想要立其為太子的行為和態度,但是這兩位皇子不約而同的均是以不滿週歲早殤的結局收場,並沒有被公開冊封。

在康熙的繼任者雍正皇帝開始,便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不再公開冊立皇太子作為國之儲君。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胤礽在清朝的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為他不僅僅是最後一個被公開冊立的皇太子,未來的國家最高統治者,並且也是唯一的一個。


歷史上的康熙對於胤礽的培養可以耗費了半生心血,但是胤礽的表現卻讓康熙極度失望。

由於胤礽的出生時伴隨著赫舍裡皇后的去世,所以康熙在此後承擔了大部分的撫養胤礽的事務,特別是在胤礽出天花期間,康熙晝夜陪伴長達12天的時間。與此同時,康熙還安排當時非常得寵的榮妃馬佳氏照顧、撫育胤礽,為此康熙不惜將馬佳氏的兒子三阿哥胤祉送到宮外撫養,隨後才將其接回。

在胤礽的培養與教育上,康熙不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進行親力親為的輔導,同時為其安排了四位老師,即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這四人皆是當世之鴻儒,並且為官清廉、品行高尚。與此同時,康熙還給予了胤礽許多的機會來署理國政,不斷提升胤礽的威望。

或許是從小就被冊立為太子受到了周圍兄弟和朝臣的追捧和迎合,也或許是長時間坐在太子位置上也有了其他的想法,成年後的太子並沒有按照康熙所預期的方向健康發展,反而是越來越“壞”。

首先,是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特別是他使用的器皿、鋪蓋、裝飾、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還要珍貴。

其次,就是胤礽非常的貪婪。身為太子,胤礽的俸祿已經是遠超其他皇子,但是這些錢遠遠不足以滿足胤礽鋪張而又奢靡的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太子胤礽經常性自己親自或者安排其屬下的人打著自己旗號進行索賄。

再次,胤礽對於朝臣和兄弟們的態度是非常的傲慢。他經常仗著其尊貴的身份,打壓、排擠、羞辱其他的皇子,並且對於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為基本的禮貌和禮節,讓朝臣是怨聲載道。

最後,就是太子胤礽已經變得完全沒有了同情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親征噶爾丹的時候因風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時候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是興高采烈的,這引得了康熙的極大不滿。

正是因為太子胤礽愈發拙劣的表現,引得了康熙的不滿,也為後來胤礽被康熙兩度廢黜皇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筆。


康熙“兩廢皇太子”後,胤礽在圈禁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後的十年。

康熙與胤礽之間的矛盾的集中爆發起源於索額圖之死。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時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額圖趕來照看太子胤礽,索額圖與太子就此朝夕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在此之後,太子的種種惡習逐步的開始暴露了出來。

這些事情的出現讓康熙開始反思對於太子的教育,最終發現索額圖成為太子“變壞”的最大元兇,於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對於索額圖已經忍無可忍的康熙皇帝直接將索額圖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額圖被活活餓死。

康熙皇帝原本希望借索額圖之死給胤礽一個提醒和教訓,可是這卻極大的刺激了胤礽,在這之後胤礽近乎於以一種報復的態度來對待康熙,兩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並且直接導致了“康熙一廢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非常喜愛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熱河秋闈中去世,就在康熙皇帝以及所有的皇子陷入悲傷之時,只有胤礽依舊我行我素,毫無傷感之意,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極大不滿。

與此同時,在這期間康熙驚訝的發現胤礽竟在深夜窺探自己的營帳,這再一次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於是康熙皇帝當機立斷,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為由,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在這之後,眾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相互傾軋,並且紛紛還想將胤礽置於死地,一時間朝堂上是烏煙瘴氣,為了政局的穩定,同時也是不願看到自己半生心血被白白浪費,康熙皇帝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對於自己被複立,胤礽想到的不是痛改前非,而是感覺有了“保護傘”一般的繼續放肆,在他看來,皇子之間的爭鬥以及康熙內心的糾結,都讓他能夠安坐太子之位。於是在這之後,胤礽的拙劣表現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繼續貪贓枉法、欺凌兄弟和朝臣,甚至拉幫結派,結黨營私。

對於已經無可救藥的胤礽,康熙皇帝也最終死心,在“託合齊會飲案”爆發後,康熙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將其圈禁在了鹹安宮,終康熙一朝也未將其放出。

而胤礽也最終在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死後被雍正皇帝追封為和碩理親王,隆重下葬,其子弘晳等人也受到雍正的優待,相對於那些被雍正殘酷迫害致死的康熙皇子,胤礽也算是以“善終”收場吧。


雍親王府


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前期和後期性格也不盡相同,作為一個“老太子”胤礽性格應該也是經歷過變化。

康熙著急立太子。

胤礽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要從康熙為什麼著急立太子說起。

康熙十四年(1675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讓康熙急了慌忙的立太子,這件事就是“三藩之亂”。由於吳三桂等人發動的“三藩叛亂”導致國家統治不穩定,康熙不得不學習漢文化,立嫡長子為太子以安定民心。

《清聖祖實錄》有言: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室無疆之休。”立太子一事,實為國家根本,是國祚大事。

就這樣剛滿一歲的胤礽就被冊立為太子,身居高位。但小時候的胤礽還是很得康熙寵愛的。康熙稱讚他八歲就能左右開弓,“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

太子的權力和野心。

可以說胤礽的野心讓他失去了耐心,也是性格大變的開始。而野心是伴隨實力增長的。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時期,都是皇太子坐鎮京師,基本上行使了康熙的權力。

一旦太子開始干預朝政,身邊也就不由自主的圍聚了一群官僚,成為了太子黨,其中的領頭人物是索額圖。索額圖的親侄女是胤礽的生母,自然要為家族利益考慮。最終導致明珠一黨和太子黨的對立,彼此互相拆臺,互看不順眼。

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位帝王最討厭的就是黨爭,但又擅於利用黨爭。眼看著太子黨權勢日增,在康熙怒斥太子“服用依仗等物,太為過制,與朕所用相同。”

封建王朝最講等級,太子在依仗、規格方面有僭越行為,就算親老子也不能容忍,於是發生了第一次廢儲事件。

太子的品性。

南開大學馮爾康先生研究清前期史很有功力,他認為胤礽為人奇嬌至奢,貪得無厭。在胤礽十三歲的時候,人們就說他“剛愎喜殺人。”

康熙征討噶爾丹途中生了重病,想念胤礽,命他前來,誰知道胤礽見到皇父面後並未流露出傷心之色,這大大讓康熙傷心了,指罵他“絕無忠愛君父之念。”

1708年33歲的胤礽第一次被廢,但不久之後就復立了,1709年胤礽重新被封太子。這次復立並不是因為胤礽表現有多麼好,完全是眾多皇子爭奪儲位打得頭破血流,康熙實在沒有辦法解決,才不得不採取暫時息事寧人。

但這次胤礽並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加快結黨的步伐,加上發生廢儲之事後,諸皇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與太子一爭,和太子的關係更惡劣,胤礽稍不留神就會背後插刀。

其實這一時期胤礽最應該的便是低調做人,但是做了這麼幾十年太子,他難以改掉自己高高自上、驕奢淫逸、看重虛名的性格。這時候他的位置並不鞏固,卻不會審時度勢,以致於1711年康熙忍無可忍再次廢了他。

多次廢立,父子關係很難恢復如初。

1713年康熙念及過去舐犢情深,再次出於不忍之心試圖復立了胤礽,不過這次上天不再給胤礽機會。這時發生了有關太子不安分,試圖結黨的“礬書案”。康熙得知後判處胤礽監禁,自此胤礽也就和太子一位無關了。

縱觀胤礽的兩立兩廢,以及最後一次差點又復立,如果說前期胤礽是沒有把握住機會,自己恃寵而驕,看不準形勢,政治心智過於幼稚的話。那麼最後一次復立太子,基本上局勢已經大大不利於胤礽了。

太子不過是個政治靶子,是康熙試圖穩定政局的工具,加上數次胤礽沒有充分做好準備,導致父子親情關係破裂。在父系制社會,親情是面子,政治才是裡子,父慈子孝是理想,而爭權奪利才是宮廷鬥爭的常態。


兮兮說事兒


看到問題中提到胤礽,我第一反應想到唐朝的另一個太子李承乾,同樣是優秀的爸爸,兒子也非常出色,結果康熙和李世民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同樣載了跟頭。仔細想想帝王的眼光是經過千百次政治鬥爭積累下的,尤其康熙爺12歲就搞垮三朝元老鰲拜,先後平定三藩、收回臺灣、收拾準格爾丹等,結果在兒子胤礽繼位事件上卻顯得不那麼英明神武。



我個人覺得康熙和李世民一樣,犯了大部分家長都會犯的錯誤,應試教育!為了繼承皇位而皇位,主觀思想中認為,優秀的帝王就應該有個優秀的繼承人,老子這麼牛,兒子安敢慫?於是在培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傾注很大的心血,當然兒子也不可能差,在集萬千資源為一身的條件下,再不行考個211、985也是水到渠成。

胤礽就是這種應試教育的產物,康熙對他的高壓教育反而帶來的是逆反心理,導致胤礽的能力不匹配他的品行,這也是胤礽兩次被康熙廢除的關鍵原因。胤礽從出生起就自帶皇位光環,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公開冊封的太子,可見康熙對他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對胤礽的教育問題上康熙更是親力親為、言傳身教。



胤礽成年後,康熙多次讓胤礽參與政治決策,甚至祭祀等大典,更是配置了國家最高水準的教育資源,如:李光地、熊賜履、張英等名臣大儒都是胤礽的老師。在物質上康熙更是給了胤礽超規格的儀仗、行宮、各種賞賜不斷。此時胤礽的表現也證明了康熙的教育很成功啊,一度贏得康熙和滿堂大臣的讚譽: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可事後的發展顛覆了康熙的認知,胤礽在康熙的溺愛下,性格成型完全脫軌。

所謂儒家百學、聖人之道並沒有影響了我們太子哥的心性,胤礽逐步變的嬌縱蠻橫、暴躁叛逆、喜怒無常,放縱手底下人貪贓枉法,索取賄賂。他自己則拉幫結派、愚弄大臣,最過分的是私自扣押蒙古國貢品,對兄弟們冷漠無情。在康熙塞外出巡時,最小的兒子胤衸感染風寒病逝,我們這位大哥是不聞不問,一句關心的話也沒有,最後康熙認為胤礽結黨營私: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於是胤礽第一次被廢。



胤礽被廢除後康熙是真難受,辛辛苦苦培養的接班人盡然這麼個德行?結果更難受的事情再後頭,胤礽被廢,讓康熙其他的兒子們看到了上位機會,紛紛拉幫結派明爭暗鬥。而康熙對胤礽沒有完全失去信心,更想避免兒子們之間你死我奪的政治鬥爭,於是又提出復立太子。原本以為第一次廢除,會讓胤礽好好悔改認識錯誤,結果胤礽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在康熙五十一年發生的水利貪汙案件後,胤礽再次受到牽連,康熙發現這個兒子還是圖謀不軌,於是胤礽再次被廢,終身監禁在鹹安宮內。

胤礽從冊封到兩次廢除,經歷了過山車似的政權崩塌,最後徹底失去儲君機會。並不是因為胤礽能力不行,而是康熙對胤礽的教育中過於溺愛,在胤礽個人品德上沒有過多關注。就和現在的個別家長一樣,辛辛苦苦的培養孩子上大學,結果衣服不會洗,雞蛋不會剝,更別提待人接物。


我不是易中天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長子,他被廢不止一次,3年內兩廢兩立,這個經歷恐怕在中國歷史上的太子中絕無僅有。

清朝入主中原後,在很多方面都依明制行事。漢族大臣中有人不斷上奏章,請求取仿漢制,早定國本,冊立太子。順治十四年(1657),福臨的寵妃生皇四子,欣喜若狂,準備冊為太子,因早夭而作罷。康熙即位後,這種早定國本的思維仍然強大,所以在康熙十四年(1675),正值平定三藩軍情緊急之際,胤礽剛滿週歲就被冊封為太子。之所以選擇這個時機冊立太子,意在穩定人心,昭示正統。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一帆風順,可以說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玄燁遭遇了嚴重挫折。

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母赫舍里氏,輔政大臣索尼之孫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冊為皇后,生胤礽當日死,諡仁孝皇后。

玄燁深知太子關係重大,為了使他將來順利繼承大位,確實殫精竭慮。太子稍懂事,便親自教授讀書寫字,“告以祖宗典型,守成當若何,用兵當若何,又教之以經史,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事事精詳指示。”(《清實錄》記載)又延攬一批理學名臣和博學碩儒做太子的師傅,要他們既教學問,又教處世立行。胤礽不但很快通曉滿漢文字,像他父親一樣嫻於騎射,而且品貌端莊,待人彬彬有禮,因而頗受玄燁眷愛,外出巡幸時常帶在身邊,讓他體察民情風俗。為了培養他,以後又讓他代行祭祀大典和參與朝政。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燁親征噶爾丹,特意留他在京師,處理各部院奏章,主持政務。第二年,玄燁出兵寧夏,又命他留守。

上圖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胤礽

然而,隨著胤礽稍長,卻越來越使玄燁感到失望。胤礽自幼成長內廷,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加之父輩的恩寵,侍臣的阿諛,逐漸養成享樂奢侈的作風,任性驕縱,不思奮進,發展到後來,依恃皇太子的身分,肆惡虐眾,即使對皇父亦少敬意,對諸兄弟極少仁愛。

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因為皇十八子病重,胤礽無動於衷,毫無友愛,玄燁申斥胤礽的時候,胤礽還頂嘴,玄燁非常失望,也非常憤怒。在當年九月宣佈將胤礽廢斥拘禁,宣佈上諭之後,玄燁痛哭撲地。胤礽被廢后,太子虛位,希冀儲位的皇子們競進紛起,爭鬥愈發不可遏制,達到白熱化程度。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燁思慮之後,宣告復立胤礽為太子。由廢到復立,前後不滿半年。然後復位不久,胤礽故態復萌,對被廢耿耿於懷,種種暴戾乖張行止,甚於從前。玄燁決意將胤礽廢斥。

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玄燁命將黨附皇太子的鄂繕、耿額、齊世武、悟禮等鎖拿,拘禁宗人府,嚴加審訊。審訊長達7個月之久,牽連臣僚多人。第二年四月定案,耿額等處死;其他官員分別議處。玄燁說,諸人結黨俱因胤礽所致,胤礽行事不仁不孝,難以掩蓋,“徒以語言貨財,買囑此等貪濁諂媚之人,潛通消息,尤屬無恥之甚。” 胤礽黨羽被剪除後,康熙五十-年(1712)十月,復將皇太子廢黜禁錮。


陵西散人


愛新覺羅.胤礽為嫡長子,其母為皇后赫舍里氏,在眾阿哥中年齡排行第二,赫舍里氏死於難產,康熙帝對赫舍里氏感情篤深,對其死也是甚為惋惜,隨後冊封其子胤礽為皇太子。

胤礽年少時,深得康熙帝恩寵,所受到的培養是眾皇子所不及,而胤礽聰慧好學,也不負康熙帝厚望。



在文化上,12歲時,就已經將四書五經全部讀完,且“深通義旨”。

在騎射上,據記載,胤礽在五歲時隨康熙帝行獵,“連發五箭,射中鹿一兔四”,而在八歲行獵時,射死一隻虎。

在治國上,康熙北征葛爾丹期間十個月不在京城,命胤礽監國理政,胤礽事無鉅細都能處理的很好,舉朝多有稱讚,而康熙帝本人也很滿意。


在修養上,康熙帝派胤礽接待外國使節,其言行舉止給外使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見胤礽具有大國應有的涵養與風采。

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到,年少時候的胤礽還是非常有才能的。但胤礽常年恩寵至極,也逐漸形成了恣意妄為、乖張暴戾的性格,後來的胤礽生活鋪張浪費,私生活不檢點,任意鞭撻諸王、眾臣,包庇身邊人的罪行,之前的君子氣度蕩然無存,性格暴躁,樹敵無數,康熙帝后來訓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後期胤礽的性格及行為直接導致了其太子位被廢。


第一次被廢黜

康熙二十九病重,胤礽隨諸皇子前去探望,卻並未有愁容,康熙自此認為胤礽不孝,這件事給康熙的印象非常深。後來諸皇子權利漸大,奪位之心日盛,多次在康熙帝面前打胤礽的小報告,雖有些不實之言,但是也有不少確鑿之事,加上康熙此時對胤礽已多有不滿,康熙對這些小報告都深信不疑。而胤礽居太子位多年,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權利圈子,在康熙看來是“越位行事”,對自己的皇權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在加上胤礽蠻橫暴躁,促使了康熙下決心廢掉胤礽。

第二次被廢黜

胤礽復立為太子後,對諸皇子爭奪皇位更加忌憚,希望儘早登基,以免夜長夢多,於是策劃逼康熙帝退位,康熙帝知道後怒不可遏,最終再次被廢。


胤礽被廢黜雖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乖張暴戾的性格、恣意蠻橫的行為,但也有康熙帝的原因

第一:康熙帝對胤礽過分恩寵,且對胤礽的行為不分青紅皂白的默許,這對胤礽性格的轉變有重要影響。

第二:康熙帝早年就冊立胤礽為太子,胤礽居太子位多年,難免有自己的勢力,為以後的治國打基礎,但是康熙帝卻認為這是對自己皇權的威脅,對此極為不滿。

第三:康熙帝極力培養太子胤礽的同時,對諸皇子也委以重任,其初衷是想讓諸皇子報效國家,卻事與願違,讓諸皇子權利漸長,讓胤礽受到了威脅,不得以採取極端措施。


大耳朵金絲猴


現在大多數的文學影視作品對於胤礽都採取“懦弱無能,昏庸無道”的寫實,但實則這是對胤礽的歪曲與誤解。

毫不客氣的說,未被廢黜前的胤礽絕對是一位國之儲君的典範。康熙曾這樣說過“爾在宮穩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無事....爾如此孝順父親,諸事掛念在心,朕亦祝爾長壽無疆,子孫同爾一樣孝順,亦如此恭敬爾”。



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擁有不俗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康熙親政噶爾丹時,胤礽曾奉命監國十餘個月,而這期間他對政務的處理可謂是得心應手,舉朝稱賢。

而康熙對其也十分滿意,他在給太子的硃批中說道“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



可以說作為康熙早年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胤礽不僅聰慧好學,且精通文韜武略,康熙數次御駕親征和南巡時,胤礽都被康熙賦予監國之權,而在監國期間,他對政務的處理是穩中有序,國家在他的治理下是井井有條,文武百官在他的帶領下也井然有序。

在監國時,他的能力、涵養、仁慈都讓百官佩服不已,皆稱其之善。



按理說這樣賢明而又有德的一國儲君,是國之大幸。但是之後康熙種種的做法卻讓這麼一位儲君之典範的胤礽走向癲狂的一面。

康熙的無底線寵愛,讓胤礽慢慢的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胤礽想要什麼,康熙就給什麼,胤礽做錯什麼,康熙也無底線的包容他,最終也就造成了少年時被康熙譽為“爾在宮穩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無事”的“賢君”變成了“不法祖德,不遵朕訓”的“昏君”。



此時被無底線寵愛的胤礽變得越發的瘋狂,他為了讓自己的揮霍得到滿足,他命令自己的親信在地方上使命的收刮民脂民膏。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縱容手下替他大肆地搶奪天下美女。為了對付那些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大臣,他居然在眾人面前當眾鞭打那些人。

當然胤礽會變成這樣一個不可一世,蠻橫無理的性格,除了跟康熙的溺愛有關,還與他所處的政治鬥爭有關。



眾所周知,康熙中期之後的“黨爭”是十分嚴重的,因此時康熙對皇子的培養是奉行“實戰”的理念,所以康熙在諸皇子成年後,都會讓他們或對內臨政,或對外領兵。而這種做法,雖初衷是好,讓自己人掌控清朝大權無可厚非,但是康熙卻似乎選擇性的忘記,他們可都是皇子,理論上都有繼承帝位的可能,你說讓這麼一群人掌權,不就是間接的鼓勵他們去奪太子的權嗎?



畢竟太子要是下臺了,他們其中的某一個人就有了當皇帝的機會,你說在帝位面前誰還能淡定的講兄弟情嗎?當然不會。事實上在這些皇子掌權後,他們就夥同自己的黨羽對太子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打擊與陷害。

你說太子一人就要面對著自己數十位兄弟防不勝防的無休止的打擊,誰能受得了?就這樣,胤礽被自己的兄弟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在當時無論胤礽做什麼,他那些兄弟都會編造一系列的謊言去向康熙告密。



比如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與其他兄弟陪著康熙巡幸塞外時,太子幾乎什麼都沒幹,就有多位兄弟跟康熙進讒言,有說他暴戾不仁,鞭打諸王、貝勒、大臣,有說他截留蒙古貢品,有說他放縱自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凌普敲詐勒索屬下,有說他強搶蒙古女子。



這裡借用《雍正王朝》中王掞所說的一段話“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皇上適才說太子不盡職,我請問:自從太子輔政以來,六部公卿有幾位大人盡職輔佐太子善為謀政;皇上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職責,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除一二位輔助太子理政,其餘的各位阿哥誰不是各自為政、陰為絆阻,甚至還有暗中魘鎮者。”



是的,胤礽後期之所以會變成這樣,與諸皇子無休止的陷害不無關係。想想看,自己做什麼都會被人說不對,自己幹嘛都會被人陷害,這樣壓抑的環境,誰能變得不瘋狂呢?

可以說胤礽最終會被廢,正是因為康熙和他那些兄弟造成的。



前期的康熙因為重視胤礽,所以他拋棄了歷代帝王奉行的“儲君不御政”的規矩,康熙幾乎讓胤礽享受到了與皇帝一樣的權力和待遇。為了讓胤礽樹立威信,他讓百官對他行二拜六叩大禮,他讓胤礽去結交朝政和江南士紳。就是這般作為,胤礽的權力越來越大,皇太子和皇帝開始出現了權力衝突,太子對康熙的威脅越來越大,就這樣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隨之不可避免的就發生了。



“自古無情帝王家”。太子的威脅,讓康熙感到害怕。“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他開始懼怕太子會對他下死手,他開始懼怕他會失去這皇位,所以他不再容忍胤礽的存在。

同時再加上那些對帝位有興趣的皇子在從中的攛掇,他們無時無刻都在陷害著胤礽,也在破壞著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印象,最終胤礽被廢。



當然胤礽的被廢,與他自己也有著莫大的關係。常年對權力的掌控,讓胤礽越發的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也讓胤礽越發的期盼早點坐上皇位,可是康熙活的真的太久太久了,當了三十餘年的太子,讓他早已安耐不住,他想早點坐上帝位,所以他在某些行為上的確有了越位之嫌。



他不但時常頂撞康熙,而且時不時都在表露出一種“康熙怎麼還不死”的念想。而他這等做法,再加上康熙對他的忌憚,和兄弟對他的陷害,最終也就促成了他自己被廢的結局。


澳古說歷史


胤礽是康熙的嫡子,兩次被立為太子,又兩次被廢,他的“落幕”,讓康熙痛心不已,也標誌著清朝嫡長子繼承製的失敗。

高貴的出生,天之驕子,各路名師教學,卻養成不良品性

胤礽的母親孝誠仁皇后,是康熙的摯愛,但生下胤礽就去世了。所以,胤礽從小就缺少母愛,好在康熙對他異常鍾愛。1675年底,康熙出於形勢的考量,立兩歲的胤礽為皇太子。

康熙非常重視胤礽的教育問題,因為這關係到大清的未來的宗廟社稷。康熙認為:

“自古帝王莫不豫教儲貳為國家根本”

在胤礽只有四歲時,康熙就親自教他學習儒家經典和禮樂文化,告訴他祖先的創業史、歷朝歷代的經驗得失以及帝王心術。胤礽六歲時,康熙命張英和李光地當他的師傅;命熊賜履教胤礽理學知識。

為了方便胤礽學習,康熙又恢復了順治時裁撤的詹事府,作為東宮的附屬機構,專門輔導太子讀書。

1686年二月,胤礽年滿十二,康熙為他挑選輔臣,有臣子推薦湯斌。康熙也認為,湯斌品學兼優,就授予他禮部尚書兼管詹事府,專心教導胤礽。

胤礽十四歲時,出閣讀書已經成了不能再拖之事,康熙對湯斌等人說:

“古昔聖賢訓儲不得其道,以致顛覆,往往有之。唐太宗亦稱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儲副,朕深意其故。”

於是,康熙特地委任諸大臣,教導他的“儲貳”胤礽,還訓誡胤礽讀書寫字要勤奮,不許有一天閒暇,並賜名其讀書的地方為“無逸齋”。

在諸多名師的教導下,胤礽掌握了滿漢兩種文字和一些儒家經典,並且擅長弓馬騎射。每次隨康熙出巡,胤礽都能吟詩作對,頗受康熙讚賞。

然而,長大後的胤礽,表現卻讓人失望。他年齡稍長,就結交一些心術不正之人,還染上許多不良習慣;又仗著自己的太子身份,變得日益驕縱,胡作非為,甚至對康熙也不是很尊重,對其他皇子更加冷淡。

康熙第一次征討噶爾丹時,行軍途中,突發疾病,無法繼續前行,於是便命令胤礽和胤祉前來迎駕。胤礽到行宮後,向康熙問安。

當時康熙重病不起,面容憔悴,胤礽卻毫無憂戚的表情,好像一切與他無關,問安如同一場橡皮圖章的形式。這讓康熙很不高興,認為胤礽沒有君父情懷,命他先行回京。此後,康熙對胤礽的感情也開始有所冷淡。

1696年,康熙第二次征討噶爾丹。出發前,他命令胤礽留守京城,負責處理朝廷的一切政務。此外,康熙還命令阿蘭泰等大臣,如果有重大要事,先由大臣討論,然後稟報胤礽。

但是,康熙回京後,發現各部門的奏摺堆積成山,大量政事沒有得到及時處理,這與自己有奏即答的風格相距甚遠。康熙對此很不滿意,認為胤礽懶散,治國理政才能也問題突出。

康熙第三次出征時,仍命胤礽留守京城。臨行前,康熙對胤礽交代,如果有大臣敢作奸犯科或者朋比為奸,等他回京後要據實稟報。但是,康熙剛剛離開京城,胤礽又開始故態復萌,飛揚跋扈,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到一起,平時的端莊已經完全不見蹤影。

康熙回來後,根據御史稟報,將胤礽身邊的小人全部拿下。

從此,胤礽失去康熙的恩寵,朝野上下對其行為不端的議論逐漸增多,連康熙的哥哥福全,在臨終前也提議康熙廢除胤礽。

康熙失望透頂,終究放棄胤礽

康熙多次告誡胤礽要行為端正,但胤礽依舊不思悔改,而且更加猖狂,他結交索額圖等人,朋比為奸。

康熙四十七年秋,康熙帶著胤礽以及眾多皇子去木蘭圍場打獵。途中,康熙貴妃所生的皇十八子病重,康熙很悲痛,皇子們也很傷心。胤礽卻“毫無友愛之意”,康熙將他痛罵一頓,豈料胤礽“忿然發怒”。

鑑於胤礽以往的作為,尤其是他派人監視康熙的動靜,讓康熙深感後怕,一度擔心“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於是,康熙召集諸大臣,先下手為強,宣佈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還指出他的諸多罪狀:

一、專擅權威,肆惡暴戾。康熙認為“得眾心者未有不興,失眾心者未有不亡”,他很注重君臣關係,而胤礽卻動不動就責罰臣工;

二、生活鋪張浪費。康熙一向很注重自己的生活習性,處處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而胤礽卻窮奢極欲,生活開銷遠超康熙,仍“猶以為不足”。

三、結黨營私,覬覦皇位。在封建社會,皇權具有唯一性,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得染指。康熙曾說過:

“國家唯有一主,大權所在,何得分毫假人——《清聖祖實錄》”

胤礽當了幾十年太子,很自然也會迫不及待地上位,他周圍早已經聚集以索額圖為首的黨羽,君與儲君的矛盾開始公開化。

在廢除太子的諭旨最後,康熙還痛罵胤礽:

“必致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後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

胤礽遭此打擊,精神失常。康熙沒想到的是,太子之位空缺,諸皇子奪嫡之爭空前激烈。先是大阿哥出來蹦噠;接著胤禩所向披靡,朝堂局勢錯綜複雜。康熙沒法辦法,再加上念及與胤礽的父子之情,重新復立了胤礽。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胤礽多年養成的壞毛病早已經積重難返。復立太子的幾年間,對其所屬臣子以及侍衛百般刁難;吃穿用度還是超過康熙。

最讓康熙無奈的是,許多指望胤礽升官發財的人,紛紛投靠胤礽,形成一個強大的勢力集團。父子之間圍繞皇權鬥得不可開交,嚴重影響朝廷的安定,許多臣子都無所適從。

1712年,康熙剪除胤礽的黨羽後,再次廢除太子。

秋媚說:胤礽被廢,主要是其咎由自取,但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康熙作為父親,對胤礽管教不嚴,期待過高,以至其走向深淵。此外,皇子們參與朝政,必然會明裡暗裡擠兌胤礽,畢竟每位皇子在理論上都有繼位的可能,這也加劇了胤礽的被廢。


秋媚讀史


胤礽,是滿清歷史上唯一的皇太子,而且是兩立兩廢,極其特殊。

為何作為康熙唯一嫡子,未能登基?

原因很多,也牽涉到複雜的局勢博弈。



一、胤礽身份尊貴

滿清之前為特殊時期,繼承人都是八旗力量的政治妥協。比如皇太極、福臨都是。康熙則是因為福臨早喪,沒有指定繼承人,孝莊因此選擇出過天花的康熙。

康熙冊封胤礽,一是仰慕中原文化,想以嫡長繼承製來拉近漢族士紳的認同感。二是與原配赫舍裡為少年夫妻,感情深厚,胤礽又是赫舍裡剩下的唯一兒子。

所以康熙冊封胤礽為滿清第一個皇太子,給予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待遇,甚至默許索額圖擴張勢力拱衛胤礽。



二,一廢太子

然而康熙教會了胤礽如何做君,卻沒教會胤礽如何做兄弟。胤礽沉浸在自己就是未來皇帝的意識中,對兄弟,大臣非常冷漠。

同時,由於索額圖結黨營私,敗壞法紀,貪汙受賄以滿足廢太子的開銷,康熙逐步對索額圖不滿起來。停職敲打過,卻毫無意義。

此後,傳言索額圖曾試圖謀殺康熙,這一點本人倒不認同,畢竟索額圖集團的活動始終在康熙的監控之下。但是不管怎麼說,康熙42年囚禁並餓死索額圖,想來,應該是索額圖某些地方突破了底線。

失去索額圖的支持後,胤礽勢力大衰。但更危險的敵人也已經全面撲來。

早在康熙37年,康熙出於平衡索額圖與廢太子權力的考慮放出其他兒子參與朝政。大阿哥、三阿哥皆封王,四五七八封貝勒,尤其大阿哥與明珠(明珠不是惠妃的哥哥。明珠與惠妃是同宗,按照輩分算應是惠妃的堂叔)迅速結合形成了大阿哥黨。

大阿哥黨的成員很多,八阿哥(良妃出身非常低,八阿哥從小被惠妃養大),九十及後期的十四均是對廢太子不滿的兄弟。

失去索額圖,本已是岌岌可危的局面,而廢太子又出事了:

一,十八弟死而不哀。二,賬殿夜警。

康熙47年5月,康熙攜兒子們出巡塞外。大阿哥等人告發胤礽三罪,鞭笞貴族,貪汙截留蒙古貢品,包庇奶兄,康熙隱忍不發。

7月,康熙第18子發重病,隨後死去。

胤礽卻沒有哀痛表情,康熙當然很生氣。被訓斥的胤礽,後面卻被發現接近康熙的帳篷並“裂布窺探聖躬“。

在這裡,裂布有兩個解釋,一是帳篷發生自然裂縫,胤礽路過好奇而看了幾眼。二是用匕首劃開帳篷,故意去看康熙的行蹤。

不管是哪一條,康熙之火終於爆發了。9月宣佈廢黜太子。

胤礽居所:



三,復立太子

此時,大阿哥卻主動跳出來,要求代父處死胤礽。康熙盛怒,直言大阿哥蠢豬,沒資格繼承皇位。三阿哥則落井下石,揭發大阿哥勾結喇嘛巫蠱魘鎮太子。

大阿哥轟然倒下。然其勢力還在,早有準備的八阿哥立即出面接管了大阿哥黨主要成員,自身還有妻家外公安親王勢力,加上親近的八九十等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八阿哥黨,立即向儲君位置發起了衝鋒。

康熙得知胤礽是被魘鎮造成的,心中火氣逐步消失,所以當年12月就釋放胤礽並要求大臣們推舉太子,其實是想讓大臣再舉胤礽。

然而結局卻很不妙,在上書房大臣馬齊的帶領下,在退職公爵佟國維的推動下,八阿哥幾乎得到八成的支持。康熙震怒異常,公然推翻自己下令官員推薦太子,朕無有不準的話,重處馬齊,驅逐舅舅佟國維,呵呵。

太多官員支持八阿哥,當然令康熙害怕自己被架空而悲劇掉。然而,哪怕康熙公開辱罵八阿哥為辛者庫賤婦所生,可八阿哥依舊阻擋在胤礽的復起之路上。



康熙經過多次做大臣工作,並晉三、四、五為親王,封七、九等人為郡王,恢復八阿哥的貝勒爵之後,就自以為團結安撫兒子們了,於康熙48年正月再立胤礽為太子。

四,二廢太子

雖然二立太子,但朝中明眼人都明白。康熙不過是用廢太子耍權術,以廢太子做靶標吸引八阿哥黨火力,利於緩慢尋找繼承人。

就是胤礽自己也知道。

康熙49年4月,戶部尚書沈天生串通勒索錢財案爆發,竟牽出胤礽正計劃逼迫康熙提前退位的陰謀。估計此案應該確有其事,康熙撕掉了最後一片溫情的面紗。

經過策劃,康熙51年9月二廢太子並關押於鹹安宮。個人估計,此時的康熙已明確選定了繼承人,不再需要胤礽。

此後,雖多次有人推薦三立胤礽,但胤礽一直被關押。雍正繼位後,沒有釋放自己以前的老大胤礽,但繼位第二天就封胤礽長子弘皙為郡王。第二年,胤礽病死,追封理親王。雍正八年,弘皙繼承理親王。


四川達州


康熙是一個英明的皇帝,但是明白人也有辦糊塗事的時候,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對於康熙而言,兒女事就是他最難斷的家務事。於是在繼承人這個問題上,他是廢了又立,立為又廢。

康熙14年,康熙立年僅週歲的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這也意味著胤礽將肩負著大清王朝的興汪使命。但是晚年的時候,胤礽卻兩度被廢,變化如同天上的星雲,這讓急於站隊的大臣們措手不及。

從小的優越感,使胤礽妄自尊大,兄不友愛弟不恭敬,漸漸失去康熙的認可心

胤礽是清朝歷史上最沒有爭議就被立為太子的人,但是也是唯一一個在太子位上呆了幾十年,卻沒能繼位的人。胤礽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太子,自小學習、騎射都非常出色,康熙對這個兒子也是非常滿意,深負厚望,但是隨著其他兒子的慢慢成長,立儲的矛盾開始一天天的尖銳起來。

康熙第一次對胤礽有了不滿之心,是1690年7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在途中生病,想要返回北京,於是讓皇太子和皇三子去驛站迎接,胤礽到行宮看到康熙身體不適,但是並沒有半點擔憂之心,這一點讓康熙非常不滿,康熙認為太子對自己沒有一點忠愛之心。

隨後,康熙又發現皇太子行為暴力,對待下屬、兄弟極不友愛,對於那些檢舉他行為不端的大臣進行報復迫害。同時還默認下屬官員向地方官勒索、敲詐。

這一系列行為都與康熙主張的寬和仁慈,節儉愛民嚴重不符,康熙認為太子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處處要求與眾不同,在兄弟之間爭強好勝,身邊的人對他都是奉承、諂媚,使他忘乎所以,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長此以往,又如何能夠擔負統治者的重任呢?

於是,康熙對太子逐漸產生不滿。

結黨營私,試圖謀反,覬覦皇位

胤礽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索額圖是他的外叔祖父,在索額圖的聯絡下,為太子組織一股強勁勢力。

太子隨著勢力的日益增長,開始膨脹,在一些行為禮制上開始違規,使用的服飾採用黃色,一切禮儀都與皇帝的標準相似,這讓康熙知道後,非常不滿,多次下令申飭。這也意味著太子的地位開始在康熙的心裡,失去了信任,產生了動搖。

康熙41年南巡時,行至德州時,太子胤礽病重,康熙決定先回京,將太子留在德州養病,同時留下的還有索額圖。

這二人在養病期間,散播了許多怨言,第二年,康熙便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為由,將索額圖交由宗人府拘禁,不久死在幽所。

至於議論的是什麼事情,也沒有明確的說出來,按康熙當時的做法:就是先發制人,已經對太子失去信心了,所以對他太子的黨羽,肯定是要提前剪除的。

在處理了索額圖之後,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問題,也開始加深了,康熙甚至懷疑太子要替索額圖報仇而謀害於他,於中妃太子已經勢在必行了。

康熙47年,康熙到承德避暑山莊圍獵避暑,在這 期間皇十八子生病嚴重,康熙病對此十分擔心,此時百官都擔心康熙因此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唯獨太子對此並不著急,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兄長對幼弟的關心,這令康熙看到了太子的冷漠無情,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如此,將來當了皇帝,那他的兄弟又如何存活呢?

與此同時,康熙還發現太子每天 晚上都在他的帳篷外窺視,康熙懷疑太子有謀反的動機,於是決定提前廢除太子。此時,一心奪位的皇長子,也落井下石,說盡太子壞話,對康熙廢太子 的決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太子被廢黜後,皇宮中真正關心太子之位的鬥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雨霽視角


今天我們拋開歷史成見,來探尋作為雍正繼位墊腳石的廢太子胤礽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好,話不多說,我們開始講故事:前排小板凳已經擺好了喲。

一、幼年喪母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的上午,坤寧宮裡異常忙碌,太監和宮女都是小跑著穿梭於坤寧宮內外。

年輕的康熙皇帝雙手背於後,在外屋裡踱來踱去,臉上佈滿了緊張和不安。沒錯,是赫舍裡皇后臨盆了。“這是皇后的第二個孩子了,這個無論如何也得保住”。

康熙便踱步便思忖著。裡屋皇后的聲嘶力竭的叫聲不絕於耳。

終於在接近中午的時候,一聲響亮的啼哭讓康熙停下了腳步,顧不得擦臉上的汗珠,便跑過去看剛剛落地的嬰兒。是位阿哥,康熙臉上由緊張不安變得慢慢舒展開來。但皇后卻還在昏迷不醒。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午後。隨著最後一口氣的呼出,脈搏停止也隨之停止了跳動,太醫們紛紛顫顫巍巍的向康熙跪拜說到:“臣無能,臣有罪……”。

康熙明白,自己最心愛的赫舍裡皇后離他而去了。望著襁褓中的男嬰,康熙心中五味雜陳,快樂、興奮、痛苦、悲傷亦或是無奈。應該都有吧。

這個男嬰就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康熙取名:是為胤礽。

二、幼年封儲,備受寵愛

因是心愛皇后的孩子,加上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使得康熙異常的疼愛他。

時間過得很快,胤礽在快滿一週歲的時候,康熙為了緬懷逝去的赫舍裡皇后沒有和臣子們商量,經過孝莊太皇太后同意後,便冊立胤礽為皇太子。

要知道這是滿清268年以來唯一的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冊立的皇太子。

既然冊立了皇太子,康熙皇帝自然是以未來接班人的目標培養他。

給他專門蓋座大房子,名喚毓慶宮。供他居住。康熙皇帝對這個孩子的寵愛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皇子。

胤礽在5歲的長了天花,在當時是很難治好的病,康熙自己幼時就得過,命硬挺過來了,這個病的厲害程度,沒人比他更清楚了。

胤礽得病後,康熙日日在身邊,悉心照料胤礽半個月。期間連奏章都不看,全部送到內閣。就這樣,在康熙陪伴和悉心照料下。

胤礽同他爸爸一樣,挺了過來,胤礽痊癒後,康熙還特地祭奠方澤、太廟、社稷等,並向昭告天下說:太子的病好了啊,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一件事!

胤礽年幼時,日理萬機的康熙每天必做兩件事。一、給孝莊皇太后請安,

二、督促胤礽的學業。

六歲之前,康熙親自教授胤礽的文化知識。過了六歲以後,康熙又請來當時的文學大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以及理學家湯斌等人作為胤礽的老師。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吧,就好比民國時期蔣介石請陳寅恪、王國維、錢穆等國學大師給蔣經國當老師。康熙望子成龍的心態可見一斑。

而胤礽呢?這孩子也聰明,勤奮好學。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小小年紀便熟讀四書五經。才華橫溢。熟練應用滿、蒙、漢三種語言。

同時,康熙也訓練他的騎馬射箭的本領。可以說,胤礽是個文武全才。用康熙的話講叫:胤礽在騎馬射箭、詩詞歌賦方面沒有比不上別人的地方。

少年時代的胤礽在眾多皇子中,無疑是意氣風發、出類拔萃的。

三、少年胤礽:初涉政治 頗具才能

隨著胤礽的漸漸長大,成了翩翩少年,康熙為了鍛鍊他處理朝政的能力,便讓他從幕後走到前臺,經常代替康熙去祭祀社稷和祖宗的陵寢。

同時,在康熙去各地巡視或者打仗的時候。都會讓太子監國。處理政務。沒想到,少年的胤礽兢兢業業,將政務處理得十分妥當。頗具政治才能。

金盃銀盃不如大臣們的口碑。胤礽代理政務的方式方法,大臣們一致給予五星好評。

康熙心裡更是不亦樂乎。這個時候的胤礽不僅文武兼備,而且善良、敦厚。待人謙和,彬彬有禮。簡直完美無瑕。康熙對胤礽甚是滿意。

四、青年胤礽:性情大變 盛氣凌人

胤礽在長大,他的弟弟們也在長大啊,康熙三十七年,康熙開始冊封成年的皇子。更要命的是這些皇子可以處理政務,這樣以來,諸位弟弟們也有了權力和幕僚。這樣以來無形中削弱了胤礽的權力。生在帝王家的孩子誰能對皇帝的位子不感興趣呢?

憑什麼你胤礽一出生就被封為太子,成為接班人。而我們就因為晚出生幾年,就甘居人下呢?

什麼?你文武全才?我們比你也差不了多少啊。你待人謙和,平易近人,大哥,這玩意兒誰不能裝啊,楊廣不就是個例子麼?


此時的胤礽像一個小孩兒抱著自己的玩具。而其他弟弟們都在用飢渴的眼睛盯著這個玩具。胤礽神情緊張的不斷重複一句話:這是我的玩具,你們不要搶!

所以,這些盯著皇位的弟弟們在扳倒胤礽這件事上,是出奇地一致。不約而同,不謀而合。

加上此時的胤礽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賢良完美的太子,長期身居高位使得他性情乖張,盛氣凌人。沒辦法,這些弟弟逼的啊,心裡有些扭曲了。


五、初次廢儲

事情節點發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去北方巡視,帶著胤礽和他的弟弟們出去了。

在外期間,這些弟弟們不斷的向康熙狀告胤礽。說他出言不遜,行為不端,縱容下人等等。康熙也是人,經不住這些人天天說啊,所以康熙也對胤礽有了看法。

正巧此時康熙的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慮,胤礽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個讓康熙很生氣,“你不配當哥哥”。胤礽反擊:哥哥?他們整我,說我壞話的時候想過我是哥哥嗎?

加上胤礽晚上在康熙的營帳外偷窺康熙。讓他爸爸知道了。更加加重了康熙的疑心。我這兒子是不是要害我啊。我還是得先下手為強。

回去以後昭告天下,把胤礽給廢了。可憐胤礽做了33年的太子,竟落得如此下場。

六、二次廢儲

此時的康熙已經55歲,廢太子和十八子去世讓悲憤不已。心力交瘁。廢除胤礽以後,其他弟弟更是相當開心,都開始摩拳擦掌,爭奪帝位的現象更加激烈。康熙根本無可奈何。

此後的康熙天天以淚洗面,痛惜太子的同時,又重新審視了他的罪名,發現很多都是子虛烏有。胤礽跟他爸爸說:別的事兒都可以指責我,但說我弒君,我絕對沒有這個心思。

加上康熙自己做夢夢到孝莊太后,太后也不同意他廢太子。於是乎,康熙又把胤礽扶上去了。

這幾個弟弟又炸鍋了,“啥?好不容易給拽下來了。又扶上去了,不帶這麼幹的。”朝野之中瀰漫著對太子的不滿情緒。

此時的胤礽早已不是那個翩翩少年了,而成了人格分裂、性格暴躁、不可一世的人物。

為了防止康熙再一次廢黜自己。胤礽密謀步兵統領託合齊,想要逼康熙退位,自己上位。

無奈老爺子明察秋毫,先把託合齊拿下。託合齊招出太子曾與他密謀逼宮的想法。

這個康熙絕不能忍,又一次廢除了胤礽。

“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愛新覺羅·玄燁

就這樣,經過了兩度廢立,胤礽終老鹹安宮。從一個完美的接班人淪落到一個階下囚,其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造成這樣的下場,康熙是有責任的,主要有兩點:

其一,讓太子過早處理政務,造成胤礽的權勢日益見漲。必然會同大權在握的康熙產生矛盾。因為封建專制統治的框架就是唯康熙一人是從。

胤礽想要挑戰康熙的皇權,必然會遭收拾。即便是太子,即便是未來的皇帝,那也不行。因為康熙沒死,那就是一切!

其二、讓諸位阿哥內參政務,外領軍隊。名義上是想讓他們輔助胤礽,但事與願違,他們羽翼豐滿以後,對皇位產生想法是必然的。

畢竟只差一步,畢竟同為皇帝的兒子。所以這個後果就是諸位阿哥結成幫派,先拽太子,把太子拽下來以後,再相互鬥爭,爭奪帝位。

但是也沒法過渡指責康熙,他的本意也是好的,想要把儲君定下,然後想要避免他的爺爺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兩強相爭,甚至於刀兵相見的局面。

但事與願違,沒能很好的處理接班人的問題。之後的雍正採用秘密立儲,也是想要避免在位期間兒子們的明爭暗鬥。但效果同樣不好,弘時的死就是這一方案的犧牲品。所以接班人的問題始終是個死結

覺得小編叨叨的不錯的,記得加關注喲,對於胤礽的遭遇,你們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