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小稚说教育


康熙的嫡子胤礽,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册封的皇太子,并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也是唯一的一个。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生母为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候,赫舍里皇后便去世了,康熙为了纪念他与赫舍里皇后之间的真挚感情,同时为了表彰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额图等人在康熙除掉权臣鳌拜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周岁的胤礽就被康熙册立为皇太子。

在康熙之前的清朝以及其前身后金政权中,努尔哈赤曾三次确立自己的继位人,分别是他的弟弟舒尔哈齐,以及自己的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并且舒尔哈齐和褚英还因此被努尔哈赤所杀,由于后金当时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太子的称法,因而并不能算作是王朝的太子。

而到了皇太极和顺治时期,尽管皇太极对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所生的八阿哥,以及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都给予了极高的礼仪,并且这两位帝王都表现出想要立其为太子的行为和态度,但是这两位皇子不约而同的均是以不满周岁早殇的结局收场,并没有被公开册封。

在康熙的继任者雍正皇帝开始,便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作为国之储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胤礽在清朝的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未来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并且也是唯一的一个。


历史上的康熙对于胤礽的培养可以耗费了半生心血,但是胤礽的表现却让康熙极度失望。

由于胤礽的出生时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所以康熙在此后承担了大部分的抚养胤礽的事务,特别是在胤礽出天花期间,康熙昼夜陪伴长达12天的时间。与此同时,康熙还安排当时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照顾、抚育胤礽,为此康熙不惜将马佳氏的儿子三阿哥胤祉送到宫外抚养,随后才将其接回。

在胤礽的培养与教育上,康熙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进行亲力亲为的辅导,同时为其安排了四位老师,即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这四人皆是当世之鸿儒,并且为官清廉、品行高尚。与此同时,康熙还给予了胤礽许多的机会来署理国政,不断提升胤礽的威望。

或许是从小就被册立为太子受到了周围兄弟和朝臣的追捧和迎合,也或许是长时间坐在太子位置上也有了其他的想法,成年后的太子并没有按照康熙所预期的方向健康发展,反而是越来越“坏”。

首先,是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特别是他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胤礽非常的贪婪。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自己亲自或者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进行索贿。

再次,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他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并且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

正是因为太子胤礽愈发拙劣的表现,引得了康熙的不满,也为后来胤礽被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笔。


康熙“两废皇太子”后,胤礽在圈禁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的十年。

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的集中爆发起源于索额图之死。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直接将索额图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

康熙皇帝原本希望借索额图之死给胤礽一个提醒和教训,可是这却极大的刺激了胤礽,在这之后胤礽近乎于以一种报复的态度来对待康熙,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直接导致了“康熙一废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中去世,就在康熙皇帝以及所有的皇子陷入悲伤之时,只有胤礽依旧我行我素,毫无伤感之意,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大不满。

与此同时,在这期间康熙惊讶的发现胤礽竟在深夜窥探自己的营帐,这再一次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于是康熙皇帝当机立断,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在这之后,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相互倾轧,并且纷纷还想将胤礽置于死地,一时间朝堂上是乌烟瘴气,为了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是不愿看到自己半生心血被白白浪费,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对于自己被复立,胤礽想到的不是痛改前非,而是感觉有了“保护伞”一般的继续放肆,在他看来,皇子之间的争斗以及康熙内心的纠结,都让他能够安坐太子之位。于是在这之后,胤礽的拙劣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继续贪赃枉法、欺凌兄弟和朝臣,甚至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对于已经无可救药的胤礽,康熙皇帝也最终死心,在“托合齐会饮案”爆发后,康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其圈禁在了咸安宫,终康熙一朝也未将其放出。

而胤礽也最终在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死后被雍正皇帝追封为和硕理亲王,隆重下葬,其子弘晳等人也受到雍正的优待,相对于那些被雍正残酷迫害致死的康熙皇子,胤礽也算是以“善终”收场吧。


雍亲王府


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前期和后期性格也不尽相同,作为一个“老太子”胤礽性格应该也是经历过变化。

康熙着急立太子。

胤礽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要从康熙为什么着急立太子说起。

康熙十四年(167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康熙急了慌忙的立太子,这件事就是“三藩之乱”。由于吴三桂等人发动的“三藩叛乱”导致国家统治不稳定,康熙不得不学习汉文化,立嫡长子为太子以安定民心。

《清圣祖实录》有言: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室无疆之休。”立太子一事,实为国家根本,是国祚大事。

就这样刚满一岁的胤礽就被册立为太子,身居高位。但小时候的胤礽还是很得康熙宠爱的。康熙称赞他八岁就能左右开弓,“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太子的权力和野心。

可以说胤礽的野心让他失去了耐心,也是性格大变的开始。而野心是伴随实力增长的。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时期,都是皇太子坐镇京师,基本上行使了康熙的权力。

一旦太子开始干预朝政,身边也就不由自主的围聚了一群官僚,成为了太子党,其中的领头人物是索额图。索额图的亲侄女是胤礽的生母,自然要为家族利益考虑。最终导致明珠一党和太子党的对立,彼此互相拆台,互看不顺眼。

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帝王最讨厌的就是党争,但又擅于利用党争。眼看着太子党权势日增,在康熙怒斥太子“服用依仗等物,太为过制,与朕所用相同。”

封建王朝最讲等级,太子在依仗、规格方面有僭越行为,就算亲老子也不能容忍,于是发生了第一次废储事件。

太子的品性。

南开大学冯尔康先生研究清前期史很有功力,他认为胤礽为人奇娇至奢,贪得无厌。在胤礽十三岁的时候,人们就说他“刚愎喜杀人。”

康熙征讨噶尔丹途中生了重病,想念胤礽,命他前来,谁知道胤礽见到皇父面后并未流露出伤心之色,这大大让康熙伤心了,指骂他“绝无忠爱君父之念。”

1708年33岁的胤礽第一次被废,但不久之后就复立了,1709年胤礽重新被封太子。这次复立并不是因为胤礽表现有多么好,完全是众多皇子争夺储位打得头破血流,康熙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才不得不采取暂时息事宁人。

但这次胤礽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加快结党的步伐,加上发生废储之事后,诸皇子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与太子一争,和太子的关系更恶劣,胤礽稍不留神就会背后插刀。

其实这一时期胤礽最应该的便是低调做人,但是做了这么几十年太子,他难以改掉自己高高自上、骄奢淫逸、看重虚名的性格。这时候他的位置并不巩固,却不会审时度势,以致于1711年康熙忍无可忍再次废了他。

多次废立,父子关系很难恢复如初。

1713年康熙念及过去舐犊情深,再次出于不忍之心试图复立了胤礽,不过这次上天不再给胤礽机会。这时发生了有关太子不安分,试图结党的“矾书案”。康熙得知后判处胤礽监禁,自此胤礽也就和太子一位无关了。

纵观胤礽的两立两废,以及最后一次差点又复立,如果说前期胤礽是没有把握住机会,自己恃宠而骄,看不准形势,政治心智过于幼稚的话。那么最后一次复立太子,基本上局势已经大大不利于胤礽了。

太子不过是个政治靶子,是康熙试图稳定政局的工具,加上数次胤礽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导致父子亲情关系破裂。在父系制社会,亲情是面子,政治才是里子,父慈子孝是理想,而争权夺利才是宫廷斗争的常态。


兮兮说事儿


看到问题中提到胤礽,我第一反应想到唐朝的另一个太子李承乾,同样是优秀的爸爸,儿子也非常出色,结果康熙和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同样载了跟头。仔细想想帝王的眼光是经过千百次政治斗争积累下的,尤其康熙爷12岁就搞垮三朝元老鳌拜,先后平定三藩、收回台湾、收拾准格尔丹等,结果在儿子胤礽继位事件上却显得不那么英明神武。



我个人觉得康熙和李世民一样,犯了大部分家长都会犯的错误,应试教育!为了继承皇位而皇位,主观思想中认为,优秀的帝王就应该有个优秀的继承人,老子这么牛,儿子安敢怂?于是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倾注很大的心血,当然儿子也不可能差,在集万千资源为一身的条件下,再不行考个211、985也是水到渠成。

胤礽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产物,康熙对他的高压教育反而带来的是逆反心理,导致胤礽的能力不匹配他的品行,这也是胤礽两次被康熙废除的关键原因。胤礽从出生起就自带皇位光环,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册封的太子,可见康熙对他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对胤礽的教育问题上康熙更是亲力亲为、言传身教。



胤礽成年后,康熙多次让胤礽参与政治决策,甚至祭祀等大典,更是配置了国家最高水准的教育资源,如:李光地、熊赐履、张英等名臣大儒都是胤礽的老师。在物质上康熙更是给了胤礽超规格的仪仗、行宫、各种赏赐不断。此时胤礽的表现也证明了康熙的教育很成功啊,一度赢得康熙和满堂大臣的赞誉: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可事后的发展颠覆了康熙的认知,胤礽在康熙的溺爱下,性格成型完全脱轨。

所谓儒家百学、圣人之道并没有影响了我们太子哥的心性,胤礽逐步变的娇纵蛮横、暴躁叛逆、喜怒无常,放纵手底下人贪赃枉法,索取贿赂。他自己则拉帮结派、愚弄大臣,最过分的是私自扣押蒙古国贡品,对兄弟们冷漠无情。在康熙塞外出巡时,最小的儿子胤衸感染风寒病逝,我们这位大哥是不闻不问,一句关心的话也没有,最后康熙认为胤礽结党营私: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于是胤礽第一次被废。



胤礽被废除后康熙是真难受,辛辛苦苦培养的接班人尽然这么个德行?结果更难受的事情再后头,胤礽被废,让康熙其他的儿子们看到了上位机会,纷纷拉帮结派明争暗斗。而康熙对胤礽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更想避免儿子们之间你死我夺的政治斗争,于是又提出复立太子。原本以为第一次废除,会让胤礽好好悔改认识错误,结果胤礽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在康熙五十一年发生的水利贪污案件后,胤礽再次受到牵连,康熙发现这个儿子还是图谋不轨,于是胤礽再次被废,终身监禁在咸安宫内。

胤礽从册封到两次废除,经历了过山车似的政权崩塌,最后彻底失去储君机会。并不是因为胤礽能力不行,而是康熙对胤礽的教育中过于溺爱,在胤礽个人品德上没有过多关注。就和现在的个别家长一样,辛辛苦苦的培养孩子上大学,结果衣服不会洗,鸡蛋不会剥,更别提待人接物。


我不是易中天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他被废不止一次,3年内两废两立,这个经历恐怕在中国历史上的太子中绝无仅有。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很多方面都依明制行事。汉族大臣中有人不断上奏章,请求取仿汉制,早定国本,册立太子。顺治十四年(1657),福临的宠妃生皇四子,欣喜若狂,准备册为太子,因早夭而作罢。康熙即位后,这种早定国本的思维仍然强大,所以在康熙十四年(1675),正值平定三藩军情紧急之际,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册封为太子。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册立太子,意在稳定人心,昭示正统。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可以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玄烨遭遇了严重挫折。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母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册为皇后,生胤礽当日死,谥仁孝皇后。

玄烨深知太子关系重大,为了使他将来顺利继承大位,确实殚精竭虑。太子稍懂事,便亲自教授读书写字,“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清实录》记载)又延揽一批理学名臣和博学硕儒做太子的师傅,要他们既教学问,又教处世立行。胤礽不但很快通晓满汉文字,像他父亲一样娴于骑射,而且品貌端庄,待人彬彬有礼,因而颇受玄烨眷爱,外出巡幸时常带在身边,让他体察民情风俗。为了培养他,以后又让他代行祭祀大典和参与朝政。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烨亲征噶尔丹,特意留他在京师,处理各部院奏章,主持政务。第二年,玄烨出兵宁夏,又命他留守。

上图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胤礽

然而,随着胤礽稍长,却越来越使玄烨感到失望。胤礽自幼成长内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加之父辈的恩宠,侍臣的阿谀,逐渐养成享乐奢侈的作风,任性骄纵,不思奋进,发展到后来,依恃皇太子的身分,肆恶虐众,即使对皇父亦少敬意,对诸兄弟极少仁爱。

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因为皇十八子病重,胤礽无动于衷,毫无友爱,玄烨申斥胤礽的时候,胤礽还顶嘴,玄烨非常失望,也非常愤怒。在当年九月宣布将胤礽废斥拘禁,宣布上谕之后,玄烨痛哭扑地。胤礽被废后,太子虚位,希冀储位的皇子们竞进纷起,争斗愈发不可遏制,达到白热化程度。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烨思虑之后,宣告复立胤礽为太子。由废到复立,前后不满半年。然后复位不久,胤礽故态复萌,对被废耿耿于怀,种种暴戾乖张行止,甚于从前。玄烨决意将胤礽废斥。

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玄烨命将党附皇太子的鄂缮、耿额、齐世武、悟礼等锁拿,拘禁宗人府,严加审讯。审讯长达7个月之久,牵连臣僚多人。第二年四月定案,耿额等处死;其他官员分别议处。玄烨说,诸人结党俱因胤礽所致,胤礽行事不仁不孝,难以掩盖,“徒以语言货财,买嘱此等贪浊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属无耻之甚。” 胤礽党羽被剪除后,康熙五十-年(1712)十月,复将皇太子废黜禁锢。


陵西散人


爱新觉罗.胤礽为嫡长子,其母为皇后赫舍里氏,在众阿哥中年龄排行第二,赫舍里氏死于难产,康熙帝对赫舍里氏感情笃深,对其死也是甚为惋惜,随后册封其子胤礽为皇太子。

胤礽年少时,深得康熙帝恩宠,所受到的培养是众皇子所不及,而胤礽聪慧好学,也不负康熙帝厚望。



在文化上,12岁时,就已经将四书五经全部读完,且“深通义旨”。

在骑射上,据记载,胤礽在五岁时随康熙帝行猎,“连发五箭,射中鹿一兔四”,而在八岁行猎时,射死一只虎。

在治国上,康熙北征葛尔丹期间十个月不在京城,命胤礽监国理政,胤礽事无巨细都能处理的很好,举朝多有称赞,而康熙帝本人也很满意。


在修养上,康熙帝派胤礽接待外国使节,其言行举止给外使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胤礽具有大国应有的涵养与风采。

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年少时候的胤礽还是非常有才能的。但胤礽常年恩宠至极,也逐渐形成了恣意妄为、乖张暴戾的性格,后来的胤礽生活铺张浪费,私生活不检点,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包庇身边人的罪行,之前的君子气度荡然无存,性格暴躁,树敌无数,康熙帝后来训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后期胤礽的性格及行为直接导致了其太子位被废。


第一次被废黜

康熙二十九病重,胤礽随诸皇子前去探望,却并未有愁容,康熙自此认为胤礽不孝,这件事给康熙的印象非常深。后来诸皇子权利渐大,夺位之心日盛,多次在康熙帝面前打胤礽的小报告,虽有些不实之言,但是也有不少确凿之事,加上康熙此时对胤礽已多有不满,康熙对这些小报告都深信不疑。而胤礽居太子位多年,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权利圈子,在康熙看来是“越位行事”,对自己的皇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在加上胤礽蛮横暴躁,促使了康熙下决心废掉胤礽。

第二次被废黜

胤礽复立为太子后,对诸皇子争夺皇位更加忌惮,希望尽早登基,以免夜长梦多,于是策划逼康熙帝退位,康熙帝知道后怒不可遏,最终再次被废。


胤礽被废黜虽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乖张暴戾的性格、恣意蛮横的行为,但也有康熙帝的原因

第一:康熙帝对胤礽过分恩宠,且对胤礽的行为不分青红皂白的默许,这对胤礽性格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第二:康熙帝早年就册立胤礽为太子,胤礽居太子位多年,难免有自己的势力,为以后的治国打基础,但是康熙帝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皇权的威胁,对此极为不满。

第三:康熙帝极力培养太子胤礽的同时,对诸皇子也委以重任,其初衷是想让诸皇子报效国家,却事与愿违,让诸皇子权利渐长,让胤礽受到了威胁,不得以采取极端措施。


大耳朵金丝猴


现在大多数的文学影视作品对于胤礽都采取“懦弱无能,昏庸无道”的写实,但实则这是对胤礽的歪曲与误解。

毫不客气的说,未被废黜前的胤礽绝对是一位国之储君的典范。康熙曾这样说过“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



身为一国储君,胤礽拥有不俗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政噶尔丹时,胤礽曾奉命监国十余个月,而这期间他对政务的处理可谓是得心应手,举朝称贤。

而康熙对其也十分满意,他在给太子的朱批中说道“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



可以说作为康熙早年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胤礽不仅聪慧好学,且精通文韬武略,康熙数次御驾亲征和南巡时,胤礽都被康熙赋予监国之权,而在监国期间,他对政务的处理是稳中有序,国家在他的治理下是井井有条,文武百官在他的带领下也井然有序。

在监国时,他的能力、涵养、仁慈都让百官佩服不已,皆称其之善。



按理说这样贤明而又有德的一国储君,是国之大幸。但是之后康熙种种的做法却让这么一位储君之典范的胤礽走向癫狂的一面。

康熙的无底线宠爱,让胤礽慢慢的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胤礽想要什么,康熙就给什么,胤礽做错什么,康熙也无底线的包容他,最终也就造成了少年时被康熙誉为“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的“贤君”变成了“不法祖德,不遵朕训”的“昏君”。



此时被无底线宠爱的胤礽变得越发的疯狂,他为了让自己的挥霍得到满足,他命令自己的亲信在地方上使命的收刮民脂民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纵容手下替他大肆地抢夺天下美女。为了对付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大臣,他居然在众人面前当众鞭打那些人。

当然胤礽会变成这样一个不可一世,蛮横无理的性格,除了跟康熙的溺爱有关,还与他所处的政治斗争有关。



众所周知,康熙中期之后的“党争”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时康熙对皇子的培养是奉行“实战”的理念,所以康熙在诸皇子成年后,都会让他们或对内临政,或对外领兵。而这种做法,虽初衷是好,让自己人掌控清朝大权无可厚非,但是康熙却似乎选择性的忘记,他们可都是皇子,理论上都有继承帝位的可能,你说让这么一群人掌权,不就是间接的鼓励他们去夺太子的权吗?



毕竟太子要是下台了,他们其中的某一个人就有了当皇帝的机会,你说在帝位面前谁还能淡定的讲兄弟情吗?当然不会。事实上在这些皇子掌权后,他们就伙同自己的党羽对太子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与陷害。

你说太子一人就要面对着自己数十位兄弟防不胜防的无休止的打击,谁能受得了?就这样,胤礽被自己的兄弟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在当时无论胤礽做什么,他那些兄弟都会编造一系列的谎言去向康熙告密。



比如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与其他兄弟陪着康熙巡幸塞外时,太子几乎什么都没干,就有多位兄弟跟康熙进谗言,有说他暴戾不仁,鞭打诸王、贝勒、大臣,有说他截留蒙古贡品,有说他放纵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属下,有说他强抢蒙古女子。



这里借用《雍正王朝》中王掞所说的一段话“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皇上适才说太子不尽职,我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



是的,胤礽后期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与诸皇子无休止的陷害不无关系。想想看,自己做什么都会被人说不对,自己干嘛都会被人陷害,这样压抑的环境,谁能变得不疯狂呢?

可以说胤礽最终会被废,正是因为康熙和他那些兄弟造成的。



前期的康熙因为重视胤礽,所以他抛弃了历代帝王奉行的“储君不御政”的规矩,康熙几乎让胤礽享受到了与皇帝一样的权力和待遇。为了让胤礽树立威信,他让百官对他行二拜六叩大礼,他让胤礽去结交朝政和江南士绅。就是这般作为,胤礽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太子和皇帝开始出现了权力冲突,太子对康熙的威胁越来越大,就这样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随之不可避免的就发生了。



“自古无情帝王家”。太子的威胁,让康熙感到害怕。“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他开始惧怕太子会对他下死手,他开始惧怕他会失去这皇位,所以他不再容忍胤礽的存在。

同时再加上那些对帝位有兴趣的皇子在从中的撺掇,他们无时无刻都在陷害着胤礽,也在破坏着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印象,最终胤礽被废。



当然胤礽的被废,与他自己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常年对权力的掌控,让胤礽越发的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也让胤礽越发的期盼早点坐上皇位,可是康熙活的真的太久太久了,当了三十余年的太子,让他早已安耐不住,他想早点坐上帝位,所以他在某些行为上的确有了越位之嫌。



他不但时常顶撞康熙,而且时不时都在表露出一种“康熙怎么还不死”的念想。而他这等做法,再加上康熙对他的忌惮,和兄弟对他的陷害,最终也就促成了他自己被废的结局。


澳古说历史


胤礽是康熙的嫡子,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他的“落幕”,让康熙痛心不已,也标志着清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失败。

高贵的出生,天之骄子,各路名师教学,却养成不良品性

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是康熙的挚爱,但生下胤礽就去世了。所以,胤礽从小就缺少母爱,好在康熙对他异常钟爱。1675年底,康熙出于形势的考量,立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非常重视胤礽的教育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大清的未来的宗庙社稷。康熙认为:

“自古帝王莫不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

在胤礽只有四岁时,康熙就亲自教他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乐文化,告诉他祖先的创业史、历朝历代的经验得失以及帝王心术。胤礽六岁时,康熙命张英和李光地当他的师傅;命熊赐履教胤礽理学知识。

为了方便胤礽学习,康熙又恢复了顺治时裁撤的詹事府,作为东宫的附属机构,专门辅导太子读书。

1686年二月,胤礽年满十二,康熙为他挑选辅臣,有臣子推荐汤斌。康熙也认为,汤斌品学兼优,就授予他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专心教导胤礽。

胤礽十四岁时,出阁读书已经成了不能再拖之事,康熙对汤斌等人说:

“古昔圣贤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唐太宗亦称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意其故。”

于是,康熙特地委任诸大臣,教导他的“储贰”胤礽,还训诫胤礽读书写字要勤奋,不许有一天闲暇,并赐名其读书的地方为“无逸斋”。

在诸多名师的教导下,胤礽掌握了满汉两种文字和一些儒家经典,并且擅长弓马骑射。每次随康熙出巡,胤礽都能吟诗作对,颇受康熙赞赏。

然而,长大后的胤礽,表现却让人失望。他年龄稍长,就结交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还染上许多不良习惯;又仗着自己的太子身份,变得日益骄纵,胡作非为,甚至对康熙也不是很尊重,对其他皇子更加冷淡。

康熙第一次征讨噶尔丹时,行军途中,突发疾病,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便命令胤礽和胤祉前来迎驾。胤礽到行宫后,向康熙问安。

当时康熙重病不起,面容憔悴,胤礽却毫无忧戚的表情,好像一切与他无关,问安如同一场橡皮图章的形式。这让康熙很不高兴,认为胤礽没有君父情怀,命他先行回京。此后,康熙对胤礽的感情也开始有所冷淡。

1696年,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出发前,他命令胤礽留守京城,负责处理朝廷的一切政务。此外,康熙还命令阿兰泰等大臣,如果有重大要事,先由大臣讨论,然后禀报胤礽。

但是,康熙回京后,发现各部门的奏折堆积成山,大量政事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这与自己有奏即答的风格相距甚远。康熙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胤礽懒散,治国理政才能也问题突出。

康熙第三次出征时,仍命胤礽留守京城。临行前,康熙对胤礽交代,如果有大臣敢作奸犯科或者朋比为奸,等他回京后要据实禀报。但是,康熙刚刚离开京城,胤礽又开始故态复萌,飞扬跋扈,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到一起,平时的端庄已经完全不见踪影。

康熙回来后,根据御史禀报,将胤礽身边的小人全部拿下。

从此,胤礽失去康熙的恩宠,朝野上下对其行为不端的议论逐渐增多,连康熙的哥哥福全,在临终前也提议康熙废除胤礽。

康熙失望透顶,终究放弃胤礽

康熙多次告诫胤礽要行为端正,但胤礽依旧不思悔改,而且更加猖狂,他结交索额图等人,朋比为奸。

康熙四十七年秋,康熙带着胤礽以及众多皇子去木兰围场打猎。途中,康熙贵妃所生的皇十八子病重,康熙很悲痛,皇子们也很伤心。胤礽却“毫无友爱之意”,康熙将他痛骂一顿,岂料胤礽“忿然发怒”。

鉴于胤礽以往的作为,尤其是他派人监视康熙的动静,让康熙深感后怕,一度担心“今日被鸩,明日遇害”。于是,康熙召集诸大臣,先下手为强,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还指出他的诸多罪状:

一、专擅权威,肆恶暴戾。康熙认为“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他很注重君臣关系,而胤礽却动不动就责罚臣工;

二、生活铺张浪费。康熙一向很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性,处处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而胤礽却穷奢极欲,生活开销远超康熙,仍“犹以为不足”。

三、结党营私,觊觎皇位。在封建社会,皇权具有唯一性,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得染指。康熙曾说过:

“国家唯有一主,大权所在,何得分毫假人——《清圣祖实录》”

胤礽当了几十年太子,很自然也会迫不及待地上位,他周围早已经聚集以索额图为首的党羽,君与储君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在废除太子的谕旨最后,康熙还痛骂胤礽:

“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

胤礽遭此打击,精神失常。康熙没想到的是,太子之位空缺,诸皇子夺嫡之争空前激烈。先是大阿哥出来蹦哒;接着胤禩所向披靡,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康熙没法办法,再加上念及与胤礽的父子之情,重新复立了胤礽。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胤礽多年养成的坏毛病早已经积重难返。复立太子的几年间,对其所属臣子以及侍卫百般刁难;吃穿用度还是超过康熙。

最让康熙无奈的是,许多指望胤礽升官发财的人,纷纷投靠胤礽,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父子之间围绕皇权斗得不可开交,严重影响朝廷的安定,许多臣子都无所适从。

1712年,康熙剪除胤礽的党羽后,再次废除太子。

秋媚说:胤礽被废,主要是其咎由自取,但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康熙作为父亲,对胤礽管教不严,期待过高,以至其走向深渊。此外,皇子们参与朝政,必然会明里暗里挤兑胤礽,毕竟每位皇子在理论上都有继位的可能,这也加剧了胤礽的被废。


秋媚读史


胤礽,是满清历史上唯一的皇太子,而且是两立两废,极其特殊。

为何作为康熙唯一嫡子,未能登基?

原因很多,也牵涉到复杂的局势博弈。



一、胤礽身份尊贵

满清之前为特殊时期,继承人都是八旗力量的政治妥协。比如皇太极、福临都是。康熙则是因为福临早丧,没有指定继承人,孝庄因此选择出过天花的康熙。

康熙册封胤礽,一是仰慕中原文化,想以嫡长继承制来拉近汉族士绅的认同感。二是与原配赫舍里为少年夫妻,感情深厚,胤礽又是赫舍里剩下的唯一儿子。

所以康熙册封胤礽为满清第一个皇太子,给予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待遇,甚至默许索额图扩张势力拱卫胤礽。



二,一废太子

然而康熙教会了胤礽如何做君,却没教会胤礽如何做兄弟。胤礽沉浸在自己就是未来皇帝的意识中,对兄弟,大臣非常冷漠。

同时,由于索额图结党营私,败坏法纪,贪污受贿以满足废太子的开销,康熙逐步对索额图不满起来。停职敲打过,却毫无意义。

此后,传言索额图曾试图谋杀康熙,这一点本人倒不认同,毕竟索额图集团的活动始终在康熙的监控之下。但是不管怎么说,康熙42年囚禁并饿死索额图,想来,应该是索额图某些地方突破了底线。

失去索额图的支持后,胤礽势力大衰。但更危险的敌人也已经全面扑来。

早在康熙37年,康熙出于平衡索额图与废太子权力的考虑放出其他儿子参与朝政。大阿哥、三阿哥皆封王,四五七八封贝勒,尤其大阿哥与明珠(明珠不是惠妃的哥哥。明珠与惠妃是同宗,按照辈分算应是惠妃的堂叔)迅速结合形成了大阿哥党。

大阿哥党的成员很多,八阿哥(良妃出身非常低,八阿哥从小被惠妃养大),九十及后期的十四均是对废太子不满的兄弟。

失去索额图,本已是岌岌可危的局面,而废太子又出事了:

一,十八弟死而不哀。二,账殿夜警。

康熙47年5月,康熙携儿子们出巡塞外。大阿哥等人告发胤礽三罪,鞭笞贵族,贪污截留蒙古贡品,包庇奶兄,康熙隐忍不发。

7月,康熙第18子发重病,随后死去。

胤礽却没有哀痛表情,康熙当然很生气。被训斥的胤礽,后面却被发现接近康熙的帐篷并“裂布窥探圣躬“。

在这里,裂布有两个解释,一是帐篷发生自然裂缝,胤礽路过好奇而看了几眼。二是用匕首划开帐篷,故意去看康熙的行踪。

不管是哪一条,康熙之火终于爆发了。9月宣布废黜太子。

胤礽居所:



三,复立太子

此时,大阿哥却主动跳出来,要求代父处死胤礽。康熙盛怒,直言大阿哥蠢猪,没资格继承皇位。三阿哥则落井下石,揭发大阿哥勾结喇嘛巫蛊魇镇太子。

大阿哥轰然倒下。然其势力还在,早有准备的八阿哥立即出面接管了大阿哥党主要成员,自身还有妻家外公安亲王势力,加上亲近的八九十等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八阿哥党,立即向储君位置发起了冲锋。

康熙得知胤礽是被魇镇造成的,心中火气逐步消失,所以当年12月就释放胤礽并要求大臣们推举太子,其实是想让大臣再举胤礽。

然而结局却很不妙,在上书房大臣马齐的带领下,在退职公爵佟国维的推动下,八阿哥几乎得到八成的支持。康熙震怒异常,公然推翻自己下令官员推荐太子,朕无有不准的话,重处马齐,驱逐舅舅佟国维,呵呵。

太多官员支持八阿哥,当然令康熙害怕自己被架空而悲剧掉。然而,哪怕康熙公开辱骂八阿哥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可八阿哥依旧阻挡在胤礽的复起之路上。



康熙经过多次做大臣工作,并晋三、四、五为亲王,封七、九等人为郡王,恢复八阿哥的贝勒爵之后,就自以为团结安抚儿子们了,于康熙48年正月再立胤礽为太子。

四,二废太子

虽然二立太子,但朝中明眼人都明白。康熙不过是用废太子耍权术,以废太子做靶标吸引八阿哥党火力,利于缓慢寻找继承人。

就是胤礽自己也知道。

康熙49年4月,户部尚书沈天生串通勒索钱财案爆发,竟牵出胤礽正计划逼迫康熙提前退位的阴谋。估计此案应该确有其事,康熙撕掉了最后一片温情的面纱。

经过策划,康熙51年9月二废太子并关押于咸安宫。个人估计,此时的康熙已明确选定了继承人,不再需要胤礽。

此后,虽多次有人推荐三立胤礽,但胤礽一直被关押。雍正继位后,没有释放自己以前的老大胤礽,但继位第二天就封胤礽长子弘皙为郡王。第二年,胤礽病死,追封理亲王。雍正八年,弘皙继承理亲王。


四川達州


康熙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但是明白人也有办糊涂事的时候,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康熙而言,儿女事就是他最难断的家务事。于是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他是废了又立,立为又废。

康熙14年,康熙立年仅周岁的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也意味着胤礽将肩负着大清王朝的兴汪使命。但是晚年的时候,胤礽却两度被废,变化如同天上的星云,这让急于站队的大臣们措手不及。

从小的优越感,使胤礽妄自尊大,兄不友爱弟不恭敬,渐渐失去康熙的认可心

胤礽是清朝历史上最没有争议就被立为太子的人,但是也是唯一一个在太子位上呆了几十年,却没能继位的人。胤礽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太子,自小学习、骑射都非常出色,康熙对这个儿子也是非常满意,深负厚望,但是随着其他儿子的慢慢成长,立储的矛盾开始一天天的尖锐起来。

康熙第一次对胤礽有了不满之心,是1690年7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在途中生病,想要返回北京,于是让皇太子和皇三子去驿站迎接,胤礽到行宫看到康熙身体不适,但是并没有半点担忧之心,这一点让康熙非常不满,康熙认为太子对自己没有一点忠爱之心。

随后,康熙又发现皇太子行为暴力,对待下属、兄弟极不友爱,对于那些检举他行为不端的大臣进行报复迫害。同时还默认下属官员向地方官勒索、敲诈。

这一系列行为都与康熙主张的宽和仁慈,节俭爱民严重不符,康熙认为太子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处处要求与众不同,在兄弟之间争强好胜,身边的人对他都是奉承、谄媚,使他忘乎所以,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长此以往,又如何能够担负统治者的重任呢?

于是,康熙对太子逐渐产生不满。

结党营私,试图谋反,觊觎皇位

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索额图是他的外叔祖父,在索额图的联络下,为太子组织一股强劲势力。

太子随着势力的日益增长,开始膨胀,在一些行为礼制上开始违规,使用的服饰采用黄色,一切礼仪都与皇帝的标准相似,这让康熙知道后,非常不满,多次下令申饬。这也意味着太子的地位开始在康熙的心里,失去了信任,产生了动摇。

康熙41年南巡时,行至德州时,太子胤礽病重,康熙决定先回京,将太子留在德州养病,同时留下的还有索额图。

这二人在养病期间,散播了许多怨言,第二年,康熙便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为由,将索额图交由宗人府拘禁,不久死在幽所。

至于议论的是什么事情,也没有明确的说出来,按康熙当时的做法:就是先发制人,已经对太子失去信心了,所以对他太子的党羽,肯定是要提前剪除的。

在处理了索额图之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问题,也开始加深了,康熙甚至怀疑太子要替索额图报仇而谋害于他,于中妃太子已经势在必行了。

康熙47年,康熙到承德避暑山庄围猎避暑,在这 期间皇十八子生病严重,康熙病对此十分担心,此时百官都担心康熙因此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唯独太子对此并不着急,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兄长对幼弟的关心,这令康熙看到了太子的冷漠无情,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如此,将来当了皇帝,那他的兄弟又如何存活呢?

与此同时,康熙还发现太子每天 晚上都在他的帐篷外窥视,康熙怀疑太子有谋反的动机,于是决定提前废除太子。此时,一心夺位的皇长子,也落井下石,说尽太子坏话,对康熙废太子 的决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被废黜后,皇宫中真正关心太子之位的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雨霁视角


今天我们抛开历史成见,来探寻作为雍正继位垫脚石的废太子胤礽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好,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讲故事:前排小板凳已经摆好了哟。

一、幼年丧母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的上午,坤宁宫里异常忙碌,太监和宫女都是小跑着穿梭于坤宁宫内外。

年轻的康熙皇帝双手背于后,在外屋里踱来踱去,脸上布满了紧张和不安。没错,是赫舍里皇后临盆了。“这是皇后的第二个孩子了,这个无论如何也得保住”。

康熙便踱步便思忖着。里屋皇后的声嘶力竭的叫声不绝于耳。

终于在接近中午的时候,一声响亮的啼哭让康熙停下了脚步,顾不得擦脸上的汗珠,便跑过去看刚刚落地的婴儿。是位阿哥,康熙脸上由紧张不安变得慢慢舒展开来。但皇后却还在昏迷不醒。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午后。随着最后一口气的呼出,脉搏停止也随之停止了跳动,太医们纷纷颤颤巍巍的向康熙跪拜说到:“臣无能,臣有罪……”。

康熙明白,自己最心爱的赫舍里皇后离他而去了。望着襁褓中的男婴,康熙心中五味杂陈,快乐、兴奋、痛苦、悲伤亦或是无奈。应该都有吧。

这个男婴就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康熙取名:是为胤礽。

二、幼年封储,备受宠爱

因是心爱皇后的孩子,加上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使得康熙异常的疼爱他。

时间过得很快,胤礽在快满一周岁的时候,康熙为了缅怀逝去的赫舍里皇后没有和臣子们商量,经过孝庄太皇太后同意后,便册立胤礽为皇太子。

要知道这是满清268年以来唯一的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册立的皇太子。

既然册立了皇太子,康熙皇帝自然是以未来接班人的目标培养他。

给他专门盖座大房子,名唤毓庆宫。供他居住。康熙皇帝对这个孩子的宠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皇子。

胤礽在5岁的长了天花,在当时是很难治好的病,康熙自己幼时就得过,命硬挺过来了,这个病的厉害程度,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胤礽得病后,康熙日日在身边,悉心照料胤礽半个月。期间连奏章都不看,全部送到内阁。就这样,在康熙陪伴和悉心照料下。

胤礽同他爸爸一样,挺了过来,胤礽痊愈后,康熙还特地祭奠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昭告天下说:太子的病好了啊,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件事!

胤礽年幼时,日理万机的康熙每天必做两件事。一、给孝庄皇太后请安,

二、督促胤礽的学业。

六岁之前,康熙亲自教授胤礽的文化知识。过了六岁以后,康熙又请来当时的文学大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以及理学家汤斌等人作为胤礽的老师。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就好比民国时期蒋介石请陈寅恪、王国维、钱穆等国学大师给蒋经国当老师。康熙望子成龙的心态可见一斑。

而胤礽呢?这孩子也聪明,勤奋好学。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小小年纪便熟读四书五经。才华横溢。熟练应用满、蒙、汉三种语言。

同时,康熙也训练他的骑马射箭的本领。可以说,胤礽是个文武全才。用康熙的话讲叫:胤礽在骑马射箭、诗词歌赋方面没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少年时代的胤礽在众多皇子中,无疑是意气风发、出类拔萃的。

三、少年胤礽:初涉政治 颇具才能

随着胤礽的渐渐长大,成了翩翩少年,康熙为了锻炼他处理朝政的能力,便让他从幕后走到前台,经常代替康熙去祭祀社稷和祖宗的陵寝。

同时,在康熙去各地巡视或者打仗的时候。都会让太子监国。处理政务。没想到,少年的胤礽兢兢业业,将政务处理得十分妥当。颇具政治才能。

金杯银杯不如大臣们的口碑。胤礽代理政务的方式方法,大臣们一致给予五星好评。

康熙心里更是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的胤礽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善良、敦厚。待人谦和,彬彬有礼。简直完美无瑕。康熙对胤礽甚是满意。

四、青年胤礽:性情大变 盛气凌人

胤礽在长大,他的弟弟们也在长大啊,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开始册封成年的皇子。更要命的是这些皇子可以处理政务,这样以来,诸位弟弟们也有了权力和幕僚。这样以来无形中削弱了胤礽的权力。生在帝王家的孩子谁能对皇帝的位子不感兴趣呢?

凭什么你胤礽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成为接班人。而我们就因为晚出生几年,就甘居人下呢?

什么?你文武全才?我们比你也差不了多少啊。你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大哥,这玩意儿谁不能装啊,杨广不就是个例子么?


此时的胤礽像一个小孩儿抱着自己的玩具。而其他弟弟们都在用饥渴的眼睛盯着这个玩具。胤礽神情紧张的不断重复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们不要抢!

所以,这些盯着皇位的弟弟们在扳倒胤礽这件事上,是出奇地一致。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加上此时的胤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贤良完美的太子,长期身居高位使得他性情乖张,盛气凌人。没办法,这些弟弟逼的啊,心里有些扭曲了。


五、初次废储

事情节点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去北方巡视,带着胤礽和他的弟弟们出去了。

在外期间,这些弟弟们不断的向康熙状告胤礽。说他出言不逊,行为不端,纵容下人等等。康熙也是人,经不住这些人天天说啊,所以康熙也对胤礽有了看法。

正巧此时康熙的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胤礽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个让康熙很生气,“你不配当哥哥”。胤礽反击:哥哥?他们整我,说我坏话的时候想过我是哥哥吗?

加上胤礽晚上在康熙的营帐外偷窥康熙。让他爸爸知道了。更加加重了康熙的疑心。我这儿子是不是要害我啊。我还是得先下手为强。

回去以后昭告天下,把胤礽给废了。可怜胤礽做了33年的太子,竟落得如此下场。

六、二次废储

此时的康熙已经55岁,废太子和十八子去世让悲愤不已。心力交瘁。废除胤礽以后,其他弟弟更是相当开心,都开始摩拳擦掌,争夺帝位的现象更加激烈。康熙根本无可奈何。

此后的康熙天天以泪洗面,痛惜太子的同时,又重新审视了他的罪名,发现很多都是子虚乌有。胤礽跟他爸爸说:别的事儿都可以指责我,但说我弑君,我绝对没有这个心思。

加上康熙自己做梦梦到孝庄太后,太后也不同意他废太子。于是乎,康熙又把胤礽扶上去了。

这几个弟弟又炸锅了,“啥?好不容易给拽下来了。又扶上去了,不带这么干的。”朝野之中弥漫着对太子的不满情绪。

此时的胤礽早已不是那个翩翩少年了,而成了人格分裂、性格暴躁、不可一世的人物。

为了防止康熙再一次废黜自己。胤礽密谋步兵统领托合齐,想要逼康熙退位,自己上位。

无奈老爷子明察秋毫,先把托合齐拿下。托合齐招出太子曾与他密谋逼宫的想法。

这个康熙绝不能忍,又一次废除了胤礽。

“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爱新觉罗·玄烨

就这样,经过了两度废立,胤礽终老咸安宫。从一个完美的接班人沦落到一个阶下囚,其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造成这样的下场,康熙是有责任的,主要有两点:

其一,让太子过早处理政务,造成胤礽的权势日益见涨。必然会同大权在握的康熙产生矛盾。因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框架就是唯康熙一人是从。

胤礽想要挑战康熙的皇权,必然会遭收拾。即便是太子,即便是未来的皇帝,那也不行。因为康熙没死,那就是一切!

其二、让诸位阿哥内参政务,外领军队。名义上是想让他们辅助胤礽,但事与愿违,他们羽翼丰满以后,对皇位产生想法是必然的。

毕竟只差一步,毕竟同为皇帝的儿子。所以这个后果就是诸位阿哥结成帮派,先拽太子,把太子拽下来以后,再相互斗争,争夺帝位。

但是也没法过渡指责康熙,他的本意也是好的,想要把储君定下,然后想要避免他的爷爷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两强相争,甚至于刀兵相见的局面。

但事与愿违,没能很好的处理接班人的问题。之后的雍正采用秘密立储,也是想要避免在位期间儿子们的明争暗斗。但效果同样不好,弘时的死就是这一方案的牺牲品。所以接班人的问题始终是个死结

觉得小编叨叨的不错的,记得加关注哟,对于胤礽的遭遇,你们有什么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