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夜幕降臨,收拾好書房,我有些困頓了。睡意朦朧中,我躺了下來,卻隨手解鎖手機,看看微信群,翻下朋友圈,再互動交流下,很快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放下手機,我睡不著了。

有沒有覺得這一幕很熟悉,明明已經很困,卻失眠了。這裡的“我”也許恰是另一個的“你”,因為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作為一名期待自己能夠做到早睡早起的學習者,我一直對怎樣睡得更好,怎樣有依據、有策略的形成自己的睡眠規律,有著一份執著的探究,直至讀到《睡眠革命》。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就讓我們先認識兩個關於睡眠的重要規律,再尋找適合我們的睡眠時間,並定義出清晰準確的睡前、醒後儀式。


一、睡眠裡最重要的兩個規律

(一)偉大的生物鐘:晝夜節律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如圖,晝夜節律告訴我們,晚上21:00就開始分泌褪黑素,直到早上7:30才停止。

褪黑素是根據周圍光線的明暗變化來調節睡眠的一個激素。這就是生命裡最強大的生物鐘,敦促原始人類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並在此後的生命進化歷程中持續增強。


(二)R90睡眠法

“R90”指的是以90分鐘為一個週期獲得身體的修復;包括打瞌睡、淺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動睡眠等4-5個不同的睡眠階段。

《睡眠革命》就革命在這一種新的睡眠方法,顛覆了一直以來所強調的睡足8個小時。這是一種習慣性以睡眠時長來計量睡眠質量的做法,是錯誤的。

8小時其實是每晚的人均睡眠時間,但不知何時起,它卻變成了普遍適用的推薦睡眠時間。

《睡眠革命》認為:與其執著於每晚睡了幾個小時,不如嘗試以睡眠週期來衡量睡眠的質量。

理想的睡眠週期是一天5個,即7.5小時。但睡眠週期的計數一般以周為計量單位,通常一週35個睡眠週期較理想,但28-32個睡眠週期也是可行的。

一個晚上沒睡好其實沒什麼關係,但不要連續3天缺少睡眠週期,更應保證一週內至少4天睡足了睡眠週期。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二、睡眠規律的應用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

第一:固定自己的起床時間

固定的起床時間需要選擇必須起床的最早時間,換句話說,沒有什麼事情需要比這個時間起得更早;當然,這不包括偶爾趕飛機航班等特例的場景。

起床時間需要固定,這給了我巨大的啟發。

根據晝夜節律,這個起床時間也不能太過偏離日出時間。晝夜節律強調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按照一些養生觀點所論述的,起床時間在四季是可變的,要隨著日出時間而變化,冬晨遲醒,夏日早起。

但固定的起床時間卻是R90睡眠法的基礎,後續的睡眠時間需要依此來定義。而這麼一固定,卻是解決了日程固化的問題。我有做日小結及日計劃的習慣,起床時間固定讓我能夠很好地安排次日,避免因早起時間不一而持續微調日程的狀況。

我最終給自己規定的起床時間是早上五點。一起早打卡的朋友中有踐行四點鐘起床的,我卻覺得太早,不利於人體的休養生息;而且觀察他們的晚睡時間並不早,覺得有些耗費生命。而若遲於五點早起,我的晨起閱讀寫作時間則打了折扣,為我所不願。五點早起,在七點準備早餐、就餐、送孩子上學、自己上班前約有1.5小時的學習時間。所以,五點恰是最合適我的早起時間。

初期定義早起時間時,我們需要用鬧鐘叫早,讓自己準時醒來;但更重要的是形成身體的生物鐘,實現以後即便沒有鬧鐘,依舊可以讓自己按時醒來。這才是固定起床時間最重要的踐行,這樣養成的一份生物鐘將與大自然的節奏同頻,成為自己的生命節奏。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第二:定義晚上的入睡時間

有了固定的起床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睡眠週期,倒推明確自己的入睡時間。比如五點起床的我,睡5個睡眠週期,則需要21:30就入睡;睡4個睡眠週期,則需要23:00入睡。

至於是睡5個睡眠週期合適,還是4個或6個,則需要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地嘗試、確認。比如我們可以先嚐試每晚5個睡眠週期,看看7天后個人的適應情況:如果覺得5個多了,可以減少到4個試試;或者覺得沒睡足,那就延長成6個試試。

定義入睡時間時,還需要關注一個變量,那就是你需要躺床上多久才能睡著?能秒睡是最幸福的,一般需要30分鐘左右的入睡時間。那麼需要多久才能睡著,就該提前多久上床睡覺。


第三:適當的日間小睡

晝夜節律裡,午後有個倦怠期,是白天裡最疲乏的時刻;是除了夜晚外,最適合修復自己身心的一個時間。

《睡眠革命》強調,不要只把睡眠當成睡眠,而應把它看成是一個身心修復的過程。


在R90的深睡眠階段,人體會分泌生長激素,這種激素能促進新細胞和組織的修復,獲得勞作後的休整,並恢復生機和活力。

午睡也因此成為了日間的可控修復期,可以安排一個30分鐘的修復或者一個R90睡眠週期。

在計算一週的睡眠週期時,午睡的30分鐘或者90分鐘都可以計量為一個睡眠週期。

這樣的定義對於計算、安排一週的睡眠週期有著極大的意義。

以我個人為例,我覺得自己適合5個睡眠週期,但若因此要求21:30睡到5:00,卻是極不現實的。21:30就睡著對於如今年代有些奢侈,一般難以做到。從23:00睡到5:00,夜間睡4個睡眠週期就相對更易實現些;還有1個睡眠週期就可通過午睡解決。我一般選擇午睡30分鐘,打個盹就足以修復。

書中提及除了午後倦怠,還有傍晚倦怠,約在17:00左右出現,是另一個適合打盹的時機。我則想到早起後的回籠覺,尤其適用於四點鐘起床的朋友們。我也是深有體會,偶有四點早起,七點時就很易困,這時躺下睡個回籠覺就很適合。

這樣,適合日間小睡的時間就有三個,分別是7:00的回籠睡、13:00午睡、17:00的傍晚小憩。曾有大咖踐行過日間三次小睡,為的是既能早起有充沛的精力,也能保障日間精神,還能遲睡利用晚間時間做學員授課等。

我則建議日間小睡一個就好,並且固定時點更好;就像晝夜節律,形成自己的生物鐘節奏。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二)同樣重要的R90睡前、睡後儀式

孩子年幼時,父母常常通過一定的睡前儀式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這一情況,我在R90睡眠法裡也找到了依據。

R90睡眠法:睡覺前和醒來後的時段,與實際睡著的時段同等重要。


《睡眠革命》強調,不要把90分鐘時長的睡眠週期僅僅看成花在睡眠上的時間片段,而應把它們看成是清醒一天的組成部分。


在理想狀態下,你需要90分鐘睡眠前適應時間和90分鐘睡眠後適應時間。

最重要的是,相比R90睡眠週期,睡前睡後的90分鐘是我們可以直接掌控的,它決定了一天的效率。我們既要藉助睡前儀式做好臨睡前準備,讓身體漸漸順應生物鐘,步入一個個睡眠週期;更要借力醒來程序,慢慢地逐步開啟一天的生活。


第一:睡前儀式

長達90分鐘的睡前儀式,讓我訝異其時長之餘,卻也帶來了更直觀的踐行。

1、晚上最後一次喝水需提前90分鐘,這避免了頻繁起夜,令睡眠質量更優。

同樣的還有,晚上最後一次零食也需要提前90分鐘。

此外,晚餐時間就需要提早兩個R90,即提前3個小時就餐。


2、提前90分鐘遠離電子產品。

在睡覺前提前關閉電腦、平板、智能手機、電視機等,能減少人體暴露於設備藍光的時間。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忙碌地處理線上交流,將影響我們的壓力水平,讓頭腦過於清醒。

這個時候,紙質書籍的魅力就恰如其分了,

將睡前閱讀納入睡前儀式,會是有效的睡眠程序,還能借助睡眠有效吸收閱讀所得。


3、睡前輕量運動,有助眠成效。睡前還可適當收拾桌面、房間等,讓書桌整齊、房間清爽,有助於放下一整天的思緒、事務,避免睡前憂思雜念影響了睡眠。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第二:醒來程序

醒後90分鐘甚至可以包括通勤時間,尤其是晚睡人士更要注重醒後程序。

1、剛睡醒,不查看手機信息。

與睡前關閉電子產品類似,剛醒來,不要第一時間找手機,包括鬧鐘也建議使用普通鬧鐘,而非手機鬧鐘。因為剛睡醒,腦力反應欠佳,這時打開手機處理事務,極易造成皮質醇升高。皮質醇是面臨壓力時身體分泌的一種激素,晨醒時全天最高,沒必要再加壓,導致一整天的皮質醇高開。

早起不看手機,最直接的轉變就是我不再第一時間去早起打卡。自律是自己的,早起打卡只要持續著就行,至於打卡時間前後差半小時其實無妨。早起不用手機,也同樣避免了我晨醒第一時間面對手機屏幕的刺眼問題。我選擇晨醒洗漱、喝水後再打卡開啟一天的生活。

2、戶外適量鍛鍊是極佳的睡後程序。

戶外鍛鍊,陽光會喚醒血清素水平上升。血清素是與褪黑素相反的激素,此消彼長;醒來了,自然就該讓褪黑素減量,讓血清素迴歸。

可見,同樣是鍛鍊,外出晨煉要比健身房晚煉更合適。

3、早餐最重要。

一日三餐,早餐最重要。我們也可以將早餐視為一項醒來的程序,既避免了不吃早餐的危害,更可視為自己補充能量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


怎樣睡得更好?晝夜節律與R90睡眠法帶來了更科學、更有力量的解釋。下一次,你還會臨睡前刷手機兩小時嗎?

為什麼他每天只睡6小時,卻比睡足8小時的我更精神?現在,你理解睡眠週期了嗎?

時不時就有熬夜猝死的人們見諸報端,這是世界正在懲罰那些不好好睡覺的人!

願我們都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餘生很長,每天早晨都在同一時間醒來,是保證好睡眠最重要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