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基金,該買?還是該賣?

經常聽人抱怨:我買過很多好股票和好基金,賬上賺到過很多錢,但往往錯過最佳的賣出時間,結果盈利很少,甚至還虧錢。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會買 ≠ 會賣。

基金,該買?還是該賣?

“賣的對”,比“買的好”更重要!

基金投資:始於買入,終於賣出

一個完整的投資行為始於投資建倉,終於獲利了結。

投資的目標是盈利,盈利源於買賣差價,只買不賣是無法兌現盈利的。

但趣的是:勸人買基金人很多;但是勸人賣基金的人卻很少。

常言道: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

“賣”比“買”的難度大太多了。不以“賣出獲利”為目標的投資行為都是虛妄而徒勞的。

所以,研究“怎麼買”固然重要;但是“怎麼賣”,還需花費更多心力去研究。

控制投資風險,重在量力而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怎麼“謹慎”呢?最好的自我保護措施就是“量力而行”:投資比例不要過高,控制在自己的(心理)風險承受範圍之內,在穩健理財方式之外,在行有餘力的基礎上“適度配置”,才能獲得一個好的投資(不是賭博)心態:不以賺錢喜,不以賠錢悲。

理性對待市場和對待投資的前提,是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而健康心態首先源於控制住投入風險資產的規模。

基金是用來投的,不是用來炒的

“投資”(Investment)與“投機”(Speculation)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前者是有遠見的、相對長期化,後者是看重短期利益而希圖快速博取市場機會的。

“投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在股票市場中,投機的機會非常多。但是投資和投機的工具則有所不同:

· 股票可以用於投資,也適合投機(炒)

· 基金只適合於投資,不適合投機(炒)

這個差異,是由交易成本、交易靈活性和投資對象等三個方面決定的。

“賺一點之後,馬上換一隻基金重新投”的策略是非常不妥的:不僅要付出極大的交易成本(買賣基金的交易成本高達2-3%,而股票只有0.1%左右),頻繁切換基金品種也是意義不大的,因為前後切換的兩隻基金在投資對象和市場表現方面的差異並不是很大,甚至歷史業績也只是跟歷史有關,與未來幾乎無關。

不必止損,只需止盈

既然是以中長期為目標的投資,那麼投入的資金就不應該是隨時可能就要用到的錢(用充足的流動性資金保證日常使用,用意外和重疾險堵住突發性開支的窟窿),而要使得自己在財富的整理規劃層面相對從容。

在這個前提之下,面對大額虧損的方法是理性補倉探底成本,而不是貿然贖回兌現損失。

大多數基金的投資對象都是一攬子股票,已經非常充分地分散了“選股風險”,而“選時風險”是投資者自己控制的。所以止損和換品種並無太大意義。

需要補充的是:那些專門投資於某一行業或板塊的基金,由於不能充分分散掉非系統性風險,如果整體行業或板塊出現不利趨勢的時候,還是需要果斷調整的。

基金,該買?還是該賣?

“買點”與“賣點”,到底在哪裡?

在討論完上述幾點投資的理念和原則後,就可以介紹幾條有關“賣點”的選擇建議和設定標準給讀者參考了。

【補充說明】本文的假設前提是:投資者並不能準確預測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只能暫且接受其隨機遊走的性質。簡單說,如果投資者能夠準確知道“明天會大跌”這件事,那麼今天清倉就好了,這個類型的假設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的天賦或能力。

策略一:設定一個心理預期目標,達到了就賣掉

舉個例子:投資者設定了一個年回報10%的投資目標,只要達到這個標準,果斷賣出就好了。有幾點需要提示的:

1. 設定的收益目標應該是“年化收益”,而不是“絕對收益”。

2. 目標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設得太高,比較難達到(容易坐過山車);設得太低,又會影響與風險承受水平對等的合理收益(既然冒了風險,年收益如果只有5%還不如買理財去)。

3. 不忘初心,一旦達到投資止盈點,堅決執行,猶豫就會錯過機會。

策略二:跟指數掛鉤,越漲越賣

舉例來說,投資者設定好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投資金額為10萬,再製定一個計劃:如果上證綜指跌破2000點,就100%投入;2000~2500點之間,就90%投入,以此類推,如果超過5000點,就留下15%,如果超過6000點就先退出來觀望......

當然,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設定不同的梯次比例,但是不要與“指數和倉位的反比關係”的投資原則相悖。

深度學習這部分內容,可參閱本公眾號在2015年6月15日A股大跌前12天發佈的文章:為啥每輪牛市都是以“樂極生悲”收場? (再談三方存管資金迴流)

策略三:通過觀察身邊和市場的“人氣”決定買賣

大道至簡。這個方法最簡單,但是最有用。

如果身邊的人都在忙著打聽買什麼基金好,甚至只要還有閒錢就趕緊買成股票或基金的時候,馬上減倉!(2015年“615大跌”之前,筆者看到很多二手的專家在朋友圈大談“萬點不是夢”,於是果斷清倉,是為一例)

還有一個維度也比較值得參考,就是新基金的發行量。當投資者爭先恐後申購基金,在某某基金“一天募集破百億”之際,可能就是最好的減倉之時,原因很簡單:股市永遠不會讓大多數人掙到錢。(2018年春節前的基金火爆發行後的連續下跌,又是一例)

相反,如果你發現身邊已經很少人關注和談論股市了,投資機會可能已經悄然降臨,默默地加倉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如果你找別人聊股票,但是對方連抱怨和嘆氣都沒有,已經非常麻木的時候,是時候買點基金了!

事實情況遠比理論模型複雜。比如說,雖然市場大跌,但是身邊的人還在樂談投資而不疲,甚至還在信誓旦旦地大談“補倉”,這說明什麼呢?對,俗話說“熊市不言底”,可能還沒有跌到位。

內心止如明鏡,才能照出世間萬象。

冷眼觀潮,努力成為“少數的賺錢人”!

基金,該買?還是該賣?

最後,給大家一點建議:

1. 少買股票,多買基金

盯盤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件事又累又花時間,早有心理專家的研究數據表面:盯盤所花的時間,跟投資的盈利水平成反比。

2. 忽略股評,遠離“早餐”

各路《財經早餐》裡,那些真真假假的“二手信息”,已經體現在了你讀到他們之後所能買到的股價裡了,這就是市場。沒有人是靠讀新聞賺到錢的。股市裡有點石成金的專家嗎?別人隨便說說的事情,不能太當真。命運,只能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3. 看淡得失,擁抱生活

巴菲特說的好: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本”。前文說的“閒錢投資”、“控制比例”和“倉位與指數要成反比”等觀點,都是對這句話的詮釋。世界那麼大,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把那些“蝸牛角”上的煩心事(盯盤和買賣)交給勤快的基金經理和操盤手吧!縱浪大化,不懼不悲,或許你會看到更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