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吳王劉濞如何以一國之力終成七國之亂?

今夕何夕960611


漢景帝時期,西漢內部發生了一次內亂,以為吳國和楚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向中央政府發難,史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在廣陵起兵,接著劉濞率領軍隊渡過淮河與楚軍會合。當時和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一起起兵謀反者還有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個諸侯王。吳楚七國以“清君側”為口號,浩浩蕩蕩地向漢廷中央進攻。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吳楚七國還聯合匈奴一起出兵。

面對來勢洶洶的吳楚七國軍隊,漢景帝劉啟任命周亞夫為軍事主帥負責具體平叛事宜。漢景帝為了討好吳楚七國,也為了讓吳楚七國失去輿論支持,在袁盎的建議下斬殺了御史大夫晁錯。晁錯被斬殺之後,吳楚七國並沒有撤軍,叛亂的口號失去了號召力。漢景帝也徹底下定決心以武力剿滅七國叛亂。最終在周亞夫和梁王劉武等人的努力下,僅用三個月時間便平定了吳楚七國叛亂。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吳楚七國並不是中央的對手,雙方力量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甚至中央還沒有出全力,吳楚七國便已經被打趴下。吳國是七國之亂的最大推動力量。吳王劉濞怎麼能憑藉吳國一國的之力,推動吳楚七國之亂呢?

劉邦出身於草根,沒有任何統治根基。劉邦之前也很少有平民能成為一國君主。劉邦登上皇帝之位後,便思考著如何鞏固漢家天下。最終劉邦想到了分封制。劉邦認為分封制可以防止秦朝孤立無援的情況的發生,也可以迅速確定劉氏在地方的統治權,同時還可以完成消除異姓諸侯王的大業。一般情況下分封同姓諸侯王首先考慮地是皇帝的兒子,其次是皇帝的兄弟,再次才能輪到皇帝的侄子。但是劉邦的兒子相對較少,而且年齡較小。劉邦僅靠兒子,很難將劉氏力量安插到每一個角落。這時候劉邦便想到分封侄子。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劉仲的兒子。英布叛亂時,劉濞跟隨劉邦一起前往平叛。劉濞在作戰中非常勇敢,而且立下戰功。英布叛亂被平定之後,劉邦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選擇一個勇敢雄壯的壯王來管理輕佻強悍的會稽人。劉濞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所以劉邦便封其為吳王。但是很快劉邦發現具有劉濞造反的相貌,但是由於木已成舟,又不好改變,便對劉濞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劉濞向劉邦保證不敢造反。

劉濞的吳國建立的時候,國土面積擁有三郡五十三城,在當時算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諸侯王。吳國東邊是大海,享受大海帶來的漁鹽之利。當時吳國的豫章郡又發現了銅礦山。漁鹽之利和銅礦為吳國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劉濞利用手中的銅礦,招攬天下亡命者鑄造貨幣。吳國造出來的貨幣質量特別好,在當時有極高的流通度。吳國貨幣和鄧氏貨幣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兩種貨幣,當時有“吳鄧錢布天下”的說法。劉濞還利用吳國的漁鹽之利,發展煮鹽業,吳國的食鹽也非常有市場。吳國僅僅依靠鑄造貨幣和煮鹽業便達到了國富民強,吳國境內的老百姓,也不用繳納賦稅。當時的吳國已經富庶到不僅不需要老百姓繳納賦稅,甚至還時不時發福利給吳國老百姓。由於吳王劉濞的努力,吳國非常富強。

相比較於吳國的富庶,漢朝中央的日子則過得緊巴巴。漢文帝為了力行節儉,連建造一座亭臺都捨不得,皇后的裙子都不能拖地。相比較於吳國來說,西漢政府相對來說比較“貧窮”。由於吳國的富庶與強大,所以吳國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當時也有不少諸侯國也唯吳國的馬首是瞻。隨著吳國實力快速壯大,吳王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劉濞的野心膨脹之後,他便多多少少有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想法。

大漢是劉氏家天下,劉氏子孫都有資格當皇帝。劉濞雖然不是劉邦的子孫,但是也具備皇位繼承資格,自然也有當皇帝的想法。吳國實力弱的時候,劉濞當皇帝的想法自然會默默壓抑在心中。吳國實力膨脹之後,劉濞的皇帝野心有了支撐的政治力量。劉濞內心自然會掀起軒然大波,劉濞也想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劉濞挑起七國之亂,自然也有當皇帝的心理推動。

劉濞能夠被封為吳王,很大因素在於劉邦的兒子年齡較小。劉濞比漢文帝大了12歲,比漢景帝大了27歲。在劉濞面前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是小字輩,漢景帝更是晚輩。劉濞從劉邦時期開始治理吳國,具備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漢文帝在位期間,劉濞對皇帝已經表現得不是那麼尊重,已經

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漢景帝登基之後,劉濞更不把這個後輩放在眼裡。漢文帝晚期,功臣集團已經基本上失去了影響力。漢景帝登基之後,劉濞不僅看輕皇帝,也看輕漢景帝手下的大臣。劉濞認為自己得能力不弱於漢景帝,也認為自己造反成功的幾率會大增。我猜劉濞對漢景帝的看法,跟後來朱棣對建文帝的看法差不多。所以劉濞面對漢景帝的時候,他內心不害怕,敢於造反。

劉濞不僅小瞧漢景帝,他還非常痛恨漢景帝。漢文帝時期,劉濞的王太子劉賢入京,和皇太子劉啟一起下棋。下棋時,兩個小年輕發生了口角。劉啟抓起棋盤給了劉賢幾下,結果將劉賢活活打死。王太子被打死,對於劉濞的打擊自然非常大。劉濞非常憤怒,當漢文帝將劉賢的太子運到吳國的時候。劉濞憤怒地說:

“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劉濞此後便稱病不再上朝,也開始加緊密謀造反,以備不時之需。由於漢文帝處理得當,劉濞也暫時放棄了謀反的打算。漢景帝登基之後,等於是劉濞的仇人當了皇帝。劉濞內心自然充滿怨恨,劉濞面對自己的仇人,造反的時候自然會多幾分動力,少幾分憂慮。

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雖然快速穩定了漢初局勢,劉氏江山快速穩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同姓諸侯王的實力逐漸膨脹。地方諸侯王實力膨脹之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便日漸加深。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必須要削弱地方諸侯王的權力。地方諸侯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也一定要想盡各種辦法阻止權力被收回中央。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廷中央與地方諸侯王的矛盾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難以調和。當矛盾大到了不可調和的時候,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便會集中爆發。以吳國為首的七國,聯合起來挑戰漢廷中央,便是矛盾爆發的表現。

漢文帝上臺之後,已經意識到同姓諸侯王對中央的牽制。漢文帝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逐漸削弱諸侯王勢力。漢文帝時期,大規模解決諸侯王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漢文帝只能藉助有利時機儘可能的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比如漢文帝將齊國肢解,強大的齊國被分為若干個小國。漢文帝又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漢景帝登基之後,漢景帝便想快速解決諸侯王問題。漢景帝和御史大夫晁錯,一起推行“削藩令”。“削藩令”等於是直接將屠刀架在了異姓諸侯王脖子上。晁錯和漢景帝將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公開挑明。晁錯在《削藩策》中明確說明了自己的想法:“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非常贊同晁錯的觀點,他們兩個便開始大規模削藩。晁錯和漢景帝以各種藉口,先後削奪了趙國的河間郡,削奪了膠西王的六個縣,削奪了楚王的東海郡。晁錯和漢景帝還將削藩的屠刀舉向了吳國,計劃削奪吳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晁錯和漢景帝的削藩政策,等於是把刀架在了吳王劉濞和其他諸侯王的脖子上。如果劉濞任由削藩策實行的話,整個吳國就等於削弱了三分之二,吳國的礦山也將不復存在。吳國以及其他六國自然都對中央和晁錯充滿怨恨。這些諸侯王等於被削藩策逼到了牆角。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吳王劉濞決定奮力一搏。晁錯和削藩策是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的最直接原因。如果沒有削藩策,吳國也許會反,但是其他諸侯國未必會跟著吳王劉濞一起造反。

面對“咄咄逼人”的削藩令,吳王劉濞決定起兵謀反。吳國在劉濞的治理下,非常富庶,老百姓的生活也非常好。所以劉濞在吳國有很強的號召力,不少人願意被劉濞驅使。劉濞在吳國下了動員令:“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除了吳國之外,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等國也加入這次叛亂,史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


依稀說史


吳王劉濞如何以一國之力終成七國之亂?關於這個問題,最神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看出侄兒劉濞腦後有反骨之說了。說漢高祖給劉濞封王之後便看出他腦後有反骨、後悔了,可話已經說出去了、王也已經封出去了,於是漢高祖告誡劉濞:“聽說五十年後東南要有人造反,這個人不會是你吧?”這一手搞得劉濞連連磕頭:“叔,不會的,天下人都反了我也不會反你的後代!”這顯然是後人的牽強附會,如果漢高祖真知道自己這個侄兒會搞一出“吳楚七國之亂”,封王了又如何?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哪個不是封王了,可結局又如何?漢高祖難道會因為姓劉就放過這個侄兒?

劉濞的前世今生

吳王劉濞並不是漢王朝的大宗之後,他的父親是漢高祖劉邦一母同胞的親二哥——代頃王劉仲。不要以為劉濞只是個襲封的爵二代!恰恰相反,他父親劉仲的代王之位是因為他才得以恢復的……漢高祖稱帝之後,將胞兄劉仲封為了代王並將劉喜的兩個兒子劉濞、劉廣封為了沛侯、德侯。只可惜,漢高祖的這個哥哥真心只是個“種田”的命。代地地處邊陲、毗鄰匈奴,劉喜哪裡“罩得住”!匈奴入侵代國,劉喜仲被嚇得膽戰心驚,“一槍沒放”便逃回了弟弟漢高祖身邊。好在漢高祖也知道自己這位哥哥有幾斤幾兩,並沒有跟他計較,只是將劉仲由代王降為了合陽侯了事。自此,嫡次房與嫡長房武哀王劉伯系一樣失去了王位。

劉仲雖然窩囊,但他的兒子劉濞卻不像他那樣窩囊!劉濞很早便跟隨三叔漢高祖征戰沙場並因軍功被封為了沛侯,這個列侯爵位可不完全是他堂兄羹頡侯劉信那種“恩親”性質的爵位,劉濞是有軍功在身的。漢高祖晚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劉濞又以騎將身份追隨三叔漢高祖平叛,再次立下了軍功。其時,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且沒有子嗣,於是漢高祖便將荊國的部分地盤劃給了劉濞,將其封為了吳王,都廣陵、統轄三郡五十三城。五十三城,僅僅比漢高祖的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少了二十座城池而已,吳國絕對可謂漢初劉姓諸侯國中的“龐然大物”!孝惠二年,劉仲去世後也因為兒子劉濞封王的緣故被侄兒漢惠帝劉盈追復了代王之位、諡“頃”。

劉濞為何要發動“吳楚七國之亂”

關於劉濞為何要發動“吳楚七國之亂”這個問題,還要從漢高祖劉邦“刑白馬盟天下”說起。漢高祖晚年大肆剪除異姓諸侯王,在大體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之後,漢高祖刑白馬與天下盟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自此,裂土封王者僅限劉姓宗室。漢高祖雖然看到了異姓封王的危害,卻沒有看到同姓封王的危害,仍然繼續了當初給異姓諸侯王的待遇——“有地、有錢、有權、有兵”。到呂后去世時,劉姓諸侯王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漢高祖庶長房的幾個孫子已經有實力發動名曰“剿滅諸呂”的武裝政變了!漢文帝劉恆撿漏成為皇帝之後,隱隱感覺到了來自自家兄弟叔伯的威脅,於是一場持續三代的削藩大業拉開了鐵幕。

吳、楚都是小宗旁支,理論上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因此,呂后當政期間並沒有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反而與楚元王劉交、吳王劉濞保持了相對和睦的叔嫂、嬸侄關係,這也給了吳、楚二藩私下積蓄實力的機會。同樣因為是小宗旁支,“剿滅諸呂”發生時,吳、楚選擇了置身事外,這也為二藩獲得漢文帝的好感提供了前提條件。漢文帝即位之後,雖然開始削藩,但因為劉姓諸侯王實力雄厚,他選擇了“溫水煮青蛙”,並沒有操之過急。因此,漢文帝在位期間並沒有對劉濞下手,而劉濞相對還是比較安分的,即便漢文帝的皇太子劉啟因為口角、一棋盤砸死了劉濞的王太子劉賢,劉濞也選擇了隱忍。但樑子也算是結下了,自此劉濞馬力全開,開始大肆積蓄實力、延攬人才,為武力反叛創造必要條件。劉濞的目的其實非常明確:要想不被人“欺負”,就只能當“欺負”人的人!

漢文帝去世之後,漢景帝劉啟即位。在晁錯等文士的攛掇之下,漢景帝一改父親漢文帝“溫水煮青蛙”的策略,開啟了暴力削藩的進程,開始不斷羅織各種罪名、雞蛋裡面挑骨頭,尋找各種理由削減劉姓諸侯王的封地。可漢景帝做得太過明顯,而且嚴重“一碗水不端平”,他主要針對小宗旁支,對自己的胞弟梁孝王劉武卻始終沒有下手!這讓吳、楚等小宗以及出身齊藩小宗的許多劉姓諸侯王感覺到了危機,加之與漢景帝殺子之仇,劉濞迅速糾集了吳、楚以及齊藩的幾個小宗和趙幽王劉友(漢高祖庶出之子)的兒子劉遂一起舉起了反旗,史稱“吳楚七國之亂”。其實,淮南厲王劉長(漢高祖庶出之子)的兒子、淮南王劉安也捲入了其中,只是劉安後來被淮南國的官員奪取了兵權,不得已只能選擇退出。否則就不是“七國之亂”,而是“八國之亂”了。

說白了,劉濞之所以發動“吳楚七國之亂”,有野心使然、也有“殺子之仇”的催化,但更多地還是被漢景帝的暴力削藩逼到了牆角。如果不武力反叛,那就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能任人宰割!試想,如果不是漢景帝的暴力削藩損害到了眾多小宗旁支的切身利益,怎麼會有那麼多劉姓小宗附逆?僅憑吳國一隅之力,恐怕也很難發動起這場叛亂。

劉濞為何有實力發動“吳楚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僅僅是一個諸侯王而已,他靠什麼積蓄瞭如此豐厚的實力,敢於發動軍事叛亂?這還要從吳國的地緣說起。吳國的地域大概其就是現在某寶包郵的地區、略微擴大一些。瀕臨大海的有利條件為劉濞提供了源源不盡的財源,清代揚州的鹽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可是“富可敵國”的主兒。而劉濞乾的不僅是賣鹽,而且他自己還生產鹽,史載劉濞“煮海為鹽”,有了錢自然有雄厚的財力打造武器、擴編軍隊、延攬人才!

這還只是一個方面,劉濞的封地內還包含了許多礦山。更重要的是,這些礦山都是銅礦!直到清王朝,銅一直都是制錢的原材料、是硬通貨。劉濞倚仗著自己封地內的銅山,不僅開礦鍊銅,索性直接製作了“錢範”、自己築錢!銅錢可不是紙幣,那可是硬通貨,不僅不會引發吳國的通貨膨脹,而且為劉濞積攢了豐厚的家底。劉濞此舉等於是將國家的造幣廠搬到了自己家,這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

憑藉著鹽和銅的收益,劉濞迅速積蓄了鉅額財富,而劉濞並沒有用來自己享受,而是將這些錢用在了擴充軍備、延攬人才上!除此之外,劉濞還在不斷收買人心,漢王朝百姓可以用金錢抵折徭役。劉濞索性將自己賺來的這些錢拿出來替吳國百姓上交國庫、免除徭役。如此一來,吳國百姓人人感恩,為劉濞謀反時穩定大後方提供了重要保障。有錢、有兵、有人才,又有穩定的大後方,吳王劉濞擁有了一切反叛的先決條件。加之漢景帝暴力削藩已經嚴重損害了小宗劉姓諸侯王們的切身利益、也包括劉濞自己的切身利益!劉濞舉起反旗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雖然“富可敵國”,但劉濞終究是以一隅敵全國,加之被漢景帝犧牲晁錯堵死了“合法反叛”的藉口和理由,又被梁孝王劉武硬扛著拖延了吳楚聯軍的兵鋒、為漢景帝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最終,在周亞夫的率領下,漢軍實現了大逆轉、平定了這場武裝叛亂。但是,“吳楚七國之亂”也讓漢景帝認清了一個現實——暴力削藩行不通,於是才有了後來漢武帝的《推恩令》。歷經文景武三代,漢廷終於將劉姓諸侯王壓制在了可控範圍之內,完成了削藩大業。從廣義上來講,“吳楚七國之亂”實際上為漢王朝的削藩大業是“立了功”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漢高祖劉邦聰明,確定了非劉氏不能王天下的制度,即使子孫有造反者,得天下依然姓劉。但對於文帝、景帝這一支來說,他們可不希望宗室推翻自己。景帝劉啟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噩夢,就是來自宗室的吳王劉濞。

  著名的七國之亂,劉濞差點掀翻了劉啟。七國之亂為什麼是吳王劉濞主導?因為他有錢啊!名為七國,實際上可以稱為吳國之亂。

  按輩分,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景帝的堂叔。

  和景帝長於深宮之內不同,劉濞是見過大風大浪的。生於公元前215年的劉濞,在他20歲的時候,就碰上了一件大事——六王英布反叛。劉濞在劉邦親征英布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劉濞的父親劉仲沒啥本事,劉邦有點瞧不上這個弟弟,但對於侄子劉濞,劉邦是滿心歡喜。

  劉邦喜歡劉濞的英武果敢,這個性格在戰後穩定局勢時非常重要。剛平定江南時,人心不穩,劉邦就需要劉濞這樣的人去治理,就封劉濞為吳王。

  吳國的非常大,三郡是丹陽郡、會稽郡、豫章郡。具體範圍大約是在淮河以南,合肥以東,包括江蘇省蘇中、蘇南,浙江省北部。這裡的人口不是很少,而且由於長江流域開發較晚,經濟不是很發達。換言之,劉濞的地盤足夠大,但錢袋子不夠沉。沒錢啥事也幹不了。劉濞當了吳王,但如果不多弄點錢,在朝廷中說話也就沒分量。

  劉濞的歷史形象,就是個野心勃勃的反賊頭子,但在當時,劉濞可是有名的“經濟大師”。劉濞初來吳國時,做了幾件大事。劉濞發動民夫開鑿了第二條邗溝,以區別吳王夫差開鑿的第一條邗溝。古代揚州有個邗溝大王廟,供奉兩位財神兼吳王,即夫差和劉濞。劉濞開鑿的這條邗溝,在清末改名為通揚運河,現在依然在用,為江蘇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劉濞最有名的經濟成就,無疑就是煮鹽和鑄錢。

  東南沿海地區有豐富的海鹽資源,而鹽又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當時朝廷有個財政優惠,就是百姓煮鹽不需要交納賦稅。劉濞就利用這一點,發動百姓,進行規模宏大的煮鹽活動。吳國鹽場遍地,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煮鹽場面。劉濞發明一種叫牢盆的器具,以數牢盆為一大器,把海鹽煮沸,鹽就到手了。由於規模大,一夜之間,劉濞就能生產一千多斤鹽。

  在過去,有了鹽,就能帶動巨大的消費市場。消費市場成熟,人氣就旺了。揚州之所以能成為古代的“大上海”,鹽業的發達是重要原因。

  有了鹽還不夠,又不能以鹽易貨,還需要鑄錢。吳國的豫章郡境內有個銅山,銅資源豐富。劉濞就招來一些亡命之徒,沒日沒夜的鑄錢,雖然劉濞有所圖,但在客觀上卻成就了江南的經濟發展。

  當時天下有兩大銅山,蜀之嚴道,吳之銅山,嚴道的銅是由漢文帝劉恆的寵臣鄧通管理。蜀錢和吳錢在當時流佈天下,可以說,劉濞掌握了漢朝差不多一半的經濟命脈。

  通過煮鹽和鑄錢,劉濞迅速成為漢朝經濟實力最強的藩王。劉濞有多富?史稱劉濞雖只是王,但卻擁有和皇帝一樣的財富。

  劉濞的反賊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當時的江南百姓對劉濞是非常擁護的。劉濞對百姓確實不錯,下令免除老百姓的農業稅,種多少吃多少。老百姓沒錢過日子?不要緊,告訴吳王就行了。吳王會派人給拉來一車車的銅錢。當然,也有一種有趣的觀點認為:這不是劉濞好心,而是他鑄的錢多到用不了,倉庫沒地方堆放,還不如發給百姓收攏人心呢。

  最讓老百姓感動的是,百姓需要服勞役,這是朝廷定的指標,必須完成。劉濞有的是錢,他就出錢替百姓以錢代役,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老百姓幹活有了動力,江南經濟的發展自然一日千里。

  這些是劉濞對歷史的貢獻。

  雖然他是七國之亂的主謀,但那隻不過是漢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而且劉濞的兒子被景帝用棋盤砸死,雙方還有私怨。如果劉濞贏了,他又不會改朝換代,天下依然姓劉。劉濞當皇帝,對老百姓來說未必是壞事。

  公元前154年,劉濞兵敗身死,吳國也被朝廷撤銷。劉濞搞活的江南經濟,從此成為漢朝經濟版圖上重要的一部分。








歷史解說


那麼劉濞是如何憑一國之力而造成七國之亂的呢?很簡單,因為他的實力最強。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兒,年輕時體格剽悍,英俊瀟灑。二十歲那年,正值英布起兵反叛,劉濞以騎兵軍官的身份,追隨劉邦討伐英布,劉濞不但作戰勇敢,而且領兵打仗也有一套,可以稱的上是一位合格的將才。平叛成功後,劉邦封他為吳王,轄地三個郡共五十三個縣城。在眾多地方諸侯王當中,吳國的地域最大。但是,劉邦封過後很快就後悔了,他覺得這個侄兒的面相不好,有反相,政治風險很大。可他既然說出口了,又不能反悔,只好敲打敲打劉濞,劉邦告誡他說:“天下同姓本一家,你要謹慎,千萬不要有反叛之心"。劉濞嚇的拼命叩頭,連稱“不敢,不敢”。他不明白皇帝為何會有如此之說。

劉濞反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殺子之仇,另一個就是削藩。削藩大家都知道,可這殺子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濞的兒子也就是吳國的太子進京朝見,陪皇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喝酒、玩遊戲。兩人當時都是孩子,為了勝負各不相讓,就鬧了起來,劉啟一怒之下,拿起遊戲用的檯盤朝吳太子頭上砸下去,吳太子當時就血流滿面,倒地身亡。喪子之痛從此使劉濞對中央政府產生怨恨,也對文、景兩帝產生敵對心理。

公元前156年,太子劉啟繼承皇位,稱為漢景帝。即位初他對吳國還是有畏懼之心的,也有愧疚感但經不住他的老師晁錯的蠱惑,還是對吳國實施了削藩令,削去了吳國豫章和會稽兩個郡,而且這兩個郡正是吳國的經濟命脈,一個產銅,一個產鹽。這等於直接把劉濞架在了炭火上烤,讓他不反也不行。


另外,實力稍次一點的楚國被削掉東海郡,趙國被削掉河間郡,而同樣也能領兵打仗的膠西王被削掉六個縣。膠西國是漢文帝時期分割齊國而產生的,當時齊國被一分為六,除了膠西,其餘五個是:齊、濟北、菑川、膠東、濟南。單憑吳國的實力是無法同中央政府對抗的,劉濞深知這一點,於是他先聯絡了膠西王,告誡他說:"諸侯並無大錯,卻被紛紛削地,這背後的原因不會這麼簡單"。言下之意是說中央是要剷除地方諸侯。膠西王也不是善類,他怎可坐以待斃。於是他又聯絡了其他五個小國,最終只有菑Ill、膠東、濟南三個小國參予。劉濞又聯絡了楚國和趙國,加起來總共七個諸侯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其實,以現在的觀點來分析,如果不是景帝的削藩令,吳王劉濞未必會反叛中央。畢竟他當時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要反早反了。如果景帝能像文帝那樣穩重一點,寬容一點,等上若干年,等老一代諸侯都去世後,地方政權的問題不就好解決了嗎。也不致於釀成了“七國之亂”,這一點,晁錯也要負主要責任。所以,人們認為他死的不冤,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喬江寶


七國之亂主要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一起發動的,主力也是這兩個國家的軍隊。不存在吳王以一個吳國就敢發動叛亂。所以以一國之力發動釀成七國之亂的說法是錯誤的,你只能說吳國聯合其他幾個國家發動了了叛亂。

簡單的概括一下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引子是晁錯的削藩,晁錯認為現在的諸侯王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漢景帝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削藩,他以楚王有罪削奪楚國的東海郡。此前以趙王有罪,削奪趙國的常山郡,膠西王劉卬以賣爵有罪,削奪膠西國的六縣。

吳國的劉濞恐懼,於是他前去聯繫膠西王劉卬,這個膠西國原本就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封國齊國劃分出來的國家,這個齊國在漢文帝時期的削藩政策下,已經分裂出約齊國、菑川國、膠東國、濟南國,濟北國,城陽國。濟北國在漢文帝時期因為劉興居謀反被廢除,而劉卬和齊國、菑川國、膠東國、濟南國的諸侯王是兄弟。吳王劉濞聯繫膠西王劉卬的真實目的就是讓劉卬聯繫他的其他兄弟一起造反。而且劉卬此時因為被削奪六縣對於漢景帝十分不爽,劉濞以造反成功,兩人分割天下為誘惑,最後劉卬同意造反,同時派人聯繫齊、菑川、膠東、濟南,這些諸侯王都同意。

另一個強大的諸侯楚國也對於漢景帝不滿,楚王劉戊因為漢景帝剝離自己的東海郡而心懷不滿,看到吳王劉濞想要造反,於是兩人就聯合在了一起。最後漢景帝下達了剝離吳國的會稽郡、豫章郡。吳國率先造反,其他各個國家同時發動,膠西國、膠東國、菑川國、濟南國、楚國、趙國同時造反。但是事情也有變化,齊王看到諸侯起事之後十分後悔,他直接背棄盟約。而且濟北王的王城壞還沒有修建好,濟北國的郎中令控制了濟北王,濟北國沒有參加叛亂。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一起攻打齊國,圍住齊國的國都淄川。趙國趙王雖然控制趙國,但是不敢輕舉妄動,他想等待吳國和楚國的軍隊到來一起進攻。

對於劉濞來說,形式看上去一片大好,但是很可惜,吳楚聯軍在北上攻打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的時候,初期連戰連勝,最後圍攻梁國的首都睢陽時久攻不下。漢景帝讓周亞夫帶著軍隊來到昌邑,負責攻打吳楚叛軍,周亞夫在昌邑修建營寨,堅守不出,他讓弓高侯韓頹當帶著騎兵阻塞了吳楚聯軍的糧道。吳楚聯軍攻打西邊的梁國攻不下,攻打周亞夫也攻不了,糧道被阻塞之後,兵糧減少,最後不戰自潰。周亞夫出營寨大戰,一戰擊潰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收集殘兵,但是被東越人所殺。漢朝用了七個月鎮壓了吳楚聯軍,膠東王,膠西王、菑川王、濟南王皆自殺。齊王服毒自殺。趙王也自殺。支持七國之亂結束。

劉濞造反的資本。

漢景帝削藩時期所針對的國家都是漢朝初年的大國,劉邦分封的時候,齊國擁有七十餘城,楚國擁有四十餘城,吳國擁有五十餘城,幾乎佔據出漢朝初年天下的一半。其中齊國最為強大,在漢文帝時期被漢文帝悄無聲息的分割了七個王國,勢力衰落,七國之亂中,齊國分裂的,膠東王,膠西王,菑川王、濟南王這些齊國分裂的小王國雖然也參與叛亂,但是在漢文帝的有效的削藩並沒有形成勢力。而楚國和吳國沒有變化。到了漢景帝時代,針對削藩也是這兩個國家。這也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造反的本錢。

其次是吳國有錢。《史記》中,晁錯,袁盎,吳國十分有錢,吳國在豫章郡有銅山,官方造錢都造不過來,還要請大量的人來造錢。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

同時吳國靠近大海,吳人煮海為鹽,鹽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這又是一大盈利途徑。所以吳國有錢,這也是吳國抗衡中央的資本。


人者仁義也


“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的一件大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藩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而在這其中,尤以分封在齊地的藩王數量為多,這就涉及到了王室之間的恩怨。

劉姓諸王權力過大

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後,開始封建劉氏宗親為藩王。以碭郡、薛郡、郯郡三十六縣,封劉邦弟弟劉交為楚王。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封劉邦哥哥劉喜為代王。後來匈奴圍攻代地,劉喜不能守,逃回到劉邦身邊。

劉邦不忍心殺他,貶他為侯爵,他的兒子劉濞封為沛侯。等到劉邦平定英布反叛,原先的荊王劉賈被殺且沒有後代。擔心吳地之民再次造反的劉邦,因他的兒子都還小,因此便把侄子劉濞封為吳王,以鎮守吳地。

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劉邦庶長子劉肥為齊王。劉肥是劉邦和一個寡婦鬼混生下的兒子,雖是長子,卻不是嫡子。等到漢文帝在位的時候,擔心齊王的封地太大,把齊地拆成六份,封劉肥的六個兒子為王。

西漢初期,諸侯王的權力非常大,他們代表天子撫育人民。封地的郡守、縣令等官職,可以由諸侯自行任命。而且,諸侯王可以自徵賦稅、鑄造錢幣,甚至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諸侯王對皇帝的義務則是進貢一定量的財物。諸侯王如此大的權力,使得他們可以迅速拉起隊伍造反。他們的封國獨立性極高,這是“七國之亂”爆發的最根本原因。

劉濞本身的實力

劉濞被封為吳王后,其封地之內有豫章郡銅山。因此劉濞採銅鑄錢幣,煮海水為鹽,而且不用上交朝廷賦稅,因此劉濞積攢下大量財富。他還召集全國各地的亡命之徒,收歸麾下。對於那些有才能的人,劉濞經常去問候他們。如此四十多年後,吳地之民樂於為劉濞效命。

當初,劉濞的太子去朝拜漢文帝,在和還是太子的漢景帝下棋時,因為發生爭吵,被漢景帝用棋盤拍死了。於是吳王從此稱病,不再到長安去朝見皇帝。朝廷知道吳王是因為兒子的原因,想要把他誘騙到長安逮捕,劉濞很害怕,抓緊了謀反的步伐。

劉濞後來派出使者去說情,漢文帝賜給吳王几杖,允許他以年齡太大不來朝見。劉濞度過了這次危機,想謀反的心思也淡了一些。一直等到漢景帝即位,晁錯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在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開始削減一些藩王的封地。吳王劉濞擔心削到自己,於是又拾起了謀反的心思。

皇帝和諸侯王之間的恩怨

吳王劉濞和漢景帝,可以說有殺子之仇,謀反自然可以理解。而楚王劉戊,因為以前在薄太后(漢文帝母親)大喪期間飲酒作樂,被削去東海郡。趙王劉遂,先是朝廷把他的河間郡封給他弟弟,後來又要削減他的常山郡,因此劉遂內心怨恨朝廷。

而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人,都是劉肥的兒子。他們這些人,和繼承了齊王之位的劉襄,當年和漢文帝還有一些過節。原來劉肥的次子劉章,在呂后死後,告訴自己哥哥齊王劉襄,帶領齊國軍隊前來誅殺呂氏族人,從而登上皇帝寶座。

朱虛侯劉章在誅殺諸呂的時候,也立下大功,本來他以為自己父親是劉邦長子,現在劉襄又領軍在外,加上自己這個內應,皇位就會流入自己這一脈。誰知周勃這些功臣集團,卻以劉襄媳婦的孃家人太強勢,擔心他們會成為第二個呂后,反而迎立了根基極淺的漢文帝。所以,以齊王劉襄為首的齊地諸王,和漢文帝這一脈,是爭奪過皇位的,只不過沒有成功。

膠西王劉昂,以賣爵有奸,朝廷要削減他六個縣。而且他本人非常勇敢,“好氣,喜兵”,因此劉濞當初派人聯絡完楚王、趙王后,又去聯絡膠西王,膠西王答應了劉濞的請求。於是,齊王、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濟北王這幾個親兄弟都答應一起造反。後來齊王劉襄後悔,沒有發兵,反而跟朝廷告密。濟北王城池毀壞,又被郎中令劫持,也沒有響應。

等到朝廷要削吳王的豫章郡、會稽郡詔書送到吳地時,劉濞正式造反。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諸侯全部響應。趙王還勾結匈奴,與之連兵。劉濞往南聯合閩越、東越,東越出兵參戰。劉濞徵召吳地士兵,湊成了二十萬人馬。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

可見劉濞徵發了十四歲到六十歲之間的士兵,“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知道後,派周亞夫擊吳、楚之兵,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短短三個月,“七國之亂”便被平定。但在這個過程中,原先提議削藩的晁錯也被漢景帝殺死。

“七國之亂”平定後,吳王劉濞逃到東越,最終在周亞夫的壓力下,東越殺死吳王,把人頭獻給朝廷。楚王、趙王、膠西王兵敗自殺,匈奴也沒敢前來。膠東、淄川、濟南諸王皆死,封國被廢除。

濟北王因被劫持,所以漢景帝沒有加罪他,只是把他遷到淄川。齊王劉襄在“七國之亂”前,向朝廷自首,使漢景帝提前有了準備,但因為欒布曾想移兵伐齊,劉襄害怕下,“飲藥自殺”。漢景帝沒有追究他的罪名,讓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

綜上所述,吳王劉濞之所以能以一國之力,而釀成七國之亂,根本原因在漢初藩王的權力太大,使得諸侯國幾乎成為獨立王國,這使得他們有造反的本錢。其次,這七個諸侯王,和皇帝之間,有著種種盤根錯節的恩怨,易於鼓動,所以才響應吳王劉濞造反的號召。最後,迫於漢景帝削減封地的壓力,使得這些原本就心有不滿的諸侯王,傾向於造反,亦有問鼎皇位的野心。

“七國之亂”是中央朝廷和地方政權的一次博弈,成功平定了這次叛亂後,中央集權得以加強。從而在消滅了功臣(異姓王為主)、外戚(呂氏)之後,同姓諸侯王的隱患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等到漢武帝的“推恩令”推出,才算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飛熊說歷史


引言:

西漢高祖12年,地處南方的淮南王英布宣佈造反!劉邦率軍親征英布,終於將其擊敗,為了穩定南方的勢力,劉邦把自己的兒子劉長留下來封為淮南王,同時把自己的大侄子劉濞封為吳王,對於這個大侄子,劉邦並不瞭解,所以,在臨走之前,劉邦想見一見劉濞。

只見那劉濞老老實實的跪在劉邦的面前,額頭微微抬起,低著眼睛看了看劉邦。對於這個侄子,劉邦端詳良久,突然高聲喝道:“你有反相!”劉濞聽著連連叩頭,嘴裡不停的說著“不敢”。但劉邦畢竟沒有什麼證據,於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五十年後東南地區如果有人造反,難道就會是你嗎?但是,你和我畢竟都姓劉啊!千萬不要讓你的雙手沾染同族人的鮮血,切記不要造反!”劉邦意味深長的說完這番話後,轉身離去,只留下劉濞在那裡不停的叩頭謝罪,嘴裡止不住的說著“不敢,不敢……”


漢高祖劉邦劇照

但劉邦的話還是不幸言中了,幾十年後,這個吳王劉濞真的造反了!而且他以一國之力說動其他國家,最終釀成西漢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諸侯王反叛事件——吳楚七國之亂!那麼,劉濞為何能說動其他諸侯國造反?如何釀成的七國之亂呢?

一.殺子之仇,不共戴天

在文帝時期,劉濞作為諸侯王按規定到京城朝拜天子,劉濞這次把自己的太子也帶上了,正巧碰上了文帝的太子劉啟,兩位太子年齡相仿,興趣相投,便相約下棋,結果反而釀成了一出悲劇。

這倆人都是從小嬌生慣養的主,因此在對弈之時誰也不讓著誰,下到關鍵時刻,兩人發生了爭執,而且愈演愈烈,劉啟此時已經被衝昏了頭腦,趁其不備拿起棋盤砸向吳太子的腦袋,對方當場去世!劉濞聽聞痛不欲生。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史記.吳王濞列傳》


漢景帝劉啟劇照

但此時劉啟還沒有成年,而且又貴為太子,劉濞一個諸侯王也不好多說什麼,漢文帝好生安撫了劉濞一番,派人把太子的遺體送回吳國安葬,可劉濞堅決不收,最終又送回長安下葬。這件事讓劉濞於漢朝皇室就此結下了仇怨,原本就有反意的劉濞加緊籌謀,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二.景帝削藩,吳王借東風

雖然劉濞造反的心一直沒有動搖,但自己畢竟勢單力孤,與中央政府作對無異於以卵擊石,但其他諸侯國會選擇和自己站在一起走上這條絕路嗎?劉濞自己也的沒有底。正在此時,漢景帝手下大臣晁錯提出一條建議,給劉濞送來了東風。

晁錯上書漢景帝力陳削藩之必要性,漢景帝深以為然,於是連續削去趙國的常山郡,楚國的東海郡和膠西國的六個縣。一時間,各諸侯國人心惶惶,都擔心下一個會輪到自己。而這,正是劉濞想看到的。

吳王劉濞劇照

劉濞馬上派人聯絡膠西王,此時膠西王雖然心有不滿但還算有自知之明,面對劉濞使臣的勸說並沒有一口答應下來結盟造反,但內心卻有些被說動了,使臣趁熱打鐵,誇大吳王實力,同時表示事成之後願意和膠西王平分天下。這樣一張“大餅”畫在膠西王面前,膠西王饞了,答應與劉濞結盟!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治次舍,須大王。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於膠西,面結之。

——《史記.吳王濞列傳》

三.齊地諸侯與皇族的恩怨

膠西王能夠答應吳王的結盟,除了吳國使臣給他畫的那一張大餅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膠西王家族與漢朝皇室早有恩怨!

原來,膠西王是齊王劉肥的庶子,當初平定諸呂之亂時,除了大臣周勃陳平外,皇室中立功最大的就是他齊王一脈。在隨後的皇位繼承人選擇上,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濟北王劉興居三人都有資格,結果卻是代王劉恆成了皇帝。並且,在劉恆即位以後,利用封賞不均等軟打擊,劉襄劉章先後去世,劉興居造反被殺,原先的齊國被拆分成為六七個諸侯國分給了劉肥的其他兒子。由於漢文帝劉恆的軟打擊,齊地諸侯王早已與中央政府結下仇怨,只是敢怒不敢言罷了!

齊哀王劉襄劇照

如今,膠西王已經與吳王聯盟,於是他找來自己的兄弟們,這些諸侯王早已安耐不住,聽說吳王準備舉大旗,紛紛同意,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與膠西王達成共識,宣佈與吳王劉濞結盟!

王弗聽。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勿與,事定分之耳”。

——《史記.吳王濞列傳》

四.響應與堅守——作亂諸侯遠非七國

對於吳王劉濞發動的這邊叛亂,我們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但實際上叛亂的諸侯國遠非七國,只是由於各種原因選擇放棄和響應了。

首先是濟北王劉志,原本準備造反的他碰上一件糟心事——城牆壞了!結果在準備修理城牆的過程中被朝廷派來的郎中令發現了他造反的跡象,控制了他的部隊,沒了軍隊的濟北王就是光桿司令,他的造反失敗了!

其次是齊王劉將閭,在膠西王召開會議答應造反後,齊王后悔了,於是選擇了不參與,這讓山東地區的其他諸侯國非常憤怒,發兵攻打齊國,齊王堅守城池,換回了勝利,卻因為自己當初與叛軍結盟的事洩露而自刎身亡,可惜了!



淮南王劉安劇照

最後是淮南王劉安,他們家族因為父親劉長的原因也和中央政府有著深仇大恨,在吳王劉濞尋找盟友時,淮南王一口答應了,並且在吳王造反時選擇出兵響應。但為他帶兵的丞相卻“坑了”劉安,反過來帶兵打叛軍,劉安想制止卻已經晚了,最終,叛軍被消滅,劉安稀裡糊塗的從造反的一員變成了平叛的功臣。

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其相曰:“大王必欲發兵應吳,臣原為將。”王乃屬相兵。淮南相已將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結語:

吳楚七國之亂的爆發是中央與諸侯王之間積怨已久的矛盾所導致的,漢景帝聽了晁錯的建議加速削藩成為這一事件的導火索,而劉濞則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讓本就有反心的他乘勢結交了很多盟友,從而引發了規模浩大的七國之亂。事實上,即使沒有劉濞,諸侯王與皇帝的矛盾爆發也是遲早的事,但劉濞的出現加速了這一現象的實現,最終釀成了這場決定漢朝命運的叛亂!


相城歷史小學生


是的,吳王劉濞最強,且是叛1亂的發起者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1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草莓愛旅行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大侄子,勇猛好戰,素有戰功。前196年,英布在吳地造反,劉邦平定了吳地。劉邦擔心,吳地的民眾輕佻好戰,得選擇一個勇猛的王來鎮服此地的百姓。此時劉邦的兒子年幼,於是有人推薦了劉濞。

劉邦這個人閱人無數,一看到大侄子劉濞就一陣發慌,這小子不會在我死後造反吧!於是旁敲側擊的嚇唬自己的侄子,千萬不要窩裡反。

漢景帝劉啟和吳王劉濞的個人恩怨。

漢文帝時期,劉啟(漢景帝)早早就成為了太子。公元前180年,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進京述職,於是劉賢和太子劉啟兩個人玩“六博”遊戲,遊戲中兩個人爭吵起來,互不相讓,結果劉啟拿起棋盤擊打劉賢,結果不經打,居然掛了。(漢朝出土的六博遊戲的博弈的器具,劉啟用這樣的棋盤打死了劉濞的兒子)

諸侯王的太子和漢王朝的太子本來就有身份差別,劉賢和太子動手有錯在先,被打死了也無處伸冤。漢文帝和竇漪房也是護犢子,這小子以下犯上被打死了也是白死,送回吳國安葬。吳王劉濞這個時候就開始怨恨漢景帝劉啟了,經常稱病不來長安拜見皇帝,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漢文帝也是生氣,將吳國派來的使者全部扣押治罪,裝病不朝見天子是大罪,嚇得劉濞派人謝罪。既然裝病,漢文帝直接下令,劉濞以後不用來朝見了,直至老死。

吳王劉濞如何積攢力量?

劉濞雖然對漢景帝有怨恨,但也不敢起兵造反,自己的實力擺在那兒,造反就是自取滅亡,他要一步步鞏固自己的實力,等待時機。

一、財富擴張。

吳王劉濞的封地在長江下游,領有豫章郡、丹陽郡、會稽郡,共計53座城池。

劉濞的封地丹楊郡和豫章郡有著名的銅礦產區,古代的銅礦冶煉之後主要目的就是鑄造錢幣。劉濞利用自己封地銅礦山的優勢,命令人偷偷開採銅礦山,並提煉了很多銅金屬,然後又偷偷將這些銅製作成錢幣,獲利甚豐。這些都是西漢中央政府嚴令禁止,但天高皇帝遠,吳王劉濞悶聲發大財了。(劉濞私自開礦山,私自鑄造銅錢,獲利巨大)

吳國地處沿海(如上圖),劉濞利用沿海的優勢,命令手下大規模的熬製“私鹽”進行販賣,這是國家的緊俏產品,讓劉濞再一次獲得鉅額財富。(吳王劉濞利用沿海的便利,熬製食鹽販賣,獲利很高,古代熬製食鹽圖)

在鹽鐵這兩項生意的帶動下,30年的時間內,吳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富有的,財力首推第一。

二、發展軍力。

吳王劉濞有意識的積攢自己的軍事力量,在吳國禮賢下士,將吳地的人才全部招納進自己的麾下。同時,在30年間,他收攏在其他諸侯國和中央政府轄區內犯罪的人員,庇護他們,讓他們免於處罰。如此之下,很多草莽人士進入吳王劉濞的轄區,為吳王的軍隊添磚加瓦。

吳國的軍隊根據中央政府的命令去衛戍地方,回來之後,吳王劉濞也經常賞賜這些將士。逐漸這些軍隊都為劉濞所掌握。

三、等待時機。

吳國雖然財富比其他諸侯國要富有的多,軍事力量也是最強的,但相比於漢朝中央政府的財力和軍力那是小巫見大巫了,劉濞一時之間還不敢反叛。

漢景帝即位之後,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齊王劉肥一脈,封地有70多座城;弟弟楚元王劉交一脈,封地40多座城;吳王劉濞封地53城,這三大諸侯王幾乎佔據了西漢王朝一半的疆域,形成了尾大不掉的態勢。(晁錯像,削藩被腰斬,主要是為了平息七國之外其他諸侯國的怨言)

漢景帝劉啟的老師晁錯主張削藩,並上書《削藩策》,奏疏中說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史記》)

漢景帝下令削除諸侯王的封地:削趙王的常山郡、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劉濞的豫章郡和會稽郡、膠西王六個縣等。

吳王劉濞三郡的封地去掉了兩個郡,其他的大諸侯王都削去了很多封地。劉濞等待的時機到來了,漢景帝得罪了這麼多的諸侯王,正好可以聯絡這些諸侯王反叛中央政府,趁機推翻漢景帝的統治。

短暫的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聯合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個諸侯王。其中的主力是吳王和楚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後代,這也是漢景帝削藩中重點照顧對象。

七國之亂中七國分為四股勢力,吳國楚國為最強軍事力量,進攻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的封地都城;而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三兄弟進攻自己哥哥兒子的封地齊國臨淄;趙國的劉遂則發兵趙國的西部邊境,等待吳國楚國的軍隊到來,甚至聯繫匈奴的幫助;濟南王也是等待吳國楚國的軍隊到來。

只要擊敗吳楚聯軍,其他五個諸侯國的軍隊都不在話下。由於梁孝王劉武的堅守,大將軍周亞夫率軍平叛,很快平息了戰亂。

吳王劉濞逃跑之後跑到了東越國境內,漢景帝派遣使者有利益誘惑東越王。東越王為閩越之地少數民族的首領封王,其國也稱東甌國、東越國、甌越國。之前的吳國能夠拉攏東越國是因為利益,看到吳王劉濞慘敗,在利益的誘導下,派人刺殺了吳王劉濞。(東甌國在會稽郡之南,東甌國派人刺殺了逃亡的劉濞)

為了請功,將劉濞的首級割下,連夜送長安。


穿越再現彼岸


此問題提法不對。

不是吳王劉濞以一國之力引發七國之亂,是削藩令引發了七國之亂。自古以來削藩都有引起叛亂。漢景帝削藩引起七國之亂,明建文帝削藩引起“靖難之役”,康熙削藩引起吳三桂造反。

為什麼七國之亂自吳王劉濞起,有三點原因,一是吳國強大,吳國有銅山鹽礦,民不賦稅。二是劉濞輩分高,威望高。三是劉濞與漢景帝有殺子之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