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七國之亂中,是劉武的功勞大還是周亞夫功勞大?

子不語同學


吳楚七國之亂是漢景帝年間發生的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一次大規模叛亂。

吳王劉濞在也漢文帝時就各種不服,很囂張。漢朝開國之初,為了鞏固劉姓天下,大封皇室子孫為王,而且諸侯王在各自封國內權利很大,不受中央節制,逐漸造成了諸侯強而皇帝弱的局面,跟大周天子有點像。

晁錯削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蕃策來削弱或剝奪諸侯王實力以加強中央集權。而當時實力最強大的當屬吳王劉濞。加上漢景帝在當太子時在一次圍棋後失手殺死了囂張的吳國太子,因此,吳王劉濞對景帝懷恨在心。新帳老帳一起算,導致劉濞聯合其他六個諸侯王發動了七國之亂。

漢初分封

叛亂之初,叛軍數量遠超大漢可以調動的軍隊。大漢北面有強大的匈奴人,大量軍隊不能調回。能夠用於抵抗叛軍的主要是壩上和細柳兩支駐軍以及梁國軍隊。統帥是周亞夫,後勤供應是竇嬰,梁國是抗擊叛軍的主戰場。因為雙方軍力懸殊,所以,周亞夫採用的是避其鋒芒,先平山東諸侯國,打掉跟隨者和觀望者,讓梁國抵擋住叛軍精銳,待到叛軍出現鬆動,燒掉叛軍糧草淄重,動搖叛軍軍心後一舉殲滅,三個月平定了叛亂。

七國之亂雙方進攻路線

顯然周亞夫功勞更大。畢竟他是統帥,負責整個戰局的把握。而梁王劉武雖然付出很多,但終究只是整個戰略其中的一部分。


西門吹灰2020


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就封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劉交為楚王,史稱楚元王。這個劉交好讀書,曾經跟著浮邱伯學習《詩經》,同學三人,分別是申公、穆生、白生。劉交封了楚王,就把三個同學請來作伴,過好日子。其中穆生不善飲,楚王每次宴客,就特意為穆生備好甜酒。元王死後,至子孫輩之間,一開始也特意為穆生準備甜酒,但是後來就忘了。穆生下了宴席,說:該走了!甜酒都不準備了,“王之意怠”。再不走的話,楚人最終會把老子綁起來遊街的。申公、白生勸他,說先王待我們不薄,今王這點小小的失禮,你又何至如此呢?穆生於是講了一番道理。

穆生說:《易》雲,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這個原話在《周易·繫辭》中,是孔子說的。“幾”就是苗頭、預兆的意思。“動之微”,颶風起於萍末,颶風來臨最初,僅僅是安靜池塘上的青萍微微動了一下,這就是“幾”。穆生說現在先王死了,世道要變了,雖然是甜酒這麼一件區區小事,就已經可以看到未來的吉凶,“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一天都不等,立刻行動。於是穆生“謝病去”。申公、白生兩個傻子不信,留下了。後來怎麼樣呢?後來申公、白生二人果然被劉交的孫子劉戊罰為罪徒,穿著囚衣在大街上做苦力。

中原這個地方節氣鮮明,尤其是立春、立秋、立冬這幾天,特別明顯。比如立秋這天,往往是在天氣熱到極致的時候。突然有個變化,樹上一片黃葉孤單的飄落。這就是自然界中的預兆。所以有個成語叫一葉知秋。

比如周亞夫這個人,三個月平定七王之亂,居功至偉,漢景帝極其器重,任命為丞相。之後,先是與漢景帝意見不合,被漢景帝疏遠。其後又幾次說昏話牴觸漢景帝,甚至賭氣辭職。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周亞夫辭職以後,漢景帝憂心儲君年幼,深恐有著巨大功勞且一度權傾朝野的周亞夫作亂,就請周亞夫吃飯,來試探周亞夫對皇室的態度。席間,給周亞夫的桌子上放了一大塊肉,沒有切,也沒給筷子。周亞夫這個蠢人,面對如此無端的小侮辱小怠慢,他果然就跟普通人一樣,一下子就跳起來了。史籍載,“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周亞夫也不問問怎麼回事,不平之意已在臉上,也不管皇帝在上面坐著,就四處張望,招呼服務員:拿筷子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那個情景。在這麼一個場合,皇帝請客,你就這麼個態度,你心中還裝著皇帝,還有敬畏之心嗎?漢景帝也不是省油的燈,冷笑說道,“此非不足君所乎?”,這麼大塊肉還不夠你吃嗎?一語雙關。幾乎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到帝王的威嚴。這話一說,君臣就算是翻了臉了,於是周亞夫“免冠謝上”,摘了帽子跪下謝罪,哎呀陛下,罪臣失禮。皇帝說,起來吧。周亞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起來就快步離開了。漢景帝看著周亞夫走掉,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就周亞夫這個憤憤不平的態度,連老子都不放在眼裡,怎麼可能會安心的輔佐少主。這個時候,漢景帝已經決定除掉周亞夫了。

所以司馬遷評價周亞夫,說其“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就是說這人太自滿沒有覺悟,認為自己沒什麼不懂的,沒什麼事不會處理,不知道天高地厚,雖然節操很好卻不懂得謙虛恭順,目中無人,心中沒有敬畏,才導致“終以窮困”。

後來周亞夫下獄,“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到底還是氣死的,至死不悟。周亞夫到底也沒明白他這麼個完人,怎麼落得如此下場。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人,人品完美,才能卓越,下場卻很慘,就是栽在自滿上,誰也不放在眼裡,正所謂鬥滿人概,人滿天概。這事兒漢景帝有什麼錯呢?不要去怪皇帝,換哪個皇帝都會除掉周亞夫。人一旦自滿就是個蠢人,蠢人對不利自己的趨勢是視而不見的,蠢人只會認為江山永固富貴萬年,所以周亞夫不可能象穆生那樣謹小慎微,從而敏銳的感覺到事物發展變化的先兆。趨勢已經如此明顯了,滅亡的兆頭已經跟驢那麼大了,他還看不見。那麼漢景帝請吃飯,周亞夫發現沒筷子,應該怎麼做呢,他應該謙卑的等待侍者來到跟前,小聲問侍者:這怎麼回事。侍者如果說:皇帝安排的,周亞夫就應該


磐龍觀史


漢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發動叛亂,晁錯建議漢景帝削藩,於是逼反了眾諸侯國,以劉濞為首的吳楚聯軍,組織三十萬兵力,攻向長安。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前去平叛,吳楚聯軍起初並沒有和周亞夫交戰,而是在梁國遇到劉武的頑強抵抗。

最終吳楚聯軍無法攻破梁國,加之士氣低落、糧草供應不足,給了周亞夫機會,隨即被周亞夫一舉擊潰,七國之亂在短短三個月內宣告結束。周亞夫是軍隊主帥,而劉武是率先禦敵的中堅力量,如果沒有劉武的頑強抵抗,周亞夫的作戰計劃很可能失敗,所以論功勞的話,劉武應是首功。

劉武正面禦敵,堅持抵抗

劉武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親弟弟,竇太后生有兩男一女,分別是長公主劉嫖、漢景帝劉啟、梁王劉武。論關係來說,劉武和漢景帝最近,這也是劉武誓死抵抗的原因之一。

史料記載“太尉既會兵滎陽,吳方攻梁,梁急,請救。”

梁國都城睢陽就像是長安最後一道屏障,而劉武就是這屏障的守衛者,面對三十萬敵軍,劉武也有些不知所措,一方面嚴令軍兵抵抗,一方面快速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並沒有選擇救援,因為這個不在他的作戰計劃內。

就算沒有朝廷救援,劉武一直沒有放棄抵抗,就這麼活活把三十萬敵軍拖在睢陽城下,消耗了吳楚聯軍大量有生力量。正是劉武的堅決抵抗,給了周亞夫機會,也讓整個作戰計劃得以成功。

作戰計劃中,梁國便是棄子

史料記載“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原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周亞夫和漢景帝商議的計劃,本就是放棄梁國,換句話說,劉武當時已經是棄子,劉武的作用就是為中央爭取時間,劉武堅持的時間越長,周亞夫取勝的幾率越大。

事實上,周亞夫的策略十分高明,如果他貿然救援劉武,就可能同時陷入被動,畢竟吳楚聯軍在數量上佔據優勢。如果使用疲勞戰術,並切斷敵人糧道,就會讓吳楚聯軍陷入極端不利的局面,這便給了周亞夫可趁之機。

換個角度看,如果劉武直接投降,梁國這個屏障就起不到作用,或許梁國還會成為吳楚聯軍的補給點,這樣戰爭時間就可能被拖得很長,長安或將兵臨城下。

周亞夫坐收漁利

面對堅固的睢陽城,劉濞就是攻不下來,而周亞夫卻在睢陽虎視眈眈,這讓劉濞十分不安,因為糧道被截,劉濞選擇誓死一搏。吳楚聯軍放棄梁國,轉而進攻周亞夫漢軍,而此時的吳楚聯軍士氣全無,已是強弩之末。

史料記載“吳兵乏糧,飢,數欲挑戰,終不出。”

面對吳楚聯軍的挑釁,周亞夫就是不出戰,隨即沒有飯吃的吳楚聯軍便自亂陣腳,此時,周亞夫抓住機會,再即刻發動進攻,吳楚聯軍被擊潰。雖說周亞夫很有能力,但他拒絕救援劉武,也多少有些太地道,劉武對周亞夫的怨恨,也為周亞夫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

總結

七國之亂對當時的漢王朝威脅很大,由於劉武的頑強抵抗,和周亞夫的運籌帷幄,挽救了這次危機,這兩位都為漢朝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要對比功勞大小,劉武的功勞高於周亞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