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1

、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老子《道德經·道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理念。

來是偶然,來到這個世界,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去是必然,人生老病死,死是最終的歸宿;盡其當然,做事情盡力去做,是件應當的事情;順其自然,很多事情的發展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思去做,要有平常心。

自然的屬性是客觀的,客觀的自然包羅萬象。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是客觀的,人類社會是客觀的,就連我們自身生命的運動與變化,也都是客觀的,同樣遵循著客觀規律。

“順其自然”行事,不強求,就成了指導我們按客觀規律辦事、最大程度減少失敗之錦囊妙計、智慧寶典了。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2、孔子的最高境界:隨心所欲而不逾距。

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因為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是不行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前提是在一定許可的範圍內,比如法律的範圍內,道德的範圍內。這話說的是人要掌握尺度,到了70歲就能遊刃有餘的既讓自己自由舒心的做事,又不超出規矩。凡事適可而止,不可過量。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3、莊子的最高境界:物我兩忘。

《郊居賦》雲:“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其意源於《莊子》,《齊物論》雲:“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這是一種物我不分,亦即物我兩忘的境界。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在有些地方,物我兩忘一詞被用於學習、修煉各種技藝上。比如,研習武藝,修行劍法。物我兩忘與人劍合一的至高境界密切相連。人和劍渾然成為一體,也就已經到了劍術的最高境界。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4、孟子的最高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窮,是心智上的貧瘠。在自己內心不夠強大,不能夠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力的時候,就不要指責評論他人的行為。因為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他人在當時當刻當時的情緒下所做出的最優選擇。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內心強大,先做好自己。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5、諸葛亮的最高境界: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6、鄭板橋的最高境界:難得糊塗。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題過幾副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這兩副。字畫小字是:“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難得糊塗,指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傳世的名言,乃是他為官之道與人生之路的自況。後人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幅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每每處世的警言。

難得糊塗,反映的是一種境界、一種思維高度。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其實就是讓人不較真、不偏執。讓人放下、讓人退一步更加心安,而最終達到不傷害身體,身心愉悅,人體健康長壽的目的。

歸結總之難得糊塗其實不必過多解釋,甚至人人能想得通他的做法,而真正做到又付責任的去面對、想開、看透、放下,這是一個過程、一個境界轉化的過程,最終的受益者是自己。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希望人人修煉於屬於自己的難得糊塗。

其實在我說來“難得糊塗”是一種經歷,只有飽經風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諦;同時,“難得糊塗”也是一種境界,心中有大目標的人,自然對枝節雜碎不屑一顧,只著眼大方向,為全局負責,能做中流砥柱。它還是一種資格和智慧。名利淡泊、寧靜致遠的人物,他們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靜之心對待人生,泰然安詳。在紛繁變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間風雲變幻、處事輕重緩急、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

六大聖賢的最高境界,對照一下,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