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小學的時候,學了“孔融讓梨”這麼一個典故,作為孔子後裔,孔融在我當時那麼大的時候,就領悟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讓。這讓我們非常佩服。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然後媽媽開始沉迷於試探我道德水平的測試中,過年的時候,我跟弟弟一起玩,她故意拿了一個蘋果給我,二話不說我兩口啃了上去。

她臉一板:才學了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就忘了?我:???

“禮”是人自我修養的體現,在給予其他人尊重的同時,自身的形象也能得到展現,但是現在一些“禮儀”卻違背了初衷,變成了一個僵硬的形式,讓人在實踐過程中感到焦慮和不適。特別是孩子,心理敏感又脆弱,最容易被“中國式禮貌”造成不利影響,家長務必要引起重視。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1.大的要讓著小的

這幾乎是全國通用的“政治正確”,小時候我們的玩具,弟弟妹妹看到了想要,父母就用這樣的理由把玩具送給了弟弟妹妹。

喜歡吃的肯德基也要優先給更小的弟弟妹妹。如果家裡小孩子多,那麼最大的那一個孩子,從小就得成為那個“大方”的“乖孩子”。這個只比弟弟妹妹大一兩歲的孩子,從小就要被“道德”和“禮儀”壓得喘不過氣。“道德”只律己不律人,謙讓固然是美德,但是沒有人能夠強迫他人去謙讓,包括父母。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2.沒有表揚

這個問題是普遍性的,似乎所有人都喜歡謙虛的人,孩子數學考了一百分,其他孩子媽媽都羨慕得不行,孩子的母親卻一定要說:嗨,不行不行,這孩子就數學還行,其他科目不行的。

在社會上似乎默認大家都不能誇自己,都要貶低自己。而從來沒有得到過表揚的孩子,他們的心思沒人關注。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滿招損,謙受益。這是中國古人總結的為人處世道理,中國人也一向以自謙為榮。每當孩子表現良好,還沒來得及聽到誇讚,父母到是先幫孩子把這些“無用”的讚揚打回去了。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揚才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力,那些圓滑的處事潛規則,還是讓給大人吧。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3.必須大度

在我們中國校園,有個很有意思的“儀式”:一個孩子欺負了另一個孩子,老師家長趕過來之後。就得進行一場嚴肅的“儀式”,讓欺負人的孩子說:對不起。而被欺負的孩子得回答:沒關係。

事實證明這並沒有任何用處,校園暴力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每年因為校園暴力演發的惡性事件讓人觸目驚心。具體就不說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記得小學的時候,一個班的小嚴,在學校裡被同桌捉弄,又一次把他的書包給扔出了窗外,老師看到後也很生氣,叫同桌向小嚴道歉。他的同桌順口說:哦,對不起。

然後老師說:同學都道歉了,你就原諒他吧。說沒關係小嚴就說了。兩個星期後,同桌又撕掉了他的作業本。老師說:你怎麼這麼皮,快給小嚴道歉!“對不起啊。”同桌吊兒郎當的說

孔融讓梨“中國式育兒”到底發展成怎樣?必須是大的讓小的嗎?

這一次小嚴低頭不語,老師說:同學間要和睦相處,小嚴你們又是同桌,還是和解吧,說聲沒關係,以後就不會欺負你了。小嚴爆發了,質問老師:憑什麼要和解!明明錯的一直是他,我憑什麼要原諒!

總有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要求孩子,人要大度,要學會原諒。但是社會里,有幾個大人能做到不要強迫別人做“聖母”,被傷害的不是你,不要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指手畫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