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西安禁限行老舊汽車,政策VS民意?

西安禁限行老舊汽車,政策VS民意?

陝電客/文

政策

西安市公安局與西安市環境保護局擬定了《關於禁限行高排放老舊汽車的通告(徵求意見稿)》,並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其中提到,為改善西安市環境空氣質量,有效降低機動車汙染物排放,經市政府同意,將對高排放老舊汽車實施禁限行管控。

高排放老舊汽車包括:2008年8月1日前註冊登記的汽油(天然氣)汽車和2013年7月1日前註冊登記的柴油汽車。

該通告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通過來信、郵件和傳真的途徑和方式接收公眾提出的反饋意見。

質疑

一石激起千層浪,《徵求意見稿》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包括諸多質疑聲音。陝電客梳理發現,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家這幾年才放開家用車不設報廢年限,只要車輛年審合格,就可以上路行駛。現在西安市出臺車輛禁限行的政策,有沒有法律依據?西安市這麼做是否涉嫌濫用公權,是否涉嫌違法?

該政策侵犯和剝奪了車主的權利和利益。一是侵犯了車主的使用權,二是降低了車輛的增值保值空間,勢必減少二手車的價值。原本可以開15年甚至20年的車,現在10年、5年就要“間接報廢”,給車主帶來的損失如何估量,誰來彌補?

有專家提出,這項政策就是為了局部利益,犧牲了廣大老百姓的利益。目前出臺政策的時機是不是成熟?配套措施有沒有跟上?老百姓的收入增長有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政策有沒有經過廣泛調研、聽取民意?

汽車尾氣在環境汙染中究竟佔多大比例?目前,西安市300多萬車輛中,10年汽油車和5年柴油車一共佔多少比例?這項政策會直接影響到多少人的利益?

國內有沒有其它城市這麼做?效果如何?作為環保主管部門,怎麼樣釐清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怎麼樣處理好保護環境與保護老百姓利益之間的關係?

限制高排放汽車無可厚非,但是,10年的汽油車和5年的柴油車一定是“高排放老舊汽車”嗎?這個標準是誰來界定的?

回應

西安市環保局和西安市公安局今天下午聯合召開媒體座談會,集中聽取意見。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召開座談會,就是想真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大家的事情就應該大家一起商量著來,最終也會根據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完善。

對於禁限行政策是否違法,環保部門表示,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陝西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西安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汙染防治條例》、《西安市2018年鐵腕治霾保衛藍天工作方案》,新政策的目的就是有效降低機動車汙染物排放,對高排放老舊汽車實施禁限行管控。

對於限制10年汽油車和5年柴油車有什麼具體標準和依據,西安市環保局負責人解釋:這次通告所稱的高排放老舊汽車,主要包括國三及以下的柴油車和國二及以下的汽油車。按照國家階段性排放標準實施時間進行劃分,即2008年8月1日前註冊登記的汽油車和2013年7月1日前註冊登記的柴油車。

也就是說,這次徵求意見的禁限行標準是以排放為標準,而不是以時間為標準。“國三及以下的柴油車”和“國二及以下的汽油車”,這兩類車輛剛好處於2008年和2013年的兩個時間點。並不是說所有新買的車輛只能在西安市內跑十年或者五年。

通告中禁限行車輛有多少?西安市“國三及以下的柴油車”11.5萬輛,佔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的3.83%。“國二及以下的汽油車”約有16.2萬輛,佔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的5.4%,其他車輛使用年限、使用範圍均不受影響。

其他城市有沒有類似的做法呢?目前,北京市自2017年9月21日起,在六環路(含)內設立載貨汽車低排放區,逐步禁止國三排放標準柴油車通行;天津市2017年8月30日,發佈《關於對高排放(原國I、國Ⅱ標準)輕型汽油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禁止國二及以下排放標準汽油車工作日在外環線以內通行。

對於如何彌補禁限行車主的損失,西安市環保局負責人表示,目前正研究對高排放老舊汽車給予財政補貼,將按照高於省上規定的標準,對淘汰車輛的車主給予政府補貼,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最大限度補償車主的損失。

西安市環保局負責人表示,為改變西安的環境汙染現狀,各部門綜合試策,除了控制機動車汙染之外,在控制燃煤、工業汙染、揚塵汙染等方面也做了許多積極努力。目前在禁限行老舊汽車政策目前還處於廣泛調研、聽取民意階段,大家對措施有不同意見、建議均可反映,好的舉措會積極吸納。

短評

環境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老百姓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對環保部門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定期公佈的全國排名、定期開展的環保督查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年終考核,這些嚴厲的“指揮棒”,無形之中構成了環保部門的“三座大山”。重壓之下,急中生亂,政策會有失偏頗。

冰凍三尺遠非一日之寒。破解環保問題需要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要實現這樣的根本性變革,一靠制度和法治,二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誠然,環保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法律的準繩下,找準各方的最大公約數,政策才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和支持,政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避免簡單粗暴的政策,才能減少對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

面對幾乎一邊倒的輿情和聲音,環保部門主動回應社會關切,聽取各方意見,這種做法值得肯定。但如何保障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如何及時溝通、答疑解惑,如何避免徵求意見變成走過場,如何在最終的政策中體現老百姓的意志,對於所有政府部門來說,都是一個必須直面並且做出回答的問題。

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