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先天政变的前夜:李旦的尝试和李隆基的对策

先天政变的前夜:李旦的尝试和李隆基的对策

面对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是步步退让。退让的连外面的人都为他着急。以至于姚崇宋璟率先发难,上书要把太平公主迁到东都洛阳。太平公主一想肯定是李隆基的主意。到李旦那里闹,指着李隆基的鼻子骂。太平公主还真是冤枉了李隆基。李隆基是和姚崇关系好,但和宋璟还没好到那个程度。更何况宋璟也不是拉帮结派的人。李隆基只好指责姚崇宋璟离间他们姑侄亲密无间的关系。

李隆基在示弱,他没有让李旦难办。他知道李旦这个人重亲情,更怕麻烦。李隆基一直是以父慈子孝的形象出现,这让李旦很放心。虽然太平公主赶走了姚崇宋璟,但还是得到了一张去洛阳旅游的单程票。李旦觉得还是警告她一下才好,她是斗不过李隆基的。也不应该给李隆基斗。

李隆基不管是真心的还是表演的。总之,他每一步做的都很好。他觉得这件事对父亲和太平公主有伤害,他要表示一下。于是李隆基上表要求把太子之位让给李成器。这次李旦没等李成器说话,自己先说了:不行。同时在心里琢磨,这小子是什么意思呢。李隆基马上顺势提出第二个要求:把太平公主接回来,是大臣离间,不是姑姑的错。李旦高兴的答应了。

但李旦坐着这个皇位还是不踏实。没过多久,李旦在一次三品大员以上的集会上突然提出,想把皇位传给李隆基。大臣们摸不清李旦的意思,是试探还是真让。没人吭声。半天了还是太平公主的两个死党,死命的叩头不同意,李旦也就做罢了。

先天政变的前夜:李旦的尝试和李隆基的对策

李隆基仅仅是退让么。明面上当然要退让,他是最佳防守方。所以李隆基就做好他的防守。第一个对他说出太平公主可能会造反的人是王琚。王琚可是大有来头,曾经和驸马王同皎一起行刺武三思。失败后流落江湖。现在武三思已被李旦开棺鞭尸,挫骨扬灰!王琚自然就自由了。李隆基直接把王琚引为心腹。一番操作后王琚成了中书侍郎,成了宰相。

然后就是刘幽求,刘幽求总是遇事很着急。李隆基反而显得比他稳重。这次刘幽求又有点着急。觉得太平公主在朝中安插的人太多,肯定会不利于李隆基。于是他就联合朝中的将军,准备干掉太平公主。找李隆基商量,李隆基也同意了他的想法。但没让动手。时机不到。结果刘幽求不小心把这事说出去了。急的李隆基赶快给他扣上一顶“离间皇族”的罪名,马上把他放到最高级别的监狱里保护起来。好不容易才保了他一命。这刘幽求,年龄比李隆基大二十,智商比李隆基小二十。

李隆基是有犯错,但人家能知错就改。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五十岁的太平公主真没法跟八十岁的武则天比。太平公主明知道李旦不是很想做这个皇帝。还天天吓唬李旦。流星雨来了,明明李旦心里不安,太平公主不但不陪李旦看看流星雨,讲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还说可能有大事发生。在李旦心中本来没什么大事,就是有大事也是李隆基造反。所以李旦的小心脏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没多久,太平公主又让相术家警告李旦:长尾巴的扫帚星要来了,皇太子要当皇帝。本来太平公主是想让李旦把皇太子废了。按常理说,皇太子要抢皇位,皇帝应该一巴掌把他拍熄火。没想到李旦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上天的安排为大。他要传位给皇太子。这下太平公主弄巧成拙了。这次是谁劝都不好使。李旦的理由很充分:李显当政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当时相术家也是这样说的,结果李显不听。李旦比较信这个,就劝李显要遵从上天的安排。李显不但没听,还把他当傻子。结果李显惨死。最后李旦义正词严的说:“我哥哥的时候我劝他,到我这里的时候我岂能忘掉前面说过的话。”结果就这样让了。

太平公主是哑巴吃黄莲,自己安排的蠢事,得承担后果。不过太平公主还是劝李旦保留了任命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这样太平公主避免了直接面对李隆基打击的场面。

也许太平公主集团会欢欣鼓舞的认为,至少挽回了部分损失。他们就像赌徒一样,总觉得靠那点微不足道的筹码就可以赢下整个世界。他们凭什么相信他们能对付得了已经坐上皇位的李隆基。一旦李隆基成为皇帝,做什么都是合法的!

先天政变的前夜:李旦的尝试和李隆基的对策

李隆基成功的登基做了皇帝,李旦也成功的把皇位让了出去。别人觉得当皇帝是最了不起的事情。李旦觉得皇帝之位是天下最大的火坑。最重要的是,李旦的皇位都是被别人强推上去的。李旦觉得两次做皇帝,还能活着做太上皇,已经是自己最讨厌的成功了。古往今来几个能做到。不要说做皇帝了,就是坐上太子之位,然后被废的,有几个能老死在自己的床上的。

所以李旦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正因为他聪明,低调,不贪恋权势。所以李旦是唯一一个两次当皇帝,又两次成功身退的人。所以,李旦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过武则天,也不如李隆基。既然这样天天等着政变,不如自己主动下来。

其实李旦也做过尝试。他曾经私下里问过宰相韦安石:“听说大臣们现在都倾心东宫太子,你替我查查。”韦安石马上说:“陛下你说的这可是亡国的话,这肯定是太平公主说的。太子有扶保国家的大功,又明事理,孝顺陛下,陛下可不能相信这些谗言。”一番话说的李旦是无话可说。

李旦为什么问韦安石。因为韦安石肯定不会是李隆基的人。韦安石是一个正直不畏权贵的人,曾经当着武则天的面检举揭发超级小白脸“二张”的罪状。武则天没办法,把他给弄出京城。韦皇后和宗楚客召宰相们商议篡改李显的遗诏的时候,韦安石没敢吭声,只有苏瑰说了两句,被宗楚客一吓唬,又不敢说了。这说明韦安石是一个识时务的人,说白了就是墙头草。李旦想,现在他是皇帝,韦安石一定会站在他这一边。没想到连跟李隆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韦安石都这样讲,墙头草变成了电线杆。李旦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死心的李旦又一次试探,这次换了人。这次是姚崇张说。姚崇一直是李旦相王府的长史,是自己人。张说也是李旦的诗友。都是比较亲近的人。这次李旦说的更严重,他告诉姚崇张说:“有算卦的半仙说最近五日有人会帅兵进宫造反。你们都是我的哥们,可要把兵备好,给我保驾护航。”说完看着姚崇张说。姚崇还没说呢,张说马上说:“这肯定是小人离间太子,你只要让太子主管政务,马上天下太平。”姚崇也急忙说:“张说说的对,这才是安定国家的正确方式。”《资治通鉴》上对李旦听了姚崇和张说的一翻话的反应是“上悦”。我倒觉得李旦应该是被气的哭笑不得。什么事啊,你们可都是我的亲信啊,反而出个这么个馊主意,李隆基一旦监国,造反不是更容易了么!

经历了这件事,李旦算是彻底死心了。他明白李隆基确实比他强,甚至于他的对手都为他说话,人心已定。

所以说李旦觉得还是自己早退的好,免得出现人伦悲剧。李旦就这样拍拍屁股,毫不犹豫的把自己送到了养老院,过自己的清闲自在的日子去了。在皇帝中,比上李旦知进退的还真没有。所以李旦别的也许真不行,但非常有自知之明这一点还是很少有人比得上的。才华也许能使人出人头地,扬名天下。但自知之明却能使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

先天政变的前夜:李旦的尝试和李隆基的对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