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话说,吴国正与晋国在中原争霸之时,没想到曾囚禁的越王勾践却抄了吴国的老底。越王勾践闻吴军精锐主力尽随吴王去黄池会盟,防守吴都的仅为太子友所率老弱之兵,于是决定乘虚袭吴。但又考虑吴王“兵始出境未远,闻越掩其空虚,兵还不难”。因而等到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春,待吴王已到黄池,“乃发习流(水兵)二千人,教士(经过训练的士兵)四万人,君子(贵族成员组成的亲军)六千人,诸御(在军有职掌的官员)千人伐吴”。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兵分两路:一部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阻断吴军自黄池返国的归路;主力由勾践亲自率领从陆路袭击姑苏。越军在泓上(今江苏苏州西南横山)与前来迎战的吴太子友指挥的万余人相遇。吴大夫王孙弥庸、王子地不听太子指挥,擅自率5000人出击,俘越将畴无余和讴阳,获得小胜。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次日越王所率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猛攻,一举全歼吴军,并俘太子友、王孙弥庸等。越军乘胜占领了姑苏。范蠡知越王已攻占吴都后,遂尽收吴各邑之军需物资自邗沟回师,与越王会于姑苏,准备在吴王回归时与之进行决战。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吴王夫差回至吴境时,知都城已失,士无斗志,于是使太宰伯嚭向越请和。当时范蠡与勾践考虑到吴军虽已疲惫,但全军并未损失,不可能一战全歼,遂同意讲和。当年冬,越与吴媾和后,勾践率军返国。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吴国因连年战争,“吴士民罢(疲)敝。轻锐尽死于齐、晋”,国内又闹饥荒,于是“息民散兵”,以求恢复国力。三年之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吴国又发生灾荒。越王勾践乘机再攻吴国。吴王夫差率军迎敌,双方在笠泽(今吴淞江,俗名苏州河)隔江对峙。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越王勾践部署左、右两军各出一部兵力,在暮色掩护下,秘密机动至上、下游距主力数里处,于夜半击鼓呐喊伪示渡江。吴王夫差判断越军将从两翼渡江夹击,遂分兵迎战。越军在吴军忙于调动兵力,注意力集中于两翼时,勾践自率三军精锐主力,秘密渡江,向当面吴军实施突然袭击。吴军大败。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这次战役,越王勾践的作战指挥颇有创新。他根据敌军依托江岸列阵、敌前强渡难度甚大的情况,以部分兵力在两翼佯动,造成敌人错觉,调动敌人分散兵力,尔后出人意料地率主力实施敌前潜渡,集中兵力向敌最为敏感的要害中军指挥部发动突袭。这是战役胜利的直接原因。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越王勾践的战术运用,不仅充分体现了用兵的诡诈性,充分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发挥了战术突然性的作用,而且使渡河的难处转化易处,敌军的强点转化为弱点。这和毛泽东所说的“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是相通的。笠泽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渡江进攻战役。笠泽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已占绝对优势。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吴军在笠泽战败后,向都城后退,越军跟踪追击,在没溪(今苏州南郊外)及城郊又交战两次,吴军皆败,退入都城。从此一蹶不振。越军返国后,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攻楚,麻痹吴国。次年,越王勾践率军攻吴,围困吴都姑苏三年。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4年),吴王夫差力尽求降,勾践不许。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越王勾践灭吴后,率军北渡淮水,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这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次年,为了向北扩张,徙都至琅邪(今山东胶南市)。后经8世,至楚考烈王十四年(前249年)为楚所灭。

夫差中原称霸,勾践大闹后方,竟把吴国团灭

春秋末期,中原大国的君权,多已下移至卿大夫之手,而诸卿大夫又竞相倾轧争权。所以越灭吴后不过20年,晋国就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了更加动荡的战国时代!

你如何看待勾践逆袭

评论区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