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兩歲的女兒進入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每次只要稍不順著就開始大聲哭鬧,這哭聲可謂是到驚天地泣鬼神。記得有個晚上,臨睡前我說太熱了,我媽就順口提了一句“這麼熱的天就別穿睡袋了”,誰知女兒一聽到“睡袋”這個詞,立馬就聯想到心中每晚要穿睡袋的規則,她不允許別人壞了她的規矩,於是一場嚎哭又開始了,真的哭到聲嘶力竭慢慢睡去才罷休。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哭是一種有魔力的聲音

之前看過一個嬰兒的紀錄片,裡面有個聲學專家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想證明“嬰兒哭聲是否會影響成人反應時間”。測試的父母們會先後聽到不同的聲音,有嬰兒的哭聲,也有成人的哭聲,聽完後讓他們立即玩打地鼠遊戲,絕大多數父母在聽到嬰兒哭聲後打地鼠的分數都會有所提高。嬰兒的哭聲已經進化到了讓成人無法忽視的音調,因此成人對嬰兒哭聲的敏感程度大大高於其他任何聲音。

嬰兒在3個半月以內的啼哭基本是因為不舒服導致的,所以這時父母一般都是通過四字口訣“餓、尿、拉、困”來一一排查嬰兒啼哭的原因。但是從3個月開始,孩子漸漸發現哭是個很有效的工具,啼哭能把親人吸引過來為自己忙前忙後,因此孩子的哭鬧也成了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怎麼應嬰幼兒的哭鬧

我們都知道,對待孩子的哭鬧不僅要花心思,更需要用智慧,細心觀察孩子哭鬧的源頭,對症下藥才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辦法。但畢竟父母的時間精力很有限,不可能每次都跟破案一樣順藤摸瓜、追根溯源。於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了應付嬰幼兒哭鬧的“四步法”,時間精力有限的家長們不妨試試。

第一步:判斷年齡

3個半月以內的孩子哭鬧基本可以用上面提到的“餓、尿、拉、困”四招排查,隨著孩子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展,孩子觀察的角度和探索的能力逐步增強,好奇心也越來越重,有時候孩子可能覺得無聊,所以用哭鬧的方式來吸引父母陪他們玩耍,因此孩子的哭鬧除了上面四招之外還可以加上“有趣的遊戲”,尤其推薦陪孩子玩社交類的互動遊戲,例如躲貓貓、猜猜哪個手有東西等。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曾有心理專家在英國做過一個實驗,通過300對父母的參與試圖尋找出最能逗笑寶寶的遊戲,實驗設計的遊戲包括撕紙、把絲巾塞進嘴巴、把被子頂在頭上、讓動物玩偶發出動物的聲音以及經典遊戲躲貓貓這5種常見的遊戲最終躲貓貓在這個實驗中完勝。為什麼躲貓貓這麼受歡迎呢?專家解釋道:

“躲貓貓”與社會聯繫有關,“我能看見你嗎?我看不見你了!”這是一種嬰兒與父母之前的聯繫,對嬰兒來說他們獲得了獎勵和喜悅。

第二步:判斷行為危險程度

月齡越大的孩子,能觸碰到的危險就越多,但出於對新事物的好奇,比如插頭上的洞洞,孩子總想伸手戳戳,這種探索是嚴令禁止的,即便孩子哭著鬧著要摸,但是原則擺在這,只剩下溝通的方式方法了。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面對危險,轉移注意力是個不錯的方法,雖不是長久之計,至少可以暫時迴避眼前的風險。不過,讓孩子理解危險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辦法,如何讓孩子理解就要分年齡段來處理了。對於理解能力有限的小月齡孩子,可以通過安全教育繪本的方式講解身邊的危險,遇到危險的時候提醒孩子繪本內容是個不錯的方法。對於已經上幼兒園孩子,可以適當講解下身邊發生的新聞故事,給孩子做安全警示教育。

第三步:自主意識的萌發

在孩子自主意識還未萌發之前,前兩步的方法基本能解決哭鬧問題。孩子一旦開始有了自主意識,哭鬧就變得有些複雜,但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對付,記住兩個關鍵詞“靈活”和“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帶來的直接後果是給自己找麻煩,有時候麻煩是家長“覺得麻煩”,有時候麻煩是“真的麻煩”。

就拿文章開頭女兒的例子來說,如果我答應讓她穿厚厚的睡袋,那她睡覺出汗容易感冒是“真的麻煩”,因此我第一天採取的方式是“不理會她的需求”,但我並不是真的不理她,而是採用唱歌的方式安撫她,讓她明白“媽媽不遵守你的規則,並不代表媽媽不愛你”,同時也讓她明白“媽媽的原則擺著在,既然媽媽決定不了你做什麼,那媽媽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雖然仍舊哭了一晚上才罷休,但這種衝突在孩子成長中是在所難免的。第二天,我果斷把各種睡袋都收進櫃子裡,讓家人不要再提睡袋的事,孩子見不到睡袋也聽不到睡袋,我們切斷了她能聯想到睡袋的所有路徑,因此她晚上睡覺記不起自己的“規則”也就不鬧了。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會逐漸進入到“規則和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的順利度過對將來孩子進入社會後遵守法律規範和公序良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敏感期的順利度過靠的就是家長的“尊重”。

但“尊重”不代表一味遷就孩子,非要在每件事情上都讓孩子真切地感受甚至感謝父母的尊重。切實可行的“尊重”是在不傷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采取“靈活”的方法,而其中“切斷聯想”和“製造聯想”就是不錯的辦法。“切斷聯想”就是剛剛女兒例子中用到的方法,“製造聯想”是逆過來的操作。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再舉個例子,有天下午,我怕太陽西曬把沙發曬壞,於是便把窗簾拉上了,女兒覺得窗簾就是應該拉開的,於是非要把窗簾拉開,我不肯,女兒就氣得哭鼻子。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妙招,於是“步步為營”引女兒“入坑”。

我抱著女兒說:“媽媽拉上窗簾是怕太陽曬壞我們的沙發,那沙發是我們家的東西嗎?”

女兒點點頭(這是明顯的事實)。

我接著說:“那我們家的東西是不是寶寶的呢?”

女兒點點頭(孩子巴不得家裡所有東西全是她的)。

我又接著說:“那寶寶是不是應該好好保護自己的東西呢?就跟保護自己的玩具和繪本一樣呢?”

女兒點點頭(因為我經常跟她說要保護自己的玩具和繪本,不要弄壞)。

順著這個邏輯,我說出了最核心的一句話:“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拉上窗簾保護好自己的沙發呢?”

女兒重重地點下了頭(覺得我的邏輯很完美)。

這段對話不但訓練了女兒的邏輯思維,同時也完美解決了拉窗簾的問題。

第四步:求關注

不管孩子多小或多大,他們自始至終都會想要贏得親人或者其他周圍人的關注,這是孩子社會化發展中的正常表現,因此解決辦法就是給孩子傳遞出我們的關愛即可。文章前面,孩子哭鬧的原因都很明確,只是處理起來需要我們慢慢摸索合理的方式方法。但孩子求關注的表現很隱晦,一般容易掩蓋在其他“導火索”之下,往往還伴隨著不明原因的破壞性行為,比如說丟東西、砸東西等。

嬰幼兒的大聲哭鬧,家長不妨試試簡單粗暴的“四步法”

例如,二胎家庭中隨著二寶的出生,家人的關注全部轉移到二寶身上,大寶頻繁無緣由地鬧脾氣,經常學著小寶寶一樣放聲大哭,有時候在家各種惡作劇,雖然看似是因為不愛吃飯、二寶太吵等原因,但實際上是想尋求親人的關注,在大寶哭鬧行為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兩個特點:一是行為的突然變化,二是行為發生時二寶也發生狀況。

一旦家長通過前三步驟無法找到原因,可以試著觀察孩子行為特徵,是否有特定時間或者特定環境等,如果是的話不妨嘗試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就算孩子不是為了求關注,多陪陪孩子也不是壞事,家長可以放心地將把第四步當做“兜底”條款來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