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了,他的字就没人能超越吗?

旒孟5A0G1160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就从艺术与科学是不是一回事这个层面回答一下,“王羲之的书法是1600多年前创造,难道这一千多年就没有人超越他吗?”

我是千千千里马,王羲之这个话题永永远远也是说不尽的。我们今天说点新的内容。

王羲之之前,已经有一部分人在书法创新。

中国的书法从汉代开始,书法的主流已经完全进入脱离篆书体系成为隶书的新时代。

从汉代到东晋王羲之时代的500多年里,隶书也在继续发展。

我们说说,中国的书法为什么要发展演变?


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寻找写字的规范美与效率美是书法演变发展的根本动因。

把字写得非常漂亮,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谈了把,因为,写字不能不考虑速度。

所以,不考虑速度谈怎么把字写漂亮,这与文字的使用是有脱离的。

文字是一种使用工具,工具必须尽可能有较高效率,这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在隶书这个体系里,产生了把波画简便我横平竖直的新写法。

我们知道,直线距离最近,因此也节省时间。

三国曹魏时代的钟繇就是这种书法的大家。王羲之是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也是学习钟繇这种书法的,这对王羲之影响巨大。

王羲之总结前贤的书法艺术成果,选择了历史的未来。

王羲之首先是一个文化修养非常高的文学家,出口成章,文不加点,对王羲之来说习以为常。他对文字有特殊的喜爱,这是他喜欢书法研究书法的基础。据说,王羲之非常重视“笔法”的研究,自己也有一套笔法理论。


王羲之处在一个文化水平最高的文化圈子里面。除了他的父亲,叔父,胞弟都是书法家,他的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卫夫人,据推算可能就是他的姑姑。所以,王羲之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再加上他的勤奋,那么,理所当然,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很俗。

汉字必须要有快速的书写方法。

我们前面说过,中国的书法,之所以有发展演变,主要的原因是便于书写。才篆书到隶书是便于书写的证明。

但是,在王羲之时代,人民大众的书写,仍然是隶书。

尽管我们说王羲之的周围如何脱离隶书,但是全社会还没有从隶书这种书法体系当中脱离出来,所以,汉字便利书写的历史任务,需要继续探索。王羲之认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为这个这个道路披荆斩棘,开创了一条完整的路径。

道路正确决定了艺术完美。

由于王羲之的书法摸索出了汉字的最美笔法和最快的效率,所以,他的书法具有美轮美奂的艺术价值。

这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不但是只有效率没有艺术,恰恰相反,王羲之做到了书写的艺术美和效率美的完美结合。

不知大家是不是明显会感觉到,王羲之的书法,不论楷书、行书、草书学习起来都有一种笔法变化婉转的痛快,同时也有一种速度的流畅性。

假如,所有的书法学习起来,每一种笔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婉转变化,但是,不一定都有王羲之的速度流畅性。

王羲之的书法尽管非常美,但是,在王羲之时代和王羲之去世以后的一百多年当中,并没有成为全社会通行的书法。

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在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大约北周时代前后,王羲之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唐代才确立了一家独尊的局面,这绝对不是什么个人的喜好提倡,而是历史的选择。

所以,一千多年以来,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基本没有被动摇。这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历史前进方向的胜利。

艺术是一个伟大的范畴,个人风格和人文意义本身就不是超越可言的。

今天,我们可能感觉很奇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为什么艺术一千年几百年还是那样不可超越?

我们说,艺术有人格的限度而科学没有人格的限度。

比如,个人短跑速度,可能我们今天的100米最好速度,不是说过几年就会超出多少的。但是,汽车的速度真的一直在提速。

还有,重力,一个人再厉害不可能把一千斤轻轻一抓就起来吧?但是,科学解决,几千斤也能轻轻一抓就起来的。

绘画,五百年前的成就我们能超过吗?不一定。例如,八大山人的绘画,我们就是再过五百年也不会超过的。

同样的道理,王羲之的书法,我们也不会超过的。因为,他是古代历史上最有创造性和艺术才华的伟大书法家。

我们普普通通的朋友可能很少了解,其实,书法对王羲之来说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事情。可能,他的精神世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文学才华,我们了解和揣摩的太少。


陆机《平复帖》局部放大。

一个伟大的人物,绝对不是只善雕虫小技的巧夫秀士。

大家看过陆机的《平复帖》吗?如果你们细细品味一下陆机的笔法,你就应该知道他的才有多大。何况王羲之的笔法语言,已经比陆机不知丰富了多少倍!

陆机《平复帖》局部放大,笔法更清晰。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母亲

尽管我们不会超越王羲之,但是,我们可以吃他的伟大的艺术母乳。

王羲之的书法和精神养育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书法艺术,在他的伟大艺术母亲的哺育之下,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书法大家,这些书法家发扬了王羲之的艺术精神,是王羲之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兴旺,他们,有的在某些方面也已经超过了王羲之,但是,艺术母亲的王羲之,是我们永远不能超越的,这就是创造者的伟大。
毛主席手书王羲之《兰亭序》文

千千千里马


王羲之的字世所公认的好,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笔者认为,王羲之的字虽好,但也不是冠绝古今,在其之后,还有很多书法家,有点书法家在某些字体方面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他。

1、在楷书方面,唐朝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书法大家,被称为“颜筋柳体”直到今天我们在练习楷书时,基本上都是以这两人的字体为临摹对象。颜真卿的代表作为《多宝塔碑》,柳宗元的代表作为《玄秘塔碑》。唐朝欧阳询的楷书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元朝赵孟頫的楷书圆润清秀,又不失行书之飘逸秀气,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2、在行书方面,唐朝欧阳询的行书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其行书代表作是《张翰帖》亦称《季鹰帖》。宋朝的苏轼不仅是位大诗人,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也比较富有特色,《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笔者认为无论是欧阳询的《张翰帖》或是苏轼的《寒食帖》,其水平都不低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3、在草书方面,唐朝的张旭和怀素都非常著名,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醉狂走,落笔成书,或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史称“草圣”,他的传世书法作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怀素因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他的草书被称为“狂草”,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之称。怀素虽是和尚,但喜欢饮酒,时人谓之“醉僧”, 他的草书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等。

综上,笔者认为,王羲之的字并非没人能超越,我们要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梦归秦淮


最近有人问我,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没有人超越?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艺术。实际上,王羲之既是可以超越的,也是不能超越的,可以说,王羲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同时具有可超越性和不可超越性。

一、王羲之的可超越性

如果从艺术的风格创立上,王羲之已经被超越了。

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国书法,大致来讲分为两个书法风格,一个是秀美多姿的,这种风格的代表是王羲之及其追随者;一个是阳刚粗壮的,代表是颜真卿。

王羲之秀美风格往后日渐发展成为帖学正统,因而在中国古代以帖学为上的书法体系下,王羲之自然是神圣的代表,因此被称为书圣。

但是,在帖学传统之外,还有碑学这一脉传统,而将碑学的风格和审美特性融入中国书法的,是颜真卿,它不仅开创了这一碑学审美范式,而且成为了与帖学相抗衡的领军人物,这也是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所在。

因此,在风格上,王羲之早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被超越了的。因此,后世评价颜真卿有一句很有意思——

突破右军铁骑唯一者。

这句话的评价很高了。右军,我们都知道,是王羲之的代名词,他做官做到右军,所以被称为右军。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突破王羲之审美风格的唯一一个人。

在这个程度上,王羲之已经被颜真卿所超越了。

二、王羲之不可超越性

王羲之的不可超越性在于他是中国法度的创立者。而王羲之之所以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是因为时代,当时的时代所然。

中国古人说,时势造英雄,此言不虚,用在王羲之身上正合适。

王羲之生活的朝代是东晋时期。而东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书法成熟的时期,也即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书法的美了。

因此,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王羲之,捡了个大便宜。

除了当时大时代背景使然之外,王羲之的命还很好,他生活在一个世代都是书法大家的家族里面。

王羲之的父亲、伯父不仅仅是掌握国家大权的重臣,还是有名的书法大家。当时晋政权号称“王与马,共天下”,而王就是王羲之家族。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

良好的家族物质生活以及文化艺术教养,再加上整个时代的风气,让中国书法艺术迎来了一位书法大家。而在这个时代过后,中国书法就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时代了。往前往后,整个社会风气和文化建设以及统治者的文化政策都没有再像当年那样自由宽松过。

因此,时代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让王羲之永远不能超越他,除非天时地利人和!


松风阁书法日讲


王羲之的书清秀超逸,精妙绝伦。李白曾有诗称赞他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王右军》)

无法超越的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是否能够被别人超越?

在我看来,既能也不能。可能很多人会感到迷惑,什么叫既能也不能?之所以说能,是说千百年来,我们的书法家中不断涌现举世公认写得非常好的人,被称为书法第一的人。说不能,是因为我们后来的书法家形成的风格与王羲之不同,王羲之那种融合了时代风气、思想的书法,不可能再次出现了。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一个人书法写得好,除了勤学苦练技能之外,它也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法发展史上的王羲之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王羲之的说法:

第一,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中的一环。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人。在东晋之前,东汉时期,章草、行书、草书都已经陆续出现。其中,最有创新,同时也对王羲之影响很大的是“飞白”的出现。

什么是“飞白”?就是在写字的笔画中留有空白。

这一技术后来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这个“飞白”是汉末蔡邕所创。

魏晋之后,这些书法特色不断被发扬光大,甚至还在其中进行了创新。

魏晋时期,书法之所以收到推崇,还与当时帝王喜爱有关。比如颜之推就说:“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比如,当时的宋文帝喜欢隶书,齐高祖喜欢草书等等。因为有他们的推崇,所以在社会上形成了写书法的风气。

王羲之呢,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苦练书法。他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叔父,他的叔父对草书、隶书和飞白都非常擅长。王羲之长大后呢,又拜卫夫人为老师。因此,他能博采众家,最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书法。

所以,王羲之,对当时的草书、隶书和行草都有重要的创新。

作为神经病的王羲之

第二,王羲之受到了魏晋时期风尚的影响。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学大盛,“越明教而任自然”者比比皆是。他们旷达放逸,不为礼教束缚。这一点,在王羲之身上尤为明显。当时的世人都喜欢吃一种叫“寒食散”的药品,这种药品现在看来就是毒药,里面含有重金属。

当时,人们吃完这种药品就会产生幻觉,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倍增。这就有点像吸毒,享受那种幻觉的体验。王羲之是“寒食散”的忠实用户,据说王羲之也是因为吃了太多而身亡的。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剧照

那么,长期服用这种“寒食散”自然对自己的神经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王羲之就变得疯疯癫癫,我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王羲之用字与一个老太太换鹅。还有个一个故事更能体现他精神的不正常,话说有一天清晨,王羲之乘船去看一个道士养的十几只鹅,看到之后留恋不已,就打算购买。但是道士不卖,王羲之于是决定抄写《道德经》。

当时,王羲之一个字就值好多钱,整个《道德经》五千多字,那个道士不得赚翻了么。可是,王羲之“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这种飘飘然,神经质的状态,恰恰能让他写出狂放飘逸的字体来(在美学上,这叫迷狂,以前人认为这是可以与神交通的)。

王羲之正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才能写出独特的书法来。我们后来人模仿王羲之者无数,但是能得其形,却很难得其神与韵,所以我们说,王羲之在这点上是难以超越的。


兮兮说事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水平是无法超越的。今后,也没有这个可能了。为什么这么说?请先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什么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要有前因后果,都要有社会基础,甚至群众基础。你看,中国的足球,就是因为没有基础。中国的乒乓球,就是因为有基础。所以,大球,小球命运完全不同。


书法,简单说,就是用毛笔写汉字。从几千年前开始,中国的古人,就在用毛笔写汉字。用今天的话说,书法,是国家正规的使用要求,从皇帝到公民,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皇帝的“圣旨”,由专人撰写,使用小楷或中楷。皇帝本人就是书法家的也不少,比如唐太宗,武则天,宋徽宗,康熙,乾隆等等。各朝的大臣们,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口碑不太好的何珅,那一手字也是非常漂亮的。在民间,但凡读书之人,都写得不错。民间各种文书,都是“毛笔,书法”作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几千年时间的积淀,你们说,产生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大家,能不登峰造极吗?


反看今天,不行了。书法,你要知道,她是没有科技含量的。她不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她是纯脑力劳动和“手力劳动”的结合。书法艺术,你用电脑都无法摹仿,她比围棋还要难以计算。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在今天,其实是大大的退步的。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在学习中国书法?远不如学英语的,学钢琴的,学奥数的,学油画的多吧?甚至学国画的,学民乐的,也要比学书法的多得多!

书法,现在只是一门艺术,已经不能应用。你记住,只要是不能应用的东西,光靠宣传和保护,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王羲之,毕竟是王羲之!已经是空前绝后了。现代,书法大家也有不少,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提起来,个个令人肃然起敬。当代,也有几个书法大家,确实不错。比如,沈鹏先生,欧阳中石先生,启功先生,范曾先生等等。但要说和古代的王羲之比较,他们自己也是断然不敢与之相提並论的。要想並论,也不难,怎么也要等到一千年以后,由后人来评说吧?


盛广学杂家杂论


《王羲之书法不可超越,一句另有深义的书法真言》

一、中国书法早有人超越王羲之

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到今天,书法水平高于王羲之的书法人,甚至是民间书法家,已大有人在。只是因为有些人利用一个“王羲之书圣”这样一个概念来打压一些书法创新而矣。还有一些人无非就为了使用这么传递已久的“书法圣旨”去证明自己的一个学术论点而矣。

究其实际,说“王羲之书法无法超越”在书法技术层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现代大部分书法书体需要人们练习大半生至一生才能有所成果,这就是一个反证。书法文化需要创新,尤其是那种快一些成才的新方法。

当年,欧阳询楷书肯定超越了“王羲之”。当代书法大师启功体行楷也肯定超越了王羲之的行书。推广现代规范汉字工笔楷书的田英章也肯定超越了王羲之的“工笔楷书”......

二、新时代工业文化下的书法创新将再次超越历史上所有五羲之

王羲之第二次书写《兰亭序》居然没能超越他的《兰亭序》首秀,也道出了中国书法创新空间之大。如果王羲之当年的书法技能已达到了今天工业制造文明都主张的技术工艺化、可复制,那么《兰亭序》也不至于成为孤本。有一天中国智能机器人也能写出较王羲之更完美的《兰亭序》也未必不可。

在中国楷书书写技法方面,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监狱中写小纸条,先辈们使用仿宋体传递情报。笔迹标准到特务都不可分辩,这是第一次对中国汉字书写标准化的成功实践。

不同书体的书法笔法技术工艺化,流程化,工序化将再次带动中国书法的一次新发展,一次教育高效化的改观。真正受益的一定是平常的书法学习者。

三、现代流行的规范楷书书法已在楷书领域超越王羲之楷书

现代规划楷书书法带动了中国规范简体汉字的书法流行。田英章先生推行的田式欧楷就算一个代表。以欧楷笔画笔法这基础的楷书基本笔画,精简了历史上的繁杂笔法,追求笔画布局平衡的结构方法让很多小学生中学生都可以写出一手漂亮工整的楷书文字。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我们可以尽量以现代规范楷书相近的书体作为入门。比如选择田英章式欧楷为蓝本来练习楷书书法笔法,练布局形成有结构经验。而方块字的历史让这此楷书笔法技能都能成为其它书体书法的基础技能。

有了规范楷书技法技能基础,其它行书草书书法个性化创新也就有了借鉴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这种书法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让很多人成为了书写高手,甚至成为了书法家、书法培训师,成就了自己的书法职业。

练习书法也许首先应该明白选择什么样的书体练习容易入门,容易成才,容易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与书法艺术水平。

书法已纳入教育考试,而且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大工程,现在中国教育市场大量缺少书法教育人才,就可见书法将带给书法行业的发展机会!


创新炎黄


我是一人。只要汉字存在,王羲之的字就不可超越。

我的回答好像很绝对,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是容易引发争论。

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人无完人,人都不能全能。如果非要挑剔说:

王羲之的篆书和隶书,写得就很好吗,谁看过?

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样样都第一吗?

我就是不喜欢王羲之的字,在我心中我喜欢的人早就超越王羲之了。

如果要这样的理解这个问题,那么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实力说话

王羲之的楷行草,综合实力第一,尤其是日常生活实用率最高的行书,更是不可能超越。

历史地位

自王羲之以后,书法的审美才确立。有王羲之出现,有些人写字会被称为书法。王羲之就是最早的书法审美确立者。因为有了王羲之,有了书法这个说法,后人才会反推小篆和隶书也能上升到书法。

唐太宗的大力推广王羲之和书法,使得唐朝将整个书法的基调确立起来,自唐以后自唐楷以后,书法审美成了一个普遍的事情。

从无到有,规则的确立者。

书法审美的确立很重要,非常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古人写字都是书法,如下。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写,只是为了记录,也就不存在书法。这个看着简单,理所当然,但是从无到有。王羲之的字好到能够成为标准,唐太宗整个唐朝对书法的追求才让书法成立。

为什么说王羲之的字,不可能被超越。

魏晋风流,家学渊源。

王羲之,生于琅琊王氏,历史著名名门望族。

而且王羲之生活在魏晋时期,这些都非常的重要,非常的重要。

王氏一门,对写字普遍有较高的要求,整个王氏都会写字。这个是最不可超越的关键点。

乾隆的三希堂,最珍惜的三本法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是王珣叔伯一辈的。自王羲之一家之后,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一家人对书法有如此研究。这个是王羲之的字,不可能被超越的根本原因。王家整体水平太高了,能够互相讨论,互相进步。

著名书法家,智勇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七世孙了,智勇和尚在书法史地位也是很高的。

王羲之之后,整个王家都会写字了。

武则天就叫人“复制”过,王氏一门的字,成了国宝级文物《万岁通天帖》。

不要羡慕嫉妒恨,也就出过他们一家。

想想自己,我很喜欢书法,但是家人和朋友,真的想要认真研究书法的人,我到现在只遇到过一位。这个人是一个中学老师,教教书,工作之余写写字。我和他只交流过一次,不为名无为利,也不和人争,就在研究书法。他是一个和人交流的时候,很谦虚很谨慎的人,非常的聪明有天赋,二王一脉的字,都会写,书法笔记记了很多本。像他那样的人,我只遇过一个。

我们现代人,书法以为纷扰的事情那么多,可交流的人那么少,根本不需要想是否可能超越王羲之,能够接近王羲之就很不错了。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不要评王羲之,因为他已经是“书圣”了











用户51174948858


没有人能够超越。原因如下:

一、先入为主,时代使然。千年以来,王羲之的字已经成为标杆,成为书法的符号,是那个时代的绝响。

魏晋之际,汉字经历了书体上的巨大嬗变,汉魏,隶书是当时的“楷则”,通行的文字。进入晋朝,从隶书衍生了楷书、行书,草书也由章草衍生出小草、狂草,王羲之正是在这个历史点上,推陈出新,一变古人书风,特别在行草上,变古质为妍丽,变质朴为雄美,“増损古法,裁成今体”,笔法上不肥不瘦,亦方亦圆,中侧并用,疏密得宜,静中寓动,达到变化自如的高度成熟境界。之后的书家们无不在王羲之的框架里耕耘不止。



二、审美上代表了古代文人的理想境界。既不逾规,又应运自如。这种书法审美代表了一种高度。

他的字遒劲爽美,雅致中正,简静平和,雍容自如,“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既体现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又体现了老庄的自然之道,他的书法天质自然,风神盖世。黄庭坚说:“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这种哲学思想也是历代文人的思想。




三、王羲之开创一代书风,形成的二王书法体系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有无与之并肩者呢?颜真卿算是一个,王羲之在书法上有过一个自我评价:“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去此二贤,仆次之。”,这句话用在颜真卿身上似乎也可以。颜真卿也是开一代书风的大家,书法变得雄强博大、雍容华贵,思想上是忠臣烈子,品德高尚,真正做到人书合一。与王羲之相比,只能说各有千秋,说超越有点过了。


还有一个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以帝王的豪迈,书写激扬文字,汪洋恣肆、气度恢弘,这个气度也是千古一人。可惜毛泽东不与书家名,技法不若王颜。

到了近现代,超越王羲之思想的土壤已经不存在,毛笔也已经不是日常书写工具,思想层面上,现在物质发达,各种资讯繁杂,已经不可能做到思想上的空灵宁静,心手不一,书法艺术只能是每况愈下,能保持传统已经不错了,更别说超越了。也因此留下了一个课题,现代书法路在何方?


书法颜二


参与回答,说点外行话。我爱欣赏书法,本人的书法却很差。我认为,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仅现在,以后也很难有人超越。理由:一是,即使是书法水平再高的人,也仅仅是临摹,不可能成为自创的新体。二是,不仅毛笔书法,就是硬笔书法的大环境已经没有了。这个大环境是指现在很少人在工作中用笔写字。古代,谁都知道除了毛笔没有其他书写工具。小孩子自幼习字,童子功底子好。三是,现在练书法大都半路岀家,而且多数是退休后,当作练字健身的消遣,从下苦功夫上就远不如古人,何来超越?四是、楷书、行书、颜体、瘦金体、草体,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已经定型的字体,后人再写得好,也脱离不了这些字体,何来超越?

一点外行话,请行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