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3獵頭都為它打工

獵聘:全中國1/3獵頭都為它打工

“有才天下”,也就是獵聘網,已經在本月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即將登陸港股。筆者看來,這是一隻值得密切關注的互聯網科技股。

獵聘為何必須關注?要知道2009年3月4日至今,前程無憂(NASDAQ:JOBS)從3美元漲到107美元,P/E高達79,備受資本市場追捧,好的賽道是一個重要原因:

2013-2017年,招聘市場規模由1582億元,增長到3434億元,CAGR(年複合增長率)為21.4%;

2017-2022年,預計招聘市場規模由3434億元,增長到8421億元,CAGR為19.7%。

與出道二十年的招聘雙雄(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不同,獵聘瞄準的個人用戶,定位於10~30萬年薪的中高端求職者。

從行業趨勢看,10萬以下年薪的低端求職者市場逐漸飽和。這一塊人力市場是供過於求的,每年700~800萬大學生,很多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雖然“人才充沛”,但卻有大把對中高端人才如飢似渴的企業,苦尋良駒而不得。

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催生了很多新興企業,高新智造、半導體、雲計算、AI的潮頭上,需要更多弄潮兒。

這些弄潮兒,是我們的應試教育,無法培育出來的。他們在工作之中學習,在工作之中成長成創新型的萬金油。

傳統的校招,無法發現還未萌芽的他們。獵頭、高端招聘平臺和內推,才是發現他們的幾種最佳途徑。

獵聘定位於中高端人才,所帶來的優勢,本質上與高價品牌對低價品牌的維度優勢並無區別。

在運營模式上,獵聘與前程無憂和智聯招聘“大致相同”。

作為招聘網站,收入來源主要是B端企業,向其提供的招聘服務,具體的流程大概如下(推廣環節略去不談):

吸引人才投遞簡歷,獵聘提供免費的職業推薦以及相應的內容服務。當然也有少部分個人,付費購買會員服務以及簡歷諮詢。

有了人才以後企業也隨之而來,他們是付費的主力,招聘網站的金主。

繳了會員費之後,就可以發佈職位,查看強大的全景簡歷(除了一般個人內容,還有大數據及第三方得來的職信評分、職位喜好、甚至平臺上的瀏覽記錄、過往職位申請等),急聘、廣告等方式觸達人才。

當然獵聘運營模式上的不同之處,即“獵頭”才是我想強調的。獵聘的獵頭服務,包括面試快、入職快、獵頭直接推薦、背景調查等。

截止2018年Q1財年,獵聘平臺上的獵頭人數為10.82萬人,接近中國線下獵頭1/3,2015年的獵頭人數還只有6.24萬人。

獵聘打破了“線上看招聘網站及職業社交網絡,線下看獵頭”的傳統招聘模式。獵聘融合線上線下,打破邊界的同時捅開了天花板。

要知道,2017年招聘市場總規模1132億元,其中中高端967億元,佔85.4%,這麼一大部分市場,基本上由1.7萬家線下獵頭公司及35萬名獵頭把持。

捅開天花板的同時,獵聘也同時完成了價值鏈的飛躍。

有一個關於簡歷轉化率的比較,也可以說是鄙視鏈:

內推>獵頭>人才庫>招聘門戶>58同城>拉勾>獵聘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

排名倒數的招聘網站與第二名獵頭結合的模式,無疑是價值鏈的飛躍。

目前十大獵頭市佔率2.9%,獵聘市佔率0.85%是絕對的領先者。信息時代,線上跟線下的獵頭會不會加速融合?這一點我們不做猜測,拭目以待。

可以確鑿的是,獵聘的上線和模式明顯強於前程無憂和智聯招聘。當然,企業的競爭不能靠想象,我們來看看數字。

獵聘2015-2017年收入分別為3.46億元、5.87億元、8.25億元;

同期淨利潤為-2.31億元、-1.4億元、0.08億元;

經調整後淨利潤-2.22億元、-1.28億元、0.17億元。

經調整部分,是以股份為基礎支付的薪金,每年千八百萬。

財務上最直觀的變化是獵聘扭虧了(經營性現金流也轉正),這得益於近兩年收入70%、41%的高速增長,且84%的高毛利率維持不變,同時銷售營銷費用中“廣告及推銷”費用從1.57億元下降到0.7億元,獵聘品牌已經打出一定名氣。

2018年獵聘網的收入,大概率仍然會高速增長。從資產負債中,披露的遞延收益(客戶按年付費,若服務時間在下一財年,則確認為遞延收入)能夠看出來——2017年底的遞延收益4.44億元,2018年4月30日(同期收入數據未披露)的遞延收益就達到了4.72億元,獵聘2018年收入很有可能翻番。

不錯的賽道,獨特的模式,開始盈利的獵聘在鐘擺的右邊能走多遠,我們拭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