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鬼雄图八帧

你认为世上有鬼吗?

有这么一个人,眼眸泛蓝

声称在白天能看见鬼

他说鬼偏爱热闹,喜欢人多的地方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不仅如此,他还将鬼画了下来

使人看了有

“惨惨生阴风,愁云漠漠无西东”之感

袁枚说“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

其中,最有名的是《鬼趣图》

这个人,江湖人称“鬼才”

是扬州八怪之一——罗聘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罗聘

时人好奇

罗聘怎会将鬼画得如此生动?

其实,在他笔下

鬼和人如此相似

富有的鬼飞扬跋扈

贫穷的鬼低眉顺眼

那些在世为人的情爱与世俗

化成鬼后未减半分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鬼趣图》局部

一个男色鬼在挑逗女鬼,

旁边这个白无常一样的鬼看热闹偷笑。

人们觉得阴风满纸

只是罗聘对人情体察得深

画于纸上而已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山鬼图

罗聘极重恩情

传说当年

一位老者在街上卖灯笼

罗聘全都买了下来

并且把有画作的灯笼纸揭下

小心藏好

这些被老者看见了

他是金农

灯笼纸上是他的画作

罗聘一直想拜金农为师

苦于没钱买礼

如此巧合

金农将罗聘收为了弟子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罗聘好学

其画艺很快有所成就

当时金农画名很盛

接了太多画忙不过来

就让罗聘负责画一些

署金农之名

可见罗聘当时的画艺深得金农的认可

后来金农患病

罗聘一直服伺左右

金农逝世后罗聘尽其所能料理丧事

还搜罗遗稿,出资刻版

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

对恩师尽心尽力

若非重情之人怎能如此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醉钟馗图》

他粗茶淡饭,仍不改所乐

妻子方婉仪

13岁会写诗,懂画

扬州人称"小才女"

虽家境不富足

毕竟出身官宦

嫁个富裕人家并不难

然而她选择了更为贫寒的罗聘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两人志趣相投

游山水、谈书画、赋诗词

甚至连他们的子女也都学书画

尤擅画梅

被称为“罗家梅派”

不求锦衣玉食

这般怡然自得

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清 罗聘 秋兰文石图 南京博物院藏

前半生清贫

他始终未高看金钱

年近花甲之时

罗聘已名满京城

求画的人登门不歇

收入颇丰

然而到了准备回乡的时候

居然连路费都没有

甚至欠下不少债

债主讨上门

罗聘把衣服都卖了

也未能抵债

也许那些清贫在他眼里

尽是遵从本心的怡然自得

不去计较金钱,随性活着

正是如此

他被称为“画名甚高而生活甚苦”的画家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清 罗聘 兰竹图

对于人心

罗聘的一生都未能做到置之度外

他看得重

所以为恩师尽心

他看得轻

所以视名利如土

在这轻重之间

是对人心的感悟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清 罗聘 鬼趣图 册 纸本水墨

香港佳士得2007春拍估价70万元

所以笔下的鬼怪令人毛骨悚然

不过是因为人心使人战栗

世上或许没有鬼

但人心,往往比鬼还要可怕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说到鬼

大家都知道是什么

那么什么叫“鬼趣”呢?

要是真看到鬼

我们恐怕逃跑都来不及吧

怎么会有趣呢?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鬼趣图》现在共有三个流传版本

其中八幅的“分段本”

也被称为“长本”

如今在香港私人藏家手里

这个版本也是如今被关注最多的

另外两个分别被称为“短本”和“折扇本”

对于《鬼趣图》的内容

罗聘的好友张问陶曾在《船山诗草》中做过细述

我们和图一起对照着看: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一幅

黑气笼罩着两个小鬼

隐约可见头面

肩膀往下不大能辨认出来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二幅

一鬼锐头光着脚

敝衣穷裤,抗手前行

另一鬼则削面瘦躯

两手扪腹,着缨帽随后,若主仆然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三幅

美人衣红衣,左曳长袖

向右依靠着一男子

男子执兰媚之,两情惨恋

行走在冷雾中

有高帽白衣鬼持伞摇扇送他们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四幅

两鬼相依

一鬼身材矮小,身穿红衣

依着短杖,偻背缩首地站立着

捧盂侍其右,另一鬼则头大如身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五幅

一蓬首散发

整个身体成纯绿色,鹰目血口

瘦骨如柴的长腿鬼大步跃出

一手揉抓着肩膀

一手向后飞举

飞行云雾中

是两峰亲见于焦山者

殆水魈非鬼也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六幅

三鬼,一鬼头和山丘差不多大

面目臃肿,身仅如首,两手复颌下

匍匐追逐另两个小鬼

一鬼绿发疏发飞立,张巨手如箕

一鬼首如桃实,上锐下丰

束手回顾,皆做惊避状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七幅

云雾弥漫中,半鬼笼破帽前行

一鬼执伞荫

一鬼作避雨状

皆半身,伞上复隐隐有鬼面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第八幅

青林黄草中黑石一丛

藏有两具骷髅站立着

一个倚石外向

另一个据石内向

是一男一女两鬼在说话

这八幅画上的鬼都各有各的特点,形貌特征各异。但只有第八幅是没有皮肉的骷髅。有学者认位,这幅画上的骷髅和当时的西方文化入华有一定的关系。当时,有两部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抄本著作《人生图书》和《钦定格体全录》流传于清朝,其中人体结构图都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解剖学著作。

经过比较,有学者提出鬼趣图参考了文艺复兴的解剖图。作为医生和解剖学家的维萨留斯和帕雷都是当时在解剖学上很有贡献的人物。在《鬼趣图》第八幅中的两具骷髅很可能参考了他们的解剖学著作。学者钟鸣旦认为两处不同的骷髅都“毫无错误地组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出,罗聘将这两个骷髅稍作了修改,用在了《鬼趣图》中。骷髅和铁镐这两个元素,在欧洲文化中与墓地、死亡、信仰等词汇相关联。原版左边一个骷髅正面仰头,左手下垂,右手肘部弯曲,靠着铁锹。另一位微微低着头,给我们展示了背部,一脚踏在石阶上,双手搭在镐头上。罗聘把他们手中的工具去掉,让背着的人稍微转过一点脸,与前者两相呼应,犹如文人士大夫见面相互寒暄、作揖时的样子。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范宽 《雪景寒林图》

除了在人物细节上的变化之外,罗聘还将骷髅融合进中国画意境的背景中。“寒林”是山水画里很常见的形式,自宋以降,不少文人画家都曾表现过这个题材,例如李成的《寒林平野图》范宽《雪景寒林图》。

为什么要画鬼趣图,罗两峰并没有很明确地说过。不知是否因他实在看不惯人间丑态,虽怒却不敢言,便想到了借鬼说人的方式来揶揄那些他鄙夷的人。为了保证政治正确,罗两峰借着自己的蓝眼睛,告诉别人他是阴阳眼。还说鬼“凡居室及都市,憧憧往来不绝,遇富贵者,则掩壁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肩蹑足,揶揄百端。”如果他光在嘴上说说这些势力鬼,那中国美术史上可能就没有《鬼趣图》了。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清代《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都是说鬼论神的文学著作,而罗聘的《鬼趣图》则是用图像的形式讲鬼故事。《子不语》的作者袁枚更是写到“我篆鬼怪书,号称《子不语》,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知此趣者谁?其惟吾与你。”显然很欣赏罗聘笔下的鬼怪,并视他为知己。袁枚同时还在《鬼趣图》上题道:“画女须画美,不美城不倾;画鬼须画丑,不丑不惊人;美丑相轮回,造化为丹青。”一时间,不少文人士大夫为罗聘的画写诗、题跋,对他评价很高。以致现在的《鬼趣图》上还有一百余位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虽说《鬼趣图》赢得了不少美誉,但自然也有不喜欢它的人。例如纪昀就曾在《阅微草堂笔记》对罗聘的阴阳眼不是很认同,他提到“(《鬼趣图》)颇疑其以意造作,中有一鬼,首大于身几十倍,尤似幻妄”。此外,鲁迅先生也曾在北京琉璃厂购入过《鬼趣图》的出版物。当他看到这幅前人都说“鬼影拂拂”的画时,却大失所望。“清朝人的笔记里说,常说罗两峰的《鬼趣图》,真写得鬼气拂拂;后来那图由文明书局印出来了,却不过一个奇瘦,一个矮胖,一个臃肿的模样,并不见得怎样的出奇,还不如只看笔记有趣。”

鬼才罗聘笔下的小鬼们

龚开 《中山出游图》

其实早在宋末元初,就有龚开画《中山出游图》弘扬佛法,为的是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而罗聘《鬼趣图》里画的是人鬼两界不分彼此的景象。他在自己所著的诗集《两峰香叶草堂诗集》中“秋夜集黄石斋中说鬼”中的末尾写到“妄听且凭君,我语非妄语。”意思就是: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是瞎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