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新农直报”来了,农村金融“信用时代”近了

今年2月,在奉贤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主胡鞍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以下简称“新农直报”)平台,申请到了25万元小额贷款,从预约到审批用时仅20天。无独有偶,上海城市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农直报”申请的200万元合作社贷款也在短短2个月内落地。这套由农业农村部开发建设的“新农直报”去年9月正式上线运营,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原理和信息化手段,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对点精准对接各项服务,破解制约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截至今年6月,上海在“新农直报”上已注册用户1167户,完成认证757户。对于这一推动农业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上海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精准定位、定制服务、动态跟踪”的工作思路,在系统运用和推广方面的实践成果也可圈可点,值得总结。

搭建农村金融供需对接桥梁

我国已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期,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规模经营越发展,农村现代化水平越提高,对金融的需求就越强烈。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金融仍是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中的短板,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已成为新型经营主体亟盼解决的头等大事。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信息”和“信用”。一方面,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信用评级和征信工作普遍不到位,制约了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因此,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准确掌握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信息,实现与补贴、金融、保险服务的对接,既是新型经营主体的热切期盼,也是金融机构的迫切需求,更是政府部门创新农业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内在需要。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9月22日,原农业部开发建设的“新农直报”正式问世。半年多来,全国各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新农直报”应用推广的工作方法。

一款专为农业从业者设计的政策APP

“新农直报”到底是什么?开发该系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专门为农业从业者设计开发的政策APP。“新农直报”利用大数据原理和信息化手段,构建包括手机APP端、政府管理端、银行业务端、保险业务端和社会化服务业务端在内的前后台业务系统,分别供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部门、银行(农担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使用,实现主体直连、信息直报、服务直通。

记者了解到,下载“新农直报APP”后,作为使用方首先要进行注册,通过审核后,即可以通过平台向农业农村部直报生产经营动态信息,提出信贷、保险、培训等需求,并结合实际从系统中挑选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另一头,各级农业部门对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分级认证管理,对申请入驻直报系统的金融机构及上线产品进行审核,向金融机构推送优质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机构方面,则会提供相应的信贷和保险产品,对接“新农直报”筛选推送的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线上线下结合提供精准服务。

“这是一次推动农业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通过该平台,新型经营主体可便捷地享受信贷、保险、培训、生产作业、产品营销等五大服务内容。此外,政府也能动态精准掌控农业生产经营,在线直接监管政策落实情况。

整市推进,将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

2017年12月1日至25日,上海在全市九个涉农区全面部署推广“新农直报”平台,对象覆盖区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推广过程中,农业农村部财务司新农直报平台工作小组与市农委、各区农委以及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密切配合,组织开展了15场现场宣导培训会,累计服务1048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现场完成506户主体的认证。市农广校、绿色食品产销联合会等单位积极参与组织推动。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农商行等金融机构主动现场服务,为通过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定制化的的农业保险和小额信贷服务。

记者了解到,邮储银行总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作为“新农直报”的首批金融服务机构,在上海、浙江地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今年年初,奉贤种粮大户胡鞍通过“新农直报APP”,向邮储银行上海分行申请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所在地奉贤支行第一时间安排信贷员及网点行长前往现场调查。尽管胡鞍每年都有稳定的水稻销售收入和各类财政补贴收入,但土地流转承包费用及各类生产成本均需提前支出,流动资金非常紧张。奉贤支行相关工作人员还记得,当时胡鞍的情况符合家庭农场贷款,他本人却没有向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申请贷款的经验。为此,奉贤支行及时将客户的情况向奉贤区农委进行了交流沟通,区农委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指派镇村农业站的服务人员上门指导申请,加速审批。“还有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培训课,打开手机就可以申报、查询,真的很方便!”胡鞍告诉记者,邮储银行的业务审批流程很快,短短20天就向他发放了家庭农场贷款25万元。

与全国其他省相比,上海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精准定位、定制服务、动态跟踪的思路,采取整市推进的方法,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不仅在区级层面建立了专人负责制,还搭建了镇与村工作联络体系,让服务更精准,对接更顺畅。

集合多重功能模块,对接各类金融服务

“新农直报”涵盖了多重功能模块,其一为直报模块。新型经营主体填报家庭基本信息、经营规模、土地流转情况、种养品种、投入产出等生产经营信息以及贷款、保险、补贴、品牌等信息后,最后的数据将直接送达农业农村部。今年 3月底前,上海将已认定的区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及区级以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首批工作范围,各区农委均建立了线下专人负责制度,指导新型经营主体下载安装“新农直报APP”,完成基础身份认证信息采样工作。近期,市农委正计划将市、区层面正在实施的农业补贴、农业项目和金融相关支持政策梳理汇总,以便在“新农直报”发布。

贷款和保险功能作为“新农直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用”二字作为质(抵)押依据,贯通“信息”对接,可谓一大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可以采取线上申请全国性和属地化的保险产品,通过线上预约、线上报案,由保险公司一对一精准服务;贷款也是如此,点对点对接后,申请、审核、尽调、放款、还款全流程记录,实现一站式服务。当前,本市各区正逐批将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筛选出,力争全年完成3000个新型经营主体基础采集认证工作。“对发展规范、前景良好,有信贷需求的新主体,我们将全程跟踪辅导其做好日常经营动态信息的填报工作。”记者获悉,目前市农委已协调对接了安信农业保险、上海农商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在“新农直报”中实现保险、信贷产品落地,计划今年年底前有2~3家涉农金融机构通过系统完成业务对接。

信息直报是基础,服务直通是目的。据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平台提出个性化培训需求,而系统将不定期实行线上推送免费视频课程,线下定制组班,供新型经营主体报名参训。今年,本市各涉农区加强了与市农广校、农业农村部新农直报运营服务单位的联系,共同采取集中培训、印发资料等方式,让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尽快掌握系统的内涵、功能及操作要点。为了给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搭建供需对接通道,目前,本市各区农委选择推荐了所在区域内服务能力较强、覆盖面较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其提供农机植保、烘干仓储等相关服务信息审核上传到“新农直报”,方便新型经营主体使用各项农业生产型服务。

信用时代,政府、农民、机构三方实现共赢

当前,农村普遍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大量生产性设施难被认定,发展信用贷款成为解决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央行推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将农户与城镇居民信用信息,采用统一采集方式、采集范围、信用记录和报告方式,无法体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特点,农信社等一些金融机构出于业务拓展需要,尝试开展了一些针对农户的信息采集评级工作,但普遍存在采集标准不统一、部分评价指标生搬硬套、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户实际信用状况;再加上金融机构各自为战,极易产生数据孤岛,无法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

与传统的小农户相比,新型经营主体单体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管理也相对规范,具备了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实施精准化管理的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和利益联结,让新型经营主体从“要我报”到“我要报”,金融机构从“找客户”到“抢客户”,逐步构建政府、农民、机构三方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生态圈,这正是“新农直报”平台的建设初衷。

记者获悉,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打造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农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快建立与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农民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机制,完成“新农直报”与规模养殖场直连直报系统有机整合,逐步接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科教云平台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等其他农业行业管理数据库,真正实现大数据、大联通。

此外,还将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对接和监管平台。抓好“新农直报”与财政项目实施对接,督促相关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将2017年相关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情况在“新农直报APP”里直报,并填报获得补贴的类型和金额。这样做,既保证了在“新农直报”运营初期优质经营主体的入驻,也是对今年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大专项+任务清单”改革落实情况监督的有力抓手。

未来,通过“新农直报”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将主动上线,更多优质服务机构将竞相入驻,随着信用评价体系日趋完善,主体与机构对接更加精准,各种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必将有力推动构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记者 欧阳蕾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