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糧價傷農,農民將玉米打成青貯飼料賣

農民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尤其是那些單純依靠種植糧食的農民,不管是規模化的種植還是家庭小農式,總之收益一直都很低。尤其是在近年來,隨著環保問題逐漸被重視,一些工廠的關閉,導致農資價格持續上漲,不管是種子、化肥亦或是農藥的漲幅都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種地自然是不賺錢了,但更要命的是在糧食種植成本提高的同時,糧食的價格卻一直都萎靡不振,十年沒漲價反而降價。

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不高,這不,下面這個視頻,農民將種植的玉米直接打成青貯飼料賣給養殖場。一畝地賣700元,養殖廠直接安排機器收割。雖然比單純賣玉米能少個200元,但是這個不用出收割機的費用,而且不用找人拉,不用張羅裝卸,晾曬,倒是省了不少事。

袁隆平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截了當的說:應該至少給農民每斤糧食再增加五毛錢左右的漲幅,這樣基本達到了兩元錢。可以至少保證每個農民每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才能基本上保證農民一年的生活。

同時袁隆平院士在提案上還直截了當的指出,國家每年補給石油的錢要比補給農民的錢還要多。街上開車的那些都是有錢人,把錢補給他們太不應該了,應該把這些錢都拿來補給農民,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民種糧食不賺錢,這是事實,有的地區進行土地流轉,有人流轉了很多土地,空著不種,等著拿政府的補貼,人家說種了就不掙錢,還不如空著。怪不得農民種地普遍興致不高,所以現在好多人不願意種地,實在是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農民辛苦一年,一畝地才收入400-500塊,種地一年還不如打工幾天賺的多,還有人拿4天賺6000萬的”戲子“與農民比較,這根本沒有可比性嘛!人家4天賺的你需要1萬年還多,他們一個是搞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是搞物質需求的,相差如此之大,真的讓人瞠目結舌。我們承認,人的精神需求是要高於物質需求的,但是也不能大到沒邊吧!沒有物質,如何談精神,所以,在關注精神文化建設的同時多多加強物質方便的建設,努力將糧食穩定在一個合理的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