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麦积后川村:从农耕模式到“农家乐”的华丽转身


麦积后川村:从农耕模式到“农家乐”的华丽转身


 □记者 洪波

在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如果要问起改革开放40年来村里最大的变化,相信得到最多的回答一定是“当然是我们村的‘农家乐’了。”经历过从无到有,经历过一次次的提升改造,这个曾经的朱家后川,依靠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村民质朴勤劳的品格,用日渐成熟的“农家乐”经营理念告别了农耕模式,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麦积后川村:从农耕模式到“农家乐”的华丽转身


从无到有

传统农庄办起“农家乐”

初秋时节,走进麦积镇后川村,走进这方静卧于碧翠林海环抱之中的小山村,旅游旺季带来的余温尚未散去。放眼望去,整洁平坦的道路两旁,一座座乡土气息浓郁、排布错落有致的“农家乐”遍布整条街道。

“40年前,后川村可不是现在这样。”今年42岁的后川村党总支书记杨江东自小在后川村长大,在他记忆中,早先的后川村由于地处偏僻,曾经是一个封闭落后的传统农业村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能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开阔了眼界。从1990年开始,随着麦积山、仙人崖旅游业的逐步兴起,村民开始尝试着在景区蹬黄包车,卖小吃、旅游纪念品等,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门口搞起第二产业。

“40年前后川也就100多户500余人,而现在全村所辖8个自然组,314户1344人。通过异地搬迁,尤其是退耕还林后,村民不再种地,以往牛羊满街牛粪遍地的现象看不到了,村里的卫生环境好了,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办‘农家乐’。”杨江东说。

自此,后川村找到了一条适宜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开始由一个封闭落后的传统农业村庄向着现代旅游业的美好乡村转变,而尝到经营“农家乐”甜头的村民,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04年,全村“农家乐”发展到17户,当年户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随着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劲头越来越足,村里开始扩大“农家乐”规模,到现在全村已发展到88户,“农家乐”旅游业逐渐成了后川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麦积后川村:从农耕模式到“农家乐”的华丽转身


 几度变迁

“农家乐”规模化发展

“当年,我可是村里第一个带头开‘农家乐’的人。”68岁的老党员朱成喜至今记得,因为他家的老院当时位置较偏僻,所以第一年收入只有800元,而位于路口的一家则收入了4000元。

经历过短暂的兴盛之后,到了2010年,村上再次组织干部先后到陕西袁家村等地考察,于2011年经过整体规划设计,开始对后川村老旧“农家乐”进行改造提升,共完成了总投资1012万元的“农家乐”改造提升一期工程。2017年,村上又争取省级“千村美丽”项目资金300万元,对后川村46户农户院落进行拆建和改造提升。

如今的后川村,前面主街搞餐饮,后面巷道搞民俗,12米宽的街道两旁“农家乐”呈统一的仿古二层建造式样,凉亭屋檐下一个个大红灯笼与绿树鲜花相映成趣;焕然一新的背街小巷里,青瓦白墙间,文化墙上的一幅幅画卷讲述着这个村庄曾经的古老历史……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使得后川村“农家乐”接待档次大幅提升,目前可接待4000人就餐,年户均纯收入10万元左右,已形成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农家庭院休闲度假服务体系。近年来,该村先后被市、区命名为“全市农家乐建设先进村”“全区农民收入十强村”“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并于2016年荣获“甘肃省卫生村”称号,2017年荣获“甘肃省旅游示范村”称号。

“记得2011年村上统一对路南14户‘农家乐’凉亭进行改造的时候,我还是第一个带头的,当时施工还未结束就有客人前来消费,那一年我的收入就已经过万。”经营“农家乐”15个年头,从最初的年收入几百元、几千元,到现在10多万元,说起办“农家乐”的经历,村民朱成喜脸上满满的都是笑容。

“改革开放40年,因为有了政府的扶持,以及村上的合理规划,才有了今天后川‘农家乐’的繁荣。我们村现在一年的游客接待量为50多万人次,全村平均每两户一辆私家车,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农家乐’则年收入平均在10万元左右。依靠着‘农家乐’,村民们的观念变了,文明素养高了,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杨江东自豪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