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這樣賺錢,有點意思


這樣賺錢,有點意思




今天聊點乾貨〜

最近市場特別好,就越來越多人問——我買哪個基金好呀?

一般來說,我都傾心於指數基金。

完全跟著指數走,省心。

具體原因在「我,越來越被動了」這篇裡已經寫啦,這裡不多說。

當然,你對自己很自信的話,主動基金也是可以買的,選好了有驚喜。

我自己就一直拿著幾個。

但其實,除了最基礎的——比如主動型、比如指數型,基金還有很多分類的。

千變萬化。

有時候研究一下,很有意思的。

比如說,Smart Beta

我們理財時,賺的錢分為兩種:

一個是α(阿爾法)收益——比市場賺更多。α收益靠的是過人的技巧,要比別人會選投資方向、會擇時。

像買比特幣、買主動型基金、加槓桿,都是奔著α去的。

這個領域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永遠不無聊。

但也經常的,會被市場教訓。

一個是β(貝塔)收益——我就乖乖的跟著市場走、跟著指數走。市場只要長期來看是樂觀的,我就能賺到錢。

買指數基金,賺的就是β收益。

那有人就想了:

我不指望能拿到α,但讓我只賺β,我也不甘心,有什麼好辦法?

於是就有一種策略誕生了——Smart Beta。

看名字就知道,它就是在β的基礎上,進行一些smart的處理,添上點自己的聰明才智。

比如紅利基金,就是一種Smart Beta——

它本質上還是被動型、指數投資;但它的策略是,在一堆選好的股票裡,再精選出那種分紅多、常年分紅的公司。

其它的丟掉。

因為它研究覺得,這樣長期來看,會賺更多、賺更穩。

紅利因子,就是它的Smart策略了。

還有一種Smart Beta,叫低波動因子。

它的觀點是:

在A股一堆同類股票裡,買那些波動更小、更不愛上躥下跳的股票,長期來看帶給我的收益,反而更高。

那是不是這樣呢?

唔...我查找了一下歷史業績,好像有點道理。

兩個對比:

首先是滬深300指數(藍色),和滬深300低波動指數(橙色):


這樣賺錢,有點意思



2006年-2018年這13年裡,有9年的時間,滬深300低波動是跑贏滬深300的。

滬深300低波動指數就是,在已經選好的300個股票裡,再按低波動標準,精選出100個來。

再看看中證500和500低波動——


這樣賺錢,有點意思



也是低波動更好。

跌的時候不太跌、漲的時候漲更高。

500低波動的優勢更明顯。

有人(包括我)看了之後很興奮。

看來Smart Beta是可行的,那我以後就不買純被動基金,買低波動吧〜

呃,先等等。

有點可惜,雖然低波動看起來有效,也有很多人在用。

但國內在這方面的發展...略落後。

首先是低波動指數就很少;至於跟蹤它們的基金,就更少了,我上下入地才找到11個....

而且成立的時間都很短。

大部分才一年,還很“嫩”呢,沒太經歷過市場的毒打。

而且“低波動漲更高”這個現象,未來還會一直存在麼,也要打個問號。

這是Smart Beta的風險之處:

它可能在某個時間段、某個市場有效;但換個市場、換個時間段,可能又失效了。

還是需要你不斷的檢驗、調整。

不像被動投資,永遠躺著,就不怕挨槍....

總的來說一句話吧——

就覺得中國的低波動產品有點嫩,還不太信的過。

先觀察觀察再說吧。

目前我的基金,還是以純被動指數、和指數增強為主吧。

ps.

有人說,你囉嗦這麼一大堆又不推薦...

有意思麼?

額。若非生活所迫,誰想把自己弄的一身才華。

並不是每一種策略,我們都要試。但知道更多,才能選最好、最適合自己的。

當然,學習也使我快樂...

如果你對低波動特別有興趣,我列幾個產品,你可以看看:


這樣賺錢,有點意思


今年以來,都沒跑贏相關的被動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