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燃料電池車型首次獲發國家補貼 消除“補貼依賴”後如何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燃料电池车型首次获发国家补贴 消除“补贴依赖”后如何走

導語

mybattery

近日,工信部公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終審結果,實際撥付172.6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燃料電池車型首次獲發國家補貼,申報補貼的燃料電池車企只有兩家,分別是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車商用車有限公司,兩家合計補貼金額達到6700萬元。

【編者按】燃料電池週報,系電池網(微號:mybattery)與國內知名電池上市公司——雄韜股份(微號:vision002733,股票代碼:002733)聯合推出燃料電池資訊類週報(每週三推出,歸屬“電池智庫”欄目),旨在通過更具價值的數據、報告或資訊等給行業帶來更加客觀的認知和分析,給實業製造以不同的視角和思維,同時我們將根據讀者、行業、公司需求推出深度研究與項目對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合適資本推動中國燃料電池行業的商業化應用進程。另外,探索與企業或機構聯辦欄目也是更大程度地滿足公司和市場、用戶需求。我們期待著您的關注、參與和支持!

電池網總編室 雄韜股份

2019年10月23日

燃料电池车型首次获发国家补贴 消除“补贴依赖”后如何走

【聚焦】氫燃料電池車補貼退出背後:補貼百萬 月均銷不足百輛

日前,財政部對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關於氫燃料電池汽車補貼的“兩會”提案作出回覆表示,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財政補貼應按既定政策,在2020年完成退出。

退出補貼背後是,氫燃料電池車長期受到政策大力度支持,仍存在核心技術未現突破性進展、關鍵部件需進口、政策依賴市場競爭力欠缺等問題。單車最高可補貼百萬的情況下,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7月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企業實際生產6輛、銷售4輛。

在資本層面,氫燃料電池汽車概念股在二級市場備受追捧,而某機構投資者稱,“產業投資人會考慮搶佔氫燃料電池車行業地位,產業協同等方面,但從一級市場角度,氫燃料電池車市場競爭力不足,補貼政策存不確定性。”某機構投資者稱。(來源:科創板日報)

燃料电池车型首次获发国家补贴 消除“补贴依赖”后如何走

【公司】大眾或將推出全新模塊化平臺MPE 可支持燃料電池汽車

據德國《汽車週刊》(Automobilwoche)報道,除了MEB和PPE兩大電動汽車平臺之外,大眾集團還計劃推出第三個電動汽車平臺。該平臺可以支持燃料電池汽車。大眾首席策略師邁克爾·約斯特(MichaelJost)表示,新平臺將用於大眾集團旗下所有品牌。

約斯特表示:“大眾集團正在為B級以上車型開發一個新的模塊化電動化平臺,可以用於旗下所有品牌。同時,其拓展性不僅延伸到汽車的長度或寬度,還擴展到體積、高檔及豪華等應用領域。”(來源:新浪汽車)

燃料电池车型首次获发国家补贴 消除“补贴依赖”后如何走

【觀察】消除“補貼依賴” 氫燃料電池車未來如何走?

近日,財政部在回覆上汽集團陳虹的提案中提到,氫燃料電池車補貼應按照既定政策退出,意味著氫燃料電池汽車所能享受的補貼優惠或將只持續到2020年。在財政補貼退出的背景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究竟將何去何從,是否能夠維持此前的發展勢頭呢?

財政部在回覆中指出,氫燃料電池汽車按照既定政策完成補貼退出的基礎上,通過非財稅政策引導產業發展,同時,鼓勵地方出臺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運營。也就是說,未來針對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內的政策支持將發生重大轉變,從財政直接補貼,轉為放鬆限購和路權支持,以及支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業內專家王世平(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有利於為新能源汽車創造良好的配套環境,改變企業對財政補貼的依賴,以此來增強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和活力,讓新能源汽車走上真正的自強之路。

中通客車品牌部部長李篤生也表示,在補貼退坡的同時重點支持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將會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補足短板,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燃料电池车型首次获发国家补贴 消除“补贴依赖”后如何走

【增資】龍蟠科技嚮明天科技增資8000萬元 佈局氫能領域

10月18日晚間,龍蟠科技(603906)公告,當日,公司與安徽明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增資協議》,對明天科技增資8000萬元。

據悉,龍蟠科技的主營業務是集潤滑油、發動機冷卻液、柴油發動機尾氣處理液、車用養護品等於一體的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的產品體系,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整車製造、汽車後市場、工程機械等領域。

公告顯示,投資標的明天科技目前尚未實現盈利,2018年淨利潤為-1,432.16萬元,2017年淨利潤為-350.51萬元,以上數據未經審計。明天科技主要子公司有兩家,持有上海觀諦氫能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持有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5%的股權,明天科技主要業務來源於明天氫能。(來源:電池百人會-電池網)

燃料电池车型首次获发国家补贴 消除“补贴依赖”后如何走

【技術】青島能源所合作開發出新型陶瓷膜材料及高效制氫技術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江河清與德國合作者早期利用陶瓷透氧膜反應器將水分解反應與烷烴氧化反應耦合在透氧膜的兩側,促進水分解制氫(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9341;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5656)。近日,膜分離與催化研究組提出在緻密陶瓷透氫膜反應器進行甲烷水蒸汽重整反應,可以原位分離氫氣。不同於常見的聚合物膜和分子篩膜,緻密陶瓷透氫膜對氫氣的分離選擇性達到100%,在膜的另一側獲得完全不含CO的氫氣。該工作利用陶瓷透氫膜將天然氣重整反應和氫氣分離過程進行耦合,一步獲得費託合成所需的合成氣和不含CO的氫氣,簡化了制氫工藝,為潔淨氫氣的高效低成本製備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化學工程領域國際期刊AIChE Journal 上(AIChE J 2019, 65, DOI: 10.1002/aic.16740)。

基於陶瓷透氧膜或透氫膜制氫技術的關鍵在於提升膜材料的穩定性和滲透性能。針對常用的鈣鈦礦透氧膜Ba0.5Sr0.5Co0.8Fe0.2O3-δ在中低溫滲透性能衰減的問題,該研究組近期與德國尤利西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通過W元素摻雜,經高溫燒結後自組裝形成單鈣鈦礦和雙鈣鈦礦共存的複合膜,藉助Fe和W在兩相間熱誘導相互擴散,原位調控複合膜中兩相化學組成,穩定該鈦礦結構並抑制其降解,顯著提高了透氧膜的穩定性。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Chem Mater上(Chem Mater, 2019, 31,7487-7492)。

此外,針對常見含鈷和含鐵透氧膜材料在制氫條件下易被深度還原進而導致膜材料降解的問題(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17, 5, 8657;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18, 42, 14478),該研究組和德方合作者首次嘗試利用既不含Co又不含Fe、以Ti為主的新一代鈦酸鹽類陶瓷膜材料SrMg0.15Zr0.05Ti0.8O3-δ,該陶瓷膜暴露在20 vol.% H2

氣氛下100個小時後結構仍然保持不變,展現出優異的化學穩定性。將該類Ti基透氧膜用於水分解制氫和甲烷重整反應耦合過程,在實驗室實現連續穩定運行,氫氣產率達到0.7 m3h-1 m-2。該成果有望解決傳統陶瓷膜材料在制氫條件下穩定性差的難題,推動陶瓷膜制氫技術的發展。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Cell子刊iScience雜誌上(iScience, 2019, 19, 955-964)。(來源:中科院網站)

【行業】打通氫能產業鏈成為關鍵 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是系統化工程

隨著今年氫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整個產業的受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但同時,中國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市場的推動和資金的扶持。在這種形勢下,科學合理地選擇發展路線,統籌協調、創新探索、示範先行已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全球燃料電池汽車進入了市場化示範階段,預計2020年前後將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面對百年來汽車產業最重要的一次變革,在燃料電池上也要搭上這班車,否則將錯失走向汽車強國的戰略機遇。

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及氫能技術相關產業鏈市場規模將超過2.5萬億美元。如此誘人的市場,自然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目光。今年,氫能被寫進政府報告,氫能產業鏈也成為投資新“風口”,氫能產業的投資項目不斷湧現。

雖然產業發展前景向好,但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陳清泰指出,燃料電池汽車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協調。雖然很多企業和城市對燃料電池汽車有很高的積極性,但它的產業鏈很長,很多已經超出了傳統汽車產業鏈所覆蓋的範圍,基礎設施不是單憑企業的力量可以建立的,標準法規的完善和制定也是企業無能為力的。因此目前需要政府與企業攜手製定一個更加可行的整體方案,協調推進。(來源:中國汽車報)

【智庫圈點】燃料電池車型首次獲發國家補貼

近日,工信部公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終審結果,實際撥付172.6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燃料電池車型首次獲發國家補貼,申報補貼的燃料電池車企只有兩家,分別是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車商用車有限公司,兩家合計補貼金額達到6700萬元。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後的補貼核算清單上出現燃料電池車型或將成為常態,這也意味著燃料電池板塊在市場方面將吸引更多關注和資源。

另外,為避免部分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企業過度依賴補貼政策,日前,財政部在回覆上汽集團陳虹的提案中提到,氫燃料電池車補貼或將在2020年退出,以目前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氫燃料電池大規模產業化之路將充滿挑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電池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