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兒皇帝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動盪的時期之一,在這個亂局中,各方的梟雄都遵循有兵就是草頭王的信念,所以,形形色色的皇帝紛紛登場亮相。

沙陀人,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輕時候一直追隨著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在他那裡任職。

石敬瑭死後,他不失時機的建立了後漢。

劉知遠有兩個得力的手下,一個是自己的弟弟劉崇,一個是郭威。

這兩個手下雖然都是為後漢皇帝服務,但他們兩個人卻尿不到一個壺裡。

劉知遠去世後,這個國家必然形成分裂之勢。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郭威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在士兵的擁戴下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後周。

劉崇一看你郭威稱帝了,那我也別落後於人,於是在太原稱帝,但國號仍然為漢,而且使用以前的年號,但是他的政權,在歷史上被稱為北漢。

當時後周的地盤很大,北漢地盤太狹促,治下的老百姓也比較貧窮,於是劉崇派兵想搶奪後周治下的晉州、隰州等地,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劉崇一看沒有搶到地盤,這麼狹小的地盤無力抗衡後周,那就找靠山吧,他於是主動聯繫北邊的遼國。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遼世宗


當時的遼國正處在上升時期,國力雄厚,且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原的一舉一動。

劉崇的主動獻媚,讓他們喜出望外。他們也正想利用他們兩家的矛盾,好從中漁利呢,誰成想這是瞌睡遇到枕頭,有人自動送上門來。

於是,遼世宗耶律阮提出,要和劉崇北漢結為“父子之國”,並要求北漢每年給遼國上供十萬緡錢作為酬勞。

在錢的問題上,劉崇毫不猶豫的一口應承下來。但這個兩國關係可真不好定奪,由於石敬瑭給遼國做“兒皇帝”之事,已經弄得聲名狼藉,他是真不敢再去步石敬瑭的後塵了。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侄皇帝


但不做“兒皇帝”做什麼呢?你要和人家平起平坐人家也不答應啊!於是苦思冥想,那就做“侄皇帝”吧,換個新名詞。

作為沙陀人的劉崇,可能不知道中國有個古語叫做“五十步笑百步”,否則有可能還得再掂量掂量。

老爹沒當成,當了個叔叔。耶律阮一看,好吧,當什麼都行啊,白撿個侄子也不錯,每年還有這麼大的進項。

於是於乾佑四年(951)七月,遼世宗正式冊立劉崇為“大漢神武皇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侄皇帝”由此誕生,北漢與遼的依附關係也正式建立。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出兵


既然認了個靠山叔叔,那錢也不是白掏的,劉崇向遼國借兵五千,兩軍合為一處,兵出陰地關,兩家再次合力進攻晉州。

軍隊攻城60餘日,始終不能破城,後周的樞密使王峻聞訊後,連夜帶來援軍。

劉崇不得已燒燬營寨,撤軍退走。

當時已是十二月的寒冬季節,晉州一帶連下大雪,北漢軍隊缺乏糧草,沿途又沒地方去劫掠,以致於士卒損失慘重,到返回太原一清點,十成兵馬已折損將近四成。

劉崇自此後改變策略,以防守為主,再也不敢大舉入侵後周。

當時,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國內賦稅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後周境內。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柴榮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病逝,周世宗柴榮繼位。

劉崇覺得這是一個報仇雪恨的好機會,於是向契丹借得騎兵一萬,自帶漢兵輕騎三萬,進攻潞州。

一開始漢兵還取得小勝,誰知打了三個月仗,漢軍的驍將,前鋒張元徽被殺,頓時局勢急轉直下,漢軍立馬大亂。

劉崇慌不擇路,僅率十餘騎逃回太原,而柴榮的軍隊一路乘勝追擊,大兵直逼太原城下。

柴榮一看太原城堅固,不好打,主動撤兵。

但在撤退過程中,又裹脅遷移了北漢的百姓十餘萬人,把他們安置在河南,由此使北漢的兵源和糧源,都出現很大的困難。

就在這內外交織中,劉崇憂病而死。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黃袍加身


劉崇死後,他的兒子劉承鈞繼位,為了僅僅靠住遼國這顆大樹,他尊奉遼國皇帝父皇帝。就這麼轉了一圈,又儼然成了石敬瑭的翻版。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在北征遼國時突然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趙匡胤趁柴榮兒子年幼,發動陳橋兵變,後周由此變成了大宋。

天會十二年(968年)七月,劉承均因宋軍壓境,國勢日窘,和他的父親一樣,在憂憤中病逝,劉承均的外甥劉繼恩即位,劉繼恩在皇位上屁股還沒有坐熱,被手下侯霸榮殺死,劉承均養子劉繼元當了北漢皇帝。

五代十國,世人皆知有個兒皇帝石敬瑭,其實當時還有個侄皇帝

攻城


這皇帝雖然像走馬燈一樣的更換,但是北漢的政權始終沒有倒。

此時的大宋,顧不上北漢這個死對頭了,他們在下一盤更大的棋局。

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方針,大宋的官軍往南推進,進攻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這些南方割據政權在宋朝軍隊的進攻下,逐一被消滅。

至此,除了北漢小朝廷之外,全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得到統一。

北漢政權確實有抻頭,小朝廷一直保持著,而趙匡胤卻熬不住了,於開寶九年(976年),突然逝世,享年五十歲。

太后繼位的趙光義自然也要建功立業,完成他哥哥未竟的事業。

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朝廷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

前一隊大軍剛開拔後的第二個月,趙光義又御駕親征。

宋朝軍隊先是擊退遼國的援兵,最終滅亡了北漢,至此,算是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誰也沒有想到,北漢是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國家。

這是否說明,當“兒皇帝”還真有它的好處,真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嗎?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宋史》元·脫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