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吳王夫差有孫武這位名將為什麼還會滅國?

胡帥波


說起孫武,其實我也感到很神奇的。他那麼出名,為何《左傳》裡通篇沒有提起?而他生活的時代和左丘明相同。

雖然左丘明為姜太公之後,孫武為田氏之後,就因為出現了田氏代齊的苗頭嗎?以後再分析吧!

孫武由伍子胥推薦,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公元前506年,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破了楚都郢。

闔閭去世後,夫差接受父親遺願,要為其報仇雪恨。孫武、伍子胥等繼續輔佐夫差,積蓄錢糧,厲兵秣馬。經過三年,吳國國力恢復如前。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在伍子胥、孫武的謀劃下,設置疑兵,大敗越軍。勾踐後來只得向吳國屈辱求和。
公元484年,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所殺,孫武便退隱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後不久,孫武因憂國憂民和鬱郁不得志而去世,死後則葬於吳都郊外。

所以,吳王夫差的失敗在於自負和重用佞臣。

1 自負

從打敗越國勾踐的那一刻起,伍子胥就規勸夫差殺掉勾踐,但是吳王夫差面對卑躬屈膝的勾踐,忘乎所以,竟然接受了越國的求和。

2 攻打齊國

夫差聽說齊景公過世,便想發兵攻打齊國。伍子胥勸其先拔掉越國這個肉中刺,但是吳王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不聽伍子胥聯齊滅越的主張,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對夫差失望透頂,便將兒子託付給齊國鮑牧。回國後,伯嚭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夫差終於動了殺心,賜劍讓其自盡。

然後,夫差便稱心如意地北伐齊國,而將伍子胥的警告置之不理。

3 後院起火

公元前482年,夫差再度率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這時,勾踐趁著吳國國內兵力空虛,發動突然襲擊,俘獲吳國太子友。

夫差這才領兵回國,然而士兵長途跋涉,勞累不堪,只能向越國求和。

夫差失去了伍子胥和孫武,就如拔了牙的老虎,失去了戰鬥力,當然不知道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災禍。

公元前476年,勾踐再次伐吳。3年後,越國徹底打敗吳國。勾踐想饒其一命,夫差後悔不聽伍子胥之言,拔劍自刎,吳國就此滅亡。

結語:

早年的勝利,讓吳王夫差極度膨脹,重用佞臣伯嚭,不用伍子胥的勸諫,使得越國有機會東山再起。伍子胥的賜死和孫武的黯然離去,就註定了夫差已是強弩之末。一心想稱霸中原,結果落得個人死國亡。


史海覓蹤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前半句用在此問題比較好。

如果說吳王夫差是舟,那麼伍子胥就是掌舵人,而孫武就是優秀的水手。

01 吳國崛起

伍子胥逃到吳國,發誓要報仇雪恨。經過一番觀察,他發現闔閭就是那艘船,能讓他達到彼岸的船。

於是伍子胥先上了船,又為闔閭找來頂級殺手專諸,幫其弒殺吳王僚。闔閭即位後,又為其引薦齊國人孫武。從此,伍子胥興修水利,挖胥江,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吳國擅長水師,胥江的通航是為攻打楚國做準備。孫武則訓練士兵排兵佈陣之法。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吳國國力日益強盛,吳王闔閭迫不及待地開始西略之旅。

吳王闔閭西略一路勢如破竹,3年,攻取楚國的舒城;5年攻佔六地和飅地;7年奪取居巢;10年攻入楚國都城郢。

公元前496年,槜李一戰中,闔閭被勾踐手下的靈姑浮揮斬落腳趾,不治身亡。闔閭死前囑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託孤伍子胥。

02 夫差復仇

公元前494年,勾踐想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應戰,兩軍大戰於夫椒,勾踐大敗,只剩5000人退守會稽山。

伍子胥希望夫差殺掉勾踐,以絕後患。夫差卻聽信佞臣伯嚭讒言,放過勾踐。

後來,夫差聽聞齊景公去世,又想攻打齊國。伍子胥勸其先滅掉越國,以防將來後院著火。可是夫差不聽,一意孤行,攻打齊國,嚐到點甜頭後就完全不再把伍子胥放在眼裡。

03 伍子胥賜死,孫武隱退

伍子胥在出使齊國時,把兒子託給齊國大夫鮑牧。這樣,就被伯嚭抓到把柄,到夫差那裡誣告伍子胥私通齊國。還記得之前伍子胥為了復仇來到吳國,現在把兒子留在齊國,的確有讓兒子將來為自己復仇之嫌。

夫差對伍子胥的勸諫積怨已久,但忌憚他在吳國的聲望,所以也沒法讓其告老還鄉。如今藉口來了,又怎會錯過?公元前484年,夫差不假思索便以叛國罪將其處死,並用皮革裹屍,拋在伍子胥親自挖通的胥江上。

孫武雖然也想勸諫夫差,但看著好友伍子胥對吳國如此忠心耿耿,最終不過慘遭毒手。孫武便告老隱退,死後葬在吳都郊外。

04 吳國滅亡

夫差艾陵之戰大敗齊國後,於公元前482年,又揮師北上,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正在其人生巔峰之際,噩耗傳來,後院真的著火了,太子被俘。

夫差只能返回,由於長途跋涉,吳軍疲憊不堪,只能向越國求和。公元前476年,勾踐捲土重來,失去了伍子胥和孫武的夫差,節節敗退,3年後,吳國滅亡。夫差不接受勾踐的施捨,回想起伍子胥的諫言,悲從心起,悔不當初,自刎身亡。

結語:

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幾乎稱霸中原。然而,佞臣伯嚭的出現,如太湖上的巨浪,日益膨脹的吳王夫差不再採納掌舵人(伍子胥)和水手(孫武)之言,任由船隻漂浮。

最後,一個巨浪拍來(伯嚭誣告伍子胥叛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掌舵人被處死,水手無奈歸隱。當然,吳國這艘船如伍子胥所言,不久便永遠地沉入了湖底。



讀春秋思無忌


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時年55歲。

當時楚國被重創過,需要休養生息;晉國正發生內亂,面臨著被士大夫瓜分的危機;齊國齊景公老了,面臨著被日益強大的田氏取代的危機;這些諸侯強國都處在危險期,如果等到他們恢復過來,吳國再想稱霸就很難了。對於夫差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而身邊的越國隨時都可以吃,兩相比較,夫差選擇了北上中原。

如果夫差選擇滅掉越國,之後還需要派兵駐守,萬一有亂民反叛,還需要鎮壓,另外還要加強管理和建設,成本太高。可是越國當時非常貧窮,收入微乎其微,繳納上的稅收很難養得了駐軍。如果越國變成附庸國,不用花錢,每年還有貢品,對外打仗時候還有兵力支援。兩相比較,不消滅比消滅更划算。

其實不滅越國也沒關係,殺掉勾踐,換個年齡小的越王當傀儡也可以。其實夫差原本也打算如此,可惜勾踐太聰明,抓住了夫差的心裡所想,投其所好,把自己完全隱藏起來,做牛做馬,甚至直播吃翔,這些連常人都難以做到的事,何況是一位君主。整整兩年時間,讓夫差認為勾踐就是一個廢物。

當然,最大的問題在於夫差沒認清誰是真正的敵人,當越軍打到吳國都城時,吳國的主力軍還在中原和齊國、晉國玩對抗。後來,雖然越國吞併了吳國,但是隨著楚國加快向東方的擴張,失去中原地區支持的越國,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嗅事江湖


如果國有名將便不會亡國,那戰國時期的趙國坐擁戰國末期四大名將之二是怎麼被滅國的呢?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廉頗,中山苦陘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採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後為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九年後,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大梁,老死於楚地,入葬於壽春。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但是,對於孫武在軍事理論上舉世無雙的成就來言,他在實際作戰中並非百戰百勝。

吳國在攻破楚國後,楚國向秦國求援,秦國發兵救楚。孫武和伍子胥被秦楚聯軍連續擊敗,更被楚將子期,子西打出“焚屍之戰”,連為己方將士收拾屍骨的時間都沒有,狼狽逃竄。

其實,從歷史上來講,一個國家滅亡時,是有很大的幾率出名將的。如秦末蒙恬、章邯;漢末朱儁、皇甫嵩等;唐末李克用;宋末种師道;明末孫傳庭等。但這些名將的存在並不妨礙這些王朝的覆滅。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之戰”中被越國名將靈姑浮用戈把他腳趾砍下來了,後因重傷不治而亡。


因為父親死於越國人之手,所以闔閭的兒子夫差一直想著為父報仇。


繼闔閭之後,孫武和伍子胥等大將繼續輔佐夫差。在這些能臣幫助下,吳國很快糧草充足,武器完備,軍隊也得到了擴張。


這樣經過幾年的經濟、軍事發展,吳國的國力在經過戰爭的洗禮後得到了很大的恢復。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知道吳王夫差想找他報仇,所以決定在夫差動手之前就先發制人,主動攻伐吳國,沒想到因輕敵被吳國擊敗於夫椒。


伍子胥建議殺了越王勾踐,但夫差沒有聽他裡,而是聽取了伯噽的話,答應了勾踐向其稱臣。

這件事完了後,夫差開始了他的連年征戰,北伐齊國、討伐魯國;公元前482年,黃池會盟上又想和晉定公爭奪盟主的位子,作罷後又想討伐宋國。


期間,公元前484年,因好友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孫武至此也不再為吳國效力,轉而隱居去修訂他的《孫子兵法》了,所以十幾年後的吳國滅亡已經和孫武沒關係了。


公元前482至公元前476年間,經過臥薪嚐膽後的越王勾踐憑藉著日益國富民強的實力,兩次攻打吳國以復仇。


最終吳國因長年征戰在外,導致國內空虛,將士們也勞頓不堪,孫武和伍子胥等忠臣也早已不在身邊。


親小人遠賢臣的夫差終於被勾踐打敗,最後夫差身死,吳國滅亡。


千史千尋


大家好,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被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蒲松齡名言,曾經激勵了近代歷史上無數有志者前仆後繼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志向!


1.吳王夫差有孫武這樣的名將,依然亡國,並不是孫武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問題。

他把國家戰略定為向中原爭霸,而忽視了自己的戰略後方,因此失敗。


2.孫武是兵聖孫子,是軍事家,伍子胥才是戰略家和政治家,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在楚國被殺了,他非常清楚政治鬥爭是多麼地黑暗且殘酷。

楚國政治黑暗,郢都就被吳王闔閭帶著孫武率領軍隊攻克了。吳國如果政治黑暗,越國就會滅掉吳國。

所以,夫差亡國是因為不聽伍子胥的,放了越王勾踐,沒有滅越國。

夫差這個人有點像楚漢爭霸時的項羽,而伍子胥則像亞父范增,勾踐像劉邦,特別是在滅掉吳國大殺功臣的時候,非常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孫武在幫助吳王闔閭稱霸後就歸隱山林了,沒有為吳王夫差效力。


而且,孫武是齊國人,幫助吳王闔閭僅僅是報答知遇之恩,吳國是稱霸還是滅亡都不關孫武什麼事,沒有必要為了保衛吳國就非要效力夫差不可。


對比一下吳起,魏國不要他就去效力楚國;樂毅,燕國不要他就去了趙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沒有什麼國家觀念,今天為這國,明天為那家,不然也不會有合縱連橫,謀士說客滿天下走了。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吳王闔閭十二年。孫武見闔閭日益專橫,生活糜爛,沉溺於酒色,不納臣諫,遂以回國探親為由,隱遁山林,從此史無所記。


吳國滅國是在公元前473年,晚於孫武歸隱。孫武在夫差的父親闔閭之時就已經離開了,然後勾踐幹掉闔閭,夫差又滅了越國,最後勾踐復國滅掉吳國,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史料未及VL


孫武在幫助吳王闔閭稱霸後就歸隱山林了,沒有為吳王夫差效力。\r \r 而且,孫武是齊國人,幫助吳王闔閭僅僅是報答知遇之恩,吳國是稱霸還是滅亡都不關孫武什麼事,沒有必要為了保衛吳國就非要效力夫差不可。\r \r 對比一下吳起,魏國不要他就去效力楚國;樂毅,燕國不要他就去了趙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沒有什麼國家觀念,今天為這國,明天為那家,不然也不會有合縱連橫,謀士說客滿天下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