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乾隆皇帝只有17个儿子,除去早夭的没剩几个,为何还要把永珹送人?

大姐头-嗨娘


首先那个不叫送人,那是出继,是等那些无后的王爷死后才去继承他们的爵位,不是他们活着的时候就送给他们养;其次乾隆出继的儿子不止四阿哥永珹出继履亲王允裪为孙,还有六阿哥永瑢出继慎郡王允禧为孙。关于为什么要把皇子出继给其他王爷,那是至少有四点好处。


先强调一下皇室出继和送养的区别。皇室出继不是寻常百姓那种把孩子过继给叔伯兄弟,直接就把孩子送到人家家里去养了。皇室的出继只是等那些没有子嗣的王爷去世之后,再确定由别人入继这个王爷的名下为子或者孙,从而继承去世的王爷的爵位。这个不是从小送养,而是在死后才过继到对方名下。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慎郡王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去世,其二子皆早逝,无后,次年十二月,乾隆以皇六子永瑢出继为慎郡王允禧之孙,封贝勒(清朝除铁帽子王外都降级世袭,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履亲王允裪(康熙第十二子)去世,其六子皆早逝,十一月以皇四子永珹出继履亲王允裪之后,袭爵为履郡王。

然后就来说说正题,皇子出继其他王爷之后的好处:

一、减少皇位继承人的争夺,为心目中的储君铺路。


虽然乾隆子嗣不如康熙多,但仍然不算很少,存在继承人争端的问题。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惨烈教训,雍正继位后采用秘密建储制度,将内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中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乾隆继位后也效仿,但是他属意的两个嫡子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先后早夭,又形成了没有明确继承人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几个年长的皇子都是皇位有力竞争者,难保不会出现康熙年间的惨剧。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乾隆逐渐将目光锁定于皇五子永琪身上,认为他才是继承皇位最好的人选(乾隆晚年曾多次对人说起论才德永琪最适合继承皇位)。但是永琪出身并不十分高贵,排行第五竞争力又不够,所以就要把其他几个年长皇子逐步排除出皇位竞争。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为在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哀悼而被乾隆训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二人也先后在乾隆十五年和二十五年郁郁而终。在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八年再先后将皇六子永瑢和皇四子永珹出继后,前七个年长皇子中仍然活着并且名分上还算乾隆儿子的就只剩永琪一个。于是,乾隆三十年,正式封年仅二十五岁的永琪为荣亲王,诸子中爵位最高(其余活着的皇子中除了出继的永珹为郡王、永瑢为贝勒外,都没有爵位)。可惜永琪命不好,几个月后就发病去世,乾隆再次陷入没有理想继承人的窘境。

二、给没办法继位的皇子更高的爵位。


除了非常明显地给心目中的继承人铺路之外,把皇子中出继其实也是对这些皇子好。虽然论出身皇子最为尊贵但毕竟皇子太多,要一个个论资排辈,还要看他们的母家是否尊贵,看他们个人的品德才能。所以很多皇子混到皇帝去世都没有一个封爵,甚至不少比皇帝死的都早,还只是普通皇子,连个贝子都没当上,只能追封。所以如果成为其他王爷的后嗣,就直接可以获得更高的爵位,算是给他们补偿。比如永珹获得履郡王爵位,就是乾隆朝第一个活着获封的王爵(永璜的定亲王是死后追封),永瑢的贝勒也是获封最早的贝勒。

三、向宗室显示皇帝厚恩。


之前说了,皇子地位高于其他宗室之子,那由皇子过继其他宗室,属于一种降尊纡贵的行为。至少在形式上,这是皇帝对这个宗室的极高恩赐。只有重要的亲族王爷才有这个资格获得皇子入继。所以,这也是皇帝显示对宗室的厚恩。虽然死去的王爷看不到,但至少能做给其他活着的王爷看,表示皇恩浩荡。

四、拉近宗室与皇帝的血缘关系。

封宗室为王,前期来说都是为了以血缘巩固皇权。但是一代代传下去,随着血缘逐渐边远,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但是这些王爷的地位、势力多少还有一些。万一真的对皇帝起了异心个,难免是个祸患。所以,对这些无后的王爷用皇子过继过去,远支宗室就会变成近支,血缘关系重新得到了巩固。


伊耆角木


导语: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个儿子,其中皇四子永珹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过继给皇叔履亲王允祹,承袭了郡王爵位。

但是,乾隆帝 和永珹父子间的关系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个儿子,其中皇四子永珹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过继给皇叔履亲王允祹,承袭了郡王爵位。但是,乾隆帝和 永珹父子间的关系仍较密切。乾隆出游,永珹也曾随驾巡行。永珹病 故时,乾隆还着实痛悼了一番。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在南方视察,车驾返回途中在涿州逗留。这时,有位僧人带着一个少年前来恭迎圣驾,并告诉御前内监,这少年是皇帝的亲孙儿。内监大吃一惊,细加盘问,获知此少年是已经去世了的永珹的次子。

数年前,这僧人由京师返涿州的途中,在京郊捡到了这个被抛弃的孩子,出于恻隐之心,僧人收养了这个孩子,并打听到了他的身世,现在是认祖归宗来了。内监不敢耽误,向乾隆帝报告。乾隆自然颇感意外,他记得永珹生下次子时,曾亲自入宫报喜,并请祖父赐名。

但隔了不多久,永珹在 随驾巡幸时,又禀奏说次子因患痘症,不幸夭折。本来,乾隆皇帝儿孙满堂,孙辈的事情不甚在意,但永珹刚死,他的次子却死而复生,这离奇的情况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于是,就召集了僧人和那个少年。

少年长相端庄,老成持重,乾隆帝虽不能即时肯定,但也无法断然 否定。就让僧人和少年暂住涿州。自己回宫向永珹的嫡福晋伊尔根觉 罗氏查问实情,伊尔根觉罗氏回奏说,王次子确实患痘症不治身亡,她亲自去查看过。


玄门天机


说到永珹,我们不得不先提及他的母亲。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永珹的母亲不得宠,才会让乾隆把自己的儿子送人。但事实上正好相反,永珹的母亲不但得宠,而且还位居贵妃,是乾隆非常喜爱的妃子之一,生前被封为嘉贵妃。

但凡熟悉后宫妃位的人都知道,一个女人在后宫能身居贵妃之位已经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嘉贵妃是非常得宠的。并且嘉贵妃为乾隆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在后宫更是少见,而永珹作为嘉贵妃的第一位皇子,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希望。只可惜嘉贵妃命短,在四十二岁时便去世,被乾隆追封为淑嘉皇贵妃。

嘉贵妃的去世,本应该换来乾隆对永珹更多的宠爱,但十六岁的永珹却天赋一般、资质平庸,在众皇子中表现得极为平凡,以至于乾隆对他逐渐失去了“栽培”的兴致。本来有大好前途的永珹只能被逐渐埋没,即使他有理想、有抱负,但在至高无上的皇威面前,他只有认命的份。

但命运似乎始终在和这位永珹皇子开玩笑,他不但失去了的父皇的宠爱,在他24岁的时候,乾隆还把他送给了一位王爷作为继子,使永珹与皇位彻底“绝缘”。

但这位王爷出身也不平凡,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祹,听名字就知道他是雍正皇帝的兄弟,是康熙的十二皇子。也是在当年“九子夺嫡”中唯一没有参与争斗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后,其他兄弟除了十三皇子与雍正关系好,而封为王爷外,十二皇子胤祹则是第二个亲王。

胤祹的一生也极富传奇色彩,据记载他的身世:“母定嫔(雍正时奉为皇考定妃)万琉哈氏,后交与苏麻喇姑抚育。”苏麻喇姑是何许人也,虽然是宫女的身份,但可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丫环,辅佐了两代皇帝顺治与康熙,甚至还是康熙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胤祹在康熙心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只可惜这样的一位王爷无后,死去的时候身下没有一位儿子,所以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了胤祹这一支,由皇子成为了王爷。永珹虽然是当时乾隆儿子当中年纪最长的,但论资质与地位都要与其他皇子稍逊一些,所以,他就成了“亲亲睦族”的牺牲品。

这种情况下的永珹自然心情极为不好受,在父皇面前也只有从命的份,所有的苦恼只能深埋于心,但积劳成疾,心病难医,永珹在三十九岁时便去世。在永珹死后被追谥为“亲王”,也算是给他最好的安慰了。







香橙味的小伙子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本也不算少。但其不满10岁夭折者就有7个,另有4个皇子不满30岁时就已去世,所以儿子虽多,剩下却只有6个了。

然而,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谕前命皇四子嗣履亲王后著即袭封履郡王,以承王祀于明年就府。”

乾隆二十八年,皇四子永珹24岁,乾隆把这么一个成年皇子过继出去,所为何来?

一是给履亲王允祹承继香火。

履亲王允祹是清朝世袭亲王。但他没有子孙继承香火。传统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给这些无后的宗室延续香火,皇室出继皇子也不鲜见。譬如雍正皇帝就把16弟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这里乾隆把皇四子过继给履亲王为嗣孙也不奇怪。

二是避免争储。

过继出去的皇子,其实大部分还是比较受宠的,比如乾隆的这个皇四子,还是很得乃父喜欢的,即使被过继出去后,还是能参预政事,且也一直呼以“四阿哥”,规格礼遇等于同皇子。但喜欢归喜欢,太子位却只有一个,所以把他过继出去,宠爱可以照旧,但却避免了将其卷入大位之争。

三是过继出去的皇子,可以承继爵位与财产。

像永珹,过继给履亲王,可以承继他的爵位、财产、佐领(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名称。是满语"牛录"的汉译。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初时一佐领统辖三百人,后改定为二百人。其长亦称佐领,世袭者称为世管佐领,选任者称为公中佐领)。这跟皇子的待遇相差无几。有些皇子,还不一定有这样的实惠。而永珹,一过继就有以上待遇。这不得不说,其实还是乾隆的一种偏爱。


四是过继皇子,拉近了藩王与皇室的关系。

皇子过继给旁支,名义上是他人之子,实际上却与龙椅上的人有着亲近的血缘,这比原来的宗室跟皇帝的心更近了。可以说,名义上没有削弱宗室的力量,实际上权益更向正支靠拢了。

所以,永珹就这样被乾隆过继了出去。虽然这个儿子挂在了允祹的名下,但乾隆帝对他还是很上心的。“甲子。上临西花园。视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疾。”“谕曰,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秉性醇良 ,持躬端谨。朕诸子中次序最长……竟至不起。著派八阿哥永璇穿孝……”


钱多多读文史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儿子不是越多越好,对皇帝而言,他不需要那么多儿子给自己养老,也不用靠着血缘发家致富。相反,儿子多了是有纷争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

仔细研究永珹的出继年份,里面颇有门道:乾隆二十八年。

此时,孝贤皇后的两个儿子死去多年,皇长子永璜也去世了,而六阿哥早就在乾隆二十四年出继了。也就是说,储君人选将在剩余的四阿哥,五阿哥,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等人中选出来。

十二阿哥是继后儿子,也就是嫡子,是最有可能继位的,当时刚刚十五岁。一般皇子长到十五六,就可以看出适不适合当皇帝了,乾隆这时候将永珹过继给皇亲,其实也是在说:经过考察,他不适合,其他人待定。

乾隆此举有两点好处:

1.用和平手段排除储君争端,不合格的皇子立刻过继,他以后也不会闹出乱子。

2.即便被排除,他过继后也是王爷的继承人,这样保留更高爵位,也不算亏待了儿子。


青简拂尘ls


说到永珹,我们不得不先提及他的母亲。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永珹的母亲不得宠,才会让乾隆把自己的儿子送人。但事实上正好相反,永珹的母亲不但得宠,而且还位居贵妃,是乾隆非常喜爱的妃子之一,生前被封为嘉贵妃。 《清史稿》中记载的乾隆帝晋封嘉妃为嘉贵妃册文:命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尚书王安国为副使。持节册封嘉妃金氏为贵妃。册文曰。朕惟赞雅化于椒涂。质推柔顺。协令仪于彤管。德重幽闲。爰考彝章。式颁纶綍。尔嘉妃金氏、祇奉女箴。凛遵内则。恪勤有素。膺褕翟之光华。婉顺靡愆。叶珩璜之矩度。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尔其常怀敬慎。迓景福于方来。弥事谦冲。荷鸿禧于有永。钦哉。 但凡熟悉后宫妃位的人都知道,一个女人在后宫能身居贵妃之位已经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嘉贵妃是非常得宠的。并且嘉贵妃为乾隆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在后宫更是少见,而永珹作为嘉贵妃的第一位皇子,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希望。只可惜嘉贵妃命短,在四十二岁时便去世,被乾隆追封为淑嘉皇贵妃。 嘉贵妃的去世,本应该换来乾隆对永珹更多的宠爱,但十六岁的永珹却天赋一般、资质平庸,在众皇子中表现得极为平凡,以至于乾隆对他逐渐失去了“栽培”的兴致。本来有大好前途的永珹只能被逐渐埋没,即使他有理想、有抱负,但在至高无上的皇威面前,他只有认命的份。 但命运似乎始终在和这位永珹皇子开玩笑,他不但失去了的父皇的宠爱,在他24岁的时候,乾隆还把他送给了一位王爷作为继子,使永珹与皇位彻底“绝缘”。 但这位王爷出身也不平凡,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祹,听名字就知道他是雍正皇帝的兄弟,是康熙的十二皇子。也是在当年“九子夺嫡”中唯一没有参与争斗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后,其他兄弟除了十三皇子与雍正关系好,而封为王爷外,十二皇子胤祹则是第二个亲王。 胤祹的一生也极富传奇色彩,据记载他的身世:“母定嫔(雍正时奉为皇考定妃)万琉哈氏,后交与苏麻喇姑抚育。”苏麻喇姑是何许人也,虽然是宫女的身份,但可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丫环,辅佐了两代皇帝顺治与康熙,甚至还是康熙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胤祹在康熙心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只可惜这样的一位王爷无后,死去的时候身下没有一位儿子,所以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了胤祹这一支,由皇子成为了王爷。永珹虽然是当时乾隆儿子当中年纪最长的,但论资质与地位都要与其他皇子稍逊一些,所以,他就成了“亲亲睦族”的牺牲品。 这种情况下的永珹自然心情极为不好受,在父皇面前也只有从命的份,所有的苦恼只能深埋于心,但积劳成疾,心病难医,永珹在三十九岁时便去世。在永珹死后被追谥为“亲王”,也算是给他最好的安慰了。《嘉庆实录》中记载:设非夭逝。皇考早已加封亲王矣。兹著追赠亲王。


安丨丶笙黑化


嘉贵妃的去世,本应该换来乾隆对永珹更多的宠爱,但十六岁的永珹却天赋一般、资质平庸,在众皇子中表现得极为平凡,以至于乾隆对他逐渐失去了“栽培”的兴致。本来有大好前途的永珹只能被逐渐埋没,即使他有理想、有抱负,但在至高无上的皇威面前,他只有认命的份。

但命运似乎始终在和这位永珹皇子开玩笑,他不但失去了的父皇的宠爱,在他24岁的时候,乾隆还把他送给了一位王爷作为继子,使永珹与皇位彻底“绝缘”。

但这位王爷出身也不平凡,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祹,听名字就知道他是雍正皇帝的兄弟,是康熙的十二皇子。也是在当年“九子夺嫡”中唯一没有参与争斗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后,其他兄弟除了十三皇子与雍正关系好,而封为王爷外,十二皇子胤祹则是第二个亲王。

胤祹的一生也极富传奇色彩,据记载他的身世:“母定嫔(雍正时奉为皇考定妃)万琉哈氏,后交与苏麻喇姑抚育。”苏麻喇姑是何许人也,虽然是宫女的身份,但可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丫环,辅佐了两代皇帝顺治与康熙,甚至还是康熙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胤祹在康熙心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只可惜这样的一位王爷无后,死去的时候身下没有一位儿子,所以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了胤祹这一支,由皇子成为了王爷。永珹虽然是当时乾隆儿子当中年纪最长的,但论资质与地位都要与其他皇子稍逊一些,所以,他就成了“亲亲睦族”的牺牲品。

这种情况下的永珹自然心情极为不好受,在父皇面前也只有从命的份,所有的苦恼只能深埋于心,但积劳成疾,心病难医,永珹在三十九岁时便去世。在永珹死后被追谥为“亲王”,也算是给他最好的安慰了。《嘉庆实录》中记载:设非夭逝。皇考早已加封亲王矣。兹著追赠亲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