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漢獻帝是死後才叫獻帝的嗎?《三國演義》裡的叫法規範嗎?

草原上空的祥雲


漢朝422年,漢獻帝劉協很不幸地成為了末世之君。

在曹丕給劉協的諡號中,用了一個很扎心的“獻”字,以掩蓋他們父子掠奪漢家江山的事實。

而漢獻帝一生中,有過很多稱號,代表了他命運的坎坷。事實上,他經歷了多重身份,也有著多種的人生。

01.從渤海王到陳留王

也許是註定漢獻帝命苦,他雖然生在皇家,卻更多的是經歷著不幸。

作為漢靈帝的皇子,他在幼年時期就成為宮廷鬥爭的受害者之一,母親王美人被何皇后所害,劉協就此失去了母愛。

何皇后之子劉辯登基,劉協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封號:渤海王,隨後他又被徙封為陳留王。如果只是做一個漢朝的王爺,那麼他也將會有一個不錯的人生。

但不幸的是,他生逢漢末,一個極其動盪的年代!

但何皇后兄長何進作死,他引發了十常侍之亂,而且還把董卓引進京。

於是,因為何進的騷操作,劉協迎來了他的第二段人生。

02.董卓和曹操們的假皇帝

董卓的到來,立馬展示了土匪的創意,他進行了廢立。漢少帝劉辯被趕下臺去當弘農王,9歲的劉協被立為皇帝。

然而,劉協也從此才迎來了更為艱難的人生。

從中平六年開始,劉協被董卓、李傕、郭汜先後控制,在長安和洛陽間顛簸。直到被曹操接入許昌時,16歲的劉協才算是初步安定下來。

但曹操絕不是善男信女,劉協逐漸發現,曹操實際上就是一個文明一些的董卓。而逐步長大的獻帝,也開始有意識擺脫曹操控制。

但劉協怎麼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在經歷了衣帶詔事件的掙扎後,親漢的大臣被逐個清除,漢獻帝在痛苦中承受著曹操的更大欺壓,甚至連董貴人、伏皇后都被曹操殺害。

後來,隨著曹操南征北戰的節節勝利,漢朝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劉協也在恐慌和壓抑中蹉跎了年華。

03.山陽公的亡國恨

從進位魏公,到成為魏王,曹操一步步為篡漢做準備,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最終成為了歷史。

延康元年,魏王曹操的太子終於撕下了老曹家最後的偽裝,逼迫劉協禪位。這一年,劉協40歲。這一年,距離漢朝建國422年。

這一年,曹丕給劉協一個新的名號:山陽公!

於是,劉協又開始在山陽公的位置上煎熬殘生,直到曹丕變成秋風,然後他在曹叡的青龍二年離開了世界,這一年他54歲。

曹叡對沒有威脅的山陽公劉協,展現出了一定的尊重。《後漢書》裡記載:

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諡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

從此,劉協在歷史上有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漢獻帝!

04.羅貫中眼裡的漢獻帝

從渤海王到山陽公,漢獻帝劉協很不容易地度過一個屈辱皇帝的一生。

在羅貫中筆下,劉協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物,他被董卓、曹操們折騰來,折騰去。雖然他曾經幻想過依靠董承、依靠劉備甚至曹操,但到頭來他發現誰都靠不住。

在《三國演義》裡,作者延續了明清小說的慣例,用諡號“獻帝”代替劉協的本名,一個“獻”字,扎痛了人心。

事實上,《水滸傳》在講到仁宗皇帝時,也是用諡號做稱呼,《西遊記》裡講李世民,也是用太宗做稱呼。


歷史迷猴神通



漢獻帝劉協。獻是皇帝的諡號,也是後人對劉協的別稱。

《逸周書·諡法》對獻的解釋是聰明澼哲。


魏明帝給劉協的諡號是孝獻皇帝。劉協雖是東漢的末代皇帝,並不像人們想得那樣昏庸無能,他即皇帝位時本就是董卓玩弄權柄的小孩子,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他經歷董卓、李傕、郭汜、王允、曹操、曹丕。哪一個權臣不把他當成號令天下的棋子?他雖不甘為棋子,多次抗爭,他怎麼鬥得過兵多將廣的權臣!

他雖然慈善聰睿,東漢必竟亡在他手裡,孝獻對他的定論也很恰當。

《三國演義》,不稱之為漢獻帝,還能稱什麼。

董卓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換句話說劉協就是漢獻帝,沒什麼不妥。獻是死後的諡號,但寫書的是後人寫的。在《三國演義》中難免有人稱劉協為獻帝,這個睜一個眼閉一個眼就行了。


今古大觀


獻帝的“獻”,其實是一個諡號,是皇帝王公他們死後,大臣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的評論的一個代號。因為是死後才有的,所以皇帝生前大臣稱呼皇帝是不可能稱呼皇帝用諡號來稱呼的。(這不是變相的說皇帝已經死了嗎)

不過由於諡號系統是在高層以及貴族階級之間流傳,所以普通人接觸到的機會很少,一般也就會把兩者混為一談。比如元曲《高祖還鄉》裡面,作者就認為劉邦後來改名叫漢高祖。(“改甚麼名,換甚麼姓,名喚漢高祖”)

儘管把諡號誤會成名字是一種歷史錯誤,不過文學作品裡面出現的這種“歷史錯誤”,也是可以原諒的。


夢裡淚花1765


孝獻皇帝劉協,所謂「孝獻」是諡號,古代用以評價帝、王公大臣等人一生的詞彙,是死後朝廷定的。

「孝」是漢朝皇帝固定的詞彙,漢朝以孝治天下,除了高皇帝劉邦,光武皇帝劉秀,都有「孝」在前面,「孝惠」「孝文」「孝武」,這個可以忽略,關鍵在於「獻」這個詞。

「獻」皇帝的「獻」,其實是劉協死後,魏國朝廷給劉協上的諡號,顧名思義就是把皇位獻出來的意思。

人在活著的時候是不太可能用諡號稱呼的。


長島男爵


漢獻帝是在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重,遺詔將劉協託付給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四月,靈帝去世,立劉辯為帝,是為漢少帝。何皇后也改稱為何太后,臨朝處理政務,但國家大權實際上已為何進掌握。劉協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靈帝死後,內宮宦官和朝中重臣展開了爭權奪利的鬥爭。先是何進捕殺蹇碩,接著是宦官張讓、段珪等殺死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和何進的部將帶兵反攻,一下子又殺宦官兩千人。張讓、段珪等無力還擊,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正倉皇間,迎面遇上董卓率領的三千隴西鐵騎奔騰而來。小皇帝劉辯見到這樣的情形,嚇得渾身哆哆嗦嗦,雙腿戰慄,口不能言。小皇帝劉辨手下的內侍太監和一眾文官也都沒人敢出口大氣,只怕稍有閃失,便惹來殺身之禍。尚書盧植率軍追到後,殺死張讓、段珪,又把少帝和劉協迎回宮內。

漢獻帝劉協

董卓自認為和收養劉協的董太后同族,加上劉協本身比劉辯有才能,於是從這時起,董卓就想廢少帝,另立劉協為皇帝。回到京城後,董卓的軍隊完全控制了局勢。於是董卓逼著少帝策免司空劉弘,自己身居其位。董卓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議改陳留王劉協為皇帝。百官大驚失色,懾於董卓的淫威,誰也不敢反對。第二天,董卓宣佈廢除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時年9歲。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劉協登基後,董卓自封為丞相,後又加封為太師,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董卓的軍隊在洛陽劫掠財物,姦淫婦女,無惡不作,後並把洛陽城燒成一片廢墟。三國志12的漢獻帝。

初平二年(191年),關東諸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領導權,以袁紹、韓馥為首,倡議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這個建議遭到袁術、曹操的反對,最後作罷。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擔任侍中,劉協想憑藉關東軍的力量還都洛陽,以擺脫董卓的控制,就派劉和潛出武關求援。但這時關東州郡牧守正熱衷於互相兼併以壯大自己的實力,曹操搶先率軍進駐洛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劉協賜曹操節鉞,標誌著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時代的開始。

隨後曹操脅持劉協遷都到許,改稱許都。但劉協依然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曹操雖然利用劉協來試圖實現他統一的目的,卻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為皇帝。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劉協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







封神公子


董卓立之為帝時就稱漢獻帝。曹魏代漢後降封其為山陽公,一切待遇沒變沒降,出入車蓋儀仗如舊,面帝稟事可不跪不拜。曹魏待其還算不薄,死後亦是按帝王規格安葬的。


導向儀czl


漢獻死後,己是魏國立國很長時間了,他死後人們怎麼稱呼他,那就曹魏政權說了算了!


並非居士1


我覺得沒什麼問題,畢竟這是一部後來寫的小說,就像三國志裡頭曹操和司馬懿都沒當過皇帝,可照樣稱他們為武帝,宣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