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寻觅\\错过


哈哈,看我的账号名字就知道我不会按照套路回答,今天就换种视角来谈一下戚继光为什么能抗倭成功?

什么战术啊,战略啊,阵法啊等等,都不谈,也不谈倭寇方面的问题,只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属随军问题。

我们开展这个问题之前,以《大明王朝1566》的一个现象举例:

一、

戚继光有了齐大柱等义民的帮助下大战倭寇,此战不仅打跑了倭寇,还解救了很多老百姓,而这些老百姓基本都是女性。

这时候一个将官出来了,对一群被解救的女子说话:

“确是亲人都被倭寇杀了,家也被烧了的,才能留下来做军眷,有不愿意做家眷的,现在还可以去投靠亲友。”

结果在场的女子,一个都没有反对,只是干坐在那里流着泪……

一方面,这些女子确实家人被杀,已经无人可投靠;另一方面,则表明,她们不敢拒绝明军,因为不知道拒绝的后果会不会真的能放她们走;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嫁给戚继光部队的士兵,她们从心里是愿意的。

将官见大家都不走,于是宣布:

“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后台州卫,就是你们的家了。”

随后就是明军战士抓阄配对:

“排下去是几号就是几号……不许嫌弃,不许私下调换……”

其实此命令有点乱点鸳鸯谱,毫无自由恋爱的概念,不过结合那个年代,男女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戚继光治军之严,虽然这种情况有点撞大运的感觉,比如小战士抓到了老女人,老战士抓到了小女人,但军规之严,反而杜绝了意外发生。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难道明军战士还可以在打仗的时候娶妻?

二、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带兵打仗时一般的将士是不能够带家眷的,即使在现代,也只有达到一定级别,才能有家眷跟着。比如副营职以上,比如服役满十五年以上的军官,比如副连职的在边疆服役满十年……

一方面带兵打仗,家眷随同会影响到战事的成败,无法顾全大局,甚至为了小家而不听军令,导致兵败。另一方面,过去的集权社会,皇上最担心的就是有兵权的将领造反,所以,采取的方式是,将领带兵在外,但是家眷必须留在京城,以便作为人质,防止将军造反。

比如为了唐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当时他投靠的是大郑皇帝王世充,结果王世充把这项政策发挥到极致。每次派出的将领都是光杆,把他们的家属扣押在都城洛阳,不管是将领溃败开始叛变,总拿家属下手,最终导致了秦琼和程咬金的投奔唐朝。

可想而知,他们的家属会遭到怎样的报复,连李渊都说:

“秦琼不恤妻子来投。”

后来的明朝最后一名皇帝崇祯帝,也是一个多疑的皇帝,不管是对付袁崇焕,还是对付吴三桂,都利用过他们的家属,后来吴三桂的投降清朝,跟李自成杀害他的家人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即使在相当开明的宋朝和明朝,也是不允许带着家眷随军的。

不过,明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把士兵家眷专门安排到一个地方,平时是可以相见的,打仗的时候,家眷留守后方。

朱元璋对此也有解释:

首先,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将士家属的安全,毕竟男子外出打仗,不能让孤儿寡母遭到伤害。其次,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将士们打仗的时候,能全身心投入,而不会时刻顾及家人的安全。

三、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方式,他的部下也不敢轻易造反,毕竟家人在他手上。

如果这支军队打了败仗,甚至全军覆没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在明代大臣刘辰所著册本《国初事迹》中记载:

太祖谓李善长曰:“出征阵亡及病故军妻,俱令于寡妇营居住,不许出营,令人巡绰及把门,在外男子无故入营问罪。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即使你们阵亡了,你们的家属仍然能得到妥善安排。

所以,明朝初期的将领,基本没有叛变的,从这一方面上看,朱元璋管人确实有一套。

这种寡妇营,后来随着战事结束,也就予以解散,有些重新嫁了人,有些被赠予了一些钱财,遣散回家。

回到我们的剧情,等到了戚继光抗倭时期,由于明朝官兵战斗力下降,戚继光需要在民间招募士兵,先后在丽水和绍兴招兵,结果战斗力不行,再后来开始招义乌兵,实力大增,他前前后后招了二万六千义乌兵。

等到了剧中提到的嘉靖四十年:

“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

这时候依靠的就是义乌兵,后来的福建之役,还有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以及后来的广东剿大海盗吴平。

《明史》记载,后来戚继光到北方戍守时,带领了3000义乌兵赴蓟镇任职,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同往。

四、

由此可见,戚继光带兵时,士兵其实是可以携带家属的。

回到《大明王朝1566》中,戚继光也到了选媳妇现场,齐大柱等人还在纳闷呢,难道戚将军也想讨个媳妇?

“倭寇作孽,这些女人都无家可归了,正好,我的这些弟兄们,也都打着单身,逼出来的办法,也算是功德一件!”

后来的柱嫂就非齐大柱不嫁,齐大柱也就无可奈何地默许了,也就是这时候起,其实齐大柱在军中是有家的。不过此时的齐大柱被戚将军升为了百户长:

“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百户长了。”

是不是升为了百户长就可以带着媳妇从军了,剧中倒是没有表,不过齐大柱还想跟将士们一起吃饭的话,大家会笑话他:

“大柱,自家的饭不吃,怎么到这混饭?”

得到齐大柱否定是自家媳妇的话后,大家又起哄:

“都住了几天了,还不是你的女人?”

随后柱嫂就出来劝齐大柱回家吃饭,一遍又一遍的劝,这时候镜头拉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军营并不是柱嫂一个女子哦,由此可见,戚家军是带着家属在前线的。

所以,戚家军为什么作战如此英勇?

一方面戚继光训练有方,战术得当,另一方面,家属随行,是可以提高战斗力的,或许他也在学习朱元璋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自元朝中后期开始,到明朝中后期为止,在长达200余年的时间内,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为患极深,虽然元朝、明朝皇帝多次出动大军进剿,但每每劳而无功,并导致倭寇的势力愈发猖獗。直到名将戚继光横空出世,倭寇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克星”,并最终被扫荡一空。那么,倭寇是怎么来的?戚继光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完成肃清倭寇的艰难任务?



“倭寇”是对侵略中国、朝鲜沿海及南洋各地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产生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年-1392年)。当时,在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大名们组织起大批流浪武士,与中国境内的不法商人勾结,在中国、朝鲜沿海及南洋进行劫掠,当地民众深受其害,所以称呼他们为“倭寇”。而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名将,他平定倭寇的事业,从奉命入浙开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原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管理屯政,后经直浙总督胡宗宪的推荐,升任浙江分守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一带,以抵御愈发猖獗的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深感正规军纪律败坏、战斗力极差,根本不足以抵抗倭寇,遂在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士兵,经层层筛选后,最终组成一支人数达4000余人的“戚家军”。



“戚家军”组成后,戚继光在保存义乌子弟勇猛剽悍性格的基础上,用最严格的军纪、最职业化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他们,使其成为一支军纪严明、职业化水准极高的队伍,跟军纪涣散、贪生怕死的正规军迥然不同。正因如此,“戚家军”的战斗力极强,临阵杀敌时都能做到舍生忘死,每每令倭寇胆寒。


与此同时,戚继光还用最先进的武器来装备部队,不仅包括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朗机炮和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等远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还配备鸟铳、倭刀、铁甲等中近程攻击和防守装备,其先进程度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这些装备,既能保证尽可能多的消灭倭寇,又能起到减少本方伤亡的效果。


由于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常常令明军防不胜防。而闽浙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不利于大部队作战,由此导致倭寇屡剿不灭。有鉴于此,戚继光开创性地设计出“鸳鸯阵”,从而彻底解决对抗倭寇的最大难题。



“鸳鸯阵”以12名士兵为一作战基本单位,其中1名队长手持令旗站在阵前,指挥全队士兵的进退。2名士兵站在队长的前面,其中1人手持长盾牌,1人手持藤牌,用于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以便掩护队长和后队的前进。除此之外,这两名士兵分别装备标枪、腰刀,必要时可与倭寇近身搏斗。


站在队长左右两侧的,分别是1名手执狼筅(音同显)的士兵。狼筅由南方生长的大毛竹制成,“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见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杂集》),端的是保护自己、击杀倭寇的利器。手持狼筅的士兵,除了用于直接刺杀倭寇外,还承担着掩护前面盾牌手的推进、后面长枪手进击的任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队长身后,紧跟着4名长枪手,用于支援盾牌手、狼筅手,用长枪刺杀倭寇。紧随4名长枪手的,是2名手持镗钯(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的士兵,主要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果倭寇进行迂回攻击,则与其进行近身搏斗。站在队尾的还有1名伙兵,主要为队友提供伙食和后勤服务,一般不参与战斗。


“鸳鸯阵”的长处在于,它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通过整体配合的方式杀敌,并且阵形随地形、战斗需要不断变化,异常的灵活多样,端的是无懈可击。“鸳鸯阵”演练成熟后,戚继光率“戚家军”进剿倭寇,在台州之战(1561年)、福建之战(1562年)、兴化之战(1563年)、仙游之战(1564-1565年)等战役中连战连胜,杀伤十余万倭寇,战果极为辉煌。



仙游之战后,为患中国东南沿海200余年的倭寇基本上被肃清,戚继光因盖世功勋,被晋升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以抵御漠北的鞑靼骑兵。戚继光在蓟州任职期间,“戚家军”易步为骑,并且全部配备火枪,由此成为中国史上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戚家军”在北疆同样战绩辉煌,曾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领的三万铁骑、长秃率领的五万兀良哈铁骑,每每令敌军闻名丧胆。


本文图片全部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


史料来源:《明史》、《练兵实纪杂集》、《明史纪事本末》、《戚少保年谱耆编》


文史砖家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凭借的是以下几点: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有钱!

先说器良:

提到戚家军的兵器,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狼筅或者戚家刀。

但其实,戚家军首先是一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冷热火器混合部队。

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的记载,当时戚家军一哨五十五名战斗人员(不含非战斗人员的火兵),配备十名火绳枪兵,还携带大铳(小型火炮)三门。

除了火器,戚家军的士兵要求长短兼习,即使用远近两种冷兵器。在鸳鸯队中,刀牌手的刀牌为近战兵器,远战兵器为标枪;狼筅手以狼筅为长兵器,以腰刀为短兵器;长枪手以长枪为短兵器,弓箭为长兵器;镗钯手以镗钯为短兵器,火箭为长兵器。即使不在一线的鸟铳手,也配备了长刀作为近战格斗兵器。作为小队作战指挥者的队长,携带了弓箭、长枪、腰刀三件兵器,同时队中还携带了六副拒马枪、一副布城和四百八十个铁蒺藜。

也就是说倭寇还没到戚家军跟前呢,就会被大铳和火绳枪糊一脸,然后被多种冷兵器混合收割。

再说技熟:

对此,戚继光说的很直白:“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而自小在军人世家长大的戚继光武艺高强,又注意博采众家之长。戚继光曾向唐顺之学习长枪。而与戚继光齐名的俞大猷在个人技击技巧上更是出类拔萃,刀枪剑戟无所不精。所以戚继光向俞大猷学习剑法、棍法和镗钯。之后,戚继光收其所长,将二人的技击技巧精心传授给士兵。

戚继光把成绩分为九等,让士兵两人分持不同兵器列练,打赢有赏,打输了挨棍罚银。不光士兵,如果队里成绩不好,队长跟着一起罚,哨里成绩不好,哨长跟着挨打。如此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训练标准,自然练出了一支强兵。

然后说胆壮: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对于这次械斗,戚继光跟俞大猷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可怕!可怕!”

看到没有,义乌人凶狠彪悍,比蒙古铁骑和日本武士都厉害!

再然后说说心齐:

嘉靖大倭乱的兴起,跟南方明军的军备废弛关系很大。很多时候正规军的士兵还不如守土的地方民兵好用。于是戚继光上报胡宗宪,要求募兵重练,理由很简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于是胡宗宪给了他三千名额,任其募兵训练。中国上下几千年,留下的兵书相当丰富,戚继光从前辈们的兵书中把最精华的部分统统挑出,配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写成了军事名著《纪效新书》。纵观《纪效新书》,里面各种要求事无巨细,连扎营之后怎么上厕所,要按什么样的模式休息,都一条条列了出来。不光如此,他还要求每一个士兵,把这些站队、纪律方面的要求,统统背下来。不认字不要紧,认识字的念出来,跟着一起背,背不出来,军法从事。

这样练出的军队,心能不齐吗?


最后说说有钱:

胡宗宪真是非常支持戚继光,所以戚家军不差钱!比如训练中,戚家军的火绳枪手能三发中二,立刻赏银一分,三发全中,赏银五分。而作战中士兵斩获一个倭寇首级就奖励30两银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别提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勇夫了。

对于这样的勇夫,倭寇自然就是菜了。

比如著名的宁温台大捷(宁波、台州、温岭)。戚家军连续消灭三股各两千多人的倭寇,前后斩首一千零二十四级(“首级”数标准很严,需要掌握战场后获取完整的尸体,炸死、烧死的敌人,以及投射武器杀死的敌军都不能计入“首级”),仅上界岭之战中,戚继光所部明军便阵斩三百四十四,而损兵不过三人。


这就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有钱的戚家军对倭寇的绝对优势!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时,相同时期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日趋严重,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加之灾荒连年,这样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劫掠财富的欲望,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受自身传统武士观念影响不愿“纡尊降贵”同他们不屑的的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抢劫便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而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成了一条导火线。

这些倭冦大多是破落的武士,有着格斗经验,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明朝虽然在武器上流于表面,实则不堪一击,不及倭寇经过改造后的倭刀,这种倭刀采用特殊工艺打制,极为锋利,可以轻易斩断明军的长枪、腰刀等武器。明朝普通士兵作战能力远不如专门从事格斗训练的倭冦,军队战斗力比较差,因此屡剿不绝。倭寇为患甚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于是朝廷派戚继光南下平寇贼。

戚继光发明鸳鸯阵,使戚家军几乎可以无伤的打败了倭寇。这是多么卓越的战绩!那么这个鸳鸯阵有什么绝妙的呢?

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队阵型,由队长带队,最前面由两个人手拿盾牌掩护后面队伍的行进,一人担任长牌手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等,另一人担任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可以与敌近战。再两个人便是狼筅手,狼筅是利用在南方当地生长的毛竹,选其中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桠,每支狼筅长度很长,三米左右,前头布满了尖刺,将倭寇抵挡在外,用倭刀根本无法在一两招之内将其斩断,就算斩断了,也因为狼筅长度过长,士兵不会很快进入到倭刀的进攻范围,极大束缚倭刀长处的发挥,使倭寇疲于应对,而这时长枪兵、火兵等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镗钯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就是通过这么多个十一人一组的重重叠加,组成了一批大军。但这种鸳鸯阵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实战中呈现以基本状态为主却又多端变化的情况,有效应对战争的各种不确定性,从而在团队合作中保全成员的性命,基本无伤,却能够给予对手痛击,让倭寇覆灭。

我们肯定鸳鸯阵,但戚家军获得的胜利不能全都归功于鸳鸯阵。我们还要看到戚继光作为名将的风范,戚继光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基于实际,洞察对方团结协作能力弱等漏洞,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具有针对性的创造阵法,充满智慧。而这种团体性作战,就像狼筅这种武器,再是先进,也需要其他武器的配合一样,鸳鸯阵作用的发挥还需要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令行禁止是古代强军的基础,在这次战争中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戚家军一向纪律严明,有着职业化训练水平,勇往直前。

一场战争是由众多因素组成,无疑,军纪严明、恪尽职守是对士兵的基本要求,而一个先进绝妙的武器阵法则是在战场上如虎添翼。不知你们怎么看,欢迎留下宝贵的意见交流。


邓海春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戚继光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是大家公认的抗倭名将。他是一位明朝大将,也是一位民族英雄,现在来回看他的这一生,发现他屡立战功,用兵如神。如今很多电视剧里面都喜欢用到戚继光的英雄事迹作为题材,这也是因为他的优秀太瞩目了,所以才会有人喜欢多次去提及。在他和倭寇对抗的这些战役当中,他都是以胜利的姿态回来,他能每次都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学识渊博,善于分析战况。戚继光这个人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在军事书籍方面,阅读量是特别的大。所以在用兵上,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而且他在边疆打仗很多年,和那些只读书而不会使用兵法的人完全不同。他可以说是已经将书籍上的内容,加上他这么些年的经验都结合起来了,因此每次作战他都会分析战况,下达最合适的战令。

原因二,治军严格。戚家军素来都有着军法严明,训练有素的赞誉。这说明戚继光很有领导的才能,他对军中的兵都是严格要求,平日里也对他们加强训练。因此一旦遇到作战情况,戚家军都能反应及时,并且听从指令,这些兵根本就不会有临阵脱逃动乱惊心的举动。



原因三,军民合作。因为抗倭是一件保护百姓的大事,所以他们也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可以说是民之所向。每次在和敌人对抗的时候,当地的百姓们都会积极帮助戚家军,和他们是一条心的。这样齐心协力的作战,战斗力当然就大得可怕。


江上孤舟


主要是战术策略、兵员训练等这几个方面的支持,这才有了戚继光的多次作战胜利。

首先就是兵员问题。当时明军的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战斗机极差,面对敌军很容易崩溃。在第一次指挥作战时,戚继光率领的部队刚接敌,部队就溃散了,戚继光险些在乱军中丧命。因此其开始自行招兵,选择顺从但是坚韧勇敢的人组成新军,主要是农民,矿工等,综合作战素质要比之前的明军强很多。

而且戚继光还制订了严格的军纪,奖惩分明,英勇杀敌奖励优厚,但是如果战败或者溃散就要追究责任,众人连坐,比如主将战死而战败则副将斩首,以此类推。这样奖惩分明自然推动了部队英勇作战。

然后就是战术战法了。戚继光的部队中,一切为了实战,要求士兵一定要学习到实战本领。同时,根据南方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倭寇作战方式以及武器装备的特点,创造了鸳鸯阵这种简单但是高效实用的阵法。

这种阵法是队长在前,然后是两个盾牌手,其次是两个狼筅手,接着是四个长枪手,再次是两个镋钯手,最后是火兵(炊事员),进攻时威力十足,防御时又有防护,阵形多变,让倭寇十分忌惮。同时作战时戚继光的作战指挥也比较有水平,因此才能赢得胜利。


前沿阵地


首先戚继光本来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在兵法著作上有《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治军严明,选拔士兵专门选忠厚老实,泼皮无赖,细皮嫩肉的“娘炮”,一律不收。而且他自己有一个佛珠手串时刻待在身边,每战前必先勘察地形,每走一步就用佛珠计数一次。根据勘察结果用沙图演练,未战之前已获先机。

对待士兵也是赏罚分明,当年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前往北方驻守,弹压女真。一日集训,突然下起暴雨,北方士兵纷纷避雨。只有戚家军在暴雨中纹丝不动。

戚继光也是军事器械和武器的发明天才,当时倭寇都是一些浪人武士,且小队作战,倭刀又对当时部队常用的朴刀有一定的克制。但是戚继光选取军中臂力大的士兵,利用江浙一带的毛竹做成狼筅。虽然狼筅的杀伤力不是很强,但很容易将倭寇扫倒,倭寇倒地后,鸳鸯阵中的刀斧手再上去将倭寇格杀。同时狼筅也让倭寇的近身搏斗无用武之地。戚家军利用鸳鸯阵打的倭寇毫无还手之力。后续还发明了火铳,火炮,空心城塔等。荡寇之路也一直有江浙沿海打到了福建,将倭寇之患彻底肃清!!!




用户55282038821


1.装备领先

戚继光是一位很厉害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兵器和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车、战船,使明军水路装备强于敌人。

2.会选兵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以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去招募了3000人。

3.会练兵

戚继光在金华、义乌所招募的3000人在他的指导训练下,成为了一支精锐部队,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戚家军”。他还曾写下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以上三点再加上朝廷和沿海时常被劫掠的百姓的支持,对付倭寇这些装备落后的小矮子,那就是老鼠遇到了猫。


杨木茶馆


要分析戚继光为什么能在抗倭战争中屡战屡胜,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是政治,其次是戚继光本人再一次是戚继光手下的军事战略武器。

首先从政治上来说,当时在东南沿海能打仗的不乏俞大猷等优秀将领,但最后能名垂青史的也只有戚继光一人能名垂青史,戚继光能在东南沿海一直持续进行抗倭斗争的原因,很大因为当时戚继光在朝中有张居正的庇护,在以严嵩为首的严党把持朝政的时候,有胡宗南为戚继光打通关系,所以在前期戚继光雨打有等人都能很好的在东南沿海发挥战斗力,但是在后来因为严嵩倒台,政治形势的转变,导致于达有病不能像器官一样继续在东南沿海战斗。而戚继光因为能左右逢源,即使是后来的张居正上台,他依然能够在东南沿海进行抗倭斗争,并且不畏惧言官势力。

其次是戚继光本人,客观的来说,戚继光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帅才,戚继光在年幼时便继承成了父亲四品武官的爵位,二十岁时辽东镇守边关见识了很多蒙古族骑兵的战法,之后在北京保卫战时,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著有《纪效新书》,当时破除蒙古骑兵战法的重要著作。

再次,我们从戚家军的人员构成上来说,其他均和当时的很多部队装备的人员是不一样的,戚继光挑选七家军的人员主要由老实人、不滑头的义乌人组成,因为当时镇守东南沿海的胡宗南部队很多都是老兵油子,倭寇来了就跑,这样的事,并及时配备在强的将领也没用。

最后,我们从戚继光的武器装备上来说,戚继光根据《孙子兵法》等古代战士,创造了一套戚家军独有的抗倭阵法--鸳鸯阵,这种阵法是队长在前,然后是两个盾牌手,其次是两个狼筅手,接着是四个长枪手,再次是两个镋钯手,最后是火兵。在这种战法的掩护下,我口打又打不到,而且还会被远程攻击进了有狼镶兵刺伤,根据当时东南实录记载,戚家军第一次反正常识打死打伤倭寇三百余人,戚家军仅负伤两人,无一人阵亡。按照这种比例来算,即使战国时期全部日本人都上了,那么也无可奈何于戚家军。

综合戚继光的成功因素来说,那就是朝中有人、自己能力也很不错,同事有一只很得力的军队,哪有不胜的道理。


正在说中国


应该还原历史,而不是创作历史。

戚继光挂过帅么,一直就谭纶手下一将。谭纶到那里就跟到那里。

明朝无私兵,家将不过百,戚家军怎么存在?

戚继光斩子,谁帮他生出儿子,辅乳的儿子也能上阵?

虎蹲炮为嘉靖二十五年张铎进献十眼铜铣炮所改。请查当年纪事。

倭寇消灭是因为谭纶修建的码头,水塞的火枪火炮,能靠岸的地方都是木桩,所以倭寇上不了岸。也就是说海禁。

已经进来的倭寇都是十个或几十个比例围阡,倭寇是流动作案,没有城防意识。

蓟辽长城1568年谭纶申请修建同年戚继光申请练兵五年,戚继光修长城时间?

1567戚继光调蓟辽,1582调广州平级调动,蓟辽总督换七任,查无戚继光嘉奖记录。

鸳鸯阵兵书为明六大才子唐顺之所有。

明宣传对象是谭纶,戚继光在清未才出名,是鞑子修改了历史还是喷子修改历史,金光嶺长城硬是挂上戚继光名字,浙江抗倭石城本广州将军修建也成为戚继光建?

戚继光一直上司是兵部尚书谭纶,在之前戚继光根本无战斗力,1555年胡宗宪带一万广西狼兵,结果被倭寇吊打,损失战将多名,1557年苓港之战胡宗宪指挥,戚继光,俞大猷一万明军对一千倭寇,结果历时几个月,自损三千,还有倭寇逃跑,战后胡宗宪陷害俞大猷。之后朝换帅谭纶,三千浙江兵是谭纶要求约束军纪后招编,役满后留下练好的兵将外地兵退伍,募兵改房兵皆谭纶所为,当时地方官海瑞是谭纶推荐。

1567戚继光调蓟辽,蓟辽总督换七任,查不到他立什么嘉奖。张居正1572任首辅,之前一直弹劾,除开戚继光送巨礼给张,真的查不到是帮戚继光又消灭倭寇已经死亡的鬼魂还是在已经修好的长城上加砖?

在蓟辽还有比戚继光更猛的常胜一品战将马芳,为当时将军之冠,身经百战从无败绩从来就是以少胜多的马兵战将。戚继光的步兵看热闹都得跑得快。

临海三战三捷功德碑,谭纶,因为自练一千精兵,码头上岸倭寇被围迁。明明白白谭纶建码头登陆围扦,也标上戚继光功劳?

谭纶一直是戚继光上司,位置决定成就,修码头,水塞,免战区税,平内乱,修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和三千屯兵台包砖,这些是戚继光无法做到的事。

谭纶墓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传统教育基地。而戚继光所有附会景点省级。

封候非我意,谭纶大司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