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在《倚天屠龙记》里,金庸明确指出,搞反元起义的是明教,明教就是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不过历史上,其实反元的是弥勒教,这弥勒教、明教、摩尼教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至于祆教(拜火教),其实跟明教完全没关系。《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还兼有伊斯兰教的色彩,“明教”看起来就像一个组织严密的大杂烩。


不过今天我们并不打算聊小说和历史上的“明教”,而是想说说《倚天屠龙记》里几位教主的历史真实事迹。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按照《倚天屠龙记》的设定,在朱元璋称帝、禁绝明教以前,中土明教共有35代教主,提及姓名(包括有姓无名的)一共有10位,其中前期、后期各5位。

前期的教主包括:方腊、王宗石、余五婆、张三枪,还有钟教主(第8代);

后期的教主包括:石教主(第31代)、衣教主(第32代)、阳顶天(第33代)、张无忌(第34代)、杨逍(第35代)。

这10位教主里,自然有金庸原创的武侠人物,但也有不少是历史上的真人,他们曾经在东南大地上翻云覆雨,把朝廷搅合得天翻地覆!


方腊竟然是明教教主?!

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第十九章“祸起萧墙破金汤”里写道,六大派围攻光明顶,张无忌被说不得困在乾坤一气袋里,问说不得明教的宗旨。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段讲述明教历史的对话:

说不得道:“小兄弟,我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光明寺,为我明教的寺院。我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

只因历朝贪官污吏欺压我教,教中兄弟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腊方教主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了。

张无忌也听到过方腊的名头,知他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四大寇”之一,和宋江、王庆、田虎等人齐名,便道:“原来方腊是贵教的教主?

“原来方腊是贵教的教主?”是呀,不仅张无忌很吃惊,笔者当年第一次看见这对话的时候也很吃惊。宋代历史上著名的民变领袖、《水浒传》里几乎让梁山好汉全军覆没的方腊,竟然是明教教主!这是真的吗?

先来简单说一下宋代的明教。明教前身是波斯的摩尼教,大约在六七世纪,摩尼教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摩尼教在长安建大云光明寺,算是在中原地区玩开了。可好日子不长,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佛,摩尼教无辜躺枪,遭受致命打击,只好转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继续传播。南唐徐铉的《稽神录》里,第一次出现了“明教”这个词。大体上,明教就是受佛教、道教影响的中国化摩尼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半公开半地下的秘密宗教。

北宋时期,北方民间的秘密宗教日益活跃,到后来发展到利用秘密宗教起义的程度。从真宗到徽宗,朝廷对北方秘密宗教(当时所谓“妖教”)的管控力度越来越大,法令越来越多;但对南方民间的明教,却一直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一来明教本身并非单纯的地下宗教,从北宋政府后来的调查报告看,还是有几分排场的。甚至在真宗、仁宗年间,明教也曾争取走上层路线,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士大夫的认可。二来南方的明教徒,也很少像北方秘密教徒那样,聚在一起搞事情。所以南方除了“崇巫右鬼”的报告以外,也几乎没有提及半点秘密宗教的事。

但是宋徽宗充分阐释了什么叫No zuo no die还非要try。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宋徽宗大搞“花石纲”,搞得民怨沸腾。这事儿还真不是子虚乌有,徽宗年间,“六贼”之一的朱勔,就负责给徽宗在江浙地区搜罗奇花异石,然后统统运回汴梁,把当地折腾得民不聊生。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还不来拜见明教教主张无忌……错了,方腊方教主,好方啊……

方腊是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他发现老百姓对朝廷普遍不满,于是就招募了一帮游手好闲之徒,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突然发动民变。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管理将帅,不到十天就聚众数万。到了这年十二月,方腊的部队已经攻克了杭州、睦州、歙州,劫掠新城、桐庐、富阳等县。东南地区各县的变民,全奉方腊为主。方腊的军队先后攻下6州52县,包括今天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切断了宋朝的经济命脉。据史书记载,是“东南大震”。(《宋史·童贯传附方腊传》)

不过,方腊能够顷刻间席卷东南,除了客观上大家太痛恨朝廷以外,主观上靠的却是“跳大神儿”。据说方腊出生的时候,有很多异常现象发生。后来他在水边看自己的倒影,居然发现影子里的自己穿得像个帝王,“由此自负,遂托左道以惑众”(方勺《青溪寇轨》);还有说他媳妇儿有“后妃之象”的(《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方腊起兵的时候,号称自己“得天符牒,今其某时率兵,逢牛即杀,逢庙即烧……”(徐直之《宋谱·方庚传》);打起仗来就更神了,“童子妇人在前,饰以丹黛,假为妖怪……又为长人,服大衣,作机关以动,止执矛戟旗帜,饰以丹黛,为鬼神之貌,以惑官兵……”(《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大家看有木有觉得很眼熟啊?这不还是历代帝王生有异象天命所归、陈胜吴广跳大神儿那套嘛!这大神儿跳得多接地气,以至于一点外国宗教的影子都找不到。

所以说方腊是明教教主,历来是有许多历史学家不同意的。


方腊确实有明教部众

不过话说回来,方腊是不是教主虽不一定,但方腊旗下是真的有不少明教徒,说他有一支明教部队也不为过。当然,这些明教徒既不会圣火令武功,也不会乾坤大挪移,甚至连五行旗的本事都没有。他们不过是一群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方腊乱起,北宋朝廷的第一反应不是派兵镇压,而是抓明教徒。

宋代金石三大家之一的洪适,他的父亲洪皓,当时在台州任宁海主簿,正赶上方腊造反,台州仙居县民众群起响应。于是县里到处抓捕明教徒,甚至有一天一下抓了数百人,全部要砍头。(洪适《盘洲文集》)

由于南方官员对明教暴动失察,宋徽宗勃然大怒。于是,宣和二年十一月四日,也就是方腊起义后不到一个月,一位名叫“僚”的地方官员,写了宋代南方第一份秘密宗教调查报告,而矛头也直指明教。(《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七八》)

从这个角度讲,方腊即便不是明教教主,也和明教脱不了干系。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方腊起义(摘自《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同)

不过方腊虽然声势浩大,但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水浒传》里的方腊神通广大,把梁山好汉杀得人仰马翻;可历史上的方腊就没那么大本事了。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宋军15万主力大军进入江浙,方腊的部队接连败北。到了四月,方腊和妻子儿子等人均被俘虏。次年三月,余部也被镇压下去。整个民变历时450日。

方腊起义以后,宋朝廷开始针对性打击明教。由于明教徒遵从摩尼教吃素的戒条,因而往往被称为“菜食者”。宣和三年(1121)闰五月七日,宋朝廷的文书中第一次将明教称为“吃菜事魔”。(《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八一》)到后来,凡是有秘密宗教背景的动乱,朝廷一律称为“魔乱”;再到后来,只要不是国家承认的“不根宗教”,均被扣上了“吃菜事魔”的帽子。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朝廷颁布了“吃菜事魔条法”,正式通过立法确立了“邪教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一一》)

《倚天屠龙记》里,说不得还提到“只因本教素来和朝廷官府作对,朝廷便说我们是‘魔教’,严加禁止。”此外,杨逍写了一本《明教流传中土记》,里面提到唐武宗会昌灭佛后,明教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明教被硬生生变成了“魔教”,这一点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方腊起义以后,明教走上层路线和公开传教的路几乎被堵死,只好彻底沦为民间秘密宗教,与佛教、道教羁绊日深,时不时就被拿出来当成民变运动的工具。这倒是跟小说里的明教有几分类似,说不得把中土明教起事的历史上溯到方腊,坊间也总有人称方腊是《倚天屠龙记》中土明教35代教主里的首任,其历史背景就在于此。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我们都知道,《倚天屠龙记》里,屠龙刀和《武穆遗书》归了明教教主张无忌。这屠龙刀和《武穆遗书》又是从郭靖那里传下来的。按照《射雕英雄传》里的设定,郭靖是《水浒传》梁山泊好汉郭盛的后代。而《水浒传》里,郭盛又死于征讨方腊。方腊又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教主……郭家和明教,还真是孽缘啊!


如假包换的“教主”王宗石

在说不得与张无忌的那次对话里,除了提到方腊,还提到了另外三位教主。据说不得说:

到了南宋建炎年间,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绍兴年间有余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绍定年间有张三枪教主在江西、广东一带起事。

那么,小说里王宗石、余五婆、张三枪这三位教主,在历史上又是怎么翻云覆雨的呢?

先来说说王宗石,一说就是王念经。在宋代的史料里,王宗石被称为妖人、妖贼、魔贼,是饶州、信州一带如假包换的明教徒。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王宗石聚众数万,在信州贵溪(今江西省上饶市一带)起事。

宋高宗先是派辛企宗去镇压,结果被打得大败。最后没办法,又调派张浚(著名抗金嘴炮哥)、刘光世(号称“中兴四将”之一,著名临阵逃跑哥)的部将王德去镇压,到了这年夏天才勉强把这场明教民变镇压下去。这场民变前后死了20多万人。(《宋史》卷二十六《高宗本纪三》、卷三百六十八《王德传》、卷三百六十九《刘光世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二、卷三十四)《倚天屠龙记》把王宗石列为教主,确实不冤。


传教拒捕的“教主”余五婆

江西的王宗石被平定不久,浙江又出现了余五婆。和王宗石一样,余五婆被官方称为“妖民”。不过余五婆比王宗石倒霉多了。王宗石那是真刀真枪干起来了,这余五婆一开始就是个“传教士”,跟造反八竿子打不着干系。

最初,余五婆在衢州开化县九里坑“传习魔法”。当然,他传的是“魔教”的教义,可不是什么乾坤大挪移。

当时江浙一带,像余五婆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时江浙州县溪山深僻之民更相传教,各有主首,愿为徒侣之人即输钱上簿,听其呼率,私置军器,群起举事。里正恐其累己,匿不告官,由是其徒转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三)大家都是明教“魔头”,都是没事儿时候跟个小绵羊一样安心传教,有点风吹草动就招呼教民一呼百应。明教的势力大到“村官”都不敢管的地步。按说余五婆这种并没有闹事迹象的人,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结果不知道是余五婆得罪了人,还是哪个嘴欠的,总之在绍兴三年(1133)余五婆传教的事儿被告发了,那还了得,官府马上抓人。幸好余五婆跑得快(不知道练了什么轻功),从衢州一溜烟跑到了严州遂安县白马洞,投奔了缪罗。官府追到缪罗家,余五婆和缪罗这下被逼急了,于是发动广大教众,占据白马源拒捕。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南宋前期民变,画红圈的是王宗石和余五婆

南宋朝廷动用严州地方的弓手、保甲6000多人,根本搞不定;最后没办法,只好让杨沂中带着宋高宗的3000亲兵去平叛,这才把余五婆镇压下去。要知道,杨沂中可是在八年后胖揍金兀术、名震北方的抗金名将。(庄绰《鸡肋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三、六十五)

余五婆被镇压以后,江南地区明教民变仍然不断。比如绍兴十年(1140)东阳县的“魔贼”谷上元起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兴十四年(1144)宣州径县(今安徽宣城市一带)的“魔贼”俞一起事,绍兴二十年(1150)信州贵溪(对,就是王宗石起事的那个地方)的“魔贼”起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六)。整个高宗年间,明教就没消停。


从陈三枪到张三枪

到了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陈三枪又于赣州(今属江西)起事,在江西、福建、广东一带出没,被称为“赣寇”。宋廷几次镇压,也没能斩草除根。到了绍定六年(1233),陈三枪占据松梓山砦,在江西、广东一带,跨三路数州六十砦,势力大盛。当时陈三枪名声在外,而民变首领其实叫张魔王。你看,又沾了“魔”字,跟明教又撇不开关系。

金庸大概是取了张魔王的姓,又取了陈三枪的名,于是就有了教主“张三枪”。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南宋后期民变,画红圈的是陈三枪和张魔王

由于陈三枪势力太大,宋知隆兴府陈韡起初不想硬碰硬,可是几次派人招降,都被陈三枪给杀了。当时南宋政治已经走下坡,地方上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铤而走险也实属走投无路。陈韡深知此中缘故,于是先弹劾了两个贪污最严重的官员。紧接着从朝廷获得节制江西、广东、福建三路捕寇军马的权力,又兼知赣州,统一管理镇压陈三枪的事务。

端平元年(1234),距离陈三枪起事已经七年了,陈韡发动总攻。这年三月,宋军攻破松梓山,陈三枪带着少数随从缒崖逃跑。义军的精锐部队却下山与宋军决战,被宋军步骑夹击而败溃。随后,宋军攀崖而上,火烧山寨,明教首领张魔王自焚而死。陈三枪在逃亡中中箭,后来一败再败,于次日被抓,后来也被斩首。(《宋史》卷四一九《陈韡传》)


钟相、杨幺错失“教主”之位

最后想吐个槽。其实无论是南宋初年的王宗石、余五婆,还是南宋后期的陈三枪、张魔王,他们起事的规模都不大。南宋民变规模最大的,当属钟相、杨幺之乱。我上学的时候,这两位已经被“请出”历史教材了,但是我看到过以前更老的历史教科书里,他俩是被当作农民起义领袖歌颂的。

其实后来有学者研究,钟相、杨幺可能也跟明教有关系。按理说,这俩哥们的影响力不亚于方腊,王宗石那几个加一起,也没他俩出名;更何况《后水浒传》里,还说杨幺是宋江转世;从历史时间上,杨幺又是紧接方腊。《倚天屠龙记》连王宗石等人都拉来壮声势,怎么就忘了钟相、杨幺呢?

方腊是明教教主?明教教主们到底搞过什么大事情?

可能钟相、杨幺和明教关系的学术观点,在金庸写《倚天屠龙记》时还没有形成影响。更何况钟相、杨幺身上有致命污点。除了“农名起义家”标准的“迅速腐化”以外,杨幺最要命的一点是和金朝的傀儡政权伪齐勾结,夹击南宋。而最后灭掉杨幺的,正是贯穿“神雕三部曲”的灵魂人物——岳飞!

试想一下,一个以抗击朝廷苛政、抗击异族入侵为己任的明教,出了一个腐败透顶、吃里扒外的教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