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到底喜不喜欢杨修?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于乱世诸雄中崛起,一统北方中原,与他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用人才,是有莫大的因素的。演义评书里虽对曹操有贬,但他爱才的心性也时不时会有展现,象对待降将关羽,长坂坡不射赵云。但无论怎么爱才,才为之所用,才是至要。不为之所用,还处处使主人窝心,那你不在我手心便罢,在我手心里,便是必除了。政治原本狠、黑,自古若是。

杨修本为曹操丞相府的一级大秘书,可见信用之重,也可见杨修之才必高于众,不然不会让他负责文书、起草文件、管理档案、参与机要。事实上,杨修负责这些事务,干起活来,都得到了曹操的赞许,很是器重。《三国志-曹植传》云:“{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重}”,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魏太子已下,都去与他结交,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杨修行走曹操左右,当红之人;一是杨修文采、智敏过人。

可是,人生福祸难测,最终杨修却被曹操所弃,定了死罪。很多读史的条友,多是认为杨修无大智慧,耍小聪明,不看眼力界儿,得罪了曹操。其实不然,杨修恃才是有点飘,可论不敬,罪不至死,按常例至多冷藏,发遣小地方为官反省。

个种缘由,今且听散发弄舟细细侃来。

一、杨修不是曹操嫡系

在现今各企业公司中,一把手考虑身边跟他的人,首先是对他个人及公司的忠诚度,其次才是业务能力。大老总看中某个人的才干,可以去培养、扶植,成为亲信。但或此人不上道,恃才傲物,不懂藏锋于主上,那就进不了大老总嫡系圈子里。杨修占了这条。

另外,杨修本世家大族,祖上至其父杨彪皆是汉之重臣,杨修标准的官二代。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乱,初始虽占了先机,但为了稳住脚跟,汉室一些遗老名臣,不得不小心或和颜待之。而一些遗老,虽势去,架子却不放。眼睁睁看着曹操驾驭汉室,心又不甘却也无计。只好风凉话泼之,找些平衡。杨彪、董承、孔融等人皆在其列。杨彪娶得还是大逆袁术之妹,杨修实乃袁术之甥。但即使这样,曹操依旧重用杨修,一是给足杨彪面子,二是有才之人,曹操从不计嫡亲门派,都是为汉室复兴吗?由此看出曹操是真性情,演义评话诋毁曹操,盖不足取。

结论是曹操确实是全力培养、扶植过杨修,结好杨彪也罢,任人唯贤也好,曹操此处无差评。杨修上不上道,是自身阅历涵养的问题了。

二、杨修确实才高,但确无大智慧,多次炫才得瑟

在任何老总下基层或社会老大出门谈事,最喜欢一幅指点江山、众皆应声的豪气,而这时有个二货,却往往站于一把手身前,去点点指指,显其智多,最招一众厌烦。纵算老总、老大涵养高,面子上不露嫌,肚子里怕早已打了多个结。这条,杨修又占了一些。

杨修喜欢人前,不分场合,炫耀自己的聪智异于常人,正传野史中例子很多,散发弄舟虽愿胡侃,但从不愿八股絮叨,故弄玄虚多知,侃就侃大白话般的你我互通、简单的史实。杨修如何炫才,百度上不少,什么一盒酥了、曹娥碑了、鸡肋了,一查就有,不多絮言。仅表一句:正是这些杨修的“小聪明”,不知是正传还是野史的段子,杨修之死,后人都从这找源头,说议杨修该杀,凡事太过张扬,智高盖主,引来后人评评总总。

三、傍错大树,掺和夺嫡之争,才是杨修最终之死的因由

前面列举了杨修两条最终不让曹操待见的可能,但错都不至死。官二代,没吃过苦;年轻气盛,喜欢张扬,此人之常性。曹操看不爽,完全可以有心,安排杨修下基层历练历练,打磨打磨他的傲性。可是曹操最终的决断,而且是在杨修他老子杨彪还在的情况下,找由头杀了杨修。全然不顾当年,曹操都说过,我才华不及杨修的话。可见能做出此决定,事关重大。

确实重大,因为关乎到曹操死后,魏家江山如何继续稳定长存的问题。这一次,杨修站错了队,他站到了老二曹植的队伍中。曹植文采高,杨修文采亦高。惺惺相惜,志同道合难免,且还成了曹植第一谋士。况早先,曹操确实喜爱曹植大于长子曹丕,特见宠爱。杨修没错,投资曹植,一旦曹植上位,自己身价上扬,高官厚爵,尽可其享。但是,这场夺嫡之争中,曹丕也不是善茬,也有自己的一班力保劲推之臣。曹丕的护推团有四大高人,号称“四友”,第一位就是令诸葛亮都头疼的司马懿,第二位第三位,陈群、吴质,当时就是魏家谋臣中公认的上上之选,第四位朱铄是将军,军中有地位。而曹植的智囊是清一色的文士,吟诗赋曲是人中之风,却都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双方斗智争先,曹植屡屡败阵。最终,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摸爬滚打的曹操,定了心,看好曹丕。既然定了此心,自然要对老二曹植打压,以免自己亡后,局势不稳,外人借机生乱,误了传承换代大事。杀杨修,以震慑魏家纲常传承态度,便上升到政治意识。杨修遂也就成了一件政治导向的牺牲品。何况,杨修却有高才,假使曹操身死,以杨修之才,扶保曹植,令魏家后代争执相杀,乱成一锅粥,大有可能。

杨修无错,小错也至多是年轻志高,隐忍不足。本身投资曹植,也是为向上而为。曹操没错,不杀才高的杨修,恐其助力于曹植,魏家之后宫廷之斗,终多生变,不利于安稳传承。

杨修投资错误,时也、命也。世上对与错,本无明显之分,盖因当事人出发点角度不同。正所谓: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我是爱读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曹操到底喜不喜欢杨修,那先从杨修的出身说起。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杨修是曹操又爱又恨的一个人,,他从小饱读诗书,聪慧敏锐,深得曹操的器重,都知道曹操是个惜才之人。而被曹操所杀的原因恃才放旷,太嚣张,而且犯了政治上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立谁为世子可关系到曹魏政权的未来,曹操在这件事上绝对是费尽心思的。当曹操决定曹丕做世子后,是绝对不会允许曹植做大的,而杨修是曹植的谋士,曹操不可能杀掉曹植,就只能剪除其左膀右背了,从而消弱曹植势力,以成就曹丕,因此杨修必死无疑。而曹操为了辅助曹丕上位,却留下了更阴险狡诈的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是曹丕的谋士。这一杀一留才是曹操正真的用心所在。

因此,杨修之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政治方面要站好队,这才是最大的启示,队站错了,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古今牛人汇


、曹操除了美女之外,最喜欢就是人才。

他的《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那我们就要问了:杨修是不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不是。

很多人可能说了:杨修聪明绝顶,才华横溢,怎么会不是人才?

不错,杨修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可是杨修有真本事吗?他是能够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吗?

杨修四处炫耀自己那点儿小聪明,这就是轻浮。权谋和轻浮是不能兼容的。轻浮的人必无权谋,而权谋之士也一定深沉。因为深沉才有城府,有城府才有权谋。轻浮的人,一眼就能被人看穿,还想搞阴谋诡计?笑话。

——应该说,杨修,聪明有余,却智慧不足;才华横溢,却缺乏城府。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曹操甚至提出:只要是有真本事,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我都用。

这样看来,华而不实的杨修,就显得不合曹操的胃口了。

2、杨修与曹操的关系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绝顶、极有才华的人,连狂妄冠军祢衡也承认他还算个人物,呼他为“小儿”。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他的死,并不因为得罪了谁谁谁。史家一般认为,杨修是死于立储之争。当时曹丕和曹植争当太子,而杨修是帮曹植的。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以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同曹丕对着干,惹麻烦,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便在自己临终之前一百多天,把杨修杀了。

此说甚为可疑。杨修确实是帮过曹植,但杨修并非曹植死党。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曹植却一再拉拢杨修,杨修“亦不敢自绝”。曹植毕竟是曹操的爱子,即便当不上太子,也是得罪不起的。杨修虽然出身名门,四世太尉,和袁绍兄弟一样也是“高干子弟”,父亲又是当朝太尉,但此刻连皇帝都成了曹操的玩偶,太尉又算什么东西?杨修对曹氏兄弟不巴结着点,又能怎么样呢?

何况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杨修曾把一把宝剑献给曹丕,曹丕十分喜欢,经常把它佩带在身上。后来曹丕当了皇帝,住在洛阳,也仍佩带这把宝剑。有一天,曹丕从容出宫,忽然想起了杨修,便抚着宝剑喝令停车,回头对左右说:这就是当年杨德祖说的王髦之剑了。王髦现在在哪里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赐给他一些粮食和衣物。俗话说,爱屋及乌。曹丕这么喜欢这把宝剑,喜欢到连王髦都要赏赐;提起杨修时,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都说明曹丕对杨修还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么反感。曹丕自己都不想杀的人,曹操替他杀什么!

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杨修这个人,虽然大家都公认他聪明,其实不过小聪明。他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所以尽管两兄弟都和他交往,他还是倒向了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他给曹植出的那些点子,也都是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侯爷出去,侯爷身有王命,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远,所以是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修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每当曹操有事询问时,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答案抄录送上去,希图给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一来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聪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从此便对曹植有了看法,对杨修则更是厌恶之极。

可惜杨修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常常要卖弄小聪明。他身为曹操主簿,却又不肯老老实实坐在办公室里,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于是每当外出时,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写出答案,按次序写好,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阵风吹来,纸张的次序全乱了。侍从按乱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对题。曹操勃然大怒,把杨修叫来盘问。杨修不敢隐瞒,只好老实交代。曹操见杨修这样对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杨修还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又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杨修却接过来就吃,并说:不是“人一口”吗?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他在军中的表现就会让曹操大起杀心。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答应以“鸡肋”。杨修听了,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这一回又叫杨修猜中了,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侯”,大约相当于泄漏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

据说,杨修临死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但如果他以为他的死,是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受曹植的牵连,那就是死都不明白。杨修不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之中,而曹操又是这种体制下罕见的几个“雄猜之主”之一。这类人物,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他们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们的心思。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一人专政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让别人战战兢兢,自己得心应手。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而且连将要提问的次序都能猜到,这实在太恐怖了。有这么个像X光机一样的人物守在自己身边,曹操还能玩政治吗?如果杨修猜出来了却并不说出去,也许还好一点。他又偏要到处张扬,这就至少会显得曹操城府不深,不过如此,就会启动一些人的不臣之心。因此,杨修这颗钉子,非拔掉不可。可以说,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对曹操而言,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3、总结

换言之,曹操杀死杨修,与其说是政治路线问题,不如说是曹操个人对杨修的厌恶。

所以,曹操不喜欢杨修,或者说,厌恶之情远远大于喜欢。

当然,杨修之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谜案,当时就说不清楚,我们现在更加搞不清楚。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雲飛影视


曹操原本是很喜欢杨修的,不然的话,也不会让他当仓曹属主簿,也就是第一秘书,当然,杨修真的很有才,除了演义中说的聪明,过目不忘等优点之外,重要的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说白了,政治上也很有才华,说话办事很的曹操欣赏,一度将其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帮手,然而,众所周知,曹操很爱才,否则的话也不会“唯才是举”,也不会“周公吐哺”,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奔他,他开心的连鞋子都顾不上穿,举止如此失态,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无论如何都装不出来的。

然而,问题是,既然曹操如此爱才,为什么后来又要把杨修杀掉, 真是因为“一盒酥”、“阔”以及“鸡肋”等小问题,不得不说,以上,或者有,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杨修自己的取死之道。

杨修是怎么取死的?自古,君王对人才,就有“不为我所用,即为我所杀”的传统,早期,杨修跟曹操的时候,是没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会忠心耿耿的帮助曹操,可后来,他就犯曹操的忌讳了,什么忌讳?

历来君王都很忌讳的“储位之争”,曹操很有几个儿子,但深得他喜爱的,除了那个会称象,却又早夭的曹冲之外,还有两个, 曹丕、曹植,这两个儿子当中,尤其以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为最。

曹植聪明,文学修养也很高,深得曹操喜爱,原本是打算百年之后,将魏王之位传给他的,然而,长子曹丕不干,他是个有野心的人,怎能心甘情愿的屈于人下,哪怕亲弟弟也不成,于是哥俩就这么一个看一个不顺眼,明里暗里的斗开了。

当然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有一群帮手,其中,杨修帮曹植,曹丕呢,他的帮手很了不起,后来始终跟诸葛亮战斗,并培养出司马师、司马昭的司马懿。

这两个人物一出场,我们就知道,杨修跟司马懿,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最明显的一次,曹操出征,俩儿子送行,曹植只知道写诗,曹丕呢,听了司马懿的话,当场痛哭失声,因此,从孝顺的角度讲,曹植是输了的,做人就是这样,那么,理政呢,小事都是这样,大事更不用说,所以,曹植后来输了,在曹操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低,相反,曹丕却越来越高。

但还没到曹操完全放弃曹植的时候,最让曹操失望的一次,是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当时关羽顺便包围了樊城,且不说樊城地位如何重要,单说樊城,曹仁,曹操就放弃不得,于是打算派兵增援,可派谁领军呢。就这么想来想去,曹操决定给其时已经失势的曹植给一个机会,一来有军功个,以后也好说话,二来得到曹仁这位宗室忠臣的感激,可以加强曹植的势力。

主意拿定,曹操就任命曹植当了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任命下达之后,还担心曹植难以承担重任,所以,特地派人,传曹植进宫,以便面授机宜,教他一些方法。然而,使者到曹植府上之后却发现。

原来曹植,根本没把任命当回事,当天就喝了个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至此,曹操彻底失望了,国家大事视如儿戏,把江山交给这样的人,以后能靠的住吗。

至此,曹植在曹操心中,彻底失去分量,曹丕呢,便理所当然的凸显出来,成了曹操的太子。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曹操开始不允许任何人撼动曹丕的地位了。

然而,杨修呢,还在曹植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他固然有忠的可能,然而,曹操不干,正因为杨修非常聪明能干的缘故,曹操是越想越不放心。

不放心什么,这么能干的人放在曹植身边,以后江山还能稳定吗,出于这个原因,就随便找个茬,把杨修杀掉。

而之所以杀杨修, 其实就是因为曹操很喜欢杨修,很看重杨修,所以不允许他捣乱而已。



斯文卿相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三国群雄争霸的时代,就拿现在来说都是一定的争论。下面我们就讨论下这个问题,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二,其一背景: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其二让其陪伴三子曹植身边,古代君王对于臣子得有多大的信任才能教自己的孩子,首先是宠臣非常信任,其二才学渊博,出身书香门第,从这两点曹操非常信任和喜欢杨修的,为什么后来曹操杀掉了杨修,原因有三,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又是君王,在君王身边肯定不喜欢一个强出头的人,另外加之旁人的煽风点火导致了杨修之死,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功劳和名声都是君王的,火候拿捏很重要






明天你想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杀掉扬修是个小事件,在打打杀杀的三国争雄中,人们注意大的战争,这种事被很多读者忽略,曹操喜欢杨修的才但是不喜欢他的狂。其实他给我们的启示具有普遍意义。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7]。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三国演义原著作者罗贯中对其评价: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其中,前三件事情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后三件事情属于政治活动的范围。前三件事既是杨修向曹操证明自己才华的过程,也是杨修了解曹操其人的过程。通过前三件事,杨修不会不忧伤而惶恐地发现:在妒才忌能的曹操治下,其官也只能是做到主簿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才华横溢的杨修又怎甘自己的仕途凋零呢?因此也才有了后三件事:杨修做出了自己人生一次无比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地转身投靠了更欣赏其才的曹植,并且积极地辅助曹植竞选曹操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他的仕途才是无量的,才有出人头地之日。对于杨修不再热衷于曹操赏识的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在前线,当杨修知道了“鸡肋”的夜间口号(也知道了曹操内心的纠结,也知道了曹操将要退兵的想法)时,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忙着跑到曹操的帐里去证明自己的才华,而仅仅是教手下的军士做好归程的准备而已。从才华的肆意张扬到才华的低调处理,这不能不充分地说明了杨修的政治立场的剧烈转变。这个“鸡肋”事件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这样说来,曹操杀掉杨修,不是曹操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是杨修的错,他不懂做人的道理,惹来了杀身之祸。这个故事对我们做人做事,永远都有借鉴作用。


JP追逐生活


曹操喜欢杨修,喜欢杨修出生官家子弟,且名望高,有才学,善管理。但他不喜欢杨修卷入政治,为立储之争而出谋划策,因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之后,而杨修还在给曹植出点子,这样和曹操对着干,曹操怕出乱子,当然不喜欢杨修,就借口斩而杀之。其次杨修喜欢卖弄小聪明,没有自知之明,而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样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而杨修偏要自作聪明,觉得自己比曹操强,这就惹怒了曹操,当然不喜欢。




张权656546857


¥¥至于曹操喜不喜欢杨修,显然问孟德兄是问不了了,只能从两人的所作所为来判断哪一种可能性大一点。

¥¥曹操这人爱才众所周知,对杨修要分阶段看,早期的杨修之才曹操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交集的增多,曹操发现杨修之才有着很多局限性,其情商尤其在政治方面短板不少,但因其工作岗位主要不在军事政治参谋这块,此时仍可用,也属可容忍范围内;真正为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恐怕是曹操嘴上不能说的政治站队问题。因杨修的才能和三观与曹植比较接近,这就自然地站到曹植那边了,可怕的是,杨修站队并未意识到自己政治能力不足,反而处处张扬。这样的人在历朝历代即便不死,也不会得到重用,即便偶尔混到某个重要岗位上,定会出事。

¥¥依现在眼光看来,曹操虽爱才不假,给予人才的待遇也算丰厚,但还是缺乏大胸襟大见识来合理使用人才。但凡人才必有所长,当然定有所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真正爱才的领导会私下找你沟通,以求惩前毙后,治病救人。

¥¥这样看来,曹操对杨修的喜欢不是一尘不变的,有一个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人才可用其所长,但罪不至死,或者说,不该死在曹操手上。


无欲未必刚有容真乃大


曹操到底喜不喜欢杨修?为什么?

我认为是不喜欢的。

1.从出生来看,曹操是阉宦之后,起事初期,世家大族大部分看不起曹操。而杨修是顶级世家大族之人。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2.从政治地位看,曹操青年时期曾任济南相,了解世家大族兼并土地,把持政权(有一说法说黄巾起义是世家大族的纵容)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曹操的敌人。

3.从曹操的执政态度看,曹操扶持寒门,打压世家大族。求贤令的颁布,“唯才是举”的态度。





小灰读历史


玩过斗地主的朋友几乎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小王一出必然会被大王拍死。同样,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不世枭雄,其聪明才智心机城府眼界计谋等均无出其右,实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杨修出身世家,从小就聪明过人,才华卓绝,也称的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但杨修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过于张扬自傲而不知适时收敛,而且还大加干涉曹操立储,这些才是曹操杀他的主要原因。曹操本来也是挺喜欢杨修的,不然不会让他辅佐自己最喜爱也最有才华的儿子曹植。但是,先是曹娥碑下猜字,操乎才思差修三十里,修自鸣得意,不懂的收敛,令操很没面子。接着就是有名的“一人一口酥”了,令操十分不悦。最后在军营里“鸡肋”事件一出,再加上曹操先前在立储上对杨修过多的干涉早已心存的杀意,“大王”出牌,杨修这个聪明绝顶的“小王”自然是非被拍死不可啊。所以,适时收敛,尊重老大,灵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干以后那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不然很有可能你就是下一个的

“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