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历史一书生


和珅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皇帝呢?

首先:因为和珅原来根本就不知道嘉庆会被立为下一任接班人。

大清王朝在经历了看雍正时期的九子夺谪以后,就立下了一个规则:就是不明确地立太子,而是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圣旨上,藏在光明正大匾额的后面,等皇帝驾崩以后,大臣们再把这遗诏拿出来,让上面的人继位。

乾隆也不例外,也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所以和珅在前期根本就不知道嘉庆会被立为下一届的继承人。

而且因为九子夺谪的腥风血雨,为了防止皇子们和大臣勾结。就出台了明确的规定,朝臣不能和皇子走得太近。


按照正常程序来说,嘉庆应该是在乾隆驾崩以后,才会登上皇位。但是因为乾隆自己在登基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他在位的时间不能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而康熙皇帝在位的时间是60年,所以乾隆也只能当60年的皇帝。大概他自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会活这么久吧。

总之,到他在位60年的时候,虽然心中很不情愿,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但也不得不退居二线。

其次:和珅其实是讨好过嘉庆的,只是弄巧成拙了。

和珅在乾隆的宫中得知,嘉庆就是乾隆秘密立的继承人后,第一时间就奔扑到嘉庆的府中道喜,还给嘉庆送了一份礼物。

只是和珅没有想到,他这一送礼不但没有讨好嘉庆,反而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当时乾隆皇帝还没有正式下圣旨,嘉庆还不知道,但和珅却先知道了,而且还跑来送礼。本来就不喜欢和珅的嘉庆,虽然表面上收下了和珅的礼物,暗地里对他却更加忌惮。

和珅见送礼没有收买到嘉庆,就暗地里给嘉庆使绊子。他不断怂恿乾隆暂时不要交出手中的权力,甚至还怂恿乾隆皇帝连传国玉玺也暂时不要传给嘉庆皇帝,搞得嘉庆皇帝对他恨之入骨。

所以才会在乾隆皇帝死后,立即就对和珅进行清算。


沉香品历史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承皇位。当时乾隆虽然不放权,嘉庆只是个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庆在未来必然会执掌大权。和珅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没有提前倒向嘉庆一边,巴结更有前途的嘉庆皇帝。这是很多人对和珅十分费解的一点。

然而,这种费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和珅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皇帝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处死了和珅。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驾崩后,嘉庆派和珅去给乾隆守灵,将他冷处理。紧接着,嘉庆就令人搜集和珅的罪证,一共二十条。其中排在第一条的大罪,就是嘉庆怒斥和珅巴结自己。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传》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说,在乾隆准备宣布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诉嘉庆,并且还送了一柄玉如意给嘉庆。偷偷的泄密,想在嘉庆面前留一个拥戴之功。

难道这还不算和珅想方设法巴结嘉庆吗?

所以说,和珅不巴结嘉庆,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和珅他不傻,他确实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有必须杀他的苦衷,不可能留着和珅的一条老命。

那么,嘉庆为什么一定要杀和珅呢?这个原因还要怪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钓誉了一辈子的乾隆帝宣布退位。他之所以会退位,纯粹是因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为了不被天下人讥讽自己“贪恋皇位”,于是不得已而为之,宣布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清高宗本纪》

退位之前,乾隆心里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否则会死得惨。历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权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杀予夺皆转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顺自己,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能过得好一些;否则的话,他就跟唐玄宗一样,整日只能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结朝臣。这样的日子和高级囚徒其实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盼着儿子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让一生唯我独尊惯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为了父子争权,八十五岁的乾隆禅位不交权,大清的一切国事,事无巨细,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纪大了,当时的他已经出现了精力不济,智力衰退的情况。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莲教起义,他就不能好好的处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个信任的人替自己处理这些烦人的国事。

交给嘉庆处理可行么?不行!当时乾隆防的就是嘉庆。小事可以交给他,但是大事绝不能让嘉庆办。否则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胁。

既然不能交给嘉庆,那乾隆就只能找一个信任的代理人了。

当时谁最受乾隆的信任?别无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适。



当时的和珅,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并身兼吏、户、刑三部和理藩院尚书。另外和珅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要职。他实际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帮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说,让嘉庆皇帝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形同傀儡的人,名义上是乾隆,实际上是和珅。

如果说和珅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或许还有苟活的机会。但是他的权力太大了,他就没有活命的机会了。

因为,乾隆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就是要让他制约嘉庆。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约嘉庆,好好替自己干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约了嘉庆,必然会引起嘉庆对他的记恨,嘉庆势必不能留他。这就是和珅这种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许,乾隆根本就没打算让和珅好死,或许他就是想让和珅给自己卖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庆继位。嘉庆让不让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乾隆当年没有立“六十年时一定退位“的承诺。那么他原本想当多久皇帝,就当多久皇帝,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嘉庆作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为太子,他除了对乾隆感激涕零,还是对乾隆感激涕零。又怎会和历史上的嘉庆一样,明明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权。导致对乾隆窝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于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让位,他就无需替乾隆压制嘉庆、当那个遭人记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掺和这件事,他自然也不会狠狠得罪嘉庆帝。相反,他倒是可以发挥他八面玲珑的特长,尽可能的讨好太子爷。那么一旦嘉庆帝即位后,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对和珅也未必就一定会痛下杀手。

毕竟后来嘉庆处理和珅,他杀和珅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和珅有钱。而是和珅专权,他当嘉庆是空气一般的存在。

这里额外插一段,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第一条是说和珅巴结自己,第二条到十二条,主要说的是和珅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行为。

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指责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实还是在指责和珅专权弄权。直到第十五条后,才是细数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由是可见,嘉庆并非痛恨和珅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恶意把持朝政,将嘉庆视为一个可以操控的“幼主”。对嘉庆非常的不恭敬。而嘉庆对此是非常的深恶痛绝!誓要杀和珅立威。



因此,嘉庆杀和珅,并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结自己;也并非是和珅有钱,嘉庆要杀和珅充盈国库;而是嘉庆的傀儡皇帝身份当的太憋屈了!他要杀和珅立威,证明自己是真正有权力的皇帝!

朕连太上皇的第一宠臣,大清的第一权臣都敢杀掉,谁还敢说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这一悲剧,可以说就是乾隆妄自比拟尧舜,搞出“内禅”闹剧给祸害的。乾隆他是禅位了,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可是到头来,却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总的来说,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汉宣帝清算霍光,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一样。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权臣,皇帝就会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和珅怎么想,和珅会不会巴结自己,这根本就不重要。难道巴结了就能免于一死?

和珅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干了那么多僭越之事,嘉庆要是不杀他立威,他这个皇帝也就不用干了。并且,杀了和珅,还有大把银子可以往自己口袋里揣。何乐而不为呢?


Mer86


提起和珅,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王刚饰演的那位只会溜须拍马的“和胖子”。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只会溜须拍马!和珅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非常卓越的。他不仅是敛财的能手,同样也是个理财的高手!在所有“乾隆盛世”的虚假繁荣之下,清王朝的经济早已千疮百孔,正是因为和珅的东挪西凑,才给了乾隆帝成就所谓“十全武功”的重要经济支撑!因此,和珅不只是靠溜须拍马、巴结乾隆帝才得以步步高升,乾隆帝同样离不开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曾担任过副都统,属于清王朝的高级武官。因此,说和珅是“高官二代”也不为过。只可惜,在和珅九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和珅并没有沾到父亲什么光。当然,毕竟是旗下的高级官员子弟,和珅的机会还是比一般人多很多的。年龄稍长之后,和珅考入了咸安宫官学。可见,和珅少年时还是比较认真刻苦的,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八旗纨绔子弟。后来在科场失意、名落孙山之后,和珅果断放弃了这条常规道路,踏上了一条满洲八旗子弟常走的“终南捷径”——当侍卫。而这,也成为了和珅发迹的开端。说实话,和珅当三等侍卫其实多少有些屈就了。因为在此前三年,和珅刚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按清制,轻车都尉为正三品,远高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换言之,和珅即便什么也不干,他也能享受正三品待遇!但是,和珅并没有,他宁可自降身价当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也不想提笼架鹰、混吃等死。从这一点而言,年轻的和珅还是颇有些理想和追求的。



所以说,和珅虽然善于逢迎清高宗乾隆帝,却不是一个只会一味溜须拍马的不学无术之徒。乾隆三十八年担任三等侍卫,仅仅两年之后和珅便成为了副都统。又一年之后,和珅荣升户部右侍郎并进入了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开始了中枢生涯。从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能看得出,和珅恐怕不单单只会溜须拍马,不是吗?之后,和珅平步青云,一步步做到了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珅一直在“加官进爵”,却一直到嘉庆三年才正式被晋封为一等忠襄公。而这,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有着莫大的关联。和珅那么聪明,明知道清仁宗嘉庆帝是继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为什么不提前巴结潜邸时期的嘉庆帝?其实,不是和珅不想,而是他所处的位置根本做不到!



嘉庆元年之前

在嘉庆元年之前,和珅虽然已经位列中枢,但储位、皇位这种涉及皇家内斗的东西,他一个异姓奴才,还没有资格染指。乾隆帝之所以重用和珅,无非两个原因:一、听话。二、好用。那么,问题就来了,和珅如果卷入了储位、皇位之争而不是和乾隆帝保持高度一致,那这个“听话”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这个“听话”,和珅在乾隆帝心中还剩下多少分量,这就非常难说了。因此,和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公开表露政治倾向,更加不可能去主动巴结讨好嘉庆帝。其实,和珅最终还是主动示好了,在乾隆帝正式下定决心退位之前,和珅私下里还是把这个消息透给了潜邸时期的嘉庆帝,但已经太晚了,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原因了。



嘉庆元年及之后

乾隆帝在很早以前便摆出了一个高姿态,说什么自己不能超越祖父清圣祖康熙帝,能当皇帝六十年便会退位,以示对祖父的景仰。乾隆帝的小算盘巴拉得还是相当精的,康熙帝八岁登基,而乾隆帝二十五岁才即位,就算当六十年皇帝,到时也已经八十五岁了。在那个时代,八十五岁几乎是人瑞一般地存在了,尤其是历代帝王,能活到这个岁数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乾隆帝此举既可以给自己脸上贴金,又不必担心无法兑现。可老天爷偏偏跟乾隆帝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他还真就活到了八十五岁!这下麻烦大了,皇帝金口玉言,总不能出尔反尔吧?可实权一旦交出去,万一嘉庆帝不孝,那自己可就真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太上皇”了!



毕竟年龄不饶人,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和儿子勾心斗角。于是,和珅成了牵制嘉庆帝的不二人选。在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三年多时间里,和珅功不可没,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二皇帝”。这就是和珅为什么能在嘉庆三年晋爵一等公的原因之一,乾隆帝就是想用他来作为牵制嘉庆帝的一把利器。试想,如果和珅这个时候表现出些许倒向嘉庆帝的意思,恐怕他的小命首先就得玩完,根本等不到嘉庆四年!换言之,和珅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倒向嘉庆帝是个死、倒向嘉庆帝也是个死!



乾隆帝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

除了利用和珅牵制嘉庆帝之外,和珅实际上也是乾隆帝留给嘉庆帝立威用的!乾隆帝出于维护自身权力的考量近乎架空了嘉庆帝,嘉庆帝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挂着皇帝名分的皇太子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些实权皇太子!一旦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如何在群臣中立威?在没有了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这是乾隆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和珅,恰恰可以起到给嘉庆帝立威的作用。杀了和珅,嘉庆帝足以震慑群臣,摆脱长期的“傀儡”形象!与此同时,和珅长期贪污积累的巨额财富,在和珅倒台之后自然而然便成了嘉庆帝充盈国库的重要财源,一举数得!说白了,乾隆帝实际上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把和珅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活着有大用、死也同样有大用……



因为和珅的生死对于乾隆帝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和珅必须准确无误地照着乾隆帝的计划走下去,即便明知是个坑,也只能往下跳!他别无选择。乾隆帝不可能容忍和珅主动巴结嘉庆帝,如果真这样,那么和珅离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说,不是和珅不聪明、想不到,也不是和珅不想提前巴结嘉庆帝,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农民工歪说历史


巴结嘉庆?敢巴结嘉庆和珅死的更快,更何况嘉庆也轮不到和珅来巴结!

首先声明一点:在嘉庆继位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结嘉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嘉庆会继位啊!

在康熙朝,由于皇子之间争皇位的斗争实在太过惨烈,导致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心有余悸。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骨肉相残的惨剧中,设立了一个规定——秘密立储。不立太子,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自己死了,大臣们把这纸条一拿,纸条上的人继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执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这里,出现了变故。

什么变故呢?乾隆活的太长了。


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他一直遵守着父亲的规定没有立太子。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后,民间和朝野开始有了呼吁立储的声音,乾隆四十年以后尤其激烈。为什么呢?您老人家年龄眼看着大了,死把着皇位不撒手,万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过去,大家心里没谱。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间呼吁立储的声音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做了一个承诺: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康熙爷干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干到乾隆六十年的话,那年我八十五岁,我一定在那年传位给太子,退休归闲了。

这话说的很没劲,为什么?因为大家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挂掉后继无人,你说你八十五岁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岁之前死了怎么办?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但是,这种说法却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为什么?因为天子万岁啊,我都已经做出了承诺,说我八十五岁就退休。你还要让我立储,什么意思?莫非你认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这么说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说,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好接着忍。

乾隆的如意算盘是,康熙爷八岁继位,干了六十年,六十八岁驾崩。我二十五岁继位,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活到过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够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万万没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岁,傻眼了。

必须得退休了,因为十七年前立的那么大的一个flag在那呢,几亿百姓都看着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太子,第二年继位为嘉庆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说啊!

嘉庆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儿子,在众多儿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几十年,乾隆前后偷偷立过三个太子,都夭折了。嘉庆也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事迹,和珅在早年间也不很确定他会是皇帝。

那时候的和珅权势熏天,没顾得上烧烧嘉庆这个冷灶,在最容易巴结人的时候,他没顾得上。

列位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记住,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有用,人在发达之后想要再巴结人,是很难的。

嘉庆继位了。

嘉庆元年时,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乾隆、嘉庆、和珅,心情都很复杂。

乾隆的原则是——死不放权。有鉴于他之前的太上皇过的都不咋样,所以乾隆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决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权力。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


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

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

而和珅,则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

和珅是嘉庆争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

那么他能不能抛弃乾隆,转投嘉庆的怀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庆,乾隆察觉之后,势必要干掉这个叛徒,而以乾隆当时对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庆可能不容易,干掉和珅个人还是不难的。

更重要的是,嘉庆不会接纳和珅。因为我已经是皇帝了,权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来送。如果乾隆要杀和珅,正好给太上皇送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遗产。

所以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嘉庆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连上朝都要亲自上。年进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间,嘉庆坐在一边,和珅站在乾隆旁边。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边,因为当时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他说的话只有和珅能听懂。

虽然乾隆已经退位,可是一切的国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来决定。坐在一旁的嘉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庆善于伪装,嘉庆刚刚登基时,和珅送给嘉庆一个玉如意。嘉庆收下后做出很高兴的样子,并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写了几首《咏玉如意》,和珅听说后,轻蔑的说“嘉庆不足与我斗智谋!”。

不知道当他面对着嘉庆送来的白绫时,还会不会想起当时的这句狂话。


小约翰


请您歇会,波仔来答!

巴结?还是算了吧!他情愿背负一个“忠臣”的“骂名”!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真正手握皇权,可仅仅就在两天后,嘉庆皇帝就下令逮捕和珅,三天后抄家,十天后嘉庆皇帝赏给了和大人三尺白绫,结束了和珅的一生!

很多人也疑惑:和珅可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人非常聪明,很会猜测主子的心思,而且当时权倾朝野,富可敌国,有关系又有钱,这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不去巴结下一任老板,而直接就被处死了呢!

首先第一个:不是和珅不巴结嘉庆,是嘉庆不吃这一套!

和珅聪明,会猜测主子的心思,那是发生在乾隆健在的时候,乾隆末年,乾隆皇帝对于朝政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上心了,整天都是吃喝玩乐 ,偏偏这个和珅是一个油嘴滑舌、阿谀奉承之人,才一直到乾隆临死都会讨得他的欢心。

和珅在嘉庆被立为皇太子的前一天,已经得到消息的和珅冒着“泄露天机”的罪名到嘉庆的府上传递消息,这种行为在古代叫作拥戴之功,这不明摆着也想讨好嘉庆吗?

所发生的一切,嘉庆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可不是三岁小孩儿,嘉庆深知和珅当时深得乾隆宠信,一旦出了差错可能万劫不复!是不是父亲考验自己和珅所出的计谋而想加害于我呢?

嘉庆就不吃和珅那一套,风险太大!

还就就是古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上能够打破这个规律的人没有几个,清朝时候最有名的就是三朝重臣张廷玉,在皇太极、康熙、雍正这几位帝王中,索额图、明珠、鳌拜也是老人了,换了老板之后,看看他们的下场?因此,也更别提和珅这种大贪官、大奸臣了!

其二:一仆不侍二主!

虽说和珅是贪官,但是对乾隆也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虽然自己贪污,嘉庆以为:最后这些钱还不是都回归到了大清朝的国库里面?其实早在乾隆在位的后几十年,和珅的臭名就不仅在民间,在宫廷中也传得很开了,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看和珅不爽,但却因为乾隆很护着和珅,所以压根没人敢动他!

嘉庆是乾隆钦点的接班人,也不笨!和珅的臭名也早有耳闻,其实站在和珅的角度,无论是远离乾隆巴结嘉庆,还是什么都不做看着乾隆驾崩、嘉庆继位,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说乾隆护着和珅,只是因为和珅权势太大,乾隆一时半会无法除掉和珅,甚至还要依赖和珅为他办事。

但是这个时候,和珅如果再巴结嘉庆,那就意味着这是两个主子,在封建社会,那可是帝王中最讨厌的!最忌讳的!况且在乾隆没有归天之际,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巴结嘉庆,一旦有了这个苗头,那就犯了帝王之室的大忌!

其三:当想的时候为时已晚!

既然有了一仆不侍二主,当然和珅就不敢在乾隆帝没有驾崩之前去直接整天面对嘉庆,嘉庆虽然实为帝王,但是手里并没有实权,实权还是在和珅的主子那里。他如果想再去讨好嘉庆,那可是明摆着属于阴奉阳违、拍马溜须之人。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前面也看到,嘉庆继位掌握皇权,到和珅抄家,仅仅三天时间!乾隆帝尸骨未寒啊!这三天时间,换成谁也不可能挽回!也就是说,嘉庆想除掉和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等到王储的身份公布,和珅想要巴结嘉庆实在是为时已晚。况且和珅在乾隆执政期间根深蒂固,几乎没人能动的得了!

其四:我已得罪你了!巴结了也没用!

乾隆的原则是——宁死不放权。

因为在他之前,乾隆的太上皇的日子过得不怎么样,因此,为了给一个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十全老人”的晚年,决定死都不放手中的大权!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只有慢慢的等,等你归天。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和珅是嘉庆能尽早掌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和珅,在此时,被乾隆活生生的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嘉庆:你得罪我了!

因此和珅就是巴结嘉庆也是无果,因为对于和珅贪污的财产,嘉庆皇帝早已是耳濡目染,还没上位就想着将和珅的财产全部剥夺,用来补充国库。

总之:

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情愿背负一个“忠臣”的骂名!他的末路其实是早就有所定夺的,旧掌权者的实权其实都集中在和珅身上,嘉庆一旦上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抹去旧掌权者所有的权力,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关注【波仔谈历史】,讨论中华大地不一样的历史趣闻!


波仔谈历史


和珅大人不是不想巴结嘉庆,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任何朝代皇帝最看重的是权,其次才是财,最后是女人,那么到和珅这,和珅有什么?和珅有权、财,而当时的嘉庆对于钱看得并非老一辈那么重,到他这一代已经算是“富二代”,所以此时的他,更在于权,也就导致和珅想巴结也无望,两人最终都会迎来一场“君臣较量”,只因为嘉庆想要权,后期抄家和珅后,发现和珅之富,只余有惊喜之感而已。

和珅之所以能聪明到大肆贪污,乾隆还不动,源于死忠乾隆,于嘉庆这,所以无法讨好和巴结,他的聪明和不死只能用于前朝,而非下一代

和珅这一生站位很清晰,这也是他聪明所在,即便大肆贪污也让乾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乾隆这一生对权力看得极重,即便乾隆在位时,想动和珅也没理由,只能巧妙的警告,直到嘉庆上位,为何这样说,咱们来分析一下。

乾隆从政几十年,即便临近七十高寿也不立太子,反而,最忌讳权臣走近皇子,曾有大臣走近皇子都被乾隆清除,可见他对于权力有极重的控制欲,最出名的当属大寿时,有官员献建储,哪知被乾隆怒发直言:“想咒朕死?”回头就把那谏言的官员杀了。

其实那官员此言也没错,于社稷,明大义,错就错在,不够聪明,没看懂人家乾隆压根不想下来,这官员较于和珅,和珅可以明目张胆的贪,但他死忠乾隆的大权,从不占位,即便有官员挤兑乾隆不是,但和珅一如既往的站位乾隆。

这也导致,权力心极重的乾隆在位期间想扳和珅一直没有机会,哪怕乾隆心知和珅之富有。

因为一旦动了和珅,谁来保他权力?留和珅,此乃权衡之道,当然,这也是和珅的底气所在,与聪明之处。

然而,等嘉庆上位后,和珅就懵了,早年他的不站位与看不起嘉庆为后续留下伏笔,那就是不被嘉庆待见。

等嘉庆上位后,他即便想巴结,已经来不及,因为国力并不缺银两,嘉庆要的是皇权,在当时,嘉庆更在意权力,但权力,有老臣从旁辅政,怎么可能好拿?何况和珅在朝野的势力错综复杂,让嘉庆缩手缩脚,于是,逼得嘉庆产生了动和珅的念头。

动和珅前夕,嘉庆也知道不好动,遂安排满朝文武纳谏,最终定格时,其罪涵盖二十余条,这里面上到文臣,下到武官,纷纷成列,不因疑它,只因和珅在乾隆年间太遭人恨了,动也动不了,轮到嘉庆年间,这些人早已憋着恶气。


探索历史奇闻


乾隆死后十天,开始大权独揽的嘉庆帝就联合其他倒和派大臣,下令逮捕和珅。

嘉庆帝以迅雷之势宣布和珅的二十条罪状。经过朝廷审议,给和珅的刑法是凌迟处死。嘉庆帝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求情后,大臣刘墉也认为和珅毕竟是先帝乾隆的宠臣,凌迟处死不妥,最后改为赐自尽。

不要小看了赐自尽。在独裁政体下,能够轻轻松松且不必遭受太多肉体折磨和痛苦就能赴死的人,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是啊,让你去死,但让你不是痛苦的去死,也是一种恩赐。在帝王体制下,就是这么荒唐。

我们就会在想,以和珅的精明,难道想不到乾隆百年之后他该如何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乃至性命吗?

乾隆出生于1711年,和珅出生于1750年,乾隆比和珅大了39岁,按照封建时代的代际年龄差来算,这不是一代人的距离,而是两代人的距离。

其实,和珅不是没有想过提前做准备讨好下一任储君,而是他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精明如和珅,对此也无能为力。

乾隆当政时期,对于储君人选非常避讳。乾隆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外界人士无法窥测乾隆的真实态度。和珅在乾隆身边,大概能够感知到乾隆的意向人选,但和珅必须装作不知道,不能和这个候选人有所来往,不然可能下任主子的马屁还没有拍好,就得罪了现任主人乾隆。

这是上位者的障碍。

第二点在于,和珅在乾隆身边非常得宠,胜过乾隆诸多亲生儿女,招来皇子皇女们的忌恨。

盛宠而遭人仇恨,本是人性之一。和珅还完全没有低调收敛的意思。

嘉庆帝登基前,几个皇子聚集在一起喝酒聚会。酒壮人胆,十一阿哥永瑆表示他生平的愿望就是能有和珅那样的宅邸,他就满足了。

和珅的宅邸能够引来皇子羡慕,可见在规制和精致上,是超出了一般王公大臣能够触及到的水平。

嘉庆帝很讲义气,抄没和珅的家产后,和珅的宅邸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妹妹和孝公主,一半赐给永瑆。

嘉庆帝的妹妹和孝公主是和珅的儿媳妇。和孝公主从小非常得家人宠爱。当嘉庆得知和孝公主未来的驸马是和珅的儿子时,他气得暴跳如雷。这种罕见的情绪失控,可见嘉庆私底下有多讨厌和珅一家。

和珅下狱后,嘉庆帝保全了妹妹一家。嘉庆帝和道光皇帝对和孝公主都多加照顾。道光帝还曾经把皇家当铺赐给和孝公主,让她补贴家用。

复盘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和珅是无法处理和未来储君的关系。

乾隆皇帝的儿女对于和珅的讨厌印在骨子。

人际关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尤其是在权力场中,上位者一旦上位,更加不可能改变以往对下属形成的负面印象。

在公布嘉庆帝为皇储之前,和珅特地提前送了一把玉如意给嘉庆帝,作为恭贺之用。如此讨好之举,效果适得其反,后来被嘉庆帝引用为和珅的罪状之一。

所以,和珅是没有办法修缮和嘉庆帝的关系,这就好比一个人极度讨厌你,你却和她说:“亲爱的嫁给我吧!”

任何试图取悦厌恶者的举动,只会加剧更大的恶。

和珅的倒台是必然,是咎由自取,也是这种人际关系中困兽的无奈。


熊沾沾


和珅是乾隆帝时期的大贪官,也是乾隆帝时期的宠臣。但是在嘉庆帝上位没几天,就立马处死了他。和珅何其聪明,真的不是他不巴结嘉庆,而是嘉庆帝不买账。

《清史稿—和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则在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嘉庆帝罗列了和珅数条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和珅知道乾隆帝有意让嘉庆继承大统以后,送来玉如意巴结他。所以真的不是和珅不去拍马屁,而是马屁拍错了。嘉庆帝虽然是乾隆中意的人选,但皇位的竞争者还有其他,和珅在这个时候透露出来嘉庆即将继承大统,无疑是将嘉庆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

和珅一度成为乾隆制约嘉庆的棋子,对于这样的危险人物,嘉庆非杀他不可。

乾隆与嘉庆这对父子的关系也算不上太好,乾隆有过承诺自己继位不会超过六十年,所以在乾隆六十一年他退位了,但是并不代表他想放权,一辈子掌握朝廷政权的他此时不会轻易交出去的,无奈年龄大了,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和珅作为他的宠臣,自然是事事都由他来接手,这个时候嘉庆和和珅其实已经到了对立面,和珅已经成为了乾隆制衡嘉庆帝的一枚棋子。嘉庆帝在乾隆面前扮演着一名乖巧的儿子,看着和珅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也无能为力。乾隆帝一死,他就迫不及待赐死和珅,夺回他手中的权力。

新帝继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树立威信,杀和珅是最好的选择。

新君登基,朝中很多跟随乾隆一辈子的老臣肯定从心底里看不上他,嘉庆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心思,因此继任后搞了很多响动,第一步就是清除朝中贪佞之臣,整治吏治之风。和珅本来就跟嘉庆不对付,而且,和珅的贪已经是普天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了。杀他,嘉庆不会有太多的阻力。贪官太多,一个个杀过来的话,朝廷就没人了,杀和珅是为了杀鸡儆猴。和珅死后,嘉庆帝对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说,和珅案到此为之,不会再牵连其他人,这才稳住了朝臣之心。

把富可敌国的和珅杀掉能充盈国库

历史上虽称康雍乾三朝盛世,但是在乾隆帝时期,国库就发生了很大的亏空,嘉庆帝急需国库没钱的问题,并且他又知道和珅贪了很多钱,因此乾隆时期养肥的钱袋子,现在就是到了用的时候了。有趣的是,和珅比嘉庆帝想象中有钱得多,不仅国库顺利丰盈,从和珅家中抄的田地重归国库,甚至在第一段时间以内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所以和珅的死并不完全是因为贪,也不是他没想过去提前巴结嘉庆,而是因为“杀和珅”这件事是嘉庆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就如同电影《让子弹飞》中结尾时张麻子对黄四郎说的那句话: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小辫儿说历史


《周易》有个卦为上九之卦,卦词便是亢龙有悔。

形象的说就是飞到极点的龙,再也不能上升,也无法降落,只剩下郁闷和悔恨。

想想看,皇帝也只是九五之尊,上九是比皇帝还高的九九之数。

和珅就符合这个卦,亢龙有悔。

他巴结不了嘉庆,而嘉庆是注定要当皇帝的人,二人的矛盾是零和矛盾。

换句话说,嘉庆是解决和珅九九之数的九五之尊,这就是宿命,甚至可以说是乾隆的安排。

乾隆给予了和珅极大的恩宠,富甲天下、富可敌国,荣华富贵和尊崇几乎是无人匹敌。

否极泰来啊,乐极生悲嘛。

提前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是忌讳,想想看,皇帝的家事是别人可以插手的?

和珅只有两个选择,吐出来,把超过的部分,或者是全都吐出来也许能避免成为不能回头的那条亢龙,;

第二个选择就是和历史上的那些权臣一般,压制主子。

然而压制主子的后果就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更是不可调和,你死我活的矛盾。

和珅没想过把自已的所有吐出来,他选择了后者,结果就是被嘉庆给灭了。


鸿哥iouyh福小铺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

关于这一段历史还是要从乾隆晚年说起,乾隆在位60年,还当了3年的太上皇,是中国执掌皇权时间最长的君主,没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一直活了88岁。

乾隆在位初期深化了雍正未能完成的事业,使得清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版图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达到了一个巅峰阶段。

然而这也导致晚年的乾隆有点好大喜功,固步自封,在乾隆执政后期,生活作风奢靡,官吏腐朽败坏,也就是有点飘了。

可以说大部分皇帝在取得一定的功绩后都会以为自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开始寻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唐太宗、唐明皇等人亦未能改变这种窘境,乾隆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但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还自诩“十全老人”。

当然,乾隆也有服的人,那就是圣祖康熙皇帝。

有一种说法是康熙晚年遭遇九子夺嫡而头疼,优秀的儿子太多,不知道立哪个儿子好,后来看到少年时的乾隆,十分喜欢,并且把他留在身边教育,后来弘历的父亲雍正在九子夺嫡取胜,被人看作是康熙为了让乾隆继承皇位,所以才选择了雍正。

当然,从康熙做出的功绩来看,乾隆即使有敬仰也很正常。

大概就是出自这种敬佩之情,乾隆在登基的时候就对天发誓:“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乾隆这个人很鸡贼,乾隆即位的时候已经25岁,在古代有几个人能活到85岁,所以乾隆这个祷告,一方面表明自己尊敬康熙,另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孝道,当然根本上来说还是,我中了一千万就分你一半。

然而尴尬的是,乾隆真的活到了85岁,按照祷告的说法他应该退位让给自己的皇子,但是我们知道,自古太上皇就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最有名的当属赵武灵王,那可真是相当牛叉的一个人,壮年退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后来玩脱了,被儿子活活饿死。

乾隆肯定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但是前面已经许诺了,另一方面乾隆自诩“千古第一全人”,如果能够禅让的话,更给自己的名声加点权重,沽名钓誉也符合乾隆的一贯风格。然而乾隆即使是当太上皇,那也是让位不让权,所有的军国大事全部自己来处理,嘉庆有的其实就是一个皇帝的名字,跟傀儡没有区别。

但是这个时候乾隆已经有点老眼昏花了,尤其是在处理政事上明显力不从心,如果放权给嘉庆,嘉庆万一不孝顺,自己的晚年就可能出现不可估计的风险,任何一个皇帝都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正式传位的时候,乾隆精心策划,让自己的宠臣和珅全面掌握政权,可以说在乾隆后期,乾隆是太上皇,和珅是实际皇帝,嘉庆只是一个傀儡皇帝。随着乾隆归政,和珅更是不停的被加官进爵,在嘉庆二年的时候升任首辅,位极人臣。

很多人可能会说,皇位早晚是嘉庆的,和珅难道不知道巴结嘉庆?

和珅自然不可能不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为了能够在嘉庆亲政之后有一个好的下场,和珅在嘉庆被立为皇太子的前一天,已经得到消息的和珅冒着“泄露天机”的罪名到嘉庆的府上传递消息,这种行为在古代叫作拥戴之功。

除此之外,和珅也时常借助乾隆的权威敲打嘉庆,经常拿乾隆的话来压嘉庆,迫使嘉庆就范,嘉庆深知和珅当时深得乾隆宠信,一旦出了差错必然万劫不复,因此嘉庆帝对和珅是一忍再忍,在位初期对政事也不过问,全部交给和珅来处理。

嘉庆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和珅暗示,即使自己亲政后也要和珅处理军国大事,大清朝没了和珅就玩不转了,最有意思的是,嘉庆为了拉拢和珅,让和珅在乾隆面前给自己说好话,还经常打感情牌,为了表示对和珅的关心,还让和珅禁烟,有一次嘉庆把和珅的鼻烟壶没收了,以便让其保重身体。

嘉庆皇帝曾经表示:“自即位以来,知和珅之必欲谋害,凡于政令,唯珅是听,以示亲信之信。”

可见,不是和珅不讨好嘉庆,而是嘉庆一直在讨好和珅,然后麻痹他。

和珅很聪明,那是表现在乾隆身上,晚年的乾隆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偏偏和珅是一个比较会来事,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所以才能够讨得乾隆的欢心,假如和珅早生20年,遇到年轻时候的乾隆,估计年轻时候的乾隆也不会重用他。

自然年轻的嘉庆的也看不上和珅那一套,但是从乾隆后期以后,和珅那一套阿谀奉承的手段就没有不灵过,让他误以为只要是他和珅出面,就没有拍不了的马匹,阿谀奉承不了的人。

有的时候也飘一点,感觉地球就是围绕着他转了,结果乾隆死后没到半个月,嘉庆就把和珅给办了。

能够打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律的人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最有名的应该是清朝中期三朝重臣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两朝都是元老级别的人,到了乾隆朝依然致仕归家,晚景凄凉,连张廷玉这样的重臣,忠于清室的人都这个下场,更别提和珅这样的奸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