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兒醫黃瑽寧:家長知道零食對孩子不好,為什麼還給孩子吃?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過新年,大團圓,橘子紅包壓歲錢,吃了糖果嘴甜甜!」這是我家某個兒童繪本里的吉祥話,念起來挺有韻味的不是?

但我卻對詩詞的最後一句話很有意見!唉,我知道講有關零食的話題猶如蜀犬吠日,但又不得不多「吠」幾聲,看能不能喚醒大家對零食文化的重視。

兒醫黃瑽寧:家長知道零食對孩子不好,為什麼還給孩子吃?

圖源:Shutterstock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有在線課程《黃瑽寧的10堂育兒必修課(I)》、《黃瑽寧的10堂育兒必修課(II)》;著有《發燒免驚!搞懂流感、腸病毒,小兒生病不心慌》、《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第一套劇本式繪本:《阿布與小樂》,獲選「2014博客來十大華文暢銷作家」,並有臉書粉絲團「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吃零食不只造成蛀牙與肥胖,還會過動

在我的門診,10位家長有9位知道零食或飲料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但對其造成的傷害瞭解程度卻僅止於「蛀牙」、「影響食慾」、「肥胖」等等,這實在是低估了零食對孩童造成的影響程度。

一般零食,糖果,或飲料的成份當中,最吸引人的3個成分,就是糖,色素,和人工甘味劑。

糖提供了甜味,色素提供了五彩繽紛的視覺享受,而人工甘味劑則賦予了香味,造就了「色香味俱全」的舌間享受。

我想應該沒有人還天真的以為,這些零食是用「天然的水果」製成的吧?

別開玩笑了。

吃了糖果嘴甜甜,小孩當然很開心,但是這是假的快樂,假的開心。

大家不要忽略一項事實:所有的糖果飲料,都是彩色的,也全部添加了人工色素,以及食品添加物。

根據2007年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兇手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等等,而這些色素,就是孩子最喜歡的「蘋果口味」以及「橘子口味」等等糖果餅乾。

吃完零食,孩子開始唱歌吵鬧,漸漸的小孩出現不耐煩,爭執,說話變很大聲,這些都是許多研究者觀察到的結果。

兒醫黃瑽寧:家長知道零食對孩子不好,為什麼還給孩子吃?

圖源:Shutterstock

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學者,於2012年做了一項綜合整理,統計了多年來,共34篇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相關的研究。

總體來說,有過動症狀的兒童,經過減少攝取食品添加物的介入之後,有將近33%會達到症狀的改善。

食品添加物還會增加過敏疾病

還沒完,除了過動症之外,還有過敏的問題呢!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咳嗽不容易好,氣喘控制不佳,異位性皮膚炎老是不會好,常常慢性蕁麻疹,當我詳細詢問之下,這些孩子因為怕過敏而不敢吃蛋,不敢吃海鮮,反倒是零食吃得不少!

搞半天醫生家長都弄錯方向了,原來這些零食才是讓他們過敏體質始終無法控制的元兇!

零食當中會引起過敏的物質非常的多,包括黃色色素、紅色色素、防腐劑(苯甲酸鹽)、抗氧化劑、保存劑、人工甘味劑,族繁不及備載。

相信我,你絕對不可能買到零食或飲料,是不含上述任何一樣物質,除非是自己廚房親手做的。

而且這些物質所造成的過敏反應,都不是到醫院抽個血,驗個過敏原就可以知道的,因為它們大部分不是蛋白質而是化學物質,融入血中之後會誘導免疫系統逐漸高敏感化,讓身體一直處於容易過敏,發炎的狀態,怎麼可能健康得起來!

為什麼讓孩子吃零食?

既然知道零食這麼不好,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吃呢?

第一、想討好孩子。

第二、大人太忙了沒時間安撫小孩。

第三、大人自己的童年都在吃零食,已經把快樂與零食劃上等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我絕對不危言聳聽,但這種「明知道這東西不好,卻拿來當獎品」的行為,正是幼兒學習到錯誤價值觀的第一步。

當長輩朋友拿糖果給你的孩子時,父母若不好意思拒絕,跟孩子說「阿姨給你的,吃一顆就好」,對孩子而言,意思就是「原來爸媽告訴我的規矩,是隨情境可以不算數的」。

吃完零食後孩子整個腦袋不清,然後開始搞破壞,請問這時候還有什麼規矩是不能妥協的?

更何況現在在校園中有許多假扮為飲料、餅乾的毒品,如果不是從小知道這些零食碰不得,一個不小心還有可能染上毒!

不要再強詞奪理說小時候不吃零食,長大以後會瘋狂沉迷之類的藉口,這樣的說法不但沒有研究理論根據,只暴露出自已對孩子的教養無能為力。

家有家規,如何讓孩子在這麼險惡的環境生存,卻可以保有自己的健康與父母的威信,是每個家庭必須面對的課題。

面對零食文化,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先建立吃健康食物的習慣,不要再用零食打發孩子時間,甚至賄賂孩子。

第二、教導孩子委婉拒絕零食的方法,或者請他們謝謝收下之後,交給父母丟棄,或者替換為獎勵的小點心,比如說鮮甜的水果,或自制果凍,天然果乾等等。

第三、家長親自和老師表明不願意接受糖果餅乾當作獎品,更積極者願意提供貼紙,或其他自制點心給老師當作替代品。

第四、獎勵誠實,不處罰吃零食行為。

當孩子拿糖果回家時,我會獎勵他其他的小禮物,但當我發現他喝了別人給的飲料,我只要求他誠實以告就好。

為什麼我不建議懲罰呢?

雖然我希望扭轉零食文化,讓下一個世代的孩子,懂得吃正常沒有化學加工的食物;但我也不願意在零食議題上,把親子感情弄得非常緊張,搞的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告訴我們了。

畢竟「溫柔而堅定」,才是教養的最高指導原則,孩子愛你,只要父母不羞辱他們,他們是會願意尊重父母給予的規範與意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