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从艺术性来说,《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

千千千里马


首先,《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是很高的,其笔法、字法变化丰富,书风流美,足以代表魏晋风流的书风。

其次,《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似乎名不符实。因为《兰亭序》并不是王義之最好的行书。具体来讲,一是《兰亭序》过于流美,与宁拙勿巧的书法美学思想有所冲突。流美当然也是需要的,但不能过;拙趣也是需要的,但也不能过。《兰亭序》写的潇洒自在,风姿绰约,便少了朴拙。二是《兰亭序》笔法露锋过多,藏不住锋芒,尖俏的笔锋外露,偶尔为之尚可,多了便成习气。三是《兰亭序》笔画过于纤细,提按表现过于明显,过于表现笔锋的使转,便失去了厚重。后学者在学习《兰亭序》时,不明白这个道理,临写出来的《兰亭序》压不住纸,上不了墙,尖飘浮滑,便与魏晋风度相去甚远了。四是王羲之最好的行书是他的手札及大家都知道的《圣教序》,这些书法作品看不到尖飘浮滑的病笔,处处厚重,大方得体,朴拙真实,散淡高古。五是《兰亭序》是王義之在饮酒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着别人的笔信笔而为,凡写过字的人都知道,在这种场合与状态下去写字和创作,往往写不出自己高水平的作品,我们大胆想象一下:当时王羲之拿笔写字,一上手发现笔的性能与自己常用的笔不一样,又不能不写,在酒精的作用下又藏不住锋,索性放开去写,好在有那么好的功力在,就这样一挥而就,为后人留下了这幅传世佳作。等他酒醒后再看,完全不是自己的风格,作品中出现特别新奇的东西,感觉特别惊奇与惊讶,提笔再写,已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

所以客观地讲,《兰亭序》写得美轮美奂,艺术水准很高,足以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绝不是书法中的"神品"或“极品",那只是在皇帝的个人喜好的推崇下被神化的。


山西河东洗心斋书法


从古至今,《兰亭序》的真实性确实曾被质疑过,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上世纪七十年提出了《兰亭序》乃是伪作的说法,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兰亭论辩”。但是《兰亭序》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它的艺术性从来没有被质疑过,即使是郭沫若。

为什么有人不信《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造成的。因为,一旦被认定《兰亭序》是伪作的话,相应的艺术价值肯定受影响。

说《兰亭序》是被捧出来的,真是一种前后矛盾的无稽之谈。《兰亭序》被追捧是事实,王羲之的书法被追捧也是事实,反过来我们来想一下,为何王羲之的书法和《兰亭序》被追捧呢?不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为何会在将近2000年的历史时代中一直被追捧?

王羲之的书法自古被尊崇

现代很多网上的人不懂书法,乱喷一气,说王羲之的书法纯粹是被李世民捧起来的,其实没那么好。这些人真的是拿无知当个性,殊不知,王羲之的书法在他在世时已经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很多人愿意花重金求购他的书法。

他去世之后,历代帝王无不花费重金于民间大肆收购王羲之的书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不是张嘴就喷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羲之的书名才能代代相传,不然李世民吃饱撑着非要捧王羲之啊。是先有了王羲之的书名,才有了后世的李世民的追捧,而不是因为李世民的追捧,才有了王羲之的书名,这个逻辑顺序不能搞错的。

《兰亭序》是当时王羲之与众多的魏晋名流雅士,与兰亭修稧事时的一次集会时所作。参与集会的是有谢安等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如果王羲之不是因为书法好,为何会让他来写序呢?

《兰亭序》符合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兰亭序》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呢?是因为《兰亭序》符合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到: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古人认为书法不仅仅就是书写,更是通过这些墨迹线条来体现书家的学识、修养、情愫等,这些是书法作品的“神采”,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神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幅作品“神采”好,笔墨线条的“形质”又好,这就是好作品,完全可超越古人。但这样的作品很难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做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才行,这种境界可谓“求之不得”。

而《兰亭序》就是符合这种“境界”的作品中的精品,羲之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心情畅然,又有点微醉。所以当他写完《兰亭序》之后,后来又重写了几遍,都达不到当天的那种状态,也写不出当时书写的“神采”。所以练他自己都觉得《兰亭序》是他自己作品中的精品,后来就让家人珍贵保存下来,后来才有了后面关于《兰亭序》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单独从技法上来看《兰亭序》,笔姿变化多端,笔力劲健却蕴含于内,不去故意外耀挣折之险。用笔中锋与侧锋并用,相互生发,转换灵活。侧锋取妍,圆润相生;中锋取劲,骨力十足。运笔流畅而匀和,不激不历、不迟不涩,笔势含蓄。结字形态攲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虽有雕琢,却能不露痕迹。

所以,自古以来,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确实争论不休,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从未有人质疑。


翰墨今香


从审美来说,当代有一流书者认为,颜真卿祭侄稿较之兰亭更胜一筹。当然,这是审美观点差异,以及在兰亭无真迹的前提下。

那么换个角度,就兰亭在历代传承中的影响力来说,称之为天下第一,绝对没问题。

我们举几个例子。

隋智永和尚,《真草千字文》墨迹传世。王羲之七世孙,兰亭真迹的保管者。必然深受兰亭影响,从其墨迹中可能看到其笔法细腻处。

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皆临过兰亭,李世民书法是历代帝王第一,兰亭的超级粉丝,正是他亲手将王羲之推到书圣的位置。

苏黄米蔡、赵孟頫、杨凝式更不用说了,与兰亭皆有联系。

明清时期,文征明、董其昌、王铎,文董有兰亭内容传世,王铎有临集王圣教,间接与兰亭相关。

民国,沈尹默、邓散木诸人,皆有兰亭临本。作为近代学王第一人的白蕉,虽未见其临本,相信他不会否定兰亭的位置。

至于当代,张旭光、陈忠康,都以学王见长,影响力全国瞩目。

所以,我赞同兰亭第一。

更主张百花齐放,对于艺术而言,各有各美,文无第一。


向金港的象


兰亭序无论从书法意义,从文学意义来说,天下第一行书实至名归


对于书法来说,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每临摹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都会有新的收获,我自己临摹的兰亭序

兰亭序在我心目中是神圣的,所以按照这张图进行说明

  1. 技法

技法层面,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谈,包括(1)行文的整体布局(2)单字结构(3)行文单字之间,单列之间的呼应

(1)行文的整体布局

行为共324字,28行,每行之间有抑扬,有顿挫,灵动飘逸,不见疏离,也不会臃肿

(2)单字结构

我们从单字上来看,324个字里边,绝大多数的字体书写地非常对称,我们都能找到一条对称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单字的美感,比如“永”,如下图所示




这就是所谓的对称的极简美学,每一个字都让人伤心悦目

我们在所有的字体中都可以找到对称

再如,全文共28个之字,每个之神态各异,书圣奇迹般地做到了用活泼的神态赋予单字生命

这个之字,衣身飘举,凭栏而过,有点羽化的意味,极显汉字之美


再如这个之字,出自文中“放浪形骸之外”,对比张图,放浪形骸之外的仪态立马就能显现出来


每个之字,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呼之欲出,有的憨态可掬,28个字对应了众生相

(3)行文单字,单列之间的呼应

我们所看到的兰亭序中,每个单字都是与下一字相互呼应,每个字之间不会相互孤立,紧密相连,气韵贯通

2.对于后世的影响和贡献

(1)对于后世书法的贡献

王羲之的书法,或者说兰亭序的技法和表达,个人觉得推动了中国书法向前发展,及从端庄推向飘逸灵动,从庄严肃穆推向活泼自由

(2)对于后世书法家的影响

众所周知,褚遂良,虞世南等后世书法家皆是是从王羲之,从他的技法中取经,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正是有了兰亭序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后世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 3.行文的文学意义

中学时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深受触动,行文从纪事,写景入手,进而讨论生死,讨论得失,讨论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又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正因为有这样空然灵动的思考,才会有兰亭的一气呵成,不能被模仿,文学意义驱动了书法意义,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你不知道下一个字他会怎么写,这样的灵动才是最好表达。

兰亭序的美感对于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的美感来说是有普适意义的,大家都能接触得到,感受得到,一种汉字的美感形态的体现

行文中没有肝肠寸断,没有家国情怀,只有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探索,才能写的这么飘逸,灵动,不可预测。

所以

完美二字,是对于兰亭序的最好评价!


云销雨霁L



这幅《兰亭集序》贵为天下第一的古代书法代表,自有其不可比拟的美感存在。当然也有人为造势的原因佐使。

世界上最喜欢这幅作品的人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创造了“贞观之治”神话的一代君主,生前对这幅作品喜爱的无以复加,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采取了非常规的不正当手段调包了这幅作品,并一直据为己有,每每兴致上来,摊于膝上把目展玩,公务繁重时,也置于身旁的位置,但有闲暇便会欣赏一番。

也正是他,把王羲之的这幅作品推到了天下第一的神位,也将王羲之树为了千古书圣。毋庸置疑,王羲之担得起这样的声望和名位,但李世民的始作俑者功劳也不容小觑。

可惜的是,这幅天下第一的墨宝却被李世民带进了棺材,陪葬昭陵,成为了他的私人殉葬品,再也没有了出见天日的机会。当今流行的《兰亭集序》都是后人模仿的。更有那神龙本的双钩廓填本,完全就是拓在原作上扒下来的仿作,只是由于更逼真更还原而使得这幅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既然是天下第一,当然是公认的美。不过是这种美在冯承素的手里被李世民再度放大而已。

若说这幅作品美到极致至高无上,我本人虽然才疏学浅,未见过几幅王羲之的真迹,但也未敢苟同。这幅作品更像是一个细心的绣织女娘的描红和夸凤,尤其是那些牵丝连带过于繁复缭乱,似是摹写者故意而为,反而不如另外几幅来得自然,来得纯粹,有一种刻意矫情的烂漫,相较于王羲之的其他书写作品,失去了自然醇真的味道。

我们不妨拿王羲之其他的几幅作品相互比较一下,自可看出这幅作品的修饰和掩盖。反不如其他作品那么真纯率性,自然而然。比如我们可以参考性的再观赏一番王羲之的《丧乱贴》、《七月帖》等等,那才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典范,运笔之间毫无阻滞,屏心静气一气呵成,更像是一部书圣留给我们的神迹。

与它相比,反倒是排名第二、第三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子的《黄州寒食帖》更清纯,更率真,也更自然,更加纯粹。



故而我个人对于这部千古神作并不是很欣赏,起码是不能和王羲之本人的其他率性作品以及颜鲁公和苏文正公的作品相提并论。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人对《兰亭序》提出过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兰亭序》的真伪问题,第二个就是关于《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问题。

一、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最近很少有人在讨论了,因为《兰亭序》是真的已经被广泛认可,历代主流书法界也都认为《兰亭序》是真的,如果认定出《兰亭序》是假的,那么整个书法史或许都要改写。

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序》是伪作,认为当时的人还写不出如此成熟的行书来,并且《兰亭序》的风格和王羲之其它的书法作品风格不同,并且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辩论,史称“兰亭论辩”。

当时大部分文人支持郭沫若,包括启功先生在内,唯有南京的高二适先生坚持认为《兰亭序》是真的,虽然高二适先生势单力薄,《兰亭序》是真的这一观点也没有被推翻,反而再一次为《兰亭序》证明。

郭沫若的失误在于,他以民间书法风格去考量文人书法,没有考虑到魏晋时期民间书法的滞后性,当时王羲之能够写出如此成熟的行书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以此为依据,那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询的《伯远帖》也都有可能是伪作。

第二、关于《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问题

认定它是天下第一行书,首先要承认它是真的,这样才能讨论它的价值,若果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所作,在当时能够写出如此作品,被称为第一是名副其实的。

因为《兰亭序》的书写风格代表了中国书法行书的完全成熟,以后的行书即使水平再高,也是在兰亭序的基础上的发展,《兰亭序》开创了一种新的书体形式,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的完全成熟,可能还要再晚几年。

王羲之本人的书法在当世便已经非常的出名,他的水平不仅体现在《兰亭序》里,他的《丧乱帖》、《快雪时晴帖》、《二谢帖》都是大师级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他的书法也是理所当然,把他的《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l


不二斋


我是用文章记录历史的缩影,我来为大家回答。

《兰亭序》是晋代书生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被历代书法家奉为极品。

在唐朝,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独有情钟,尤其是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网络天下王羲之的作品。每每得以真迹,变视若珍宝,珍藏身边唯恐丢失。

对于王羲之来讲,也十分喜爱这一份作品,作为家族的传家宝,一路相传。到第七代智勇,智勇少年出家,十分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敬佩,决心将祖上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着一座寺庙专供练字,并誓言“字不成,不下此楼”。

就在这冷冷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运笔挥毫,经过30年的书法苦练,智勇的名气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就是智勇的代表作品,历代评价颇高。智勇一生活了将近100来岁,在他逝世时,将《兰亭序及》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序集》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后被李世民所得。

评价

世称兰亭章法天下第一,以其神韵气质通透自然,让书法充满神韵的技巧,是后世书法家必学的。

世人模仿兰亭,几乎都不取“行”,都是对章法布局很看重。

《兰亭序》的章法、布白、字距、气息、神韵,都是在兰亭还没有出来时,天下所没有的。

初来时,成为王家学习书法的范本,后背李世民发扬光大,成为天下学习的范本。

古人法帖,密不外传,是李世民钩摹给世人看,才把精品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学习的范本。

历代名家法贴,一定有一个广泛的“粉丝”,也就是一群不错的追随者,才能名扬于世。

一本不可学的字帖,即使字再好,也不可成为当时的佼佼者。历史上一流的书法家何二流的书法家,大致区别在此。一流的人法度完备而且风格独特,便于学习。

二流书法家在地域甚至当时有名,但是在风格和法度上没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只能文明一时,不能万古长流。

《兰亭序》结构笔法千变万化,其中收起、向背、奇正、密疏等等,这是王羲之最擅长的处理技巧,在《手札》、《圣教》中均有体现。

在《兰亭序》中,唯一的差别就是“下笔如有神助”,变化比平时更为自然。这是一种酒后忘情所为,下意识所作。

学是没有人能学好的,即使褚遂良虞世南,在字形上也未必都把握的准,就看二人临本和冯承素摹本,笔法字形处理上都是有异同的。


用文章记录历史的缩影


《兰亭序》也叫《临河序》,相传是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友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推崇备至,曾下令让当朝的著名书法家勾摹,现在流行的《兰亭序》五种,都是唐朝书法家勾摹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冯承素摹本,死时将王羲之的真迹作为陪葬品入棺。

对于《兰亭序》的真假,争议不断,众说纷纭。清光绪年间赵魏首先怀疑《兰亭》真伪,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其文伪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

1965年更是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以郭沫若为主的一方认为“伪”,高二适一方认为“真”,之所以称“大辩论”是因为中间掺和了很多书法名家和学者,毛主席也在其列。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辨》,收集有关论文十八篇。此后又有许多论著讨论《兰亭》真伪。著名学者钱钟书虽未参加当时的论辩,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己反映出他对《兰亭》论辩的思考及精辟见解。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上刊出钱钟书一信中更明确地指出:“阮文达‘南帖北碑’之论,盖系未睹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碑不异;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必后世伪托。其隅见而乖圆览,与文达各堕一边。”即认为各有所偏。此可以启发我们对这个学术课题的进一步探讨。

不管《兰亭序》是真是假,就凭它斐然的文采也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况且书法遒媚飘逸,下笔如有神助,不入俗套,就算以后被认定是伪作一样能得到后人的推崇。


书风法雨


巜兰亭序》首先是美仑美奂,然后里众星捧月的待遇,没人捧谁知有《兰亭序》呢?因此说是捧出来的也不错!

在艺术审美的大视野中,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十分紧密,就书法与文学而言,两者都是表现作者心灵性情和审美的艺术,书法受文学观念和审美模式的影响较大,诗文也是书法家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而且将自己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外化到书法的情感线条符号中,使得以线条墨法等表情达意的书法,变成民族深层灵魂的艺术表现方式,代表着一种气质风神,甚至可以“托物寄兴。”也是具有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文化意蕴,诚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人文襟抱。《兰亭序》就是这种有文化与书法艺术相契合的人类艺术巅峰神品!

《兰亭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三月三日)王羲之所写的感怀文章,右军携友人及,爱子等人齐聚兰亭,修祓禊之礼。正当暮春之初,众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之乐!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人骚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共同感受人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畅快。时值王羲之微醉,众人蔟拥执笔畅叙幽情,写下了这首清秀俊逸的《兰亭序》,由此可见王羲之在偏安南渡的名门旺族和朝庭文人中早已闻名了。整篇书法是无法而有法,观之亦如春风拂面而情趣盎然,心与手相应配合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信笔流美。中锋行笔、绞转提按、随意笔转之充满逸气的线条,流露出字体极尽变化,众體笔法兼施,平稳而达险峻,至于相同的字,皆有不同的表达,无一雷同,全篇境与神会,气韵洞达,潇散舒朗如明月清风,在乐极中亦顿生悲悟,感慨生命之短暂,真挚动人。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贡献还有以下几点。

独具创造性的可视性书法美学语言,把秦汉书法从实用的具有工具功能的汉字书写,过渡到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把草书,隶书,章草揉合到一起变成了独具面目的、开天辟地的流美的行书,并且直接开创了新的行书的书写规范化。使写意化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一种非常娴熟的手下底蕴和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使提案顿挫、绞转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粗细、曲直、干湿、浓淡等变化,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畅快、甜美、苦涩、焦虑等情感意绪,线条中流动的书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也映衬出了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人风貌。

首倡纯审美的书法欣赏风气,一改先秦汉魏实用风尚,使之注入了艺术赏玩的基因,并把这种艺术风尚直带到了对纯书法的欣赏和认识领域,认为书法是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悲喜哀乐和精神情操,而且把这种情怀融入笔墨之中,使书法的意趣飞动、错罗美致使整篇作品气韵非凡、仙味撩人!

“天下第一行书”的粉丝在以前是精英中的精英,捧《兰亭序》是风雅之事,谁甘落后?以上絮絮叨叨如果说还不足以证实它的地位,从历代正史和稗官野史都能觅其踪迹,因此,不能小瞧咱们先人的文化艺术审美和传承意识!唐太宗年代距离王羲之的年代不算久远,他不会是拿重金买次货的冤大头吧!至今没听说过谁的智商胆略文才各方面都超过他的人!此人间绝品,难怪李世民死了也要带走!由此可见,不捧《兰亭序》的绝对是目不识丁的俗货!





八圣山人


1.大家好,我是清涵书法,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个人之见。

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篇书法作品,在历史上有着最高的荣誉,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法帖历来受书家所追捧,可谓是顶礼膜拜,由此可见兰亭序的美誉绝非吹捧出来的,而是实力所在啊!


2.兰亭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虽然说某种程度上受李世民的影响,但是单凭李世民一人的推动作用绝不会让兰亭序影响这么深远,学习书法的人临摹兰亭序是学书的必经之路。

兰亭序这幅作品被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和好友们在兰亭集会时酒后尽兴发挥的一副作品,其书法艺术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3.兰亭序全文三百多字,单从文字意境来讲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副美妙的画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读起来多么舒服。

从书法角度来看,历朝历代都有临摹作品。其中以冯承素的摹本,褚遂良的临本最为突出。虽没有真迹流传,单凭临摹本可窥兰亭一斑!

4.兰亭序全篇21个之字,每一个字都独具风神,绝无雷同之感。全篇气韵通畅,一气呵成,点画变化多端,结体开张有度,游丝引带浑然天成,就凭这些兰亭序也不是吹捧起来的!


5.综上所述,兰亭序绝非后人吹捧起来的,而是靠实力证明它的美轮美奂!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朋友有帮助!喜欢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如有异议欢迎留言指正!最后记得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