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討厭魏延?

gaosheqin


我個人認為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和魏延關係並不差。如果單從演義上來看,其實就是說魏延有反骨,日後必反,加上一些作戰方針上和諸葛亮有分歧。這種寫法無非是為了神化諸葛亮,畢竟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有點過度美化的。


1.魏延為劉備所重用

歷史上的魏延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從他投奔劉備開始,靠著自己的忠誠勇猛,劉備破格提升他為漢中太守。要知道當時的背景是,劉備贏得定軍山之戰,斬殺大將夏侯淵。劉備自稱漢中王,並且要返回成都。當時漢中軍事、經濟地位險要,所有的文臣武將都認為應該是張飛來鎮守,當然張飛自己也是這麼覺得的。劉備提拔魏延,可謂是震動全軍,後來他還拜魏延為鎮北將軍。魏延此時的地位,是可以和關羽比肩的。魏延從偏將成為獨當一面的諸侯,必然是深得劉備所欣賞的。

成為諸葛亮軍事上的依靠者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成為了蜀國的關鍵人物。和演義中的不同,魏延此時進入了他人生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時諸葛亮是武鄉侯,而魏延是都亭候,是和諸葛亮同級的爵位。之後,諸葛亮在北伐之時更是倚重魏延,提拔魏延作為副帥,兼任涼州刺史,相府司馬等職務。此時的魏延,他是蜀國兼職很多的官員,而且都是重要職務。由此可見,諸葛亮對他非常信任。

之後,魏延更是在戰場上取得很多勝利,最後還被作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持有皇帝的符節,可以代皇帝巡視),進封南鄭侯。特別是假節,要知道三國之中,能夠獲得這個榮譽的,除了諸葛亮,關羽,張飛以外,就只剩下魏延了。


虎頭橋之變,死於內部衝突

很多人到了這裡,可能會問那魏延最後怎麼被殺了。這件事情主要是是由於諸葛亮出世,當時他的副手有魏延和楊儀二人,魏延為軍師,楊儀為長史。魏延、楊儀二人雖然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但是基本上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後來,諸葛亮去世了,二者終究是爆發了衝突。此時,魏延便被楊儀所殺,可以說他的死完全是內部衝突。楊儀當然手段極其殘忍,後來還帶兵回到成都,滅掉了魏延的三族,可謂是慘無人道。


歷史是什麼


謝頭條!從魏延的最終結局看,諸葛亮確實討厭魏延,不然為何最後要設計除殺魏延?

原因一,魏延是先主的人。魏延自從投降劉備後,深得劉備寵信,漢中是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和門戶,劉備拿下漢中後,把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魏延,封其為漢中太守,足見先主對魏延的鐘愛和信任。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孔明雖然不是天子,卻有天子的權利,他不喜歡魏延是因為魏延是劉備的愛將。



原因二,魏延有孔明討厭的地方。作為手下,魏延屢次對諸葛亮用兵頗有微詞,認為諸葛亮用兵缺乏神奇,不如從子午谷襲擊魏國能產生奇效,下級妄論上級,歷來被視為做人做事大忌,魏延雖沒有當面頂撞諸葛亮,但背後議論足讓諸葛亮討厭他。魏延惹諸葛亮討厭,還在於他不能正視自己,特別是在五虎上將相繼殞落後,魏延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以老將自居,認為再沒有人比他有功勞、更厲害,對孔明培養姜維時常表示不快,這是孔明討厭魏延最主要的原因。

原因三,為了蜀國未來,諸葛亮不能不討厭魏延。魏延的表現,讓孔明對他有了清醒的認識,魏延之所以有所收斂,是因為他還活著,加之魏延曾經在長沙殺過主子,這讓孔明對以後的事情不能不多加考慮,某種程度上講,孔明討厭魏延,是在有意試探、觀察和激怒魏延,故意讓魏延暴露自我,好在魏延沒有輕舉妄動,但這並不意味著諸葛亮就能饒了他,諸葛亮認為,即是魏延眼下不反,也不能保證他以後不反,為了給姜維等人接班鋪平道路,他不能不討厭魏延,並最後設計殺掉魏延。

魏延在諸葛亮彌留之際,多次打聽孔明病情,並不顧孔明病情和禁令,私自闖進中軍大帳,其急於奪權之心暴露無遺,難怪諸葛亮討厭他,並最終設計殺了魏延。


知未是也


諸葛亮對魏延有偏見的說法,來自《三國演義》,魏延一出場就被諸葛亮判定為不忠不義之人,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中,魏延殺了韓玄救下黃忠一起投拜雲長,當時關羽“引魏延來見”劉備,“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原因是: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所幸劉備愛才,請其恕之,諸葛亮這才勉強留下魏延,但還是厲聲告誡魏延:

“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位近妖的神人,不單智謀天下第一,還擅長風水命相玄學,按道理說,他從命相中看出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應該是有幾分道理的,但實際上,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相爭時,燒絕棧道引兵攔路,並直取南鄭,並非真反蜀漢,仔細研究事情經過,倒像是諸葛亮在逼迫魏延,甚至還留下遺計讓馬岱陣斬魏延,此是後話不提。

由於一開始就不信任,諸葛亮始終防備魏延,第一次北伐時,魏延獻策出子午谷奇襲長安: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 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 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此策恍如龐統所獻奇謀,比諸葛亮大路正面進軍的成功率要大得多,即便被識破最多也就犧牲五千兵馬而已,對於蜀漢來說並未傷及元氣,但諸葛亮棄而不用,理由很是勉強:

“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只是因為他謹慎小心,但如果換成趙雲獻策呢?諸葛亮會不會重視且優化這一奇謀呢?說到底,還是不信任魏延,假若魏延之計得以實現,恐怕將再也很難制衡他了。

以上分析,不知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其一,魏延和關羽容貌相似,都是紅臉膛,都用大刀,都是劉備最信任的將領,重要的是在戰場上都是一把好手,魏延號稱小關羽。

其二,魏延和關羽性格相仿,都很狂傲,都看不起文人,這讓諸葛亮很不爽。

其三,當年諸葛亮在劉備手下沒少受關羽的氣,畢竟關羽才是正兒八經的二把手,而劉備關羽一旦死去,誰也約束不了諸葛亮,自然對處處模仿關羽的魏延進行打壓。


李治亞文史博客


諸葛亮為什麼討厭魏延?我想他也不是討厭魏延,而是通過歷史來看,然後結合這幾個三國版本來看,魏延是一個大將之才,但是有點剛愎自用,雖說諸葛亮有謀事之力,有運籌帷幄之能,諸葛亮部署好的軍事策略,作為下屬好好去執行就行了,不必要再多說什麼。任何領導想要的都是一個聽話又有能力的組手,這個助手要審時度勢,適時變通,要懂得縱橫捭闔低調行事;而不是一個天天和領導去爭論添堵的人!


用戶5676182596273


從正史看的話,諸葛亮並不討厭魏延,反而是很重用他的。

諸葛亮北伐,魏延一般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時魏延只是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在諸葛亮手下,魏延官職升的很快,同時擔任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並假節,封南征侯。除了諸葛亮外,無人能與他相比。

魏延希望在諸葛亮死後,他能統領蜀國軍政大事。但諸葛亮知道蜀國國力不足,不能支持長期戰爭。所以,他不希望由軍人執政,反而選擇了穩重、保守的蔣婉、費禕、董允等人。像姜維,諸葛亮最欣賞的愛徒,都沒有成為接班人,更何況魏延呢?而且魏延性格高傲,人際關係極差,諸葛亮怎麼會放心的把軍政大事交給他?


在諸葛亮遺詔中,是希望魏延能夠老老實實的當個軍人,聽朝廷指揮。但魏延自認資格最老、官職最高、功勞最多,應該由他接班。況且諸葛亮讓魏延聽命於他的仇敵楊儀,更讓他不能接受。魏延就調兵與楊儀對抗,最後以謀反罪被殺。

諸葛亮並不討厭魏延,反而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如果他要不聽指揮、作亂的話,就只能被拋棄了。


國史拾遺


邏輯文史姨一直覺得不能像看《水滸傳》那樣來看《三國演義》,因為我相信更偏向歷史的三國並沒有多少“陰謀論”可言,但長沙城諸葛亮殺魏延這一段,並不是諸葛亮討厭魏延,邏輯文史姨感覺孔明好像反而多多少少有點指桑罵槐的意思。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首先小說中以智著稱的諸葛亮在蜀軍中的日子並不風光,這個不風光並不是說劉備待他不好,而是皇叔的你倆兄弟一直對孔明不服,畢竟關、張都是當世驍勇之將,多少都有些自負,孔明對他倆的幾番“羞辱”也都是治標不治本。一提起關、張的形象,赤臉長髯和豹頭環眼的標籤就隨之而來,而魏延的形象我想很少有人注意到:

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看到這段描述是不是很熟悉,因為魏延說白了就是一個颳了鬍子氣場略差的關公啊,你看關公的長相: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從外貌的設計上,羅貫中或者是《三國志平話》的作者或許就別有用心了。自襄陽一別後,魏延在長沙正式出場。長沙之戰前半截都是關公與黃忠眉來眼去的故事,後來韓玄覺得黃忠有投敵之嫌,欲殺之,虧得魏延相救,反殺韓玄,紛紛向劉備投誠。本來皇叔就要安穩的收了兩員悍將了,但諸葛亮卻要殺魏延,劉備不解,諸葛亮解釋說這人殺主還獻城,定不是什麼好東西,況且他腦後有反骨,之後一定會造反,不如早殺早完事。劉備的回答也頗圓滑,他說要是殺了魏延就顯得我不仁義了,之後就沒人敢投降了。諸葛亮又對魏延說看在主公的面子上饒你一命,你要好好報答主公,不然我定取你狗頭。

當然,小說裡魏延最後還是因為心情原因要造反,所以不少讀者就覺得孔明真乃神人也,連這都能算出來。其實吧,諸葛亮長沙斬魏延就是他和劉備一起演的戲罷了,魏延除了長相外身上還有不少和關公相似的點,比如武藝不錯、為人倔強、傲慢少禮、桀驁不馴,那麼身為主公兄弟的關羽自然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動的,連劉備這個大哥有時也不太好發作,所以當魏延來降時,或許二人互有靈犀,決定當著關公面演這麼一出,明著是威脅魏延,實際上是說你關羽也別嘚瑟,就算你功勞再大我孔明也能弄死你。而劉備此時的身份也有所轉變,比起兄弟而言他或許更希望關羽能做一個忠心的臣子。

可惜關羽沒能領會到大哥和軍師的意思,荊州該丟還得丟,麥城想不走也不行…


好吧你就當我在YY…


邏輯文史游


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感到自己的軍事部署被質疑、魏延要修改自己的作戰方針。這怎麼能讓諸葛亮不討厭。




魏延初入劉備陣營

魏延初入劉備帳下時,魏延斬殺韓玄,開城投降迎接劉備軍,而後諸葛亮觀魏延腦後有反骨,加上當下的情景斷定魏延日後必反,要斬殺魏延,後被劉備救下。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換了誰都不會當做什麼都沒發生,更何況魏延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名將。另外就是在諸葛亮心裡也給魏延定義為一個賣主求榮的人,不能予以重任。




魏延不服諸葛亮

蜀漢後期,蜀中名將或老或死,軍中威望高影響力大的已經沒有幾人。魏延卻是其中一個,對於諸葛亮所定下的作戰方針要麼陰奉陽違、要麼各抒己見。子午谷奇謀,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明。諸葛亮是一個謹慎的人,所以諸葛亮所定下的軍事方針是步步為營,一點一點的蠶食魏國。而魏延則提出自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擊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讓諸葛亮感到自己的軍事部署被質疑、魏延要修改自己的作戰方針。這怎麼能讓諸葛亮不討厭。




魏延得兵權可能得走向

其一,子午谷奇謀實施得逞,軍事地位威脅到諸葛亮。潼關會師的時候可能就是一場諸葛亮與魏延的大戰了。其二,諸葛亮死後不殺魏延,魏延會奪了楊儀兵權。退軍歸蜀後軍權威望達到巔峰,劉禪可能會被架空,魏延可能成為第二個曹操。其三,轉投魏國,擊殺楊儀、姜維等人,這樣蜀國基本就滅國了。

青梅煮酒品三國


題主的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討厭魏延?其實這都是《三國演義》已經民間傳說的訛傳,實際上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對魏延極其看重,說討厭真是冤枉諸葛亮了,這個鍋諸葛亮可不背,要知道北伐時期魏延可是諸葛亮的心腹大將。

魏延,字文長河南人,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北伐的時候魏延都成涼州刺史、封都亭侯了,你要還說諸葛亮不重用魏延,那就只能讓魏延當丞相了!!還有劉備病死後,諸葛亮在掌控軍政大權後,將魏延徵聘為丞相府的屬吏,都讓魏延到丞相府了,參與機密,都這樣了不是厭惡不厭惡的問題,而是後期魏延壓根就被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親信。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被刻畫成了有反骨的降將,實際上正史中魏延是劉備的嫡系舊部,屬於劉氏集團老人,魏延與劉備一起入蜀,戰功赫赫,升為牙門將軍。劉備自封為漢中王后,遷都到成都,需要大將來鎮守漢中,所有人都以為必定是選擇張飛,張飛也自以為是自己。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升鎮遠將軍,一時間全軍驚奇,部分將領不服,於是劉備召開大會,大臣門都在場,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很滿意他的回答,眾人對此也很服氣。劉備當了皇帝,當年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都亭候。可以說在蜀漢劉備時期魏延就成了重要將領。

但是魏延最受倚重的還是諸葛亮主政的北伐時期,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戰爭,《三國演義》是六出祁山,實質上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戰爭是五次。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從此魏延跟隨諸葛亮全程參與了五次北伐,可以說與諸葛亮風雨與共了七年,七年間也戰功赫赫。

《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事會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後人常用這個做依據來說諸葛亮和魏延不和,實質上子午谷奇襲這個計策先不說可行性如何,諸葛亮不採用這個計策和他喜不喜歡魏延沒有關係,因為這只是正常的軍事探討。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時主政期間很講究法度,但是看一些史料記載諸葛亮對魏延很偏愛甚至有點縱容,魏延和都鄉侯、車騎將軍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向魏延道歉,由此可見一斑。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自己親率主力與諸葛亮正面決戰。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由此可見魏延戰功卓著,到後期甚至被諸葛亮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要知道諸葛亮自己才是武鄉候是鄉候,而魏延的南鄭侯可是縣候,可以說魏延後期就是諸葛亮最倚重的大將連之一都不存在。

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鬥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諸葛亮畢竟不是神仙,他本人也絕對不會想到死後魏延和楊儀會有如此激烈的鬥爭,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由此可見老實人魏延是被楊儀給陰了。


我家的貓叫皮蛋


諸葛亮討厭魏延怎麼可能,除非你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你知道三國演義裡面為什麼醜化魏延?因為魏延是諸葛亮設計殺的,三國演義他也沒有辦法迴避。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給觀眾一個合理的解釋諸葛亮殺掉魏延。


魏延的反骨就是這麼來的,反骨出來了之後,這點還不夠,這樣魏延還是不夠討厭,最後諸葛亮再續命的時候,一人闖進來踩滅了它的續命燈,最後諸葛亮54歲病死在五丈原,這樣的話,看書的人看到這裡覺得魏延真的該死。我小的時候看到這裡的時候,也是恨得牙癢癢的。

當你翻開三國志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另一種情況。諸葛亮惜其才,這兩人不平。這兩個人指的是魏延和楊儀。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很欣賞魏延的能力,但是痛恨楊儀跟魏延的關係弄不好。諸葛亮對魏延是很維護的,魏延這個人脾氣很臭,文官系統看到他走路繞著走。劉琰也曾經嘲笑他,諸葛亮逼他向魏延道歉。



至於最後為什麼殺掉那個,就是為了大局。這個我有文章詳細說明。關於魏延的文章,我寫過好幾篇,上面的這些插圖都是我寫的文章的內容。你可以在今日頭條app裡面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