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为什么那么推崇袁崇焕?

在下紫薇


清朝之所以推崇袁祟焕将军,主要原因是:

1,袁崇焕将军是忠臣义士,应当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清朝作为正统的中原王朝,也希望臣民如袁崇焕将军那样,忠君爱国。不用怀疑清朝的其他企图,明朝也赞美过元朝的忠臣良将;元朝也对南宋的忠义之士,持正面评价;汉朝也赞美过秦朝英杰…

2,清朝只承认过反叛大明的事实,清朝不承认清朝灭了明朝,清朝认为明朝是亡于内乱。清朝自认为入关,是顺应天命,平定天下动乱,还天下太平。因此清朝认为,清朝代明属天意。所以后来才出现了,清朝康熙皇帝亲自去拜祭明朝崇祯皇帝,清朝大力推崇袁崇焕将军…,这样的情况。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历史黑的坏毛病,总喜欢从人性的阴暗面,去解读历史。要知道,人性即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人总是要生活在阳光下的,不能总呆在黑暗之中。

古代的统治阶层,也是注重人格丶注重德行的。无德行的人,无法建立王朝,无法拥有天下。华夏文明传承至今,之所以亘古不灭,就是因为华夏子孙遵道循德,以德为先。


鬼影147951010


首先要肯定袁崇焕是大英雄,汉人的脊梁!可惜死得太惨了,千刀万剐了,肉还被无知百姓生吞活剥了!悲剧啊!英雄流血又流泪啊!祟祯自毁长城,大明亡矣!

清朝定鼎中原后,乾隆皇帝礼教治国,袁崇焕这种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值得表扬,让臣民学习,从此不叛大清,当大清的顺民。

乾隆皇帝的深层面是:借祟祯冤杀袁崇焕,向汉人说明祟祯是昏君,乱杀大臣。大明的灭亡是天意,怪不得大清混水摸鱼夺了江山🐟!汉人不要怀念大明!



笑傲侯


袁崇焕死前是抵御后金军防务的地方最高领导蓟辽督师,宁远大捷虽然没有史书上吹嘘的成果那么大,却的确是努尔哈赤为数不多的败仗,仅此一点,作为后世子孙的清朝皇帝也不得不替袁崇焕吹嘘几句,要不然岂不是显得他家先祖无能?

宁远大捷是红衣大炮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在守城战中,炮声一响,声震十里,而且炮弹对付当时的后金军的集群进攻,非常有杀伤力,一枚炮弹落地后余势不衰,还能继续在地上弹跳杀敌,据说连努尔哈赤都被炮火所伤,最后也因此感染而去世。

后来清政府故意宣扬袁崇焕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淡化红衣大炮的威力,也有欲盖弥彰的意思,若是汉人普遍学习火器,那么满人的弓马骑射便没有了用武之处,而且以汉人的基数,满人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像康熙年间的戴梓虽然研究出来了连珠火铳,但是并没有被发扬光大,反而被所谓的圣君康熙皇帝给贬到辽东去了。

凭心而论,袁崇焕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这从他参与的几次战争中能看出来,但是他也有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陷于党争,袁崇焕是东林党人,与毛文龙依附的朝中大臣不是一路,再加上其它矛盾,袁崇焕擅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驻守的皮岛一直是明朝插在后金背后的一把刀子,并且皮岛还隐隐牵制着朝鲜。

毛文龙死后,皮岛守军名存实亡,还有许多投降了后金,其中就有后来的耿精忠和尚可喜,而没有皮岛牵制的后金军可以放心大胆的进攻宁锦防线,而且皇太极在出兵宁远之前,先将朝鲜收拾了一顿,并且从朝鲜搜刮了许多粮食补给,此后女真人再也无后顾之忧了。

所以,从客观上来看,袁崇焕虽然是抗击后金的名将,但是在行动上却帮了后金一个大忙,再加上他当时虽然是被冤杀,但是以他擅杀毛文龙也当得一个死字,所以清朝统治者为了抹黑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更是将袁崇焕的冤屈又加深了一些,大有与商朝时期被剖腹剜心的比干有一拼。

再加上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大多在吴三桂的率领下投降满清,为了美化这种投降行径,清朝也要将袁崇焕之死描写的悲惨一些,大有清朝皇太极替天行道“吊民伐罪”一般。

飞凡看历史


大家好,我是观史鉴今,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第一、袁崇焕是被崇祯皇帝杀害的,清朝肯定想找一个点或者一个人去搞臭大明王朝和皇帝。袁崇焕刚好符合条件。清朝肯定想把他捧上天,才能把大明王朝踩在地上。

第二、把袁崇焕摆到了明朝的对立面,这样就否定了大明王朝和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这利用的是舆论武器,当然要好好利用。

第三、 无论是当初的称赞崇祯,还是后来神化袁崇焕,清朝最终想的就是维护大清的利益,稳固大清的江山。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观史鉴今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外有清军时常犯边,恐怕历史上没有几个王朝会像明朝这样双线作战十几年,同时还忍受着几乎每年一次的旱、蝗、涝、风、雹、震、雪等自然灾害。

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同样以文制武的明朝,却出现了卢象升、曹文诏、孙传庭、袁崇焕等诸多实力将领。但奇怪的是,与前三位主要与农名起义军作战的将领不同,袁崇焕的主要功绩在于抗清,但反倒受到清朝的追捧。

相比于其他几位将领的默默无闻,袁崇焕被塑造成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民族英雄。

1622年,13万明朝大军在广宁大败,明朝在关外的据点几乎都被努尔哈赤占据。就在大明王朝危难关头,文官出身的袁崇焕挺身而出,以一万兵力据守宁远,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善战的骑兵队伍—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兵。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本人还在宁远攻防战中受重伤,不久就郁郁而终。1629年,继位的皇太极绕过宁远城,直抵明朝京师,袁崇焕火速回援,在广渠门外再次击败后金大军。

然而,立下赫赫战功的袁崇焕却被崇祯皇帝下狱,并最终以最惨烈的酷刑——凌迟被处死。行刑当日,京师百姓甚至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以表达愤恨。

1516613940272178.png

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反,史书才开始大书特书袁崇焕的功绩,甚至认为他是大明的长城,袁崇焕一死,明朝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过,袁崇焕并非十全十美。他的死与他生前所做的两大争议之事密不可分。第一件事就是杀毛文龙。毛文龙是驻扎皮岛的明朝将领,多年割据在外,让毛文龙成了不受节制的土皇帝。

但不得不说,毛文龙的死对清朝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即使毛文龙投降清朝,对于明清双方的实力增益微乎其微,但毛文龙一死,清军就没有了被偷袭的后顾之忧。要知道,努尔哈赤就曾多次因为后方被毛文龙偷袭而被迫提前班师。

第二件事就是京城保卫战。皇太极在京师近郊烧杀抢掠,袁崇焕根据宁远大捷的经验,既不与他交战也不部署防御,而是一路尾随。袁崇焕的战略是将皇太极引入京师坚城之下,凭坚城大炮将其击败。

但袁崇焕忽略的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宁远可以当做诱饵,但京师是绝对不行的。宁远丢了只是一座城,京师丢了,一个王朝可能就结束了。在紫禁城中的皇帝和众多大臣是决不允许袁崇焕把京城当赌注来打这场战役的,而这也是袁崇焕被杀的直接原因。

1516613959932096.png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作为死敌的清朝反而极力吹捧袁崇焕,甚至将其抬高到远远胜过明朝其他名将的地位呢?

清军初入山海关时,打的是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对崇祯皇帝的评价非常高。但当清朝坐稳江山之后,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既然崇祯皇帝评价这么高,那百姓为什么要接受清朝的统治呢?

于是袁崇焕就被抬了出来。袁崇焕死于崇祯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焕塑造成岳飞那样的忠贞战神,那杀他的崇祯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聩之主。

所以,清朝在《清太宗实录》一书中写到:皇太极利用反间计使崇祯误杀袁崇焕,以突显崇祯的昏庸和愚昧。但其实这个桥段是清朝编造出来的一段历史。因为这段情节与《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

从袁崇焕被下狱到被凌迟处死,中间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如果崇祯真的笨到会被中这样的计策,以他的独断性格,绝不会犹豫不决八个月。显然,袁崇焕的死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首先,清朝人认为他们的江山并不是从明朝人手里抢来的,他们打败李自成,镇压各路农民起义,抢的不是明朝江山,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其次,袁崇焕虽然长期阻碍女真人入关,在于袁崇焕的战斗中他们损失颇大,但他也是英雄,是强者,所谓英雄惜英雄,便是如此,只有打到让敌人害怕他才能尊重你。再次,清人入主中原后,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反贼变成了国家主人,所以也希望自己的臣子忠心于国家,为国分忧,袁崇焕可以用来当做标杆。最后,袁崇焕死于崇祯之手,把袁崇焕推崇的越高大,就越能显示出明朝的昏庸,就越能说明满人入主中原,具有合理性。



国家网文化


袁崇焕是明末抗金名将,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重创后金。袁崇焕在当时明朝可以说是顶梁柱般的人物,但是其人物结局却并不好。

  后金努尔哈赤之死,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攻打明朝之时,被袁崇焕下令大炮轰击之时,被弹片打中。后来重伤不治身亡。对于袁崇焕这个对手,努尔哈赤评价: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位,他也拿袁崇焕没有办法。袁崇焕是满清入侵明朝一道天阙,想要顺利入关,就必须除去袁崇焕。皇太极当时就用了一道反间计。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明确提出,太监不可干政。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人早就忘了祖宗吩咐。太监不仅权利越来越大,特别是东西两厂都掌握在太监手里之后,大太监甚至可以在朝中高官面前耀武扬威。

  因为是自己身边人,所以皇帝对太监总是非常的信任。皇太极就是利用这一点,给袁崇焕冠上罪名。

  皇太极曾经抓获两位大太监,故意设计让太监听见满清贵族之间的对话。说的正是大清与袁崇焕之间有密约,反正就意指袁崇焕早已背叛大明。确保两位太监听清楚之后,满人又假装要把他们除去,私下却令一个汉奴将其中一位太监放出。

  等到太监回到京城,将此事告知崇祯。崇祯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将袁崇焕召回,并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的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临死之前,袁崇焕留下《绝命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不过可惜的是,明朝许多大将在他死后,死的死降的降,大明最终被清朝覆灭。

  袁崇焕是清朝入侵大明大敌,还疑似为努尔哈赤之死凶手。清朝本应该对努尔哈赤恨之入骨,但是在后来却对袁崇焕平反,称赞袁崇焕为大明第一忠臣。乾隆帝对其大加赞誉,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敌,但尚能忠于所事。深可悯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袁崇焕的平反早在南明之时就已经进行,但是在乾隆时期却是规模最大,定性的一次平反。无利不起早,对于一个早就死去多年之人,清政府为何有这样的举措,自然是因为利益。

  清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反清势力却仍然存在。乾隆帝之所以大肆赞扬袁崇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袁崇焕越是忠心,越是有能力,就显得明朝皇帝的腐朽无能,错杀忠臣。拔高一个袁崇焕,贬压前朝,是一桩非常划算的生意。而且赞扬袁崇焕不仅能达到贬低明朝的目的,同时也能显得清朝的大度,显得君主的贤名。你看前朝如此残忍的对待忠臣,我们却能化干戈为玉帛,承认这位忠臣是一个可敬的对手。这么一来,不就能收复一大片人心吗?

  政治不是单纯的,一切都以利益为主。政府贬低一个人和颂扬一个人,都不是简单的评论一个人,而是有着政治目的。


历史的波澜壮阔


袁崇焕是抗清名将,尤其是在宁远城下的宁远大捷中,是首次明军击败后金军队。当日袁崇焕凭坚城据守,并依靠红衣大炮,杀伤了后金军队1万多人,连清太祖努尔哈赤也身负重伤,只能败退回沈阳。不久之后,抑郁的努尔哈赤的重伤不治身亡。

按理说,轰死了努尔哈赤的袁崇焕应该是满清的大仇人。可是,清朝入关后,非但没有追究,反而是给已经被崇祯杀死的袁崇焕平反。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清朝统治已久,还对袁崇焕之死感到怜悯,认为他的能挽救大明的人。那么,为什么清朝入关后,不但不黑袁崇焕,反而大力赞扬这个轰死了开国皇帝的人呢?

这是因为,清朝并不是击败明朝统一全国的,而是得天下于李闯。闯王李自成先攻下了北京,虐待明朝旧臣士绅,让他们对农民军都失去了期待。而清朝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的口号入关的,当年吴三桂也本是想借清军报君父之仇。可是没想到,清军一入关,发现农民军不堪一击,南明朝廷腐朽无比,居然一路势如破竹,就此统一全国了。

既然统治全国了,再打着给崇祯报仇的口号固然不好,可是当初是多尔衮、顺治帝亲自去给崇祯发丧的,打自己脸也不好。于是,清朝就想了个好办法,大力推崇袁崇焕。把袁崇焕说成是千古名臣,明朝栋梁,可这样的人却给崇祯帝冤杀了,还凌迟处死,传首九边。所以,清朝是希望把袁崇焕吹的越高,就越说明崇祯帝是一个昏君,大清入关是符合天意的:崇祯有这样的名臣良将都不能用,不是昏君是什么呢?借此来贬低明朝。

此外,就是彰显自己的宽容大度,就是像百姓表示,即使你是敌人,但是你忠君爱国,也会大力赞扬。对前朝君臣的宽容,更容易收买人心,让明朝的遗老遗少们臣服清朝,巩固统治。






孤独的修路郎


 一代忠臣良将袁崇焕,戎马一生,功勋无数,却因为官场争斗以及敌军的反间计,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了骇人的酷刑。多年之后,袁崇焕所蒙受的冤屈在乾隆四十七年,由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彻查,才将袁崇焕所受到的冤屈洗净,从而受到了后世的称颂

  袁崇焕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素养,在刚刚进入官场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身为七品知县,一心为人们百姓着想,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升迁之后,有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跟随明朝著名将领熊廷弼学习军事,为以后带兵打仗奠定了个人基础。

  袁崇焕的官场之路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二品的兵部尚书。而崇祯皇帝也十分欣赏袁崇焕的个人才能,刚刚上位就对袁崇焕委以重任,让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一职,守卫边疆的安宁。

  在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一职之后,宁远地区四年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事。此外,袁崇焕还在抵抗由努尔哈赤率领的清军的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一时风光,无人能及。待到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将战争打法进行改变,袁崇焕无法更好的进行对抗,于是提出议和。

  当袁崇焕提出议和之后,朝中一片哗然,而崇祯皇帝早就受到了清军内奸的蛊惑,不在信任袁崇焕。而民间百姓对于袁崇焕议和的提议十分的愤怒。最终,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判处死刑,使袁崇焕蒙受千古奇冤。直至乾隆皇帝为之洗刷冤屈,袁崇焕才得以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