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袁崇焕那么强大的部队,为啥没有灭掉后金?

没办法就这样黑


其实从真实的历史来看,袁崇焕所谓强大的军队,更多的来自于孙承宗。

明史对孙承宗的评价,说孙承宗虽然并不擅长进攻,但是如果能够专心的任用他总督关外,至少能够保证关外防守稳固。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总体来说,孙承宗在整个大明王朝对关外彻底失去信心的时候,带领人马来到关外做了这么几件事:

  1. 制定防守反击的基调。万历年间,熊亭弼和王化贞互相使绊子,结果导致明朝军队在关外一溃千里,退守山海关。这时候孙承宗纵览全局,为万历出了这样的策略: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皇帝很高兴,因为他自己就住在北京城呀,万一清朝军队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城下,那么自己不就岌岌可危么。等到孙承宗主动承担重任,前往关外巡边之后,更是为关外的局势制定了“御敌于关外”的策略。他先后组织加固了宁远城,恢复锦州、大小凌河、松、杏、右屯诸要害,让关外形式完成一次扭转,为明朝关外拓地二百里,让山海关后的北京城也有了安全感。

  2. 练兵。在孙承宗来到关外之前,先后有杨稿、王世贞、熊亭弼、袁应泰等多人经手,但是这些人要么互相掣肘,要么只想安稳的躲在山海关后,更有与清军决战,一接即溃,连夜奔行跑回山海关,将关外几百里的江山拱手相让不说,还把辛苦修筑的防守城镇给一把火烧掉。孙承宗到了之后,励精图治,裁汰蝾螈,严肃军纪。明史记载“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以之甲所救难民七千发前屯为兵。”经过初步筛选之后的兵将明显比之前关外兵将好了太多,只不过这个时候还不能凸显出什么,士兵也是要经过系统的训练,经过一场又一场战斗来洗礼的。而直到袁崇焕带领宁远城兵将完成对满清狙击后才得到重视,在此之前,大明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大清骑兵对抗的勇气。

  3. 选将。在明朝,当边境上的武将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一个是武将空缺多,一个是动不动打仗容易出。这样一来,难免总有一些人在时机好的时候派遣心腹前去“镀金”。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便是魏忠贤了。这位“九千岁”在孙承宗的前任们主掌关外时便已经安插了不少人手进去混功劳了。其他时候都还好,但是到了孙承宗这里硬是不再有这样的机会。在孙承宗的“铁腕”之下,先后选拔出马世龙、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一众抗清将领。事实证明,这些人都是明朝最后的脊梁骨,能够独当一面,并且带出来一批强兵拱卫关外。

  4. 潜移默化更改过去文官武将互相掣肘的局势。孙承宗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什么意思,文官练兵,让武将带着这些兵打仗,然后又让文官在后边监督指挥。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因为武将自己不练兵,自己不能按照当前军情调整。而孙承宗看到了这个问题,“承宗患主款者挠己权,言督师、总督可勿兼设,请罢己,不可,则弗推总督。并请以辽抚移驻宁远。帝命止总督推。”减少文官和相同阶位官员的设置,增加武将,增加边兵兵饷,让这支孤悬关外的大军正逐步走向正轨。

可惜孙承宗的做法毕竟得罪了众多的人,虽然他很得皇帝的信任,但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个人说的时候没什么,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人说的时候,即便皇帝也得犹豫一下了。孙承宗最终自觉地三番五次上书辞职。

袁崇焕的兵够强大么?说实话很强,但是不足以消灭后金。

袁崇焕的崛起,在于孤军守护宁远城以及之后的宁锦大捷。孙承宗免职之后,高第接替,而后金政权打听到消息后汇聚13万大军大举攻打山海关外。而高第一纸命令放弃了关外,带领大军退回山海关。关外几百里地只剩下了宁远城和袁崇焕带领下的不足两万军队。但是袁崇焕成功带领部下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并且击退了后金军,保住了关外,但是部队死伤也很惨重,连满桂等将领也都受伤不轻。在此之后袁崇焕所部已经失去了继续追击敌人的能力,导致撤退的后金军洗劫并屠杀了觉华岛一万多名军民。所以,袁崇焕的缺点非常显著,试列举一二。

  1. 袁崇焕缺乏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整体部署。孙承宗到任,不但要整饬关外陆军,收拾兵器物资,而且还结好毛文龙,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上书明政府,编练海军,从海上用大炮等武器约束后金军的攻击。宁远大捷被灭掉的觉华岛军民其实就是其中的一支水军部队,而已,所以面对后金军的攻打,就好像赤手空拳面对持刀土匪。而袁崇焕的注意力始终还是在宁远城上,即便上面让他救援觉华岛,他也依然按兵不动。在后来的宁锦大捷中这一点表现更是突出,他带兵把守宁远城,甚至只派遣四千骑兵前去救援被围困在大凌河的找帅教,导致赵帅教阵亡。

  2. 袁崇焕所谓的对阵后金,其实只是“依托坚城,辅以西洋大炮”而已。这种打法依然是一种防守战。不论是宁远大战还是宁锦大捷,都是以已经修建好的坚城为依托。甚至到了后来后金军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也一直只是尾随在后金军屁股后面,不敢正面对决,甚至向皇帝提出“进驻北京城”的要求。这跟明朝军队变革有很大关系:明朝中后期越来越重视热武器,制造和引进各种大炮,还有多管连发的枪械。这样的一支没有完全演化到位的“准现代”化军队,依然不是骑兵部队的对手。

  3. 袁崇焕此时的军队实力依然还不咋地。宁远大战时袁崇焕只带领了一万多人的部队,到了宁锦大战时期,也不过区区六万。光是这六万人马就让明朝的税收负担大增,朝臣直嚷嚷受不了了。而想要继续增加关外士兵和城防,则举步维艰。另外,袁崇焕军队战斗力是不差,但是依然难以正面抗衡后金军队。宁远大战时,满桂率领大军出城战斗,结果死伤累累,连满桂自己都受了伤。北京城下之战,满桂阵亡,袁崇焕则早早被抓进了监狱。袁崇焕手下的祖大寿等之后更是害怕而逃跑。全靠孙承宗又一次出山收拾残局。

袁崇焕所部不可谓不强大,但是完全不具备消灭后金的实力。或者由他稳步发展一段时间,也不过是在山海关外增加几座城防而已。但是逐渐发展的后金也在消除自己的不利局面,先是消灭觉华岛海军,然后平定朝鲜,接着又联合蒙古部落,行成跨越辽左的局势。


阿庆还是阿庆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明史·袁崇焕传》: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上文是袁崇焕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平台召对时的答复,袁崇焕向初登地位、野心勃勃的朱由检许下的五年复辽的承诺。在朱由校的全力支持下,袁崇焕重整辽军,构筑了著名的关宁锦防线,但是如果想要彻底击败后金,夺回丢失的土地,单单凭借袁崇焕手中的辽军是无法做到的,原因如下:

重新打造辽军

袁崇焕对于关外的情况非常清楚,他认识到内地的兵马在关外不善战、不敢战,每次战斗打响之后稍有挫折便四处奔逃,这样的军队无法完成坚守关外的任务。

关外地区长年累月得战斗,使得关外地区出现大量的流民,他们长期生活于战火之中,性格变得更加坚韧、果敢。

袁崇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军事方针,开始对驻守关外的军队进行改革,裁撤老弱病残,在辽人中挑选精装青年予以补充,最终形成了规模达10万左右的军团。为激发他们的斗志,袁崇焕将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坚守的土地相联系,从而形成了一支强悍的新辽军。

为进一步加上军队的野战能力,袁崇焕集中自己所能调配的所有资源,组建了一直规模在万人的重装骑兵部队,这也是明末唯一一支能与后金骑兵正面较量的军队。

这十一万左右的军队就是袁崇焕全部的家底,这支重新打造的辽军军队战斗意志坚定,在关外的战场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让后金军队多次尝到苦头。

无法消灭后金

其实在萨尔浒之战后,大明与后金的攻守态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被后金所掌握。

袁崇焕在皇帝朱由检的支持下,倾全国之力打造出一支全新的辽军,但是仅仅依靠这支部队就彻底消灭后金,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是袁崇焕的军事方针

《明史·袁崇焕传》:守为正著,战为奇著。

作为明朝在关外的最高指挥官,袁崇焕虽然向崇祯皇帝许诺五年复辽,但是实际上袁崇焕这是在吹牛,是为了给年轻的皇帝提升信心。

袁崇焕在关外采取的是筑城坚守、逐步蚕食的策略,他在关外构筑起一条严密的防线,逐步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从长远角度看这个方案确实可行,但其背后需要是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

后金的领导人皇太极很快找到了破解之策,防线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太子绕道喜峰口,直接进攻明朝的都城北京,使得袁崇焕的防线不攻自破。

二是党争不断

明朝是一个文人当家做主的朝代,文官集团多次向皇权发起挑战,党政是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相互倾轧,导致朝堂内部一片混乱。对于关外的直接影响就是针对后金的方略随着最高指挥官的更换不断改变,后金借机逐步做大做强。

三是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灾荒不断,鼠疫横行,没有吃喝的底层老百姓最终选择揭竿而起,在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虽然明朝政府不断派出军队予以征剿,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按下葫芦浮起瓢”,农民军的问题怎么剿都不能彻底根除。

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少数民族的入侵,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根本就是在疲于应付,走向衰亡是时间问题。

笔者总结

不可否认,袁崇焕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大明王朝建立起一直强大的边军,但是从北京保卫战的表现来看,寄希望于这支军队彻底消灭后金是不现实得想法,后金骑兵的野战能力毋庸置疑。

对于已经起势的后金政权,大明王朝需要的时间,“攘外必先安内”,崇祯皇帝首先必须要以雷霆手段对朝堂进行清洗,消除党争之祸,从而统一国家领导层的思想。其次多措并举的解决农民起义问题,为消灭后金打造出一个稳定的后方。最后集中全国之力给予后金以毁灭性的打击。唯有如此,方能消除外患,延续大明王朝的统治。


涤尘索金


袁崇焕以进士文人身份被分到兵部,从这里就已经看到了他的能力了。一个文人出身的将领,多少都受到当时的条条框框的影响而没有大的作为。

而大明从张居正做首辅开始就已经看到了灭亡的影子了,张居正任内,不断的打击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在京城的重要官员还是地方的官员任用,全部都是要投在他门下,给他送礼,听命于他才能任用。这样就使得很多有能力的人受到了排挤,所以这些人就搞了一个东林党来和他对抗。所以明朝很多不得志的人都隐居起来去给古史作注译去了。当时东南沿海所谓的抗倭,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沿海民众受锁国政策影响做了海盗,抗倭英雄也是给张居正送礼之人。

说这些,主要是要引出,明朝在张居正时,官场已经非常黑暗,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之时,就连当时的所谓的抗倭军队内也是腐败严重,其他军队更是不堪一击的。

而提拔袁崇焕的孙承宗本来是明朝的最后一张王牌,最后被害,从而断送了最后的防线。

孙一死,袁崇焕作为自的嫡系,当然这受到重视,但一个半路入伍的,怎么打的过出生于军中的皇太极??

所以说袁崇焕根本就没有强大的部队去灭掉真正是强大的后金。袁崇焕个人无论如何强大也打不过后金强大的集体。





百粤天话史


袁崇焕这个人,既不是卖国求荣的汉奸,也未必就是能拯救明朝的民族英雄,准确来说,他是一位有争议的民族英雄。

具体说来,袁崇焕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宁远大捷,而他采用的作战方针就是坚壁清野。但,宁远大捷这场战役的胜利除了有后方毛文龙的牵制外,更重要的是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给他送来了祖大寿、满贵、赵帅教等一干猛人,还有各种火器、红衣大炮等先进武器。

而等到崇祯上位后很是赞赏袁崇焕,给了他明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官:蓟辽督师!而袁崇焕在第一次平台召对时就把牛皮吹破了:五年之内可平辽。比对历史,这事不现实的,辽东当时是什么情形?能够固守现有的地盘就烧高香了,所以当时袁崇焕的好友问过他如何平辽,袁崇焕却说:“聊慰上意”,意思是我只是安慰一下皇上他老人家……很是忽悠了崇祯一把。崇祯老板却是个很认真的人,好,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连崇祯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给了他,手下人选袁崇焕可自已任命,但有一点,说好五年平辽就是五年平辽,平不了?哼哼!

袁崇焕上任以后做了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皮岛总兵毛文龙,袁崇焕什么级别?他凭什么杀死毛文龙?崇祯得知这一消息很是震惊,但到最后竟然嘉奖了袁崇焕。而平辽一事呢,一年啥事没干不说,还让皇太极直接干到了北京城下,更奇葩的是,袁崇焕和皇太极几乎是一前一后一起来的,怎么看都像是袁崇焕把皇太极给引来的。

其实袁崇焕的本意我们知道:坚壁清野。但这里是北京!在京城下玩坚壁清野?脑袋秀逗了吧!更让人无语的是袁崇焕竟然申请入城休整!真是没救了,明朝规定在外军队无诏不得回京,袁崇焕此时在北京城下列兵已经等同谋反了,还要入城休整,崇祯当然果断拒绝了。袁崇焕做的这一切都被崇祯记下了,待打退皇太极后紧接着就干掉了袁崇焕。

至此,我们大概了解了,袁崇焕的军事水平并没有多么卓越,而他的政治水平更是一声叹息。那么,为什么袁崇焕会成为民族英雄呢?大清入关时的口号就是为崇祯报仇,因为清朝很是同情崇祯的,据说顺治后来还在崇祯坟前很是哭了一把,还认了兄弟。当然,这只是清朝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等到后来,日子稳定了,越寻思就越不对劲了,崇祯皇帝那么好那为什么要大清来统治汉人呢?但哭也哭了,兄弟也认了,再要抹黑崇祯也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袁崇焕被拉出来了,清朝到处鼓吹袁崇焕的能力,放大袁崇焕功劳,袁崇焕是如何如何的伟大,崇祯是如何如何的昏庸,若袁崇焕在明朝的前途将会如何如何的光明。到最后昏庸的崇祯残忍杀害的伟大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齐活了!

仅此而已。


斜月我就吟风


袁崇焕是东林党人!

袁崇焕这个人了,历史评价不好说,金庸的碧血剑主角袁承志就是袁崇焕的后代。

当时,明朝已经没钱了,无论如何都收不上税来。魏忠贤已经被干掉,怎么办呢?

自然是第一像商人收税啊,商人有钱嘛,但东林党,浙党,楚党等肯定不干,因为他们是代表商人利益的。

所以这时候崇祯也无奈,傻缺的开始压榨农民,农民本来在天灾人祸下已经生存很困难了,还去收农民的税,这不是蠢么。

我们的袁崇焕之前就给魏忠贤修建了生祠,而且可以说袁崇焕能站上历史舞台,也多亏了魏忠贤。

好巧不巧,本来碰上小冰河时期,天灾人祸,崇祯又愚蠢的去加重农民的负担,这时候李自成带头起义了。

然后,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了,努尔哈赤带着族人也开始在东北外地去搞事情了。

怎么办了?

袁崇焕很自信的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五年平辽”,当时没人信的,崇祯这蠢货还真信了!

后面当时的兵部尚书许誉滕事后问袁崇焕,五年真能平辽吗?袁崇焕说:“聊蔚上耳”意思就是说安慰皇帝的。

然后了,袁崇焕身居要职,前往山海关以外去干努尔哈赤,拿着本来就没钱的国库使劲大把花钱。

打造了著名的关宁铁骑,也搞出了著名的宁远大捷等等。

关宁铁骑看起来很牛逼,实际上了没卵用,消耗着大量的钱财,铁骑本来是出城野战的。

但清朝的军队战斗力太强了,我们的关宁铁骑一碰到清兵就龟缩不出,这尼玛也是搞笑了。

所谓的宁远大捷等等,就是伤亡惨重,勉强打死了几百个清兵,居然都能大吹特吹。

这时候袁崇焕更傻了,居然干掉了毛文龙,毛文龙这个人品德怎么样不说,但绝对是个能打硬仗的人。

他所统辖的东江镇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插在清朝的大后方,并且也是明朝唯一能跟清兵打硬仗的军队。

毛文龙

当时毛文龙也是一品大员,并且实权很重,袁崇焕在职位上跟他是评级,袁崇焕仗着崇祯的宠信,居然先斩后奏,直接斩了毛文龙!

这结果就是导致毛文龙手下心寒,叛变的叛变,然后最高兴的当属努尔哈赤,因为袁崇焕替他们除掉了最大的后顾之忧。

这时候啊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灭掉了朝鲜,开始直接杀到北京城来。

袁崇焕了,督三镇,一路打造的防守体系居然卧槽,形同虚设。

皇太极硬是绕道从内蒙通过张家口直接杀到北京,而袁崇焕居然毫不知情。

这时候骂声一片,袁崇焕带着关宁铁骑赶紧来回救,广渠门大战就是这么来的。

好死不死,袁崇焕一路被皇太极签着鼻子跑,无能!

袁崇焕

袁崇焕说是汉奸,这个有点过了,忠心绝对是忠心的,但他就是典型的东林党文人,文人在乱世很少有能经国救世的!

但袁崇焕绝对是一个误国庸臣!

从他一开始吹牛逼说五年平辽,结果把辽兵平到了北京城下!

从他拿着本就虚空的国库的钞票大肆练兵打造体系,却换不来成绩的时候还不自知。

从他一时之怒,居然帮助满清消灭了毛文龙,足以证明其军事眼光差到极致。

从能让皇太极绕过他的防线,绕道内蒙通过张家空直逼北京,居然不知道,这是严重的无能失职!

从他虚报战绩,还一炮打中了努尔哈赤,结果三个月后努尔哈赤又活蹦乱跳的出现了,这看出文人就是文人。

所以袁崇焕该不该杀,该杀,而且早就该杀了!

所以袁崇焕被千刀万剐,老百姓饮其血,食其肉,确实也能说明很多问题。

何况袁崇焕的亲弟弟也是著名顶顶的大商人,就是不交税的那种商人。

但其实最该死的就是崇祯,崇祯是个大蠢比,干掉魏忠贤,却又无法收拾东林党人,最后演戏演的好。

当国破家亡的时候,吊死在煤山就是无能,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太监陪伴!

当年杀熊延弼还传首九边,宠信洪承畴这种大汉奸,足可见朱由检的愚蠢和无能!

崇祯如果当时不自杀,跑路去南京,其实还有一战之力,后面的那名小朝廷正是缺乏主心骨,同室操戈,争权夺利才被彻底歼灭!

而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没干死几个人清兵(有心的可以百度学习下),最后灭南明小朝廷自己人的时候,确实勇猛难当啊!

时也,命也,腐儒文人误国不浅,平时里这些读书人身居要职,打打嘴炮,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国政,但危难时期,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清兵入关,这些平日里自称爱国文人,一个个跑的比谁都快,投降的非常多,反倒是太监体现了血性!



只如初見25508256


袁崇焕军队强大?他能统御的人马最多也就四五万吧。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都有十万兵力,尚且被五六万后金军队击败。袁崇焕这点兵力远不如那时候,后金军队反而增长到十万以上。



明军想要在军事上压倒后金,只能从自身的改变开始。提高军队素质,改变基本战术,这是关宁军正在做的。

袁崇焕也就开了个头,给关宁军打了个底子而已。由于袁崇焕之死,再加上崇祯动不动朝令夕改,明军的改革到死也没完成。


陶式防务评论


不可否认袁崇焕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但绝非一个优秀岀色的将领和战略家,一个小小的四品文员,仅心狠毒辣的杀了大将毛文龙,形同于自毁前程损了龙脉。从此以后大金无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勇往支前。袁祟焕话说的太满,岂会成势,随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身为攻不破的坚城肉磊,必仅有内忧外患。其一粮草不济,住住半年以上不发饷银,军无士气,将无战心。加之高第与其不和,朝庭内部东林党和宦官们争斗不休。崇祯无用人之贤,用人多凝加之国力不济,人心惶恐不安。岂可能以偏师而一扫关东的。言满则盈,水足则溢。他是内忧外患的牺牲品。天丧英才。如果有多几个向卢向升,曹文召,孙承宗那样的智勇双全,谋略过人之将,吴三桂祖大寿,满桂那样的将领。如果耿精忠,尚可喜不投降后金,大明王朝的辽东战事不足为虑。但前堤是君明帅正,钱粮充足。否则正如当年,天神也无力回天。











94310417小云


首先说一下袁崇焕的辽东铁骑总体而言防御有余而进攻不足!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北京保卫战战功卓越那么我们分析一下这几场战的特点

首先说一下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免职,亲率大军围攻宁远,袁崇焕坚壁清野,力战不降金军连续攻击两天未能攻下宁远城下令退兵史称“宁远大捷”。

其次;天启六年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其保卫久攻不下,又攻宁远,袁崇焕和刘应坤,毕自肃亲率士兵登城防守,在壕沟内排兵,城墙上用炮远距离轰击,城外大将满桂,祖大寿等于城外与金军搏杀,同样久未攻克,伤亡惨重,六月被迫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最后;崇祯二年十一月,金军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过蓟辽防线突入长城直扑北京,袁崇焕问询未经调令直接入关回防北京,与后金决战与北京城下,金军大败明军伤亡同样很大,最终金军败退!

总上所述,可以看出袁崇焕的辽东铁骑战胜后金基本属于防守为主,野战胜绩很少,主动攻击后金城池土地基本没有或者基本停留在直面上,成功与否是在不好说!

结语

袁崇焕的辽东铁骑虽强大但还不足以到主动攻击后金的实力或者说条件,所以说不是不想是实力还不允许


外太空的首富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战场的胜负,体现出来的是政治水平的优劣。虽然努尔哈赤的政治能力也不怎么样,可是末期的明朝更烂。

后金不管是从发迹过程、经济形态、军事制度、政府组织等各个方面都与西夏国有很相近的地方,而明朝保有的传统汉地则与宋朝基本上类似。努尔哈赤充其量是李元昊的水平,而崇祯却连宋徽宗的水平都达不到(起码宋徽宗能搞到钱,更不用说宋神宗了。

(后金的发迹历程与西夏相似)


北宋起初在面对西夏的挑衅时,也是失败居多。后来宋朝利用经济制裁的手段逼迫西夏求和,同时在军事上利用堡垒战略逐步蚕食西夏的土地,最终将其打得奄奄一息。在宋神宗时期,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夏攻势,一度逼迫西夏几乎亡国。如果不是金国突然崛起,北宋的国运戛然而止,西夏就可能被宋朝灭亡。

可是同样的情形,在明朝面对后金的时候就出现了逆转。

明朝的文臣武将,在面对后金的步步紧逼时,他们肯定也从史书上得到了启发。在萨尔浒之战之后,以孙承宗为首的主战派开始在辽西走廊到辽东的土地上大规模的修筑堡垒。

(明朝三面包围后金)

这种方式本来也是很有效果的,因为经过北宋一朝的验证,西夏几乎被打死。努尔哈赤非常恐惧明朝的这种做法,往往在明朝开始动工修建城堡的时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赶来破坏。

敌人所害怕的,正是我们要做的。

于是,明朝开始了修筑堡垒的战术,逐渐压迫蚕食后金的生存空间的不归路。

既然这个堡垒政策看起来是很有效果的,为什么要将它称作是不归路呢?

因为明朝与宋朝相比,他的经济财政与宋朝相比,差了一个唐朝的距离。宋朝是重商主义,经济非常活跃,尤其经过王安石改革之后,北宋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每年都达到一亿缗。明朝时又回归到了小农经济,虽然屡次改革,可是明朝的税制、钱制都有问题,财政收入一直上不来,末年的税收多数是一年只有900万两。虽然宋朝由于货币超发,银贵钱贱,一亿缗大概相当于5000万两,这也要比明朝的900万两银子的岁入高出五倍以上。

北宋的财政收入,有70%是工商税,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所以北宋玩得起这种修筑堡垒拼经济的战术,而明朝就拖不起。明朝朝廷为了支付辽东战局的军费,在全国加派的三饷,每年征收700万两,几乎是一年财政的80%。明朝皇帝也带头开源节流,皇后都要自己纺织,皇帝拿自家的钱充实军费,可是这样也是杯水车薪。尤其让明朝雪上加霜的是裁撤了驿站,逼的李自成造反。

(明军后期欠饷严重)

所以明朝的堡垒战术是断断续续。

在后金均拥有红衣大炮之前,他们对于攻克城池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办法的。他们能够攻克辽东的城池,最重要的办法是依靠内应。

当时明朝内部出现了很多叛徒,他们大多数是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人,如范文程等,但是他们的经世致用的能力很强。这和西夏建国中用宋朝的落榜生是一样的道理,当时宋朝皇帝听说西夏是因为重用了宋朝的科考落榜生才顺利建国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是因为我朝工作不到位,人才外流。因此宋朝就大力放开科举之路,争取野无遗贤。

明朝就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们搞八股,把那些官样文章做得漂亮的人升官加爵,朝堂形成了东林党、清流派,可是他们可以对执政治国却没有什么洞见,有的只是地域偏见和自私自利。

宋太祖认为南方人由于地域偏见太重,不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所以不愿意让他们做宰相。这与南方的经济开发程度有关,由于南方雨热同期,物产富饶,经济发达,宗族势力强大,所以南方的地域偏见比较强烈。明朝在崇祯元年之后大量启用江南人居多的东林党,江南士绅由此连工商税都难能交了。

朝廷只能够把增加的军费都分摊在已经没有余粮的农民身上,因此激发了大规模的民变,朝政继续往更坏的境地演进。

(文官压制武官的明代)

所以,袁崇焕为什么搞不定后金呢?

五年平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军事、政治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北宋搞残西夏用了80多年,后金已经成了气候,连蒙古人都拿他们没办法,而明朝也一样搞不定蒙古,因此明朝应当把后金当作与蒙古一样的敌人。明朝太这么急功近利了,关宁军再能打,那也是银子喂出来的,朝廷内外交困,喂不出来太多。随着战争的损耗,关宁军越来越难以补充。袁崇焕为啥要杀掉毛文龙?因为他想省钱,他觉得毛文龙待在那里浪费钱,想让他们挪个地方被拒绝,袁崇焕就把他杀了,省出来的钱用来练关宁军、练炮兵、修城堡。

关宁军跟后金军接了几仗。在宁远城打了一场小仗,算是关宁军初次亮相,给后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后金军绕道蒙古打河北,赵率教的4000骑兵急于赶路回援,被后金埋伏包了饺子。袁崇焕带着9000骑兵到达北京城下,与后金打的旗鼓相当,战成平手。

(后金的八旗勋贵)

再后来,袁崇焕就被杀了,随后就是东江兵变,乱兵首领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带着袁崇焕练的炮兵投降后金,辽东局势更加糜烂不可收拾。

后来的日子里,后金搞定了朝鲜、蒙古,完成了对明作战的强盗联盟,明朝在此期间一直被民乱扰的疲惫不堪。后金为了防止明朝经济恢复过来又搞堡垒政策,还一连五次绕道打进关内,大肆破坏华北经济。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明朝手中了,至于关宁军在这段期间也没有特别亮眼的军事行动,除了被民军消灭的曹文诏的3000精锐骑兵,其他关宁军一直在处于半荒废状态下的辽东堡垒战术下,与后金对峙。

当时明朝没有利用好自己的经济优势,虽然明朝自己千疮百孔,可是后金(满清)的经济更是糟糕。当时小冰河期,明朝日子难过,后金更是陷入了大饥荒。如果明朝能够做好自己,不让后金打秋风,后金(满清)自己都能玩脱。这就是北宋对西夏的经济制裁战术。

明朝可以把防线撤回山海,不再浪战耗费国力,凭关固守,将省下来的军费赈济灾民,减弱民乱的实力。同时,开设各地厘金、海关税入,增加工商税收入,改善财政状况。在关内组建新军,以民军为练兵场,针对后金军的特点重新打造一支“戚家军”。

(袁崇焕无力回天)

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制敌。

明朝什么也不想放弃,既要辽西、又要辽东、还要内境安稳如常。在那个互相比烂的时节,在战略上过于贪心了。大病之后的明朝(魏忠贤乱政),需要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期,克制自己的欲望,急切不得。五年复辽明明就是一剂猛药,把后金搞了个方寸大乱,也让自己陷入到了崩溃的边缘,一点火星都能酿成大火燎原。

明朝之败,表面在军事,内里是经济,根子是政治。可能,“君王死社稷,天子守护门”的刚烈口号害了明朝,不能对外妥协,做不到韬光养晦。一个在各个层面都面临沉疴的明朝,单凭一支万余人的精锐武装是无法起死回生的。


而知而行的历史


刻薄寡恩,刚復自用的崇贞皇帝,自诩英明果断,实则荒黯昏庸。其性多疑,生杀擅专。能臣良将不受信用,往往死于非命。袁崇焕是最后的一道屏障。而崇祯竞自毁长城。故其在煤山上吊时,已是众叛亲离。,惟有一个太监跟随。在这样的皇帝手下,你袁崇焕纵有通天的本领,他能让你发挥?这昏君在史书上还称其英果勤敏,谥莊烈。其实,这货大权独揽,小权不放。野心大而才能疏。终至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