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工業富聯:批著互聯網外衣的代工廠

工業富聯:批著互聯網外衣的代工廠

富士康終於在A股上市了,其股票簡稱“工業富聯”,全稱“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一家制造業企業,將自己命名為“互聯網”企業,並將其寫入公司名稱。

工業富聯的母公司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其代工產品包括iPhone手機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的產品,但是也因為其所從事的行業附加值低,偏向勞動密集型而經常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資本市場不相信規模,而相信故事,所以工業富聯上市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家制造業公司呈現給資本市場,而需要將自己包裝成代表未來的新興企業,所以工業富聯把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描述成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化公司,對標的是GE的Predix。

工業富聯表示其將通過其工業互聯網平臺向中小企業輸出無人工廠、智能化生產等能力,提供工業級的系統解決方案。看似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但是實現起來可能並沒有那麼容易。

一、從業務構成看,工業富聯仍然是一家以代工為主的企業。

首先我們來看工業富聯的業務結構,從招股書上來看包括這三大板塊: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

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傳感器、網關以及雲計算,這個基本上是行業共識,所以工業富聯也在招股書裡面強調了這個點,表示自己是一家生產網絡設備和雲計算解決方案的企業。

但對於工業富聯來說這裡面其實是有一些概念偷換的小心思,工業富聯所生產的網絡設備和雲計算設備,大多數並不是自有品牌的產品,而是為客戶代工的產品。這些產品從設計到專利,都不屬於工業富聯。

從招股書中可以開單到,其網絡設備的主要客戶是包括Cisco、ARRIS、華為、Nokia、蘋果等。而云計算產品的主要客戶包括:Amazon、Dell、HPE等。這些都是行業領先的網絡和雲計算解決方案商,工業富聯在這個產業鏈上除了代工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其他話語權。

而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是工業富聯最近一些年大力投入的板塊,但這個板塊還非常稚嫩,其對營收貢獻的水平低於0.5%,屬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項目。

工業富聯:批著互聯網外衣的代工廠

從招股書的財報比例來看,工業富聯的代工業務佔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收入分別是92.07%、92.17%、94.85%,其代工業務佔比持續擴大,但被視為未來的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以及可能包括工業互聯網的“其他”業務,其佔比不增反減。

二、從業務模式看,工業富聯轉型也是佈滿荊棘。

如上所說工業富聯的的核心業務即是代工製造,而代工製造最核心的點,就是不和客戶爭利,不碰客戶的技術,不和客戶搶市場。

因為代工廠是可以接觸到各個客戶企業設備生產、設計的核心機密的,所以代工廠在生產製造時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就變得非常重要,沒有企業希望自己的知識產權因為生產製造環節外包而被洩露。

工業富聯在這工方面可以算是代工廠的佼佼者,多年作為蘋果手機的生產商,其對蘋果手機的保密工作一直做的非常到位,所以其作為蘋果核心代工企業的地位一直非常穩固。而作為蘋果CPU代工的三星,因為和蘋果在消費市場上直接競爭,其訂單被轉給了專門從事芯片代工的臺積電。

當工業富聯要向其所說的服務平臺轉變時,拋開其實現的可能性,光從業務利益衝突來說,也是不小挑戰。如果工業富聯的互聯網業務要做大做強,其必然要進入到網絡設備、雲計算平臺設備的銷售環節。

但是當工業富聯要要直接面向終端銷售其網絡、雲計算產品時,他就和他目前的客戶產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其客戶即要防著工業富聯偷技術,又要防著工業富聯搶市場,那麼能否繼續穩定其代工訂單也將成為一大問題。當然這都是在其工業互聯網業務可以做大做強的前提下。

三、工業互聯網的普適性存疑。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非常大,一切製造業的互聯網化、IT化改造都可以包括到工業互聯網的範疇以內,所以其市場想象力空間非常大。但其實不同行業之前的區別非常大,能否通過一個統一的平臺完成不同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化改造目前還是未知數。

以工業富聯對標的GE(通用電氣)的Predix為例,其初始的目標也是打造成一個通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但是在2017年8月Jeffrey Immelt卸任CEO及John Flannery就職新任CEO以後,其戰略方向也發生了變更。

通用電氣表示:“公司將強調對能源、航空和油氣業務領域客戶的銷售,而對其他領域新客戶則會投入較少精力”。

因為能源、航空和油氣業務是通用電器的強項業務,其在該領域的佔有率和影響力可以幫助其更容易的將Predix打包賣給相關企業。但是在這些行業以外,Predix的競爭力是存疑的。

回到工業富聯這邊,其核心的製造經驗是在其設備代工行業,其BEACON平臺也是脫胎於內部的系統,那他的最適合的應用環境也是從事類似代工業務的企業。

因為代工企業的資金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特點,導致電子代工企業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和工業富聯擁有類似業務的公司,出於競爭的考慮,是不會採用工業富聯的系統的。

這樣,工業富聯的工業互聯網業務拓展空間只剩下業務規模比較小的小型製造企業以及沒有競爭關係但是業務可能不匹配的企業,這對工業富聯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四、企業的基因改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所有的企業都表示要擁抱創新和變革,但是這個口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工業富聯之前,富士康也曾多次嘗試進行業務轉型和探索,但大多數業務都以失敗而告終。

在電商領域,富士康曾經推出了兩個品牌,分別是“飛虎樂購”和“富連網”,不過這兩個電商網站基本上毫無存在感,市場佔有率可以忽略不計。

在消費領域,富士康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從最開始的富士康DIY主板,到後來的睿俠電視、富可視電視等,但也算不上成功。

在渠道上,富士康曾經和世界著名的賣場麥德龍集團合作推出電子賣場“萬得城”,但在試運營兩年後,萬得城於2013年3月11日關閉其在上海的7家門店,正式退出中國。

可以說在新業務轉型和探索上,工業富聯的母公司富士康是敗績累累,好在其核心代工業務一直平穩發展,也給其提供了充足的試錯空間,但能否突破確實還需要時間檢驗。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 : 商業技術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