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一開始不參戰?

會長大000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後,美日互相宣戰,而後德國出於德日條約義務對美國宣戰,於是美國才正式加入二戰,而此時距離二戰的爆發已經過去了2年多。

為何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如此之晚?

首先是美國國內的嚴重反戰情緒。

當時美國國內反對美國加入戰爭的情緒主要是有兩種,

一是美國國內存在一股支持德國納粹實力的風潮,納粹在德國崛起後,迅速帶領德國成為世界強國,而為此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論體系,於是世界範圍有了很大一批支持者,在美國國內也有一批人成為納粹的忠實粉絲,他們在美國所謂言論自由的背景之下,遊行示威宣傳納粹,形成贊同納粹的力量。

二戰前美國的納粹勢力遊行

二是美國國內反對美國捲入戰爭的主流民意,一直以來,美國以“門羅主義”的主流外交政策,是主張在美洲發展,不插手不介入歐洲的事務,但是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經濟規模成為世界第一,於是美國曾經迫切想到通過介入國際戰爭,來實現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主導地位,於是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提出了建設“國聯”的目標,最終美國付出沉重代價協助協約國取得一戰後,卻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遭到了英法等老牌歐洲國家的排擠,最終不僅沒有實現成為世界老大的圖謀,最終連美國所倡議的“國聯”都沒有加入,出師不利的美國人,決定繼續會北美洲關門過日子,“悶聲發大財,不管天下事”。對於參加國際戰爭,堅決的反對,因此美國的主流民意是堅決反對參戰的。

倡導”國聯“的美國總統威爾遜

其次是美國的先天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美國具備世界各大強國都不具備的先天優勢的地緣政治環境,美國在北美洲,北面的加拿大和南面的墨西哥都實力上遠遜於美國,不可能入侵美國。

而二戰的交戰國之所以加入二戰無非是由兩種方式:一是主動入侵別國,比如德國、日本、意大利、蘇聯等,他們要侵略別國獲取利益,主動加入戰爭;二是被入侵國家,他們為了抵禦侵略,如中國、法國、英國、蘇聯等,他們是被動加入戰爭。

美國本土位於西半球,遠離各大戰爭策源地,而且由於美國超然的政治經濟地位,加之國內嚴重的反戰情緒,但凡是美國不主動加入戰爭,那麼本土遭受別國侵略性難度大,時間也不是其他國家的那般隨意,所以直到日本的聯合艦隊跨越了6000多公里攻擊了美國的珍珠港之後,美國上下群情激憤之下,才加入二戰。

美國先天地緣政治優勢,敵國很難入侵美國本土

美國政府的政策決定的。

一戰爆發後,美國沒有直接加入一戰,而是在持續的進行觀望,並向交戰國雙方出售大量軍需品,大發戰爭財,作為第一的工業強國生產的大量商品,向交戰雙方進行大量的傾銷,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隨著一戰的加劇,德國發動無限制的潛艇戰,損害向歐洲出口貨物的美國的巨大利益,於是美國選擇加入一戰的協約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爆發後,美國開始是倡導所謂的和平,推行綏靖政策,但是仍然向交戰國尤其是軸心國出口大量商品,獲得經濟利益,比如日本全面侵華後,美國仍舊向日本出口日本所繼續的生鐵牟利,但是隨著德日軸心國勢力的急速膨脹,美國也感覺到了壓力和危險,1940年英德爆發不列顛空戰後,為了限制德國實力快速膨脹,美國就派出志願人員到英國協助英國參戰,1941年為了應對德國對英國的潛艇封鎖,美國和英國就在大西洋上會面,簽署《大西洋憲章》,並一次性支援給英國50艘驅逐艦,用於英國反潛作戰,在亞洲由於日本的擴張加劇,美國開始支援中國的抗戰,並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尤其限制日本的橡膠、石油等亟需的戰爭資源,最終日本決定採取冒險手段,遠洋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達到其佔領東南亞石油和橡膠基地的目的,也促成了美國加入二戰。

羅斯福與丘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

美國國內有強烈的反戰情緒,所謂反戰是美國參戰前的輿論主流,美國遠離其他強國,軸心國開始也是迴避與美國這個世界強國交戰,但是美國一直在做著加入戰爭的準備,在撈取了最大的利益後,美國缺少的只是一個戰爭的藉口,結果日本送來了偷襲珍珠港的導火索,於是引爆了美國參加二戰的情緒,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加二戰史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參眾兩院的投票中全票通過的議案,此後美國正式加入二戰。


我是本文的作者大東北的小豆包,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關注和評論。


大東北的小豆包


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即除自衛戰爭外,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衝突,這種政策是由華盛頓在其總統任滿後,發表的《告別詞》中提出來的:“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推行一種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利,也不敢輕易向美國挑釁。”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孤立主義”深入人心,美國領導人也忠實地執行了這一政策。


1823年,美國門羅總統更一步表明了觀點,即歐州列強不得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主權相關的事務,而美國對歐洲各國之間的衝突,或各國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

這就是說,只要戰爭不延伸到美洲,各個國家打來打去,美國不管,只有把戰爭波及到了美洲,美國才會參與戰爭。

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同德、奧、意的同盟國打的熱火朝天,但美國始終沒有參戰,一直以調停人的身份調解於各國之間,直到1917年1月7月,德國通過海底通信光纜,發密報給墨西哥,支持墨西哥與美國開戰,收回19世紀中期失去的土地,結果這份密報被英國情報部門截獲,當呈送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威爾遜將它公之於眾後,才引起美國公眾的一片譁然,這時的“孤立主義”思潮才有所退卻,當德國擊沉美國船隻,致使大批美國人民死亡後,美國才在1917年4月6日參戰。


一戰結束後,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狀態,再說1929年經濟危機蔓延,國內大蕭條,美國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上,而國內民眾對大量年輕人死於戰場還記憶猶新,大部分美國人不願參加和自己無關的戰爭,但對戰爭中的受害國還是願意幫助的。

假如日本不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什麼時候加入二戰還真很難說,起碼要退後很長時間,因為美國是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儘管羅斯福總統己看到了戰爭的危害,但沒有權力發動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日本的愚蠢作法,導致了美國參戰。



現今的美國,早己擯棄了“孤立主義”政策,積極參與外部事務,其結果就是霸權主義盛行。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在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應對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之前,這場大戰自1939年以來一直在歐洲肆虐。當英國和俄羅斯與德國帝國鬥爭時,美國官方保持中立,拒絕參戰。

是什麼阻止了美國政府更快地向歐洲派遣軍隊?在日本對瓦胡島發動攻擊之前,美國到底在做什麼?讓我們來探討1939年至1941年12月8日日本宣戰期間的美國心態和歷史。

現代美國的鮮明對比

現代美國領導人和許多美國人似乎都渴望干預最終可能與國家無關的衝突。75年前,恰恰相反。

隨著歐洲陷入戰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支持美國開戰的想法,給予英國所需的支持,但羅斯福面臨著自己的掙扎。美國不想介入。

在歐洲爆發戰爭後,羅斯福緊急召開緊急內閣會議,會議同意除非受到直接威脅或攻擊,否則美國將繼續受到外界的影響。

即使政府支持這場戰爭,美國仍然在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盪。公眾還沒準備好參加另一場戰爭,選擇中立。戰爭爆發後,1939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94%的人反對參戰。

毫無生氣的軍隊

即使美國想要參加戰爭,它的軍事力量根本就沒有準備好。面對數百萬德國人,美國軍隊在沒有徵兵的情況下只有大約10萬人。進入歐洲危機可能意味著完全摧毀美國的力量。

除了缺乏武力之外,美國軍隊普遍落後於武器裝備,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目前的部隊尚未準備好與受過良好訓練的德國人進行戰爭。

美國經濟

歐洲的戰爭似乎沒有對美國經濟造成任何威脅,加入它只會威脅到它的穩定。雖然沒有積極參與,但美國實際上受益於衝突,為盟軍制造軍事裝備和車輛。如果不將這筆資金重新投入軍隊,它就有助於支持該國的經濟。

然後一切都改變了

隨著1941年對美國領土的一次大規模襲擊,整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愛國主義接踵而來,94%反對干預的人毫無停頓地消失了。國會推翻了他們的中立投票,選擇反擊那些潛在的侵略者。

1941年12月8日,當珍珠港的殘骸還在冒煙的時候,與日本開戰的決定被做出了,所有的猶豫和對中立的渴望只不過是一種記憶。


走進伊拉克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時大蕭條的餘波仍未散去。

2,美國在當時確實算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富足國家,沒多少心思去攙和這些事情。

3,一戰中美國過早參戰,結果沒有撈到什麼好處。

1929-1933年發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被稱為“大蕭條”,其範圍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直接結果就是美軍擴軍計劃受阻,如果日本不挑起戰爭,那麼美國要到1947年才能完成塔斯克方案。(塔斯克方案是二戰日本情報部門對美國海軍造艦計劃的代稱,美國一旦完成塔斯克方案,艦隊規模將擴充50%)

實際上就算德日不挑起二戰,美國國內以羅斯福為代表的激進派也將著手通過軍事,外交等手段壓縮日本勢力範圍。

當時的美國國內對未來外交政策實際上是搖擺不定的,最終美國加入戰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羅斯福總統一步步推進。為什麼這麼說?

1940年1月21日,日本海軍軍令部英美情報科就將一份情報遞交給了大本營參謀部。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美國不會在短時間內對日禁運,這是後來日本敢派兵下南洋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昭和初年,日本就已經將美國作為第一假想敵,他們清楚的明白:

如果日本不能在戰略態勢上取得與美國對等的地位,那麼他們所獲得的一切權力,都會被英美給扯出來,就像一戰後的“三國還遼”一樣。

所以當時的日本基本國策就是:獲得日本生存所需的戰略空間,即大東亞共榮圈,以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

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出乎日本人的意料:在羅斯福總統的干預下,美國直接對日禁運。

此時的日本面臨2個選擇:1,開戰。2,忍氣吞聲。用不了10年他們所獲得的諸如朝鮮,滿洲等殖民地都將被奪走。

於是後來的事情我們都清楚了,美國在適合的時機加入了二戰,然後獲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這也就是為什麼羅斯福總統在美國人心中地位這麼高的原因。


貞觀防務


美國一開始不參戰並不是為了多賺幾個戰爭錢,而是因為美國人不想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也是到了最後關頭才加入協約國一方對抗德國,與二戰不同的是,一戰只是利益之戰,由於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並不涉及太多道義方面的問題。

一戰之前,美國確實向交戰雙方賣武器裝備,大發戰爭財,但是確定參戰之後,美國在一戰期間共付出了5萬多人陣亡的巨大代價。

5萬?連歐洲各國的零頭都不到,但是美國人心疼的不行,在美國人眼裡,一戰全是歐洲人自己搞出來的亂子,最後卻要美國人流血犧牲,憑什麼?

一戰之後,美國陷入孤立主義,二戰初期,美國人仍然覺得歐洲人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解決,不要總想著麻煩美國。

納粹德國在歐洲摧枯拉朽,形勢越來越嚴峻,美國的有識之士深徹意識到,如果德國佔領整個歐洲,那麼美國遲早會被捲入戰爭,而且越拖後果越嚴重。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爭,美國必須加入其中。

美國總統羅斯福反覆發表演講,向國會和百姓建議,立刻參戰,但是要流血犧牲,美國人遲遲不答應,只能勉強通過《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援助。

直到珍珠港事件,日軍的偷襲使得美國人忍無可忍,一致要求加入同盟國,對軸心國開戰。甚至有的人想要參軍被拒絕之後自殺而死,美國人決定放手一搏。



美國人不參戰並非為了賺錢,而是不想參戰,二戰期間,美國援助各國,雖然有許多貸款,但是大多數是無償援助,所以美國的動機並不是為了多賺幾個錢。


視野新觀


眾所周知,美國是靠第一次世界大戰發家的,繼而又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戰成霸的,而無論是發家還是成霸,其成功秘訣都是一個——先是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並從中漁利,當戰爭雙方打得精疲力竭之後,美國再出手收拾殘局,將潛在的敵手打殘,將另一方收做小弟。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所奉行的中立策略,實際上是由主客觀條件共同促成的結果。

1914年7月,以英法俄組成協約國與由德奧組成的同盟國,發起用武力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導致了許多國家參戰。

在戰爭頭幾年,美國保持中立。當然,這個所謂中立並非像威爾遜所說的什麼愛好和平,而是出於幾方面原因。首先,美國在軍事上的能力還不很強,遠遠落後其他老牌帝國。如,當時美國陸軍還不到25萬人,而英德卻己建立了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其次,美國對交戰的兩大集團都有深刻的矛盾。再次,當時美國國內反戰情緒而高。

由此可見,由於美國軍力相對落後,兩個交戰集團都是美國的敵手,且美國本土遠離戰場,十分安全,所以坐山觀虎鬥,讓兩個敵人相互殘殺,自己向作戰雙方出售軍火,獲取暴利,發家致富,豈不一石二鳥,何樂不為?

1914年,美國軍火出口達4千萬美元,1915年軍火出口增至3億3千萬美元,而1916年軍火出口價值己達12億9千萬美元。這些軍火都是兩邊賣的,既賣給協約國,也賣給同盟國。

戰爭中,美國並不想哪一方很快獲勝,而是希望歐洲戰爭持續打下去,以便從中大發戰爭橫財。

1916年末,兩個帝國集團人力物力大量消耗,疲憊不堪。1917年春,協約國作戰失利,俄國沙皇被推翻,同盟國優勢突顯。。。美國開始出手了,1917年4月6曰,美國對德國宣戰。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在發戰爭財的同時,還加緊軍事建設,建造了大量的艦船,增加了常備軍人數量及括充國民軍。

一戰,使德英法等參戰國的經濟軍事力量大為削弱,只有美國一國在戰爭中完全獲利的,從負債累累一躍成為各國的債主。

二,如果說美國在一戰中順勢而為,化被動為主動,利用中立來漁翁得利的話,那二戰期間,美國就是發起二戰的幫兇,主動挑起二虎相鬥而坐收漁利。

1936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就對德意日提供了經濟,技術援助和軍火武器,對他們進行侵略起了促進作用。

比如,自1937年到1940年,美國輸入曰本的物質總額共9億8千6百多萬美元,其中軍用物質總值佔7億3百多萬美元。即使在曰本侵華期間,美貿易也十分興旺,美國輸出到曰本的大量飛機,原料,石油,廢鐵等物質,佔日本總輸入的40%。

一些人在網上不停的說,是美國在抗戰中救了中國,不是胡扯嗎?

二戰期間,蘇聯多次讓美國開辭第二戰場,共同夾擊德國,但美國卻一直推拖,目的就是讓蘇德戰場持續打下去,讓兩國相互殘殺,以便讓美國曰後漁翁得利。

關於美國的中立背後的謀略,杜魯門講得十分透徹。就在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二天,當時做參議員後做總統的杜魯門就公開表示:如果德國戰勝,我們幫蘇聯;如果蘇聯戰勝,我們應幫德國,就那樣讓他們去互相廝殺,殺得越厲害越好。

二戰,不僅讓德意日灰飛煙滅,也讓英法兩個老牌帝國風光不在,經濟和軍事不得不依賴美國,在政治上成為美國小弟。

而美國卻大發橫財,從1939年至1944年,美國工業生產提高三倍,爬上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一戰二戰中所謂‘’中立‘’謀略,至今並沒有壽終正寢,在今天仍然變著法的上演中。比如,利用歐洲的北約國家在歐洲與俄羅斯硬懟;挑動烏克蘭與俄羅斯硬磕;挑動菲律賓,越南在南海與中國對抗;操縱日本和韓國和日本與朝鮮對陣,也包括在敘利亞打代理人戰爭等等,都是美國想借刀殺人,然後坐收漁利之舉。再比如,美國之所以對土耳其的咄咄逼人而一再妥協,就是想自己閃出去,讓土耳其最後與俄羅斯,敘利亞打去。而美國要在敘北部組織安全部隊,以及支持沙特建立盟軍,也都是想讓自己閃出去做看客,讓自己的馬仔和小弟去替自己打仗,去削弱俄羅斯實力,差不多的時候,美國再出手摘桃。這也是美國為什麼在烏克蘭和敘利亞一直不與俄羅斯正面衝突的主要原因。


遠山344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英國和法國正面臨著德國兵鋒直指,所向披靡的尷尬,此時此刻,國家發佈了戰爭動員令,要求所有的青年男子參軍,這個時候英國跟法國開始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時英國和法國尚版外的士兵戰死沙場,所有人為了國家,這個榮耀不斷的衝鋒不斷地揮灑著自己的心血,沒有人提出任何疑問,但是當真一次。人民將自己的孩子送箱戰場的時候,所有人都提醒自己的孩子,別衝得那麼用功,別死,好好的回家。

當戰爭的狂熱散去之後,留下的是滿目瘡夷所有人都看到戰爭給自己家庭帶來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兩個國家,他們的由於軍隊的大量傷亡,導致整個國家的人民一直處於一種哀痛之中,20年的時光,主要是參加戰爭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在戰場之上,這是對於家庭的一種痛。

美國人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是最後才參加戰爭的,但是也仍然留下的十幾萬人的傷亡數據,這個數據也是讓整個社會感到心疼的十幾萬個孩子就這麼平白無故的在戰場上面消失的自己的生命,換句說法,哪個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死在戰場上。

此時此刻,相比較與民間的壓力,更大的壓力來自於政府,政府方面剛剛經歷過美國金融大危機,國家的財力略有恢復,但是尚未恢復到巔峰水平,如果恢復到巔峰水平,美國人或許可以考慮提前參戰,但是此時此刻金融大危機對於整個美國經濟的重創導致美國軍隊內部的軍費一直在裁減,因此,對於美國人而言,此時此刻參戰並不明智。

而且,對於美國人而言,美國總統一般都是連任兩屆,這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替所有美國總統打下的規矩。此時此刻,羅斯福已經做美國總統,做了整整八年,雖然他對於美國整個政府的貢獻是特別巨大的。但是規矩不能壞,除非出現特殊情況,到第八年底的時候,也正是權力交接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候不允許出現任何的差錯。

並且相比較於參與戰爭而言,美國人有更好的算盤,通過自己中立國的身份,販賣軍火給參戰各國,這樣的話,既賺錢,而且自身不用承擔任何傷亡,豈不是兩全其美,並且英國人打的算盤美國人心裡一直特別清楚,英國人就是希望拉美國人下水跟著他們一起抵擋納粹德國的怒火,美國人才沒那麼傻。

此外,對於美國人而言,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美國軍隊的問題,尤其是美國陸軍這個時候美國陸軍只有不到10萬人,而且訓練低下,美國剛剛經歷過了華爾街金融危機,軍隊不能夠維持它的規模,大部分的錢要投到國家公共基礎工程的建設之中,創造就業崗位,而對於美國的政府而言,三權分立是美國開國之初便確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則,但是美國軍隊卻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誰擁有了軍隊的權力,誰就擁有最大的權力,這個時候對於美國海軍,或者說美國陸軍航空兵。美國海軍航空兵而言,他們都需要錢錢不是總統一個人給的,是需要美國國會批准的,因此這一批軍隊放在國會手裡,全國人民都是放心的,但是美國陸軍事不需要多少錢的,而且他們的武裝速度可以用一種令人驚訝的幾何倍往上遞增,所以說,美國陸軍這個時候感覺有些輕狂不羈,曾思不齊,唯一能夠壓制住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的美國陸軍只有一個麥克阿瑟,沒有軍隊,你從哪裡來的底氣跟別人打仗?


漩渦鳴人yy


二戰爆發開始是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戰火離美國本土很遠,並且當時的美國國內處於和平快速發展時期,喜歡自己關起門過日子,別處的事情只要不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就不願意管。因此,美國在很長時間內,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也就是跟我們家沒關的事兒我不管,只要不影響我,那就跟我沒關係,這也是一種中立政策。


但是隨著戰火的蔓延,美國越來越難以置身事外了,異國的殺戮也使得美國國內民眾的情緒發生變化,開始要求國家介入二戰,但是也僅僅是介入,並不是要求參戰。因此處於國內壓力,美國簽署了大西洋憲章,對正處於戰爭中的,英國和中國進行援助,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已經不是中立國了,而是明顯的站隊了。
到了1941年,美國與中國,英國,荷蘭,建立了ABCD封鎖圈,使日本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日本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希望重創美國海軍,讓美國繼續保持中立,當時的日本人一直判斷美國人膽小,怕死,很明顯日本人估計錯了,這一下就把美國人給打急眼了。全國上下團結一致,下定決心參戰。日本的這下等於把美國這頭沒睡醒的獅子給打精神了。

之後美日之間的戰爭我們就知道了,在美軍在中途島海戰戰勝日本海軍之後,日本海軍就再也沒有還手之力了,之後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也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並且美國在二戰期間同時對歐洲盟友,蘇聯,中國,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


雨後的心情l


為什麼要參戰呢?打仗費錢費力還會死人。

戰爭這個東西,不是說打就打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牽一髮,動全身。而戰爭打不打,就看跟自己有沒有利害衝突。打仗就好比做買賣,就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在二戰中,參不參戰,什麼時候參戰,參加哪一方,就看這個利益能有多大。再加上美國國內的各種原因,自己國際原因,美國才不會在開戰之初就參加戰爭。

利益最大化

二戰之前,美國對德國的投資是非常大的,德國能從一戰戰敗後十幾年重新崛起,都是美國一手操縱的,而且德國人也沒浪費機會。而且,德國日本都從美國大量進口各種物資,尤其是日本,抗戰打了10年,二戰全面爆發兩年了,還在從美國進口石油鋼鐵,這都是啥?錢啊。

而對於盟國,也是一樣。美國一直都是英美的合作伙伴,德國入侵期間,美國是大量援助英國蘇聯,其實都是人家真金白銀換的。這樣,美國既不能和軸心國鬧翻,也要釣著同盟國。參戰?開玩笑,等賺夠錢再說吧。

▲星條旗下都是戰爭財

孤立主義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民主國家,很多時候,總統雖說是國家領導人,但是總統沒能完全說了算。美國總統是美利堅政治軍事經濟集團董事長,什麼事情,都得董事會開會決定,董事會不通過,董事長也沒轍。更何況是打仗這樣的大事,看後來越戰時期,美國民眾鬧成什麼樣子。

美國的孤立主義由來已久,外國的事,尤其是歐洲列強的事,跟咱們沒關係。尤其一戰之後,美國雖說發了財,但是也死了人,老百姓不願意打仗,打仗幹嘛,死人又花錢,划不來,而且和自己還沒啥關係,更關鍵的是,美國老百姓不認為美國撈到了好處,他們那邊又打起來了,不打!!

真正決定美國參戰的,還是軸心國的侵略行動已經完全觸犯到了美國的利益。這個時候,再不參戰,後果很嚴重,而且說不過去。那麼,珍珠港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參戰的契機,既可以消滅孤立主義情緒,又可以合理的參戰,而且錢也賺的差不多了,參戰只不過是這個集團拓展業務開發新產品而已。


軍武文齋


根據世界的一致看法,二戰爆發的標誌是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但是在1937年日本已經全面侵華,所以在這幾年法西斯戰爭就已經開始了。

但是,很多人對此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在二戰前夕沒有見到美國的影子,但是在二戰後期美國卻成為了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力國?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的大事來敘述。

首先,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進而瞬間席捲全球,整個經濟體系崩潰,在資本主義國家都處於水深火熱的時候,美國進行了羅斯福新政,進行了宏觀調控來改變了這一局面。

也就是說在30年代的前期,美國正處於一個經濟修復的時期,沒有精力來發動戰爭。但是,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幾個國家因為經濟危機的影響,導致國內產生了各種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事件,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戰爭,搶奪其他國家的資源。

二戰爆發以後,美國採取了一項非常明智的舉動,那就是販賣軍火,因為戰爭的需要。無論是協約國還是法西斯陣營都從美國大量購買軍事設備,從而導致美國率先走出了經濟危機,並且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然而在1941年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以後,美國開始意識到自己是逃避不了戰爭的,於是在歐洲戰場、越南戰場、都和法西斯陣營進行對抗。並且在1945年發動原子彈結束了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