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不久之前,我同時遭遇兩大設備的儲存危機:128G的iPhone在被我塞下上萬張照片和幾十G的歌曲之後,最終開始不厭其煩的提示我儲存空間不足;擁有1T空間的電腦,在現在動不動60G的遊戲以及一票高清電影的摧殘下最終開始全線飄紅警告,為了讓電腦更好運行我不得不花一下午的時間忍痛刪掉了很多已經下載好的電影。


如此情況,擴容迫在眉睫。然而單獨給兩個設備擴容實在是有點划不來,從理論上來說NAS其實比較符合我同時給移動設備以及電腦擴容的需求,然而動輒幾百上千的NAS目前我實在是消費不起。因此只能把視線轉投移動硬盤了。

要不說窮人好買東西,雖然我對無線硬盤這一品類完全不瞭解,但是選購過程卻一點都不復雜:在京東搜索“無線移動硬盤”取排名前30的,誰便宜就買誰。咱們窮人就是方便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第一名雖然是個沒怎麼聽過的品牌,但由於其超高的性價比勾起了我的興趣。本來是剛需的我毫不猶豫的購下了這款移動硬盤,並帶來了今天這個測評,目的就是為了向大家展示其各項功能的實際表現是否真的那麼強大。

首先羅列一下這款塊硬盤的各項功能:

1TB儲存空間

USB3.1 Type C直連

無線網直連功能

遠程訪問、下載功能

【外觀&收納】

iBIG stor這款硬盤擁有純白和純黑兩種配色,作為一個暗黑系愛好者我自然是選擇了黑色。外包裝的暗色調和黑色的硬盤本身相得益彰,包裝背面用各個圖標詳細的備註了它的各項功能特性。這裡可以看出相比起普通的移動硬盤,iBIGstor的無線擴展功能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玩性和可能性。也讓我更加期待它上手時的實際表現。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包裝盒側面標註了iBIGstor的厚度:13mm,而頂部則標註了“中國智造”幾個大字。其實這樣的設計是非常取巧的。且不說在各個NAS設備裡比了,13mm的厚度即使在移動硬盤之中也是相當纖細的。更別提在這樣的身材中還蘊含著無線智聯功能,中國智造名不虛傳。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包裝內的內容其實比較簡單:塑封裡裝著iBIG硬盤本體,一根Type C接口的USB3.1線纜以及一本雖然不大但內容詳實的說明書,說明書介紹了iBIGstor的兩種連接方式以及不同場景的使用方法,在使用前稍微閱讀一下,可以更加快速的上手使用。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如果不是正面的品牌及型號logo,那麼這塊硬盤的外表可以說是相當簡潔了。純黑色的正面輔以精細磨砂的外殼,若是四角在更尖銳,比例再長點,就有點《2001太空漫遊》中黑石碑的味道了。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背面採用了同樣的工藝去進行處理,不同的是背面在中框連接部位很明顯的有一個收邊,這一個收邊的意義呢我個人覺得在於拿在手上的時候這塊硬盤不會顯得那麼的方方愣愣,手感更加友好。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說到手感,這塊擁有1T容量的硬盤倒是出乎意料的輕,168g的重量還不及我們手頭的手機重,300px-200px的尺寸加上13mm的厚度抓手裡也不會撐手,基本上沒有任何負擔。不過這麼做是有代價的。為了保持足夠輕的重量,iBIG通體的黑色材料均為塑料材質。作為移動硬盤的外殼,塑料的耐磨性和抗衝擊強度其實都不是特別理想,用了一段時間後估計劃痕什麼的是在所難免了。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和多數手機的設計一樣,iBIG stor將接口設計在了產品的下方。在絕大多數該類產品還在採用Mircousb接口的時候,它倒是與時俱進的採用了Type C接口。並不是說採用TypeC接口就一定傳輸數據快,這還要看接口是個什麼標準。但是隨著用TypeC的手機越來越多,能和手機公用一根數據線,對於提高便攜性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在接口的兩側分別是wifi模式燈和硬盤工作燈,三者組合在一起還挺像個蠢萌表情的。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側面有整機僅有的一顆按鍵,用於切換wifi連接以及普通硬盤模式。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除了這些,外觀上iBIG stor並無太多具有獨特辨識度的地方了,整體外觀和一般的移動硬盤並沒有太大區別,當然,Type C接口以及不錯的做工還是值得一提。這塊硬盤最獨特的地方,還是在於其功能性方面。

【功能:有線硬盤部分】

身為一個移動硬盤,有線連接電腦設備算是其最本職的工作。iBIG stor用數據線連接電腦,無需驅動即可正常使用。(此時硬盤燈亮白燈並根據讀取情況閃爍)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在我的電腦中可以看到,這塊標稱1T的硬盤,實際使用空間約為930G。算法偏差這個問題家家都有,因此也不好說什麼,但是我其實一直納悶商家為啥不能按照實際標稱來標註儲存空間容量呢。。。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除了容量,我還注意到這塊硬盤的命名中有WD字樣,莫非是採用的西數硬盤?通過檢測工具,我發現我手頭買到的這塊採用了2.5寸的西數黑盤,型號為WD10S21X,5400轉。有意思的是採用的硬盤竟然還是混合固態機械硬盤。具有8G固態作為緩存。性能相較於純機械硬盤在穩定性上有一定的提升。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傳統的硬盤測速環節還是不能少,可以瞭解這塊硬盤的大致傳輸速度。120m/s的寫入速度以及119m/s的寫入速度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吧。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話不多說,性能表現還是要用實際傳輸來展示。首先是傳輸,這塊硬盤的主要購買目的前面也說到過是存儲照片和電影,因此就以傳輸照片和電影作為參考。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測試用的電影文件大小為:16.9GB,傳輸總計用時2分38秒,測算下來的寫入速度為107.4M/s。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照片文件夾我選取了一個大小為4.9G的,內含1184張照片。傳輸總計用時43.8秒,寫入平均速度為:112.6/s。

作為機械硬盤,這個傳輸速度在可接受範圍以內,對於日常傳輸來說基本上是足夠了。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讀取性能方面,和檢測到的性能數據一致,相比寫入速度有了一定的下降。同樣的16.9G電影,用了2:51秒,速度約為98.7M/s。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相冊文件同樣有降速,4.9G的數據讀取總共用時53秒,速度約為91.8M/s。

以上數據都是作為一個移動硬盤時的讀寫表現。從數字上來看,iBIG stor這塊硬盤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當然在這個價位內的硬盤表現其實都差不多。但是這也僅僅是作為移動硬盤的部分,iBIG Stor真正異質化的部分在於其身上的無線傳輸屬性。

【功能:無線硬盤部分Part1 Wifi直連】

Wifi直連手機,對我來說是這款硬盤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畢竟當初購買它就是為了能夠更方便的同步硬盤和手機中的信息而不用回到家通過數據線同步。而最近發生了一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就是iCould國內運營已經全部轉交給了雲上貴州,這更加堅定了我做了個正確決定的想法。

基本無需過多操作,這塊硬盤通過任何能夠通電的設備驅動後默認就開啟了wifi模式,此時無線信號燈呈藍色。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要連上硬盤,光打開手機wifi可不行,需要下載一款App,叫做iBig OS3。

經過簡短的註冊,和硬盤的配對只需打開攝像頭掃碼即可。配對成功後即可在手機上對硬盤內容進行管理。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APP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頁是快速的內容管理,硬盤內內容可以通過四個不同的分類快速進行檢索;第二屏是硬盤內容管理,可以以目錄的形式訪問硬盤裡的內容;第三個選項是硬盤的擴展功能,如離線下載、多設備共享等功能均在此實現;而最後一項則是個人賬戶信息管理.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先不說功能性部分,迴歸到最基本的傳輸上。沒有任何參數表明這塊硬盤的無線模塊究竟怎樣,官網的宣傳也僅僅是提到了具有無線傳輸功能,因此速度還得靠我們自己測。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簡單的設計了一個實驗場景,將一個大小979.56M的視頻從手機拷入硬盤,再從硬盤拷入手機,測算其傳輸時間即可知道設備的傳輸速度了,而最終結果如下: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在測試中,979.56M的文件寫入用時5分37秒,速度約為2.90M/s。讀取時間為4:49秒,速度約為3.38M/s。整體來說相差不大,但是這個讀取速度對於現在動不動幾十上百M的文件來說相對還是略慢了點。不過好在極限5M的速度我備份個照片還是綽綽有餘的。

為了擴展它的用途讓它成為一一個小型NAS,這塊硬盤還是有固件的。目前在直連的情況下總功能如下:

手機備份、雲盤查看、離線下載、多屏互動、音頻、VR

由於我沒有大型的或者基於安卓的VR設備,因此VR部分的作用和實現功能目前不明瞭。而多屏互動需要DLAN的支持。音頻功能目前對接了喜馬拉雅,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直接在線收聽的音頻,因此這些功能中。用的最多的還是備份,離線下載。

備份無需多介紹,主要是用於備份手機中的照片。iBIG會自動判斷哪些照片下載了哪些沒下載,對於我來說,買硬盤的目的就是為了隨身保存照片,因此我直接使用備份功能就可以和這塊硬盤之間同步,手機裡的照片就能刪掉了。

離線下載功能目前支持HTTP和磁力連接,具體怎麼用,有什麼用途,相信在座的各位宅男一定比我還清楚,因此這個功能的實用性按下不表。

總體來說,在直連狀態下的iBIG表現還算不錯,雖然傳輸速度相對較慢,但是用於備份手機資料還是已經足夠用了,而多擴展的功能性中有那麼兩個實用選項,實際上對這個沒什麼期待的硬盤來說反而是更多的加分項。

【功能:無線硬盤部分Part2 遠程網絡訪問】

既然是簡單化NAS,那麼就一定要能夠遠程訪問,通過APP可以使硬盤在通電狀態下連接wifi,這時無論是不是同一局域網下都可以遠程訪問了。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此時手機平臺的使用其實和wifi直連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我發現擴展的離線下載等功能是無法通過遠程來使用的,這一點無疑使我感到非常遺憾。

在訪問速度方面,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我測出幾次結果都不太相同,因此只好取了一個平均數值。

在傳輸360.5M大小的文件時,iBIG使用了13:03秒,因此折算下來的速度約為459K/s,但是這裡限制iBIG表現的並不止是網絡環境,若要遠程訪問是需要購買服務的。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如上圖,每塊硬盤每月的可使用流量約為1GB,帶寬限制在了1M,這也是處於降低運營壓力的考慮。如果這樣的水平無法滿足需求,那麼可以購買相應的服務來擴展遠程訪問時的帶寬。

脫離iCloud,我買了塊“隨身雲”——iBig stor移動硬盤使用分享

除了手機平臺,PC平臺倒是也可以通過iBIG官網進行電腦上的遠程訪問。只是對於我來說這樣的效率是遠遠不如直連電腦的,因此對於這個功能我的需求並不會特別高。

【總結】

就399這個價位的無線移動硬盤來說,iBIG stor無疑是超出我期望完成了任務的,畢竟縱觀移動硬盤市場399的價格也就是個不帶無線功能的1T容量硬盤的價格,因此在價格上iBIG有著巨大的優勢。

當然在無線方面,iBIG的缺點還是較為明顯:wifi直連的速度不夠快,遠程訪問的帶寬限制都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若是有朋友買回來真的相當NAS用那可能就會比較失望了。

但是我們也要搞清楚這塊硬盤的定位始終都是移動硬盤,較小的體積,便宜的價格,以及幾乎白送的無線功能,讓我在花一塊硬盤價格的同時擁有了一個小型化的移動雲,這對於遭遇儲存危機的我來說無疑非常具有誘惑力,特別是當下各大網盤都遭受衝擊,iCloud又在國內轉變了運營商,無疑讓人們更加會注重自己的儲存擴展方法。如果你不在意較慢的傳輸速度,又對功能性有一定追求,那麼iBIG stor可能就是當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