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習豐波:三門峽賣蒸饃從我開始

81歲的習豐波老人,精神矍鑠、紅光滿面。近日,在接受採訪時,他拿出1985年商業部為他頒發的“全國商業勞動模範”獎章,講述了自己見證三門峽商業發展的那些往事。

習豐波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9月調入市糧食局工作的那幾年,當時糧食系統是國家計劃內的虧損企業,糧油限量,憑票供應,每年按定額吃財政補貼。“糧食是當時商業發展的重要一環,三門峽地方小,一年計劃收購120萬斤的任務完不成,每年都要吃財政補貼。”為了減少國家財政補貼,他想辦法出主意,在糧食系統開展“一學二搞好、三補四突破”(“一學”是學習黨的政策方針;“二搞好”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三補”是以議補平、以工補商、以熟補生;“四突破”是基建、收購、工業、議價要有新突破。)活動。習豐波回憶起當年收小麥的情況:“1984年,經過人員、設備、倉庫等準備,從平陸縣到陝縣收購的糧食都交到三門峽市糧食局,當年就收購小麥1200萬斤,大大超出預期。這樣就減少了調撥,減少了費用。”加上“三補”措施,1984年度三門峽糧食系統購、銷、調、存、加統算,全年盈利116萬元,減去政策性虧損84萬元,一年時間,淨盈利32萬元,實現扭虧為盈。經過各級推薦,三門峽成為全省糧食系統的先進典型。1985年,市糧食局成為全省先進單位,習豐波也被商業部授予“全國商業勞動模範”“全國商業先進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習豐波還特別介紹了三門峽賣蒸饃的時代,他自豪地說:“三門峽賣蒸饃是從我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還沒人賣蒸饃,那時候買面都要憑糧票,蒸饃的技術還是糧食局的人去西安學習的。”他介紹,學習回來後,單位就開始購買設備、物色人員,沒有蒸饃的地方,就把大會議室騰出來當成作坊。“賣蒸饃在當時還是個新生事物,開始不太好賣,後來我和同事們頂著壓力建了一個蒸饃廠,蒸出來的饃由糧店批發,然後憑票供應給群眾,因為價格公正合理,銷售形勢漸漸好轉,才有了後來‘以工補商’的措施。”在摸索的過程中,習豐波和同事們一起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直到1993年,糧票取消,憑票買饃的時代才漸漸成為歷史。

如今,蒸饃已是百姓家中再尋常不過的食物,而且品種更豐富、口味更多樣,然而在習豐波這一代人心中,蒸饃卻是給他留下過深刻印象的時代物證。

位於三門峽市區黃河路中段的街心花園始建於1958年,1980年重修,是當時這座城市最繁華的地方,也是當時市民休閒的主要去處。1999年,黃河路加寬改造,街心花園被拆除修建成湖濱廣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