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习丰波:三门峡卖蒸馍从我开始

81岁的习丰波老人,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他拿出1985年商业部为他颁发的“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奖章,讲述了自己见证三门峡商业发展的那些往事。

习丰波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9月调入市粮食局工作的那几年,当时粮食系统是国家计划内的亏损企业,粮油限量,凭票供应,每年按定额吃财政补贴。“粮食是当时商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三门峡地方小,一年计划收购120万斤的任务完不成,每年都要吃财政补贴。”为了减少国家财政补贴,他想办法出主意,在粮食系统开展“一学二搞好、三补四突破”(“一学”是学习党的政策方针;“二搞好”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三补”是以议补平、以工补商、以熟补生;“四突破”是基建、收购、工业、议价要有新突破。)活动。习丰波回忆起当年收小麦的情况:“1984年,经过人员、设备、仓库等准备,从平陆县到陕县收购的粮食都交到三门峡市粮食局,当年就收购小麦1200万斤,大大超出预期。这样就减少了调拨,减少了费用。”加上“三补”措施,1984年度三门峡粮食系统购、销、调、存、加统算,全年盈利116万元,减去政策性亏损84万元,一年时间,净盈利3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经过各级推荐,三门峡成为全省粮食系统的先进典型。1985年,市粮食局成为全省先进单位,习丰波也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全国商业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习丰波还特别介绍了三门峡卖蒸馍的时代,他自豪地说:“三门峡卖蒸馍是从我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还没人卖蒸馍,那时候买面都要凭粮票,蒸馍的技术还是粮食局的人去西安学习的。”他介绍,学习回来后,单位就开始购买设备、物色人员,没有蒸馍的地方,就把大会议室腾出来当成作坊。“卖蒸馍在当时还是个新生事物,开始不太好卖,后来我和同事们顶着压力建了一个蒸馍厂,蒸出来的馍由粮店批发,然后凭票供应给群众,因为价格公正合理,销售形势渐渐好转,才有了后来‘以工补商’的措施。”在摸索的过程中,习丰波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直到1993年,粮票取消,凭票买馍的时代才渐渐成为历史。

如今,蒸馍已是百姓家中再寻常不过的食物,而且品种更丰富、口味更多样,然而在习丰波这一代人心中,蒸馍却是给他留下过深刻印象的时代物证。

位于三门峡市区黄河路中段的街心花园始建于1958年,1980年重修,是当时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当时市民休闲的主要去处。1999年,黄河路加宽改造,街心花园被拆除修建成湖滨广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