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问礼历史


匈奴不灭,何以为家——霍去病

从冠军侯霍去病说的这句话中,就可以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在汉朝的时候是有匈奴这样一个民族存在的。而且匈奴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让人头疼的少数民族。无论是在影视剧作品中还是在真实历史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他们的身影。他们都会找各种理由侵扰我边境地区,甚至大肆掠夺中原地区的资源,让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


匈奴人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世代生活在草原地区,是一个游牧民族,在古代游牧民族是非常具有侵略性的。他们崇尚武力,本身又骁勇善战,所以他们喜欢以谁拳头硬来解决问题。

中原地区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要比匈奴所处之地要强很多,以他们的想法就是你的比我的好,那么我就纳为己用。一旦他们遇到天灾之年或者其他原因,匈奴人就会前往我中原地区进行掠夺资源,给我们边境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危害。


自从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为了防范匈奴,秦始皇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人不断的侵扰。到了汉朝前期,为了休养生息,汉朝就和匈奴的单于和亲以达到巩固双方关系,最著名的和亲要属后来的王昭君。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期,于是汉武帝才派遣卫青和霍去病去征讨匈奴。在卫青、霍去病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匈奴人终于被赶到漠北之地。

被霍去病他们打败逃走了的匈奴,到了漠北后他们的内部出现了分裂,此后匈奴一分为二,分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为了打败北匈奴,就主动向大汉王朝俯首称臣,为了表示诚意还迎娶了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在汉朝的帮助之下,南匈奴打败了北匈奴。北匈奴的残余人马只能向西北逃窜。向西而去的他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欧洲大陆,这里的小国经常进行战争,但大的格局却从没有什么变化。

北匈奴来到这里后,很快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帝国。此后匈奴帝国向罗马帝国宣战。前后征服了罗马帝国和土耳其日耳曼名族。匈奴人的强悍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北匈奴人消失在历史中。


南匈奴自从依附中原王朝以后,就逐渐被汉族所同化,特别是在“五胡乱华”之后,南匈奴基本消失不见了,也就是说匈奴人完全融入到其他名族里了。


观景说史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民族史和古代史。

首先摆明我的观点:虽然匈奴人作为一个民族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中国人中有大量的匈奴后裔。我自己读研究生时候的一位同学就是匈奴休屠王子的直系后裔。

先给大家上一张同学的照片,此君身材壮硕,确实遗传了匈奴基因。


研究生毕业时的照片,左边的是匈奴后裔同学,右边是我们院长


那么接下来我就以我这位同学的家族史来为大家讲述一下匈奴各部后裔的传奇故事。

1.南匈奴人

我同学的直系祖先是匈奴休屠王子、汉朝权臣金日磾。匈奴休屠王这支部落属于南匈奴人,他们是最早融入中原的匈奴部族。


外蒙古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出土的刺绣品上的匈奴人形象


西汉时期匈奴休屠和浑邪两部游牧于青海和甘肃一带的祁连山地区,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重创了这里的匈奴人。由于被汉军所击败,匈奴单于十分恼怒,想拿祁连山地区的匈奴人问罪。

消息被浑邪王得知后,他想与其被匈奴单于杀掉,还不如投降汉朝,这样还可以保命。于是他说服了休屠王,两部一起投靠汉朝。哪知道休屠王中途反悔了,于是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附汉朝,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后来这些南匈奴人皆融入了汉族。

接下来我同学的祖先金日磾就闪亮登场了,他可是历史上逆袭成功的典型例子。父亲休屠王被杀,失去靠山的金日磾沦落为在黄门署饲养马匹的小马倌儿,可谓落魄到了极点。


影视剧中的金日磾


不过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了,在一次宫中宴游之时,他被令参与阅马仪式,向皇帝展示黄门署所养的马匹。这位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的少年立刻就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皇帝立刻询问少年的情况,当得知金日磾为休屠王之子后,就拜他为马监。之后金日磾的人生就开启了开挂模式,一路高升,陆续担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等要职。最后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去世后被赐予侯爵封号。

随后金日磾家族在朝中权倾一时,王莽建立新朝后也与金家结了姻亲。但是不久后刘秀推翻了王莽家族统治,建立了东汉,恢复了刘氏的统治。匈奴金家担心被迫害,于是举家迁徙到远离朝廷的山东文登丛家砚,甚至有部分还改金姓为丛姓,并一直繁衍到今天。

所以我的那位同学就姓丛,祖籍山东文登,从小就被教导自己是匈奴后裔。他们家族里面有一条戒律就是不能够和祖籍文登的金姓人通婚,因为丛氏和金氏都是金日磾的后裔,同族不婚。该同学身材高大魁梧,确实继承了祖先金日磾的基因。

南匈奴融入中原的部族除了金日磾所属的休屠部和浑邪部,还有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所属部族。

呼韩邪与其兄郅支单于为了争夺统治权争而发生了激烈斗争,最后失败而率部南下依附汉朝,最终在汉的支持下,击败郅支单于。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时有相当部分匈奴人留在了中原,并最终融入了汉族。

之后到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又因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动乱,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的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归附汉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这些匈奴部众后来被编入郡县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最终融入汉族之中。

此时,南匈奴中的王族因为自己祖上娶了汉朝公主,所以取用了汉朝的国姓,开始姓刘。例如,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开国皇帝刘渊。


2.北匈奴人

在漠北匈奴帝国破灭之后,取代匈奴人取得草原霸主地位的是鲜卑。公元155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占尽原匈奴帝国故地,那些没有南下中原的匈奴人被鲜卑所统治,他们又开始称呼自己为鲜卑人。据史书记载融入鲜卑的匈奴人有五六十万之多。

鲜卑建立北魏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量鲜卑人入主中原,在这一时期为众人所熟知的独孤氏、宇文氏、沮渠氏其实都是源自融入鲜卑的匈奴部落。

例如,而出自宇文氏的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了北周政权。而独孤氏的代表则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有“最牛老丈人”之称的独孤信,他的长女是北周的明敬皇后、四女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源的母亲、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妻子文献皇后。


电视剧《独孤皇后》的女主角隋炀帝之妻独孤伽罗其实是匈奴后裔


我们知道在北魏时期魏孝文帝就在力推汉化政策,隋唐建立后鲜卑族最终完全与汉族融合,而鲜卑中那些源自匈奴的部族自然也都融入了汉族。


3.西迁匈奴人

匈奴帝国灭亡后除了南下中原的南匈奴和留在漠北的北匈奴,还有一支西迁的部族。这就是在与王昭君的老公呼韩邪单于进行权利争夺战中失败了的郅支单于。

兵败后的郅支单于不得不举族西迁,到达西域后他还曾击败乌孙,强迫大宛等国进贡,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但是却好景不长。

汉朝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深虑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于建昭三年发动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以及各属国兵马,出击郅支单于,最后将其斩杀。之后西部匈奴四散而逃,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

后来在几百年之后南北朝时期所编撰的《北史》中才再次出现了匈奴的相关描述: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这则史料告诉我们西迁的匈奴人攻占了西域的粟特国,而这个粟特国就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另外南北朝时期的《魏书》还告诉我们匈奴人在中亚地区还建立了一个叫做悦般国的国家。

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

在西方的史料中大概在同一时期,一群叫做匈人的游牧民族来到了欧洲,他们在领袖阿提拉的带领下发动了多次战争,最后逼迫日耳曼人西迁,而这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攻入欧洲的匈人就是西迁的匈奴人。但是有诸多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匈奴人和欧洲的匈人不是同一批人。

论据1:根据《北史》和《魏书》的记载在公元5世纪西迁匈奴部落的活动领域为今天的中亚,而西方文献中记载的匈人则是活跃于东欧一带,在地理位置上对不上号。

论据2: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古典作品中,匈人鼻梁扁平、眼睛细长、胡须稀少、身材矮小,东罗马帝国的史家普利斯库斯作为使团成员,到匈人的王廷亲眼见过阿提拉的尊荣,据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

而在中国的史料中匈奴人则是以高大著称,比如《晋书》记载前赵开国君主匈奴人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其子刘和也是“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根据史书记载我那同学的祖先匈奴王子金日磾同样是相貌俊美、身材高大。而目前对古代匈奴贵族墓葬的研究结果显示,匈奴人具有黄白混血的特征。所以入侵欧洲的匈人和中国的匈奴人在外貌上差异较大。

外蒙古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出土的人像刺绣,有浓密的头发向后梳,前额宽广,眼睛大而目光锐利,上唇有胡须,眼珠为黑色但瞳孔用蓝色线绣成,可见匈奴人确实有黄白混血特征,颜值颇高


论据3:匈奴人掌握着当时非常先进的科技能力,而比匈奴人晚出现几百年的匈人则是一帮非常原始和低下的蛮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匈奴所用的主要工具就已经是铁器而非青铜器或者骨器了,这点比中原地区还要先进。匈人呢?马赛里努斯的《历史》中记载匈人根本就没有掌握冶金技术,所以他们的箭簇只能用骨头磨出来的。

匈奴人拥有高超的城市建造技术,史书中所记载的匈奴城市有龙城、赵信城、颓当城、范夫人城和郅支城等,而考古工作者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十余座匈奴人所建造的城市遗址。而在西方的历史书籍中是这样描述匈人的:“他们从来不盖房子,而且避之如同我们躲避坟墓。在匈人之中,你甚至找不到一间哪怕是芦苇编成的陋室。”

论据4:匈奴人和匈人的习俗差异极大,前者拥有非常高的文明程度,而后者则完全是处于蛮荒状态。

看看西迁中亚的匈奴人所建立的悦般国是什么文明程度:

《北史》曰: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馀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其风俗言语与高昌同,而其人清洁於胡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

当年悦般国国王曾经出使柔然,当看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洗手,吃完饭直接用舌头舔把碗干净后,高度文明的匈奴人极为鄙视,大骂柔然是“狗国”。


再来看看同时期匈人的情况:

马赛里努斯的《历史》这样描述匈人:他们没有固定村落,不举炉火,不识法度,其生活方式如同流放犯人,与定居民族迥异。他们不懂换洗,直到衣服被磨损撕扯成布条,才会将它们脱下。不过,他们的生活需求极低,他们不需要火,也无需可口的食物,他们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类,至于是何种牲畜肉,他们从不计较。


基于以上论据,目前很多人认为匈奴人和匈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西迁中亚的匈奴人之后应该就与当地的民族完全融合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居民身上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统。


4.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真正的匈奴后裔

综上所述,南匈奴和北匈奴人基本都融入汉族,而迁徙西域的匈奴人的血统则被今天的部分中亚国家人民所继承。

但是,这些中亚民族对自己的匈奴血统并没有完备的记载,所以今天很难找到真正的匈奴后裔。

而我大天朝不仅有史书的详细记载,而且还保留有姓氏和家谱,因此可以准确找到匈奴人的正统后裔,而且大部分是王室和贵族直系后裔。


现在中国人中保留的匈奴姓氏大概有30多个,主要是:

  刘氏,匈奴王族改姓而来,单于嫡传家系;

  金氏和丛氏,金日蝉后裔,系匈奴休屠王后代;

  赫连氏,后人有郝连氏、郝氏、何氏,连氏,系匈奴单于家族旁系,汉族中大姓;

  呼延氏,系匈奴单于家系,今汉族中呼延、呼姓,在汉族中不算小姓;

  呼衍氏,系匈奴单于家系,今汉族中呼衍、呼姓;

  宇文氏,系匈奴右贤王后裔,今汉族中宇文姓不算小;

  沮渠氏,系匈奴单于旁系,今汉族中沮氏、渠氏,亦有40多万人;

  卫氏,系匈奴千夫长后裔,庶族姓氏;

  浑邪氏,系匈奴浑邪王后裔,汉族中浑姓为其后裔;

  高氏,系匈奴庶族姓氏,多在山西、陕西北部一带;

  娄烦氏,系匈奴娄烦王后裔,今汉族中楼氏;

  乌维氏,乌维单于后裔,今汉族中乌氏。


有学者估算今天中国人中有家族记载的匈奴后裔人口估计达到了1300到2000万。各位朋友,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朋友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类的资讯。


天可汗文化


我认为是现在的匈牙利人。

匈奴是我国北方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骁勇善战,终日与马为伴,因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这个民族喜欢扩张,喜欢战争。这或许是这个民族的本性,也或许是这个民族的无奈。我国古代历史中,总有着匈奴的影子,或是抗击,或是结盟,或是和亲。

回归到本题,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自汉武帝抗击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后,南匈奴在漫长的历史中已融合于各个民族,分散至华夏大地,至于是现在什么地方已经无从考证;北匈奴在不断的西迁过程中,在其西迁路线,我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的匈奴,在中国北方、中亚甚至欧洲各地不断地进行争战、迁居、再争战、再迁居,经过几个世纪与当地居民的混杂、通婚和民族融合,作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纪左右基本消失,同化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但其文化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现在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内蒙古、新疆的“胡笳”,就是匈奴乐器。

关于匈奴的迁徙,我国历史记载并不详细,自汉武帝大规模抗击匈奴,与公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汉,北匈奴继续盘踞在漠北。到了东汉,东汉军队在今天阿尔泰山附近打败北匈奴,他们落荒而逃,自此北匈奴在东方销声匿迹。

相比较之下,欧洲学者对匈奴西迁这段历史记载相对详实:公元91年匈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第一站是乌孙地界(现在的伊犁河一带),第二站是康居(现在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是阿兰聊,已经到了欧洲的边缘。

在匈奴长达二百年的迁徙历程中,这头来自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沙漠艰难跋涉。

在不断的西迁过程中,在到达阿兰聊时,这头北方的苍狼露出了獠牙,于公元4世纪中叶,将阿兰聊灭国,建立起了匈奴帝国,自此西方震动,匈奴人在西方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了。

公园433年,匈奴历史上出现了传奇人物——阿提拉,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历史上最后一章,也是最为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日耳曼人丧胆,具有着西方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以至于他和他的匈奴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

在阿拉提死后,他的儿子无法掌握驾驭庞大的帝国,匈奴帝国土崩瓦解,自此,匈奴这个民族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中再无记载。

阿拉提时期的匈奴帝国势力达到鼎盛,其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其整个帝国活动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的匈牙利一带。

我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匈奴人。匈牙利人吹的唢呐和剪纸和我国陕北一带的一样,说活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非常相似。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他一首诗中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百年建立起国家。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人比较能够代表古代的匈奴人。


历史长河缓缓淌


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凶猛强悍闻名,自古匈奴与汉族就是水火不容,匈奴锲而不舍的侵犯我国边境,历朝统治者也锲而不舍的派人抵抗,也算是你追我赶的“战友”。但是尽管匈奴人凶悍,最后还是被汉朝给消灭,慢慢的在历史长河中消逝退去了。


但是也要搞清楚,他们是消退了,并不是消失了,如今还是存在匈奴后裔的,只是他们可能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四分五散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他们的情况,那我们就来聊聊匈奴的前世今生。


前世

匈奴族兴起于蒙古高原的大漠,在此之前大漠南北先后出现了戎、狄、鬼方、荤粥、猃狁等民族,而匈奴就是在这些民族的斗争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匈奴民族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到公元前三世纪,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勇猛善战的匈奴民族已经为人所知,并对很多民族产生了威胁。




匈奴族在冒顿单于手里逐渐走上巅峰,在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为求自保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自立为单于。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匈奴征服了周边很多民族部落,控制区域也逐渐辽阔,东起辽河,西达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起初匈奴人是以漠南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在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之后,就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在这之后,匈奴族的发展就与中原王朝分不开了。

(冒顿单于画像)

匈奴在产生之初就已经和中原王朝发生了联系,中原人的防范意识是极高的,匈奴这么高调的发展立马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为了防范彪悍的匈奴人,北部的燕、赵等国纷纷修建长城抵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然也是放心不下匈奴,派蒙恬率领30万士兵将匈奴人死死的堵在长城之外,甚至将其赶出了河套平原和大青山。西汉初年,采取的一直是消极的和亲政策,一度助长了匈奴的势气,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采纳了抵抗主张,出兵反击匈奴。此时的汉朝积攒了七十年的国力,很轻易地就组织起了一支精英部队,由卫青带领,一举夺回了河套平原。之后汉武帝刘彻又发动了定襄之战,卫青和霍去病愈战愈勇,直接将匈奴杀的远遁漠北。



今生

匈奴自汉朝败落之后,匈奴的单于更迭频繁,整个部族南北分裂,之后北匈奴又经历了多次分裂,公元83年北匈奴第三次分裂,有四万人归降汉朝,公元88年窦宪猛击重创匈奴,但就在受降之际北单于言而无信率部逃亡到乌孙,北匈奴自此灭亡。但在乌孙也没有北单于部的容身之地,其继续西迁在公元4世纪入侵欧洲,在欧洲大陆落了脚。


北匈奴灭亡之后,南匈奴坐不住了,趁机出来作乱,知道三国时期,才被曹操彻底击败。归降的匈奴人还是生活在他们的老家,也就是当今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大青山一带。也有部分匈奴人逐渐融入到了鲜卑、契丹等民族中。到如今也早已没有了匈奴这个民族,那些遗留下来的匈奴后代也早已混入了其他民族,经历这么多代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个民族了。

而归降汉族的那部分后裔也逐渐改了汉姓,完全融入到了汉族之中,大多生活在陕西、山西、山东、福建等地。比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连氏,还有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的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的金氏,以及山东省文登市的丛氏,传说都是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要说他们过得怎么样?那还用说吗?如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没有一个过的不好的,国家的政策早已让国人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要问当初进入欧洲大陆的那一部分后来生活得怎么样,那就不得所知了。


小姐姐讲史


匈奴这个名字出现在公园前3世纪,距今约2300年,在五胡十六国,也就是公元4世纪消失,总共存在了约700年。那么匈奴起源于哪里,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后代吗?匈奴又是怎么消失的呢?今天有哪些姓氏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呢?

匈奴其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他们竟然与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这里所说的“犬戎”,其实主要是指匈奴。也就是说匈奴是夏朝人的后代,和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匈奴的起源有着较为详细地记载。司马迁说,夏朝灭亡时,夏朝旧势力中的一支向北逃窜,一路上融合了不少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形成了匈奴。

夏朝后人皆是黄帝后人,那么匈奴人其实与我们也是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祖先。

匈奴的全盛时期,竟然占据西伯利亚、中亚北部。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效仿中原地区,开始建国,匈奴中央权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央王庭、左贤王、右贤王。其中中央王庭是匈奴的最高权力中心,左贤王的势力在匈奴东部,东部大小事务皆有左贤王直接管理,而右贤王负责西部,掌管西部所有事务,但左右贤王,又都归中央王庭管辖。

匈奴此时呈现出全盛状态,不断扩张,征服周边势力,一直扩大到北到今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到中亚北部地区。

匈奴的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后来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用兵,匈奴败多胜少。

匈奴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为什么今天没有人说自己是匈奴人?

秦始皇时,曾对匈奴有过一次大规模用兵,之后匈奴安定了数年。

到了汉朝,匈奴人趁着汉朝刚刚建立,政局不稳,经常出入北方边境,骚扰汉朝。汉朝的前几位皇帝为了和平稳定发展,与匈奴开始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再愿意和亲,而是重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开始征讨匈奴,匈奴节节败退。

两汉时期,汉人与匈奴的战争从未真正停止,匈奴的势力逐渐衰弱。在东汉时,公元46年,匈奴内部突发自然灾害,牧草枯死,牲畜病死。

就在这时候,匈奴又发生了内乱,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了汉朝,逐渐被汉化,之后剩下的匈奴实际上只有北匈奴了。

公元89年,北匈奴再次出现内乱和天灾,东汉王朝趁机联合南匈奴,共同攻打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败逃。

五胡十六国时,南匈奴建立前赵和夏等王朝,北匈奴迁往康居,逐渐汉化,之后消失。


那么今天我国哪些地方的什么姓氏,很有可能有匈奴血统呢?

大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就是匈奴人,他原本姓刘,大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靖边县,因此我国陕北的刘姓极有可能是匈奴后人。

此外,匈奴人进入中原后,其姓氏很多没有汉化,有明显的匈奴特征。今天的呼延姓、独孤姓都有可能是匈奴后裔。

匈奴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了七八百年,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和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斯幽说历史


历史上匈奴不但占据着中国北方草原,还包括西域大漠以及敦煌、张掖等地。

他们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是各草原部落不断征战、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集团型游牧帝国。

匈奴极盛时期跨越欧亚,一度威逼中原内地纳贡称臣。关内给予了匈奴有力打击的是秦汉两朝。

秦朝蒙恬奉秦王嬴政令带领三十万精锐骑兵驻守边关,曾给予了匈奴沉重打击,将其驱除出了河套、内蒙等地区,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汉武帝刘彻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给予了匈奴致命打击,一度将其逐出漠北。造成匈奴南北分裂,霍去病更是远征至贝加尔湖,封狼居胥,成为武将建功立业之标杆。

东汉窦宪、陈汤又出击匈奴,窦宪创造了与霍去病比肩的武将辉煌——勒石燕然。打的匈奴在东方再无立足之地,分裂成南北匈奴后南匈奴归化融合进中华血脉,北匈奴一直西去,脱离了与中华接触后失去音讯和历史记载。


谢金澎


我是速不台,我来回答:历史上的匈奴人两汉时期分成两部分,比较大的一部分融入中华,较小的一部分一路西迁,融入到了中亚和欧洲,这个事情说来话长。

最早,据司马迁记载,匈奴人是夏禹的后人,叫淳维,这一族很勇武,他们在商汤起义推翻夏桀时北逃,兼并了北方各类蛮族部落,成为商朝人甲骨文记载的龙方(方是游动的部落),图腾为黑龙,也是龙的传人。民国大师王国维写过《鬼方昆夷猃狁考》,他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到了西汉,匈奴兼并了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从刘邦开始一直压在汉朝头上,匈奴骑兵年年杀人越货,朝廷花钱买平安,子女玉帛年年送,但长城沿线仍然民不聊生,可以说家家戴孝添新坟。乞求、讨好、妥协、退让换不来和平,万幸的是在大汉建国70周年之际,汉武帝发起了讨伐匈奴的战斗,数十年间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横扫大漠,后来汉宣帝再接再厉继续扫荡,在沉重打击之下,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到汉元帝时期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逃窜到了西域,后来又被撵到了中亚。公元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北匈奴残部向更西处逃窜。

天不生汉武,万古不仅仅是长夜,将是胡天胡地,中华文明很有可能就此中断,罗马帝国就是被西迁的匈奴扫掉的,罗马文化也付之一炬,只剩下《圣经》。对汉朝而言,战而胜之,匈奴就是垫脚石,战而不胜,匈奴就是绊脚石,匈奴是罗马帝国的断头石。当然,汉武帝不是消灭匈奴,他是征服匈奴,霍去病俘获十万匈奴人,朝中大臣都叫嚷着要把匈奴当奴隶,只有汉武帝主张善待匈奴,甚至让百姓出动车马去迎接,很多人都想不通,而且很多匈奴人因功封侯,匈奴人金日磾甚至成为托孤大臣。我有一个朋友姓缑,这个缑姓的祖上就是匈奴人,因军功被封为缑王,后人以缑为姓。

东汉时期,原本已降汉的南匈奴再次分裂,又分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在日逐王比单于带领下南下附汉,被东汉朝廷安置在内蒙河套、陕西、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建立特区政府进行管辖,为攀龙附凤,这些匈奴人以汉朝外甥自居大多都姓刘,陕北刘姓就很多,搞不好刘志丹就是匈奴人的后人。不满汉朝的北匈奴就像港.毒分子一样发起了愚蠢的进攻,结果遭到东汉和南匈奴联军的绞杀,新崛起的鲜卑、乌桓也趁火打劫,结局是先后七十三批投降,一部被消灭,残余的再一次西逃,后来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扫灭了罗马帝国。但是匈奴人太少,文化也极其落后,一旦被稀释就会被融掉。据说匈牙利人就是西迁匈奴人的后人,但匈奴人从文化到基因连渣渣都没剩下。

东汉之后是三国,南匈奴是曹操征战四方的一把利剑,西晋时期匈奴人成为各方诸侯的雇佣军,在天下残破之际,匈奴人中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头领借机起事,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刘渊,人称匈奴人的曹操,他打出为汉朝报仇的旗号,尊刘禅为正统,建立了汉国,打垮了西晋。第二个站出来的是刘勃勃,又名赫连勃勃,如果说刘渊是匈奴人的曹操,那么刘勃勃或者赫连勃勃就是匈奴人的董卓,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利用几万匈奴与鲜卑融合的铁弗人在陕北、宁夏一带建立了大夏,全盛时占领了关中。这个人极其凶残,天怒人怨,死后国家被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消灭。第三个站出来的的是卢水胡,这是月氏人和匈奴人融合形成的部族,他们在甘肃一带建立了北凉,后来也被北魏所灭。还有一小支匈奴人,加入辽东的宇文鲜卑,后来跟随宇文氏西迁到陕西、甘肃建立了北周,也就是隋唐帝国的前身。这支匈奴人中比较有名的是尉迟、独孤、呼延等姓氏。这其中独孤信是北周有名的名将+大帅哥,是北周的兰陵王。他也是杨坚和李虎的老丈人,李虎就是李渊的老爸。而唐朝的尉迟恭则被尊为门神被贴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

北周之后匈奴彻底消融于中原。


速不台


想要搞明白匈奴人去了哪里,我认为先要搞明白匈奴是怎么来的,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按照匈奴人的说法,他们是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匈奴人传说,记载为“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从周朝开始一直到东汉,一直活跃在中原以北的民族,但是我认为匈奴应该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游牧民族大联盟,或者说是对当时整个中原以北游牧民族的统称。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这种称谓的统一应该是在汉朝时期,在此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影响力有限,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都曾吊打过匈奴,尤其是李牧曾经以少数兵力沉重打击匈奴,使得匈奴很长时间不敢再犯。

尽管双方存在战争,但是双方应该也是不断学习的,战国时期赵国之所以突然变强,主要原因就是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说白了就是学习胡人穿戴和打仗。

总体来说,秦朝之前的匈奴并不强大,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还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驱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时,刘邦曾经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吊打,还是贿赂当时冒顿单于的夫人才得以解脱,从此汉朝对匈奴就采取软弱的外交政策。

刘邦戎马一生,打仗无数,为何会败给匈奴呢?

其实,很大原因就是中原文明在发展的时候,匈奴的民族也在不断发展。

经历战国七雄争霸战统一起来的秦朝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明之间的融合,然而秦始皇构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游牧文明得以快速融合,史料记载匈奴“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塞北部族。

可以说,突然强大的匈奴并非单一民族的崛起,而是多民族的融合与联合,在西汉初期达到了全盛状态。

经过刘邦与匈奴之战后的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未敢对匈奴用兵,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曾写信“调戏”过吕雉,纵然下手狠毒的吕雉,对待匈奴也只能毕恭毕敬,直到汉武帝时,中原王朝经过修生养息,才敢于重新与匈奴开战。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军事重挫,匈奴被打得四分五裂,到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南匈奴投降刘秀,到汉和帝时期,派遣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在一系列的军事打击下,北匈奴被迫西迁康居,地点大概在现在的中亚地区,后来可能继续西迁,有学者认为欧洲的匈牙利、奥地利等民族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当然,被打跑的匈奴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的匈奴人最后都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成了新的民族,“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在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中,就有匈奴的后裔。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后崛起的鲜卑族一部与匈奴合并,融合为铁弗人,曾经击败东晋军队,在关中地区立国,后来又被鲜卑拓跋氏打败,后被撵到东亚。其中也有一小部分进入辽东半岛。

可以说,五胡乱华及南北朝并立期间,是匈奴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就被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中。

在匈奴巅峰时期,其范围包括现在的整个蒙古高原地区,其文化对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产生重大影响,其信奉的萨满教与后来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相同,也强有力的说明匈奴人并非消亡,而是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去了。


史论纵横


有个民族,他们骁勇善战,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为了生存,他们曾无数次率领着麾下铁骑踏入中原王朝的疆域,对中原百姓实行残酷、血腥的资源掠夺。他们通过“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以“以战养战”的方法,是一次又一次的冲出蒙古高原,击败了许多比本身都强大的部落和国家,如西汉、东胡、乌桓等等,并且一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让之后的欧洲人是闻风丧胆。



这个民族就是“匈奴”。

这个昔日北方最为剽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是叱咤风云,盛极一时,除了被比他更为强大的大汉帝国击败过,他们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得敌人是叫苦不迭。但就是这么一个无比强大的民族,最终他们却是离奇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就连曾经让欧洲闻风丧胆,杀得欧洲各国军队丢盔弃甲的西迁匈奴一支,也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消逝得是无影无踪。可以说,匈奴这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留下了太多让人疑惑的未解之谜。

“匈奴人”是现在的哪里人呢?

匈奴,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麓。全盛时期,匈奴王朝疆域以蒙古高原(今蒙古全境和中国内蒙古部分地区)为中心,东据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控河套(今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地区)及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带,西垮阿尔泰山,直达葱岭(今中国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今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



因此,若以匈奴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来说匈奴是现在哪个地方的人,那匈奴人可以说是内蒙古人、宁夏人、新疆人,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蒙古人、塔吉克斯坦人、乌兹别克斯坦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布里亚特人、俄罗斯人。

曾经的“匈奴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穿。根据文献记载,匈奴的服饰多是皮毛加工品,他们将自己所猎杀的动物的毛发加工成皮革,做成皮衣、皮裤、皮靴子,或者将毛发捻成毛线,制作各种毛织衣物。这种材料所做出的服饰,虽没有中原王朝用丝绸做的衣服来得华丽,但却是很实用,它既坚韧耐用,又能适应于北漠那严寒多风的自然环境,有效地对抗蒙古高原严寒的天气,很好的做到防风保暖。

同时,这种衣服也十分方便于匈奴人那畜牧狩猎的生活,毕竟匈奴就是风餐露宿的民族,越华丽的衣服反而不实用,对于他们而言,坚韧耐用,防风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如前文所说,匈奴的服装远没有中原王朝来得那么的华丽,他们讲究的就是实用、防寒。因此,匈奴服装的样式远没有中原王朝来得多,其服装的形式就是“上褶下袴”。其上衣为“褶”,有别于中原上衣多以衣襟别至右腋下系带,匈奴的上衣开襟是向左的,有圆领和交领的样式,身长过膝或者更短一些,上衣袖口较窄,不似中原那样的宽大,且少有纹饰和图案。下衣为“袴”,样式为小腿以上宽松的褶裤,有与足套和袜子连在一起的,也有上面肥大,下面窄下束口的束口长裤。

当然,在匈奴后期,也就是与汉初相近的时代,因匈奴与中原王朝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原王朝丝制的衣服开始传入匈奴,当时匈奴的一些上层阶级就十分喜好丝制的衣服,如《汉书·匈奴传》就曾载:“单于好汉缯絮食物”,而现代考古学家在匈奴大贵族的坟墓中也发现了诸多的丝制品,如在诺彦乌拉M6匈奴贵族墓葬中,就出土了多件精美的绣品,上有锦云、龙纹、鸟兽和神仙骑鹿的场景,绣品上还绣有“新神灵广”等字符。



其次,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吃。众所周知,匈奴是一个以畜牧狩猎为主的草原文明,因此匈奴人的食物主要就是依靠畜牧和狩猎。

首先是“畜牧”。如《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匈奴人是没有固定的居所的,他们以畜牧为生,因此是跟随着水草迁徙,哪里水草丰盛就迁徙到哪里,而他们所牧养的牲畜多以马、牛、羊为主,有时还会牧养些骆驼、驴、骡等动物。

再是“狩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曾言:“(匈奴)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为了更加适应漠北的环境,匈奴人在儿童时期就可以骑着羊去打鸟、老鼠,少年时期就会打狐狸、兔子,成年后,更是可以直接猎杀飞禽猛兽。对于匈奴人来说,在无战事时,他们的习惯就是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



对于匈奴人来说,狩猎就是他们除“畜牧”以外最重要的生计来源,适时进行狩猎,不但可以训练匈奴人的军事水平,同时还可以补充肉食来源,避免大量屠杀自己所牧养的牲畜,毕竟牲畜可以随时吃,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度过灾荒,而野生动物在灾荒年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猎杀到了。

据目前史学家对于匈奴的研究,时匈奴的主要狩猎地是在阴山地区,也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一带。当时阴山山脉气候宜人,草木茂盛,再加上又有大片森林的存在,因此在这里是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而从阴山岩画,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阴山山脉的野生动物就有狐狸、狼、虎、豹、黑熊、野马、野驴、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藏羊、黄羊、梅花鹿、马鹿、麋鹿、驯鹿、狍、野猪、骆驼等多达40余种。



如此,自匈奴人占据阴山以来,阴山就是匈奴的天然猎场,为匈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肉类资源。此外,阴山除了能提供肉类资源,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匈奴人还能在这里获得野菜、野果、植物根茎、菌类等食物。

此外,匈奴人除了靠从自然界获得食物外,他们还知道自己制作食物。当时,匈奴人还知道利用烤、烘、煮等多种烹饪方式,来将生肉制作成酱肉,或晒干制成肉干。同时,匈奴人在牧养牲畜的同时,还会将畜乳制成奶酪、奶酒、奶油、奶皮、奶酥等奶制品。

再是,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用。在日常保暖上,匈奴人除了知道用动物的毛来制作保暖的衣服外,他们还知道用羊或驼的皮毛来制作毡帐、毡席、毡毯等保暖用品,匈奴所制作的毡,其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湿、热、挤压等多个步骤方能制成,当然这么复杂才做出的毡,其具有良好的回弹、吸湿、吸震和保暖性。此外,为了加强毡的美观性,匈奴人还知道在毡绘制各种图案,或绘制条纹、涡旋纹这样简单的图案,或绘制双头的怪物、鹰攻击鹿、牛和狮子搏斗等较为复杂的图案,如在诺彦乌拉M6匈奴贵族墓葬中就曾出土了一批刺有椰子树、花鸟走兽、风景的毛毯和毡毯。



同时,在日常所需要的生活器具中,匈奴人曾长期使用铜所制造的青铜器,比如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俄罗斯外贝加尔的伊沃尔加城以及蒙古国的诺彦乌拉等匈奴墓葬内,就都有发现炉、炊具、镜、铃、壶、三足香炉、三脚烛台、钟、炉、勺、铜鼎(煮肉或盛肉的器具,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可烧火,鼎口有耳,可方便抬举)、铜釜(底部为半圆形,无足,可直接安置在类似于炉灶的支撑物上,底部可烧火,以此来进行煮、炖、煎或炒食物)等种类繁多的青铜生活器具。

而对于这些青铜生活器具的来源,从目前的考古来看,多为匈奴人自行制造,在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为匈奴时期遗址)中,就发现有采矿用的工具和冶炼设备。同时,匈奴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在当时已与中原无异,在现有发掘的匈奴青铜器中,考古学者就发现当时匈奴人为了不让青铜器生锈,就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表面镀锡技术,即在青铜器的表面镀上纯锡、铅锡合金。



此外,对于当代女人最喜欢的金银器物,匈奴亦也有。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玉隆太、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准格尔旗西沟畔等匈奴贵族墓葬中,就都发现有金银器物。其所发现的金银器物以项饰、耳饰、腰饰居多,其中项饰有方形金属珠、镶金边蚌饰等种类;耳饰有耳坠、耳环等种类;腰饰为饰牌、饰扣等种类。

同青铜器一样,匈奴的金银器物多为自己制造,且技术虽不能与西汉相比,但实属不低,正如林幹先生所说“从能包金、镀金、压片、锤揲、凿孔、抽丝、焊接等技术观之,其(匈奴)工艺水平已属不低”,包金、镀金、压片、锤揲、凿孔、抽丝、焊接等金银器的制造技术,匈奴都能熟练掌握。

同时,作为陶器这种古代中原百姓生活中最不可物品,匈奴亦有用之。匈奴陶器一般用于盛器和炊具,相对于青铜器这种较为昂贵的物品,陶器是匈奴百姓最为常用,也是最能用得起的物品,在匈奴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处处能做到陶器的身影,包括陶罐、陶碗、陶鬲、陶瓶、陶壶、陶缸、陶碗、陶盘等等,他们将它是用于煮器、盛物等诸多方面,如当时匈奴人储藏谷物的方法,就是将谷物装在一个下部有孔的大型陶器中,然后将它放进地下室或一个专门的房间里。



再是,我们来说说匈奴的住。时,匈奴所住的房屋,名曰“穹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毡帐。匈奴制作穹庐的材料主要是木材,他们以木制结构为主要支撑,墙架、天窗、椽子和门全为木制,同时穹庐的顶为拱形,以毡为帐幕。而因如前文所说,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的民族,所以这种穹庐最大的优势就是易搭易拆,便于携带。

最后,我们来说说匈奴的出行。匈奴虽然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但随着中原的文化日益影响着匈奴,匈奴的出行除了用到马,也会用到车。匈奴的车辆主要有运输车、战车、篷车等类型,如篷车就是一种带有车厢的车辆,当时匈奴人会在车厢的上部用木棍和毡帐搭出帐篷,以此来方便乘坐,或是充当迁徙时的临时住所。

匈奴时期的车辆数量是很庞大的,一点不比西汉少,这点从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曾说过:“(匈奴)胡车相随而鸣”,就可看出,同时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西汉每次获胜时都能缴获数量庞大的车辆亦可看出,如109年,汉军击败南单于,缴获车辆数千;134年,车师战役,汉军获北匈奴车千余辆。



综上所述,其实在当时匈奴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差,虽然他们不能与中原相比,但相对于周边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已属于“发达国家”,其生活水平已属优越。

当然,因匈奴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中原那么好,是时常有冻灾、旱灾等灾害出现,而因匈奴是一个“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就是不搞农业活动的民族,他们仅仅只是靠畜牧和狩猎,也就是以肉食为主,因此一旦出现旱灾、冻灾,随着牲畜的大批量死亡,匈奴自然就出现了食物匮乏的问题,如此正因匈奴需要粮食,但却不会种粮食,最终也就促使匈奴人对肥沃的中原是虎视眈眈,是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想将中原占为独有。


澳古说历史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准确来说,历史的匈奴人到现在早已经销声匿迹了。他和古代那些少数民族不同,比如蒙古、突厥等,这些草原民族是有自己的起源神话,也有自己的祖谱,而反观匈奴,却没有,所以要想如今的匈奴人后裔,这个很难确定。

早期的匈奴其实是个很弱小的草原部落,一直以来都是屈从于月氏。到了秦汉时期,匈奴才开始渐渐崛起。那是因为出了一个领袖冒顿,他准确地抓住了匈奴人的同仇敌忾,因为匈奴一直生活在阴山,那里范围不仅小,而且无大河,是无法发展成大部落的。而冒顿当上匈奴人的头领之后,简直就是开了挂一样,先后打败了东胡和月氏联盟,后北上打败众多北方部落,之后又西进中亚草原,再次打败了月氏。而这时候的匈奴可以说是北方草原的霸主了。



到了西汉中期,匈奴分裂,南匈奴南下称臣,率部众迁入了长城之内。而北匈奴依然还在草原与之为敌,直到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固击灭北匈奴,迫使其向西远走,从而引发了中亚游牧民族大迁徙,因此有人就说,罗马帝国的覆灭,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至于北匈奴去了哪里?最公认的看法,是北匈奴迁徙到了东欧,在其阿提拉在位之时,建立了一个大帝国,打得当时的东西罗马帝国不断进贡,只不过这种情况昙花一现,阿提拉死后,因为东进之时被哥特罗马联军击败,这个帝国因此瓦解。



至于后来,匈奴人渐渐被东欧的斯拉夫民族同化,同时也皈依了西方基督教,其匈奴民族特质也逐渐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