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春節將至,不管你是教師還是任何職業,

在假期裡你的職業只有一個——

媽媽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ポスター カラーの混合

你希望娃的春節這樣度過:

按時睡覺,天天運動,

堅持看書,自覺寫作業。

乖巧做客,控制飲食。

實際上娃的春節是這樣度過的:

熬夜熬到天亮,

遊戲玩到手抽筋,

看電視看到眼睛痛,

暴飲暴食到拉肚子,

不到最後一天堅持不寫作業。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媽媽們表示,一到過年,髮際線至少又要往後退了三寸……

借問焦慮從何來?其實爸媽們的“春節焦慮症”大多源自於這四大靈魂拷問,快看看你躺槍了嗎?


☞焦慮一:該不該春節出遊?


春節該不該帶娃出遊?真是來自靈魂的拷問。不帶吧,感覺一年也就這個時間可以帶娃見見世面,不去太可惜。看著朋友圈裡同事朋友紛紛出行,心也蠢蠢欲動起來。


可是帶娃出行對媽媽簡直是神級考驗。擼串太辣,火鍋上火,帶娃出行必然要和美食“擦身而過”;語言不通,沒有醫保,一不小心孩子生病全都亂套;娃不聽話,要跑要跳,累了就喊“媽媽抱抱”……


每逢春節出遊,中國媽媽都有一種“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的感受,如何能不焦慮?


☞焦慮二:如何佛系陪娃做寒假作業?


每個陪娃做寒假作業的老孃,最開始時都想著母慈子孝,可最終都是雞飛狗跳。

才坐下三分鐘,從喝水到尿尿,從拉屎到睡覺,中途還說肚子咕咕叫。


無怪乎近幾年新聞到處都有陪娃做作業心梗做支架、陪娃做作業送急診之類的新聞,還有家長備好車子房子只求親家早點接走未來女婿去輔導作業的……


而寒假作業,量更多,時間更長,挑戰更大!媽媽們直呼:“老孃造了什麼孽,要陪孩子寫寒假作業”!


☞焦慮三:如何優雅地回答“你家娃考多少分”?


還有一種焦慮,叫做如何優雅地回答親朋好友的“人生十八問”。

“你家娃期末考了多少分?”

“你娃全班排多少名?”

“你家孩子課餘有學什麼興趣班嗎?鋼琴美術還是跳舞?”

還有一種自謙型的戲精更加討厭:

“哎呀我們家孩子這次考試退步了,全班第二名。”

“哎呀我們家孩子沒啥興趣愛好,就是琴棋書畫略有涉獵。”

在眾多“人生十八問”中最具考驗的是關於“二胎”的問題。

“你們打算生二胎嗎?”

“打算?什麼時候生?生了誰帶?錢夠花嗎?”

“不打算?為什麼不打算?孩子多孤單,是錢不夠花嗎?”


天天想著如何得體又不失優雅地回答親戚們的各種問題,感覺發際線又要往後退了。


☞焦慮四:如何應對別人家的“熊親戚”帶壞孩子?


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是因為他們有著一對熊父母。


當熊孩子把你的家攪得亂七八糟時,他們的父母會一本正經地告訴你:“孩子不懂事,你別跟他計較。”


他們不僅帶不好自己的娃,還會帶壞你的娃。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熊親戚往往有幾種類型:

“胡說八道型”——說話不經大腦,比如對著大娃說:“媽

生了弟弟,已經不喜歡你了”。


“亂喂東西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身上,比如拿

酒、白醋來逗引孩子。


“胡亂護短型”——孩子不聽話,家長在教育,熊親戚“裝

好人”護短——孩子那麼小,你那麼嚴格幹嘛?


以上這些,媽媽們中槍了嗎?難怪有寶媽吐槽:“上帝想讓人

發狂,先讓她做個老孃”。


可是,面對“春節焦慮症”,我們真的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不!!以下攻略快點get起來!


  • 放平心態,拯救焦慮

家長們“春節焦慮症”的首要原因,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難免會互相比較。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說:“人的社會比較,不是隨機的,只與背景、能力和環境相似的人做比較。”當我們看到身邊的親朋好友比自己更有成就,孩子更聽話優秀,難免就會有嫉妒自卑的心理,而焦慮就由此產生。


換句話說,焦慮其實是我們自找的。就如同卞之琳說的那樣:“我們總是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也正被仰望和羨慕著。”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看上去再幸福的人也會在深夜時承受著他們的不如意。


所以,放平心態才是拯救焦慮的根本法則,不必和別人比較,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獨特的風景。


只要放平了心態,當我們遇到出言不遜、強詞奪理的人問出各種刁鑽的問題時,便能做到微笑沉默,佛系接受,或者使勁誇親戚家孩子,成功轉移注意力。


  • 提前計劃,充實假期

關於春節如何度過,是否要出遊,家長應當提前和孩子共同做

好寒假計劃,避免倉皇出遊。做好寒假計劃,不僅能讓假期充實有意義,同時能能培養孩子的自主規劃能力、責任意識,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作息時間安排(起床時間、三餐、睡覺時間)

2、寒假作業安排(儘量安排在每天的某一固定時間段,幫助孩子掌握時間感)

3、查缺不缺一小時(認真查找平時學習中遺漏的薄弱環節和知識點)

4、每天課外閱讀(至少1小時)

5、每天體育鍛煉(至少1小時)

6、娛樂時間(合理安排出遊或走親訪友的時間)

7、賞罰制度(如果不能完成計劃,應當受到什麼懲罰,如果完成了,又能得到什麼獎勵)


在娛樂過程中,家長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在節日的實踐中有所收穫。比如: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抽象花

1、與家長一起置辦年貨,撰寫購物清單,學習生活常識。

2、瞭解春節傳統習俗,撰寫寒假日記。

3、學會管理壓歲錢,提高理財意識。

4、幫助父母制定旅行攻略。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白色背景上的木製雪花和星星


  • 以身作則,踐行規劃

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經常在制定計劃時興致勃勃,但往往不了了之,無法實現。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計劃太“功利”,比如學習的時間太長,孩子實踐起來沒有興趣;二是家長沒有以身作則,假如父母在春節期間天天打麻將看電視,孩子又怎麼可能按照計劃學習生活。


因此,要想讓之前制定的春節計劃能很好地踐行,家長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以身作則,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俗話說:“好的家風,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財富”。其實,陪孩子做作業做好的方式,不是盯著他、催著他、責罵他,而是靜靜地在旁邊拿起一本書閱讀。熱愛閱讀的家庭氛圍一旦培養起來,孩子自然能形成愛學習的習慣,從此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作業分段,降低任務難度

如果你要求一個低年級的孩子連坐2個小時安靜學習,其實是不

實際的,也是違反孩子天性的。有時候孩子看到任務太難,就會故意磨蹭來逃避,所以我們可以把作業分割成兩到三個階段來降低任務難度。


比如規定第一次完成單詞抄寫的任務,休息一會兒,再完成數學計算的作業,再休息一會兒。在休息期間可以安排孩子做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從而鼓勵孩子儘快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3、巧用鬧鐘,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與其家長在旁邊像唐僧一樣催促,不如用鬧鐘來催促孩子做作業。孩子在定鬧鐘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到成就感,更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孩子不再把作業當成父母安排的任務,也更能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4、賞罰分明,提高孩子積極性

在寒假伊始制定計劃時,家長也要和孩子共同計劃賞罰制度,而

這種制度做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要以積分制的形式,當孩子能達到一定的積分時,家長可以滿足孩子一個合理的願望,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孩子實踐計劃的積極性。


  • 定好規則,守住底線

春節其實是一個教會孩子禮儀和規矩的良好契機,在春節走親


“春節焦慮症”?出現“熊孩子”、“熊親戚”,你該怎麼辦?

一組熊孩子


訪友之前,家長應當和孩子共同定好規則,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餐桌禮儀

包括不能獨享食物,注意用餐衛生,口中有食物不能說話,不

能敲飯碗、吃飯時不要發出聲音,夾菜時不要把菜翻來翻去等等。


2、做客禮儀

包括見人要說新年好,做客時不要亂翻別人的東西等。


3、紅包禮儀

包括不能索要紅包,紅包不能當面拆,拿到紅包要說謝謝。


4、社交禮儀

包括不能打斷別人說話,待人要謙讓、親切等。


5、購物禮儀

跟隨家長買年貨時不要隨意品嚐食物,不要吵著要買東西,要

緊跟父母走,萬一找不到大人也要在原地等候,不可隨意跟陌生人離開。


為了加深孩子的記憶,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

讓孩子牢記。在制定好規則之後,就要守住底線。當孩子“犯規”時,家長不要動輒打罵,但要溫柔但堅定地阻止,不能因為是過年就輕易縱容。


  • 提前教育,化解衝突


鑑於春節容易出現“熊孩子”、“熊親戚”,所以社交衝突在

所難免。既然如此,作為家長,不妨在春節來臨之前就打好預防針,教育孩子如何化解衝突。


一方面,我們要明確告知孩子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避免自己家孩子成為“熊孩子”。同時我們也要教育孩子,在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要有禮有節,必要時可以尋求大人幫助。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學會拒絕。無論是“中國留學生章瑩穎失蹤”事件,還是“985大學生王耀棟被連灌六杯酒死亡”事件都在告訴我們,孩子學會拒絕才能保護自己。


所以,家長應當告訴孩子:“當有人對你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你要勇敢地拒絕。”

比如其他孩子強迫你分享私有物品,親戚朋友強迫你吃某樣食物等,都可以大聲地說“不”。


寶劍鋒從磨礪出,

帶娃過年別認輸。

收下這份“春節焦慮”自救指南

五大方法幫你擺脫焦慮,

願你梅花香自苦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