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袁崇焕为什么一定要杀毛文龙?两人都是明朝将领,都是忠臣,为什么还要这样?

用户58532485446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以毛文龙犯下的“十二斩罪”为由,并且这些罪名毛文龙都是坐实的,从法理上来说,毛文龙确实该杀。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登上了毛文龙节制的皮岛地区,并且在阅兵期间,突然发难,在毛文龙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其拿下,并且现场宣布其“十二斩罪”:


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
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
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
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
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
自宁远还,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
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
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
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根据袁崇焕所列出的“十二斩罪”,此时的毛文龙不仅不能被称之为国之良将,俨然已经已经成为了整个辽东战局的祸害,一方面,毛文龙侵吞军饷、拥兵自用,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源,在战场上的功绩确实乏善可陈;另一方面,毛文龙不仅以东江皮岛之地为一己光谋私利,甚至目无法度、迫害商人、百姓,成为了“土皇帝”和“毒瘤”一般的存在。

特别是其中的第三条,毛文龙“牧马登州”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根据《山中见闻录》记载:

“春,文龙拥舟师掩至莱登,旌旗蔽海上,登人以为建州兵至,皆大惊”

并且《蓟辽督师题本》中,也讲述了毛文龙在登州的狂傲行径:

“近且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等语。据登莱道申报,岂堪听闻?”

这种大逆不道之罪,仅此一条就可以治毛文龙死罪,而毛文龙在任期间吃空额、捞军饷,消极抗敌,积极敛财,甚至有私通后金之嫌,这些行为也都引起了天启、崇祯两位皇帝的不满。

所以,从法理上和毛文龙的过错上来说,袁崇焕杀掉毛文龙真的一点都不怨。


那么,毛文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袁崇焕一定要杀掉毛文龙,这实际上与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毛文龙的功劳,一直以来归结为两点。

其一,就是毛文龙创立东江镇。

不同于其他明朝的军官将领,他们所镇守的区域是朝廷划拨的,只有毛文龙的地盘是自己抢回来的。在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率兵去的镇江大捷,后拿下皮岛,就此开设东江镇,为明朝的抗金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同时也成为了后金的掣肘。

其二,就是毛文龙对于后金的牵制作用。

这一点也是对于毛文龙争议最大的地方,毛文龙究竟有没有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实际上,所谓的牵制作用,应该分为三个时期。

在孙承宗经营辽东期间乃至之前的王化贞、熊廷弼的“经抚不和”期间,毛文龙都很好的发挥了牵制作用。

而在孙承宗经略辽东的后期开始,毛文龙对于后金的打击和牵制,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流于形式”,甚至在宁远之战期间,毛文龙竟然抗旨,拒不发兵,引得天启皇帝大骂“牵制何在”。

在这之后,皇太极派阿敏进攻朝鲜,并且在铁山之战中,重创毛文龙,不仅夺取了毛文龙重要的粮仓和屯田地,更是将毛文龙的势力彻底驱逐出了朝鲜。在此之后,毛文龙一方面是实力受到了打击,而他也想着保存实力,进而采取了“消极牵制”,继续杀良冒功的策略,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皮岛的地利优势,进行营商和劫掠活动,中饱私囊。

所以这个时候还在一味的强调毛文龙的牵制作用,确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战略中,东江镇一直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是毛文龙的所作所为无法发挥其作用,而袁崇焕为了争取毛文龙,争取东江镇,也是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的。

起初,袁崇焕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计划挟制东江。

袁崇焕采取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朝廷为东江发粮发饷的路线,改由登州直接发送给皮岛,为经由山海关到宁远,由宁远再发给皮岛,以此控制毛文龙的经济命脉,迫使其服从自己的调遣。

然而毛文龙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出现了前文中所述的“牧马登州”的一幕,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袁崇焕对毛文龙开始动了杀机。

在崇祯二年(1629年)五六月间,袁崇焕多次与毛文龙进行会谈,但是每一次均以无功而返告终。

“牧马登州”事件发生后,袁崇焕主动邀请毛文龙来宁远谋划军事对策,同时与毛文龙交涉节制问题,遭到了毛文龙的严正反对。

之后,袁崇焕便借着阅兵,深入东江镇重地。在此期间,袁崇焕曾多次与毛文龙进行会晤,并且做出了巨大让步,甚至提出了以抚顺为界,分而治之的方案,只求毛文龙和东江镇能够支持整体的平辽策略,然而却依然遭到了毛文龙的强烈抵制。更让袁崇焕震惊的是,就在他提出让毛文龙移防杭州的时候,毛文龙竟大言不惭的说出了占领朝鲜的话语,割据一方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是。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袁崇焕看来,毛文龙已经是“无药可救”,东江镇在毛文龙手中,断然是不会服从于自己,也不会成为自己所倚重的军事力量,想要发挥东江镇的作用,毛文龙必须要被处死。

于是,在阅兵现场,袁崇焕出其不意的将毛文龙拿下,宣布其“十二斩罪”,并当场将其处死。

而在毛文龙死后,袁崇焕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之后毛文龙的儿子继续被委以重用,东江镇的官兵在经过一轮优化裁剪后,军饷待遇也得到了提升。而这一切,都是袁崇焕为了争取东江镇,使其能够在“五年平辽”的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毛文龙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只不过,未经请旨擅杀大将,触动了刚愎自用、疑心颇重的崇祯的敏感神经,在加上毛文龙被杀后仅仅三个月,后金军队就直接越过长城包围了北京,更是对崇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打击,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袁崇焕最终悲惨结局。


雍亲王府


袁崇焕之诛毛文龙,到底是功、是罪、是过?最关键的问题,当然是在于毛文龙是否当杀。大量事实证明,文龙自据有东江后,独霸一方,骄横跋扈,其后更背着朝廷,一再进行通敌叛降活动。袁崇焕在斩毛文龙时所宣布的十二大罪,并非什么凭空捏造或随意上纲,而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下面,准备择其中之主要者,略作考辨。

罪之一:“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毛文龙自称拥兵二十余万。朝中对此极表怀疑,天启六年,姜曰广、王梦尹奉诏出使朝鲜,准备到毛营阅视,毛文龙却口出悖言说:“阅不阅在我。不惟阅不阅在我,并他去不去亦不由他也。”姜、王回朝后疏言:“文龙兵册十五万,能用者只二三万;”登莱道王廷试则额定为二万八千人,两者的意见是大体相同的,但毛文龙对此却大为不满。对于这一点,《国榷》也承认:文龙“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论多疑而厌之,以身握重兵,又居海岛,莫能难也。”朝鲜方面也曾指责说:“毛都督欲使我国称颂其功,虚张军兵之数云,无理甚矣。” 由此可见,毛文龙之不受节制,当是事实。有些学者引《崇祯二年六月蓟辽督师题本》曾经提到:毛文龙“毅然愿编营伍受节制”一语,认为文龙“既然有所转变,何必吹毛求疵非杀不可。”但考诸《题本》,此语只不过是叙述事件之发展过程,紧接此语之后,即有“(袁)曰:营伍定,则年终必行甄别,祖宗自有法度,不得假也。文龙于是悔其言之失,私对副将张翥曰:我姑以此了督师之意,其实营制难,我只管包完东事便了。臣于是悉其狼子野心,终不可制”等语,这分明是揭**文龙在督师面前耍手腕,怎能说是毛文龙已“有所转变”呢?!

罪之二:“说诳欺君,”杀降冒功。这是毛文龙利用其远据海岛而惯用之伎俩,但其实也是漏洞最多、暴露最早的问题。文龙入据镇江之初,即遭后金还击,“斩游击刘某及兵千五百级,文龙仅以身免。”[49]但文龙匿败不报,为登莱通判王一宁所告发,由于文龙“媚魏忠贤为奥援”,一宁反被诬,逮治论死。[50]天启四年,“时秀水谭昌言为登莱参政。毛文龙药辽人舌献俘,昌言廉得之,密与解药汤,旬日舌清乞命,皆辽人也,言其实,编为农。”[51]同年七月文龙又报三捷,“献浮十二人,而稚儿童女居其八,(袁)化中力请释之,因言文龙叙功之滥,忠贤素庇文龙,益不悦。”[52]后来,袁化中被拷死狱中,这是因素之一。天启五年八月,户科杨文岳曾就毛文龙献俘七名,途至广鹿岛又换回六名一事,上疏参驳说:“臣闻之不胜惊疑。夫献俘一事,奏之皇上,告之祖宗,用以远播威德,昭示宠灵,此何等大事,乃忽然解来,忽然解去,前解者,不知何以遽发?后换者,不知何处解来?支吾不一,真假莫知。以报功则涉混,以对皇上则似欺。乞严敕该部查审真伪,仍谕毛文龙,以后开报军情务从真实。”[53]兵部在覆文龙疏中也指出;“外议啧啧,犹有不敢尽言者”。对于毛文龙的冒捷献俘,不仅“中朝颇知其妄”,[54]朝鲜方面的记载也是明确的:“(李)廷龟曰:(毛)都督不修兵器,不炼军士,少无讨虏之意,一不交战,而谓之十八大捷;仅获六胡,而谓之六万级,其所奏闻天朝,无非皆欺罔之言也。”[55]

罪之三:“刚愎撒泼,无人臣礼。”这显然不是指毛文龙所转呈的后金书信中有冒犯语言;而是指文龙本人的真意。对于这一点,《督师题本》讲的是清楚的,即:“近且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等语,据登莱道申报,岂堪听闻。”联系到毛文龙曾于崇祯元年春突然拥兵至登州,声言索饷;以及他致皇太极的私通信件中有“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之语,[56]可见事情并非偶然的巧合。

罪之十:“交结近侍。”这也不是指魏忠贤专权时期的一般应酬,而是指派遣心腹,“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实质是结为团伙,即所谓“文龙与魏忠贤相因而相藉者也。”[57]这一点,从魏阉对待毛文龙与袁崇焕一亲一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得很清楚,因崇焕“为人疏,于大珰少所结好,”[58]魏忠贤曾“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59]迫使崇焕不得不乞休致仕,只是在忠贤伏诛后才得以复用。而毛文龙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他“务结中贵,以为自固之计,”[60]故“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  入权宦囊中”。[61]事实上,在王化贞被处死之后,魏忠贤便成了毛文龙的后台,不仅冒捷冒饷得以通行无阻,而且谁参劾毛文龙,谁就得遭殃,象王一宁、刘之凤、夏之令、袁化中、姜曰广、王梦尹等,或被论死,或被斥逐,这都是魏忠贤庇护毛文龙的结果。甚至在魏阉伏诛之后,仍出现了“内官王国兴擅到海上,称密旨召毛文龙,踪迹诡秘”[62]的情况。可见毛文龙与宦官的关系,实在并不寻常。

罪之十一:敌攻铁山,“逃窜皮岛,且掩败为功。”这当然不是指战术上的避实击虚,而是指毛文龙常常临阵逃窜,不敢接战,即《李录》所说的“有同群羊之见猛虎”。至于掩败为功,那也是事实,别的用不着多说,就在铁山惨败之后,毛文龙即上报宣州、义州等处“五捷”,但考之《东华全录》,后金在破铁山后,并无与毛文龙交战之事,所谓五战五捷,实皆虚冒。当时袁崇焕即已指出:“铁山一攻即破,毛不能以一矢加遗,而朝夕报功。”[63]可见崇焕对文龙此种所为是深知的。

罪之十二:“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土。”这几乎是所有参劾毛文龙者的共同看法,如崇祯元年,山东总兵杨国栋就曾指出:毛文龙“专阃海外八年,糜费钱粮无算,今日言恢复,明日言捣巢,试问所恢复者何地?所捣者谁巢?”[64]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可是有些学者却撒开毛文龙本身的问题不谈,认为这“应首先找督师是问”。[65]我们说,作为统筹全辽战局的督师,对此当然是要负责的。袁崇焕对毛文龙的所作所为,经过查证、并在开导无效之后,毅然斩之,这难道不正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吗?!

在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条是罪之五:“私通外夷。”这不仅仅是“擅开马市”,即“文龙在岛中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66]“私通粟帛,易敌参貂,藉是苞苴,为安身之窟”[67]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通敌叛降。袁崇焕在当时虽然未能看到毛文龙与皇太极的往来书简,但对于个中的一些情况是知道的,其中最有可能的是获得了已归正明朝的刘兴祚的告密,只是由于刘兴祚的身份关系,袁崇焕在当时对此事不便明说罢了。《崇祯纪事》载:崇焕奏报中有“文龙逆迹昭然”之语;《蒋录》则载:“明袁崇焕以总兵毛文龙据南海皮岛与我国私通,杀之;”崇祯帝在覆旨中也明确指出:毛文龙“通夷有迹”。这些都证明了毛文龙之通敌,是导至督师斩帅的重要原因。关于毛文龙通敌叛降的问题,因已有学者作了专文论证,[68]在此不准备多说。但仅凭毛文龙在致皇太极信中提出的:“尔取山海,我取山东,若从两旁夹击,则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属尔管辖;” [69]“结局之期,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70]以及他准备拿已归正明朝的刘兴祚兄弟与后金作交易等等,就足证毛文龙确是罪在当诛。

程本直在《漩声纪》中对斩帅问题有一段总结性的评论:“客亦闻夫年来国中所议文龙乎?否也。曰虚兵也;曰冒饷也;曰假俘假捷以骗功骗赏也;且曰尾大也;曰鞭长也;曰一跋扈将军也。自武登抚相与争而去,其欲得而甘心于文龙者,非一日也,非一人也。辱白简、挂弹章可数百计也。是左右诸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也。其不杀也,非不杀也,不能杀也,不敢杀也。是故崇焕一杀之而通国快然。……是文龙之杀,文龙之罪也,而非崇焕罪也。”程氏的这番评论,是在袁崇焕蒙受种种不白之冤,而“擅杀大帅”之说又甚嚣尘上的时候提出来的,在当时,如果没有一种为公理而抗争的舍身精神,是不敢讲这样的话的。它不仅代表着当时真正的舆论,而且也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的。


古海游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被钱逼的,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大英雄袁崇焕这时候就是没钱了,所谓十二斩罪也是借口而已。

所谓“穷凶极恶”在本题中拿来形容袁崇焕再贴切不过了。

崇祯一朝,大家都穷,独袁崇焕最穷!为什么?因为他有“五年平辽”这个业绩许诺压着,慢慢来?来不得!

“深挖洞,广积粮”谁不知道呢?袁崇焕知道,可是他做不到。

也不能冤枉崇祯皇帝,崇祯是愿意给钱的,可以说他能拿出来的全部拿出来给了袁崇焕了,毕竟“五年平辽”太有诱惑力了。

袁崇焕也知道崇祯尽力了,怎么办?

自己想办法呗!打眼一望,嘿!有这么个富翁呀!可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抢劫”!

毛文龙哥们,为了朝廷,为了百姓,对不起了,借你人头一样。

毛文龙有多富呢?

富得可以施行“深挖洞,广积粮”这个政策。一直以来,毛文龙也是这样做的,毛文龙的财政,军事,人事,组织的独立性,说他毛文龙是“海外天子”也不为过。

毛文龙从“李成梁的兵丁”起步,在辽东经营了一生。

毛文龙在辽东就好比李云龙在山西,有的是“来钱”的招数,有的是“抢劫”敌人的便宜。

但是,李云龙再“混”,再“跋扈”,遇到上级要调他的兵,征用他的战利品,让他出钱出力的时候,李云龙从来也不敢拒绝的,服从大局嘛!上边“穷”,要你点东西应该的。你李云龙的平安县难道比山西重要吗?比全国重要吗?

毛文龙呢?“皮岛”最重要,最大!从崇祯哪里开始,已经决定了快马加鞭,大干快上,动员一切力量,征用一切物质,扩大战役,“五年内平辽”!

你毛文龙还躲在“皮岛”深洞里面,守着巨量的粮草,做“深挖洞,广积粮”的美梦,该死不该死!

十二大罪第一罪: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

尔专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才是重点!

如果袁崇焕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他也可以自己组班子,自己吃自己,与毛文龙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各不相扰的,袁崇焕之前的主管辽东总务的大佬们全是这样干的。

比如孙承宗,孙承宗就是典型的“结硬寨,打呆仗,慢慢来,”政策,最符合毛文龙的脾性,也符合大明朝的现实。

可是,崇祯不干,袁崇焕不干,他们要干净利索麻利快。

毛文龙守着自己费尽精血积攒的财富军品,也明确知道“平辽非五年之功”,面对一个毛头小子崇祯和一个热血书生袁崇焕的催逼,他选择了抵抗!

毛文龙卒!


葭明通半瓶历史


数百年来,袁崇焕否处决毛文龙一事,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关于当时毛文龙为什么会被杀,以及袁崇焕当时有没有存在勾结满清的嫌疑,众说纷纭且很少能够达成共识。

同样作为明朝的将领,说白了就是同事关系,而且两人都是重要的朝中忠臣,这么做究竟有何缘由?让我们一起来还原下当时的场景,或许所有的疑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毛文龙有罪但也轮不到袁崇焕处决。

明崇祯二年,作为皮岛守将的毛文龙被袁崇焕处决,不得不承认毛文龙确实有过错,作为一名凡人,自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究竟他是否错到离谱,错到已经被人诛杀的地步,

如果凭借一个人的主观意愿,就给别人宣判了死刑,是否有冒犯皇室的权力呢?即使能伸张正义,可能在皇帝看来,这也是对皇权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当时毛文龙究竟犯了哪些过错,我们根据当时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理由来看,一共有12条之多,但其实影响最大的也就两个方面,足够概括毛文龙当时的罪行。

袁崇焕为毛文龙列举罪行

  • 一方面:袁崇焕认为毛文龙作为一方的割据势力,无视朝廷的存在,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不奉命行事。并且凭借着当时自身优势为自己谋福利,而不是为国家和子民着想,没有大局意识,何况还有何后金私通等重罪。


  • 另一方面:毛文龙对于手下的士兵极其苛刻,尽管谋取很多福利但却都中饱私囊,无论是朝廷划拨的钱财还是粮食,有的直接私吞,有的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克扣,极大的影响军心。当然也还包括他残害贤良,严重干扰百姓生活,私通外敌利用职务之便做生意!

为民除害还是权力之争

如果上述理由属实,那么相信朝廷也会做出明确的判断,可能需要一定的仲裁审判环节,不能将其立马就地正法。

但很多时候法律讲究证据,口说无凭,当然这也让很多人有了钻法律空子的想法,导致受害者持续受到伤害,而犯罪的人却仍逍遥法外,没有找到明确的犯罪证据之前,也无法将其绳之以法,最可怕的就是知法犯法,钻法律的漏洞。

被袁崇焕诛杀之时,并没有收到其手下或者辖区百姓的大力阻拦,就可以看出即使毛文龙罪状没有上述那么多、那么严重。他也还是没有得到人心,没有真真正正为手下的臣民谋福利,死不足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就在毛文龙死后不久,朝廷终于明确表态了。崇祯三年,崇祯皇帝就对于袁崇焕私自处决毛文龙的行为表示极为不满,认为他不经过朝廷允许就擅杀朝廷命官,这是对皇权极大的无视。

即使人家罪应当诛,也不应该是你袁崇焕说了算,毛文龙有错在先,你如果提前上报朝廷,等一切核实再杀也不迟,滥用权力进行先斩后奏,这罪又该怎么算?

也就是在这一年,崇祯皇帝也下诏准备诛杀袁崇焕。而且根据袁崇焕当时杀毛文龙的手段来看,是利用他的身份职务之便,请人刺杀毛文龙,这样的性质就极为恶劣。

可能两人之间本来就有什么过节,或许袁崇焕认为走正规的程序,毛文龙可能不会死,所以为了稳妥起见,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但其实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国布衣


这得从袁崇焕任辽东巡抚说起。此时,袁崇焕已经在关外呆了几年,对后金与明朝军力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宁远之战后,虽然宁远侥幸不失,但袁崇焕显然对靠军事平辽失去信心,萌发求和罢战的想法。这才有了他吊孝老奴,与皇太极和议的举动。

但在当时,与后金和议,在个人政治上,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因为后金这个政权,并不是外部势力,而是明朝早期,自通古斯迁来建州定居的一个小部落。后金反叛,席卷辽东,对明朝廷而言,是无法容忍的背信弃义。大家想象一下,我们会因为台湾一时不能收回,就跟他谈判让他独立吗?因此,袁崇焕的和议,面临几大难关:

一是无法获得明朝廷认可;

二是后金强占的辽东领土难以收回;

三是毛文龙领导的东江镇对后金的袭扰。

袁崇焕不管不顾,先与后金接触。比如,欺骗朝廷说,吊孝老奴是为了打探情报,和议是为了麻痹后金等等。到崇祯朝,更是发展出一套“守为正着,款为旁着”的理论。

在与后金接触后,主战的东江镇对袁谋和的干扰愈发凸显。在后金看来,袁崇焕与东江镇同属大明一个阵营,一个谋和,一个主战,难以让人取信。并且,东江镇在后金有大量谍报人员,探知袁崇焕谋和信息反馈给明朝廷。这才有了宁锦之战后,天启帝“袁崇焕言款,所误不小……”的评价。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既不是什么统一事权,也不是什么惩治不法,更不是为了防止毛文龙反叛。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战与和的矛盾,必然以一方彻底垮台为结束。

这从袁崇焕任辽东巡抚后,面对后金大举进攻东江镇的丁卯之役,按兵不动,毫不牵制就可看出袁的险恶用心。东江镇残破,袁更是上书朝廷,要东江镇移镇盖州。这是让东江镇放弃水军长处,上岸与后金更紧密接触,扬短避长,有借刀杀人的嫌疑。

崇祯朝复出,靠“五年平辽”取得崇祯帝信任,获得巨大权力的同时,袁崇焕也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促使他不惜铤而走险,直接出手谋害毛文龙。


扬长而来


先说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开始默默无闻,以算命、麻衣相术为生,勉强度日。


也许是孰能生巧,算出了30岁能时来运转,在这一年成了“北漂”,来到辽阳。原因是他舅舅跟辽东巡抚王化贞关系不错,毛文龙当上了练兵游击(旅长)。


不想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辽阳陷落,时任辽东经略自尽。毛文龙指挥残兵,占领了后金的镇江,史称“镇江堡大捷”。斩杀守将佟养正,此人正是日后康熙皇帝的外曾祖父。由此,毛文龙被王化贞任命为副总兵,(军区副司令)。


后金岂能善罢甘休?很快毛文龙丢掉了镇江,率部来到了鸭绿江口,当起了皮岛岛主,成立了经济特区,不仅扩大内需,还与日本、朝鲜等地客户做进出口贸易。史书记载:“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有土斯有财,靠着皮岛,毛文龙拉起了一支几万人的部队。

皮岛以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成了明朝对抗后金格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毛文龙主营经济之余,偶尔搞搞副业,时不时派出小股部队袭击后金,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部攻占金州,因还不具备黑科技,后金还真拿他没办法,这样皮岛这支军队成了牵制后金的一股力量,真不愧是“游击”出身。当时,兵部对其判断也是:“毛灭奴不足,牵奴有余”。


彼时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起用,出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提出“五年复辽”方略。崇祯皇帝答应了袁崇焕的条件:1、户部供应银子和粮食;2、工部提供武器;3、人员任命,吏部不得干涉;4、言官不瞎扯。


没本事的人说大话,叫吹牛皮;有本事的人说大话,是心怀大志。从元素樵居的典故上,罗浮道长:“当今皇帝昏庸,朝政腐败,你别再出道了。”袁崇焕答到:“长放心,我本大明一亡命之徒。”口气很狂,是属于后者。


年少时期,袁崇焕立志通过科举,为国效力。有诗云: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表明心志。


一边皮岛位置特殊,朝廷直接管辖有难度,加上对后金的牵制作用,使得毛文龙可以不听命令;另一边是袁崇焕新官上任三把火,需要整肃吏治,完成“五年复辽”目标。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矛盾渐起。



袁崇焕一招杀手锏,实施海禁,以皮岛为中心,方圆两百里,严禁海上贸易。这招可打中了毛岛主的七寸,失去了经济来源。

为实现“五年复辽”,也是多年为国尽忠的夙愿,双方博弈之下,袁崇焕痛下杀手,赢了当下,埋下了隐患,此为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理由之一;毛岛主输了性命,明王朝失去了牵制后金的一支力量。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点个赞呗^_^


公子霜尘


擅杀毛文龙是袁崇焕要命的罪责之一,也正是因为他杀了毛文龙这一举动,为后来的史学研究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无解的谜题。

于是针对这一谜题,杀毛文龙是对是错,该不该杀,被人拿来讨论了又讨论。最终形成了两个方面的论调。

正方:毛文龙该杀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毛文龙一边打仗一边跟草原人做贸易,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作着站着茅坑不拉屎的举动,实数该杀。

反方:毛文龙不该杀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毛文龙虽然一边做贸易一边打仗,但是这伙人放在那里,也是可以有效地牵制对方兵力的。

虽然上面两方观点都各自有理,但是,笔者以为也各有缺点。

笔者以为,历史或许藏在中和这两方面观点的客观中。

毛文龙这样拿着朝廷俸禄不思报国,一心发展自己生意的行为确实该杀。

但是,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袁崇焕杀毛文龙杀得早了点!

袁崇焕不合时宜地杀毛文龙,最终演化为袁崇焕是不是投降了清军这个问题。

虽然袁崇焕跟清军深度探讨了岁币等,皇帝才能下令主持的建交问题,但是,他也没能力直接绕过皇帝去给清军送岁币。

而且,如果袁崇焕跟清军达成协议的话,袁崇焕也就没必要跑回北京,进行保卫战了!

所以说,老袁不想反,他只是想完成他跟皇帝的约定,在规定期限内平辽东。

当他看到毛文龙不服管教且作战摸鱼的时候,终于亮出了屠刀,把毛文龙直接给砍了。

砍了毛文龙的结果是,失去毛文龙的毛文龙部队直接因为主帅被杀而散掉了!


寡言悟裟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的名将,在抗清过程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是明末抗清的中流砥柱。他后来为魏忠贤所恶,被迫解甲归田。在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袁崇焕被起复重用,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成为东江总兵毛文龙的顶头上司。

然而袁督师上任伊始,即用崇祯帝赐与的尚方宝剑设计诱杀了毛文龙,毛文龙死后东江防御体系彻底瓦解。

毛文龙驻守的皮岛,位于鸭绿江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毛文龙在此有效地牵制了后金的军队。毛文龙死后,后金军队再无后顾之忧,不用再担心毛文龙从后方偷袭自己。之前后金虽然兵强马壮,但他们始终没有办法威胁到北京。就是由于毛文龙在他们的后方,只要他们长途作战,自己的后方必然会遭到毛文龙的攻击。因此他们必须要不断回援。等于说毛文龙是把后金死死钉在辽东。可毛文龙死后,这个心腹大患就解除了。

那么袁崇焕为何要杀毛文龙呢?当时只有毛文龙能够控制住东江,他一死必然会导致东江防御的瓦解。难道袁崇焕不知东江对于朝廷的重要性吗?


毛文龙行伍出身,在天启元年的镇江大捷中,曾生擒了后金游击佟养真,而佟养真的孙女便是康熙帝的母亲。此战中,佟养真的儿子佟丰年、侄子佟松年也被活捉,多座城池归顺毛文龙,毛文龙被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称为可以比肩班超、耿龚的孤胆英雄,毛文龙凭此战升为副总兵。

镇江大捷后,清军增兵反扑,毛文龙率部退入皮岛,屯田强兵,并在岛上开通商贸,很快建立起一支劲旅。天启二年,毛文龙出任平辽将军总兵,开镇东江。朝廷对毛文龙牵制后金军的重要作用赞赏有加,并对毛文龙赏赐尚方宝剑,对毛文龙格外优容,倍加倚重。毛文龙可谓雄据一方。

明朝本身就是严重的文武对立,文官掌权很长时间,不断去排挤一些武将,象戚继光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好结局。袁崇焕本身是文官出身的武将,他在万历47年中进士,在天启二年出任兵备佥事,赴关外督军,步入军旅。


毛文龙雄据海岛,权力极大,必然会引起袁崇焕这些文臣的不满。朝中也有大臣不断上疏弹劾毛文龙专断骄纵、冒领军饷。但崇祯帝认为毛文龙部孤据海岛,有效牵制了后金,对其军队的政策应有别于关内军队。

但袁崇焕上任督师后,决心要整治一下毛文龙。他在上任前,在与内阁大学士钱龙锡的一次谈话中,曾称上任的头等事是要拿毛文龙是问。在这次谈话中,袁崇焕杀毛之心毕见。他称毛文龙可用则用,不可用则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毛文龙听话就留着,否则就砍头。

他杀毛文龙主要原因就是想把东江实际掌控起来。在他的地盘里,决不容许有毛文龙这样不听话的将领存在。而毛文龙的存在,使东江永远都不可能被袁崇焕实际掌控。可他没有想到,在后金大敌当前的形势下,除掉毛文龙无异于自毁长城,自断臂膀,令亲者痛,仇者快。毛文龙被杀几个月后,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绕过关宁防线,长驱直入杀向北京,吓得崇祯急令关外的袁崇焕勤王。


袁崇焕上任后,首先截断了皮岛的商船往来,断绝了皮岛的经济来源。毛文龙就此事向崇祯抱怨,但崇祯事前曾允诺袁崇焕全权节制辖区事务,也不便过多干涉。

袁崇焕还是给了毛文龙一粒甜枣,那就是向毛文龙部派发十万军饷。毛文龙很高兴,而实质上这不过是个诱饵。

崇祯二年,袁崇焕与毛文龙相见于双岛。在这次会见中,袁崇焕劝说毛文龙解甲归隐,遭到毛文龙的拒绝。此后袁崇焕即给毛文龙定罪十二条,以崇祯帝赐与的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首。

在袁崇焕给毛文龙所定的十二项罪名中,有的只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即使属实,也是军队流行的通病,罪不致死。而罪五指责毛文龙自开马市、私通外夷。实际上,维持东江的驻防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而当时的朝廷财政却紧张得要命,军晌根本无法及时发放。就因为这个原因,很多队伍都发生了兵变。军饷不能就位,为稳定军心,只能靠毛文龙自己想办法。所以,自开马市也是毛文龙自筹军饷的一个来源。


关于私通外夷,袁崇焕称毛文龙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这也是袁崇焕杀他的一个原因。毛文龙作为东江总兵,在皇太极即位后即与其书信往来,商讨友好共处,维护边境安宁。如果说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就是私通外夷的话,那袁崇焕第一个就应该被杀掉。他自己就与皇太极有着书信的来往,他们交谈的这些书信后来还保存在满清的密档里面。

说到底,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就是希望加强自己的权力。可毛文龙不买他的账,因此这件事完全是一次争权的结果。袁崇焕这么做确实不是为了国家考量。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向崇祯帝提交了一份情况说明。崇祯帝震惊之余也不好发作,因为他还指望着袁督师五年之内给他平定辽东呢!袁崇焕在上任之初,为安慰崇祯,夸下的这个海口这时成了他的护身符。在这份报告中,袁崇焕再夸海口“五年之内,若不能平奴,请皇上像诛杀毛文龙一样诛杀我”。但崇祯的耐心没那么长,在几个月之后,皇太极领兵扑向北京。在后金军撤退后,祟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治罪。崇祯三年八月,距毛文龙之死刚满一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家产充公。



据清代学者张岱记载,袁崇焕性格暴躁,好夸海口。这都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伏笔。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实属重大错误,这也使这位抗清名将倍受争议。


岁月是一条河流


古楼藏书,残卷论史!大家好!

袁崇焕杀毛文龙,其实就是为了将辽东军阀化而已,因为毛文龙不听他的!

回到当初平台召对,袁崇焕对崇祯皇帝画了一幅辽东的宏伟蓝图-----五年平辽!甚至口出狂言: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当时给事中许誉卿私下问袁崇焕为何说五年平辽?有此一问太正常了,明眼人谁都知道五年平辽就是扯淡!



当年魏忠贤掌权时,曾筹集十五万大军给袁,结果袁被六万八旗兵打的不敢出城,以当时的资源你不敢出战,现在你就敢了?只靠守城能收复辽东吗?宁锦防线你能修复,因为那块地在满清眼里就是鸡肋,否则你能把城修好?你敢去辽河那边修城吗?恐怕收复广宁都没法做到吧?


此时袁崇焕为什么敢说五年平辽?因为此时袁崇焕已经决定要将辽东军阀化。五年时间足够把辽东军阀化了,只有这样,五年之后辽东不复皇帝也无可奈何了!

而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居然信了袁崇焕的鬼话,要兵给兵,要权给权,赐尚方剑!莫大恩宠啊!



但五年内,户部筹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毛文龙是什么人?毛文龙曾经也是有尚方剑的人,在辽东的势力举足轻重,袁崇焕要想辽东军阀化,毛文龙必须杀掉!因为毛文龙不可能任由袁背逆朝廷!

后来己巳之变,已经证明袁崇焕对辽东军阀化了,当京师被围,崇祯已经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抓捕袁崇焕之后,祖大寿不顾京师安危,率兵撤离!朝廷已经失去了对辽东军队的控制权!



有人说袁威望太高了,纯粹胡扯,假如是这样的话,皇帝在辽东再派几个跟袁权利相当的武将,一样可以制衡袁,就是因为袁在辽东的绝对权利才造成了袁的军阀化!而这一切都是从五年平辽开始的!

综合来看,袁崇焕之所以杀毛文龙,其实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已!毛文龙是袁崇焕想军阀化辽东的绊脚石,必须踢开,这样才能保证袁崇焕计划的顺利实施!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袁崇焕做到了,自此之后,辽东局势极速恶化,后面的吴三桂也一样不听朝廷调遣就是明证!这支军阀化的大军,在明末已经超脱三股势力之外----大明,农民军,满清!坐看天下风云变幻!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偏向谁,胜利的天平就会钟爱谁!


古楼残卷


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召见袁崇焕,听取其对付后金的意见。当时,袁说,给我五年时间,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崇祯听了十分惊喜。但一旁陪同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心存疑惑,事后,他问袁:你有什么胸有成竹的方案吗?袁却回答:聊慰圣心耳。也就是说,他只是宽崇祯的心。

许大惊,他说,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浪对?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这时,袁崇焕才感到后悔。当崇祯再次召见时,袁崇焕立即对五年计划提出了相当的条件:第一是要户部保证钱粮;第二是要兵部保证武器;第三是要吏、兵二部保证给他用人上的主动权。

对这些近乎苛刻的条件,崇祯一一应允,并进一步赋予了袁崇焕便宜行事之权,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正是用这把尚方宝剑,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

当时,毛文龙坐镇于皮岛。皮岛又称椴岛、东江,是位于渤海中的一座长十五里、宽十里的岛屿,它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和鹿岛遥相呼应,呈三足鼎立之势。

毛文龙原是杭州的一个无业游民,三十岁时经其舅推荐给辽东巡抚王化贞,很快脱颖而出,一直升任到副总兵。此后,他率军进驻皮岛,利用该岛的交通条件,召集流民,通商开发,几年间就使该岛“遂称雄镇”。皮岛地处后金海上咽喉之地,当明军在辽东的几座重镇相继失守后,皮岛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应当说,毛文龙尽管有过杀良冒功的行径,但他治理的皮岛对后金仍是极大的牵制,朝廷——包括对政事一向不感兴趣的天启——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把他提升为总兵,还多次派人前往慰问。

对毛文龙的作用,翰林院编修姜曰广认为:“建州之有东江,犹人身之有蚤虱也。撮之则无处著手,听之则吮肤而不宁……使无东江,则彼得用辽人耕辽土矣。”也就是说,毛文龙像叮附在后金身上的一只跳蚤,虽然不至于使后金为此丧命,却可以不断地骚扰它,使它不得安宁。

但坐镇一方时间稍长,这只跳蚤就变得不那么容易控制了,朝廷上下开始对毛文龙由腹诽到口诛笔伐,而毛文龙本人,的确由于久镇一方而变得骄横不法。

其一,他几乎把皮岛驻军变成了毛家军——军中担任要职的,大多是他的子侄或义子;其二,他虚报兵额二十万,其实不到五万,其他十几万人的军饷,大多数落入私囊;其三,他利用皮岛地处海上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向来往商船征税,而这并没得到朝廷授权。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这些不法情况了如指掌,并且,这位有道德洁癖的忠臣在还没有正式接触毛文龙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应对之策。京城期间,钱龙锡和袁崇焕谈天,问及如何处理和毛文龙的关系,袁崇焕脱口而出: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不难看出,驱使袁这样做的,当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的道德好恶。他看不惯毛文龙的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毛文龙对朝廷诏命的阳奉阴违。但无论如何,毛文龙罪不致死,更何况,大敌当前,毛文龙也算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草率地加以戮杀,袁崇焕何其失策也。

袁崇焕到任后,和毛文龙关系极为紧张。他派官员到皮岛对毛文龙进行审计,接着又宣布海禁,不许商船径直开往皮岛。毛文龙当然不愿就此服输,他多次上书崇祯诉苦,但崇祯态度含糊,不肯表态。

毛文龙不愿服输,袁崇焕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不可用”,不可用如何处置呢,那就是像他和钱龙锡说过的那样:杀之。

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于崇祯二年六月深入皮岛。当毛文龙手下的将领前来参见袁崇焕时,袁当即煽动——毛文龙手下将领大多姓毛,有的是毛文龙子侄,有的是改姓依附——袁当着毛的面说:你们都姓毛,是出于不得已。像你们这样的好汉,哪里用得着这样。我在宁远前线的官兵,军饷比你们高,都还吃不饱,你们在海上更加劳苦,军饷却更低,还要靠它养家糊口,我对此感到心酸。你们受我一拜吧。

毛文龙手下将领对袁崇焕一席话,既有几分感动,又有几分畏惧,古人所谓恩威并施,大抵如此。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袁崇焕当众宣布毛文龙有十二大罪,这十二大罪真正沾得上边的不过二三条而已,其他大多是捕风捉影的罗织之词。

当天,毛文龙即遭斩首于帐前,死在他苦心经营了十年的皮岛。毛的部众被袁崇焕整编,毛家军从此不复存在。处死毛文龙后,崇祯接报后大为震惊,史书上说他是“意殊骇”——虽然此前他赐予了袁崇焕可以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但袁崇焕竟然在不作任何汇报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一名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这不仅是越权,简直就是擅作威福。

然而,崇祯也有他的苦衷,既然他刚把辽事全盘托付给袁崇焕,袁崇焕本人也立下了五年平辽的军令状,那么,追究处死毛文龙之罪,不但毛文龙人已死而无济于事,反而有可能影响五年平辽大计。也就是说,当崇祯迫不得已地下诏对袁崇焕的行为表示赞许时,这位君主的内心有一条基本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诺言。

如此一来,袁崇焕相当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因为不要说五年平辽,即使五年内守住辽东,不让后金势力进一步渗透都得打大大的问号。

袁崇焕在请出尚方宝剑斩首毛文龙之前,当着众人的面向着京师的方向叩首请旨:臣今天诛毛文龙以严肃军纪,将领中再有如毛文龙者,必将同样处置。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也像臣斩毛文龙那样斩臣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宗焕不仅被崇祯所杀,而且比毛文龙死得更为悲惨。史家谈迁总结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乃是:“适所以自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