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煥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館


煥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館

承載厚重歷史 濃縮城市風貌

邳州市於今年5月啟動了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布展工程,改造提升後的邳州博物館,正以全新的面貌徵求市民意見、建議。

此次策展以“千秋邳邑”為陳展主題,多角度展現邳州獨特的地域文明和璀璨的歷史文化。根據展陳內容和重點,策展將陳展空間佈局設置為“3+3+2+2+1”,即3個場景展廳:鳳鳥圖騰、遠古家園、盛世雅頌;3個通史展廳:東夷肇始、古徐王都、長河流韻;2個專題展廳:西晉遺珍、玉出昆岡;2個臨時展廳;1座漢畫像石長廊。

在一樓大廳,通過將古老民族東夷族特有的“鳳鳥圖騰”作為主元素,營造出深沉厚重的史詩氛圍和意境美感。中廳的“遠古家園”,以鎮館之寶——“象牙化石之王”納瑪象牙為視覺中心,通過大型LCD顯示屏真實還原二十萬年前納瑪象生活場景,帶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震撼感受。二樓中廳的“盛世雅頌”,模擬徐國宮廷音樂演出場景,讓觀眾在進入各展廳之前,可以現場欣賞古樂演出,近距離感受徐國編鐘、編磬的金石之音。

博物館常設5個展覽廳。第一展廳“東夷肇始”,以大墩子遺址、劉林遺址、梁王城遺址為重點,展現邳州燦爛輝煌的史前文明和“邳”字的由來演變。第二展廳“古徐王都”,以徐國始建、壯大、滅亡的史實為線索,展現上古方國徐國王城的赫赫盛況和歷史風采。第三展廳“長河流韻”,展示邳州從秦代到清代的王朝興替、州縣郡置、英雄名士和燦爛文化。專題展“西晉遺珍”首次全面展示入圍“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新河鎮陳灘村煎藥廟西晉墓地的重大考古發現成果。“玉出昆岡”為玉器專題展,展現從史前到清代邳州地區出土、傳世玉器的發展演變之路,反映邳州作為“玉雕之鄉”在玉雕產業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邳州博物館館長程衛告訴記者,此次陳列布展工程從徵集和出土的6000餘件文物中,挑選出1500餘件精品用於展出,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件,國家二級文物12件,國家三級文物126件。

作為常設展覽的有效補充和延伸,2個臨時展廳搭建起文物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平臺,推動邳州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優秀文化更好地引進來。在博物館廣場南側還新建了一座漢畫像石長廊,展出館藏漢畫像石30餘塊,全面反映兩漢時期人們安邦樂居、其樂融融的社會生活,彰顯泱泱漢風的恢弘氣勢。

提升改造後的博物館,建築可閱讀、文脈可延續、歷史可觸摸、時尚可體驗,將日益成為傳播邳州歷史文化的新載體、展示邳州形象的新窗口、獨具魅力的城市會客廳、文化旅遊的新地標和邳州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禮堂與精神家園。

聽,這裡的文物會“唱歌”

第一個場景展廳“鳳鳥圖騰”,位於博物館的一樓大廳。進入大廳,參觀者首先能夠看到“千秋邳邑”四個大字,這是邳州博物館本次的布展主題,另外三面青銅浮雕牆,採用的元素為上古時期東夷族特有的鳳鳥圖騰。博物館講解員周楠表示,之所以在入口處設置三面青銅浮雕牆,是為參觀者營造出深沉厚重的史詩氛圍和意境美感,展示6000多年前的邳州就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跡,後人稱之為東夷部落,東夷族將候鳥看作是氣候氣象“預報員”,而作為諸鳥之首的鳳鳥,則是“知天時”之鳥,因此,鳥類深受東夷人的崇拜。隨著東夷族和華夏族交流互融,鳳凰成為代表吉祥的禽鳥,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鳳鳥的鳳紋。

沿著一樓大廳繼續前行,可以看見“遠古家園”展廳。在展廳中心位置陳列著兩尊象牙化石,長度分別是3.66米和3.1米,享有“亞洲象牙化石之王”的美譽,是邳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1989年冬天,邳州實施西泇河水利工程,當時工人在現場發現大量納瑪象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其中這兩根納瑪象化石引起了考古界的極大關注,它們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納瑪象門齒化石,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納瑪象是現代非洲象和印度象的祖先,生活在距今約20多萬年前。象牙化石周圍的展櫃裡展出的都是和納瑪象同一時期的生物化石,在正後方的牆上,碩大的LED顯示屏正在播放《遠古家園》短片,真實還原了20多萬年前納瑪象生活時期的場景,讓參觀者不光能夠看到象牙化石,還能夠聽得到大象的聲音,瞭解它們生活的家園,感受它們的溫度。

位於二樓中廳的是第三個場景展示廳“盛世雅頌”,這裡擺放著古代的樂器:編鐘和編磬的仿製版。在古代,編鐘和編磬是製作禮樂重要的樂器,也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往往只在征戰、朝見或祭祀等重大活動時才演奏,這種音樂就是雅樂。據介紹,此場景展示廳的作用是為參觀者演奏雅樂,且這裡的編鐘和編磬是根據九女墩3號墓中出土的一套編鐘和編磬做的仿版,配合建鼓、蕭等古樂器;在有重大活動的時候,進行演出,目前已經編排了4首曲目,分別是《十面埋伏》、《水杉高銀杏黃》、《盛世雅頌》和《我和我的祖國》。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金石之樂配合LED大屏播放的精彩畫面,讓參觀者感受到歷史、文化與音樂相融互通的獨特魅力。敲擊編鐘,會聽到清脆響亮、迴音悠長的聲音。每個編鐘都有各自的音階,組合在一起發出的聲音,是現代任何一種樂器都無法比擬的。

東夷肇始:邳州史前文明的起源

早在6000多年前,邳州大地上已初現文明曙光,東夷先民在這裡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用他們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梁王城遺址的發掘發現,把江蘇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800年,為深入研究黃淮地區人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證據。

據邳州博物館講解員周楠介紹,這三處文化遺址全部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大墩子和劉林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各式各樣的磨製石器工具,比如石鏟、石刀、石鐮等,表明當時的先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生產工具大多出自於男性墓葬,紡輪等多出現於女性墓葬,這說明先民們已經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煥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館

從2004年4月開始,位於戴莊鎮李圩村的梁王城遺址被髮掘,出土石器、陶器、瓷器、骨角器等各類文物4000餘件。記者發現,在梁王城文物展櫃背後的牆面上,劃分出了深淺不同的顏色,這是根據梁王城遺址文化層剖面做的一個復原,每一個不同顏色的土層代表了邳州不同的歷史文化時期,從北辛文化層一直到宋元明清文化層,可以說,凝聚了邳州整個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邳州有著“彩陶之鄉”的美譽,在梁王城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白陶黑陶和紅陶,而蛋殼陶是黑陶的巔峰之作,第一展廳裡的蛋殼陶,是參觀者一定不要錯過的展品。“我們可以用幾句話來形容它:黑如漆、明如鏡、擊如磬。”周楠說,“它的製作工藝非常繁雜,厚度最薄處只有0.2至0.3毫米,最厚處也不超過0.5毫米,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也沒辦法完全還原這種工藝。”

東夷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勞動與創造推動歷史的車輪,迎來了文明的曙光,也為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日後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夏初起,這片土地開始以“邳”為名,“邳”字的起源,在這個展廳中也有介紹。據悉,邳在甲骨文中,其實是寫作不,後來加一橫,讀作丕,有盛大的意思,後來加上邑就變成了現在的邳,有大城邑之說。當時,東夷先民對鳥類非常崇拜,丕字像飛翔的鳥落地翅膀放下的那一瞬間。1951年,山東棗莊市出土了一件青銅罍,上面刻有不白二字,其實就是丕伯的意思,據後來考證,它的主人其實就是邳國的國君。邳國的第一任國君叫奚仲,他是大禹的車正,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奚仲造車就是邳州有名的典故。

“東夷肇始”展廳用一句話可以總結為:—字成名地,須臾6000年,邳州6000年文脈由此展開。

古徐王都:上古方國的巍巍都城

煥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館

夏朝初年,東夷族眾部落中誕生了一個方國,在此後1000多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東夷部落最強大的勢力,它就是第二展廳的主角:徐國。徐國曆夏、商、週三朝,傳44世,享國1600餘年,堪稱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諸侯國之一。第二展廳“古徐王都”共分為3個單元,分別是國祚千年、武原中興、徐器風華。以徐國始建、壯大、滅亡的史實為線索,展現上古方國徐國王城的赫赫盛況和歷史風采。進入展廳,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復原的春秋時期徐國王城的模型,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邳州博物館講解員周楠介紹,在徐國王城向東2公里的地方,出土了九女墩墓群,這裡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編鐘和一套完整的編磬,其中,甬鍾置於墓主的南側,鎛鍾和鈕鍾放於墓主的東側,編磬位於墓主的北側,三面圍起只留出西邊一面缺口,這恰好同《周禮·小胥》中的“軒縣(懸)之制”相符,也證實了九女墩墓葬群的主人就是徐國的王室。

徐國經濟發達、國富民強,是周王朝賦稅的主要提供地之一,徐國青銅製作技術非常高超,作為春秋時期徐國的都城,邳州境內發現了大量造型豐富、品種繁多的徐國青銅器,讓人歎為觀止。

在“樂之華章”展區,九女墩墓出土的編鐘和編磬看上去色澤古樸、造型優美。周楠介紹:“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編鐘,裡面有4個甬鍾、6個鎛鍾和9個鈕鍾,其中最大的1個甬鍾達到了29.7千克,最輕的1個鈕鍾僅重0.7千克,在這些編鐘上面還有一些銘文,後來專家解讀出了有一句叫‘徐王子孫永葆用之’,證明了它的主人就是徐王。這13件編磬是國家一級文物,編磬其實在古書中記載,它只有王才能夠使用。”

在古代,編鐘和編磬還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有一整套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常用於雅樂。九女墩出土的這套編鐘和編磬,在我國音樂和冶鑄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時,邳州出土的徐國青銅兵器種類繁多、製作精良,還出土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車馬器,彰顯了徐國國力的強盛,對研究當時的軍事制度、青銅鑄造技術水平和社會等級結構都有重要作用。

春秋後期,青銅器不再僅限於統治階級使用,而是逐漸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民之阜物展區展示的就是徐國出土的民用青銅器,有銅勺、銅錛、銅鋤等。周楠指著其中的一件銅鋸說:“我們一般都說鋸是魯班發明的,但是這件青銅鋸出土的時候,我們發現它的時間比魯班所處的時期還要早。”

看,光影中流淌的邳州歷史

秦統一六國後,於邳置縣,史稱下邳縣。此為邳地設縣之始。進入第三展廳,首先看到的是國家一級文物:《狩獵圖》漢畫像石,上層為羽人戲鳳圖,下層為狩獵圖,整幅畫面生動逼真,真實再現了一千多年前漢人狩獵的場景。邳州博物館講解員周楠介紹,邳州境內共出土200多塊漢畫像石,多采用分格結構圖方法,一般上面為天上,下面為人間,把幻想與現實結合起來,構成了有機整體,有學者形容漢畫像石是“會說話的石頭”、“刻在石頭上的史詩”。漢畫像石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與蘇州園林、六朝石刻並稱為“江蘇三寶”。

除了漢畫像石,銅鏡也是漢代的一種典型器物,是漢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具。展櫃中的銅鏡製作精良,紋樣豐富,銘文多樣,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瑰寶。和銅鏡一起展出的還有國家二級文物:鎏金銅人鎮,表面飾以鎏金,精美華麗,造型生動,曾經多次在國外展出。“在高架傢俱傳入中國之前,人們一直習慣席地而坐,於是席鎮便應運而生,它的作用就是來壓住席子四個角,防止席子被風吹起來或者卷邊。這件鎏金銅人鎮周身佈滿著鎏金,可謂是席鎮中的精品。”周楠說。

邳州風光秀美、人文薈萃,從隋到元,數百位文人雅士路經或專程來到邳州,縱情山水、賦詩抒懷,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第三展廳的“詩話邳州”展區利用多媒體展示手段,介紹了文天祥、李白、王安石等曾經作過的關於邳州的詩句,參觀者可以手動觸摸欣賞。

自古以來,邳州就與大運河息息相關,但由於地勢低窪,這裡一直是有名的“洪水走廊”,特別到明朝的時候,邳州水患愈發嚴重,常常是“十年九淹”,民不聊生。改變這種狀況的是一個名叫李化龍的明代官員。他寫了一封《治河奏疏》,上奏萬曆皇帝,皇帝任命李化龍為總河侍郎,開泇濟運。運河貫通後,邳州的洪澇災害得到了初步控制,也為邳州的水運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邳州境內的運河沿線,就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尤其是出自清代官窯裡的兩個祭紅瓷碗,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祭紅是景德鎮瓷工繼鈞紅之後創造的又一種名貴色釉。關於它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明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並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這個消息後悲憤難當,縱身跳入了熊熊窯火當中,用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周楠說:“當然,這只是一種民間傳說。事實上,祭紅是一種紅釉瓷,在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會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人釉料中,因此它比其他色釉更加名貴。祭紅的燒製難度非常大,成品率很低,民間素有‘千窯一寶’的說法。”

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邳州博物館用文物來說歷史,而不是單純陳列文物。在每一個重點的文物背後,不僅有圖文展板說明,更有背景知識。而在展示手法上,第三展廳採用了集中式、倉儲式的展陳手法,將大量物品有序地採用專用展櫃和支架集中擺放,實現文物展示數量最大化。同時,配合展櫃、展示平臺或者展示背景,將同一類的多件文物有機組合,進而實現“有意義”的敘述。邳州博物館項目負責人王晶晶介紹說:“每個展櫃裡都是一組文物,根據不同年代、時代區分,根據文物等級來排列,然後進行組合並配以燈光,加上基木,並配上後面的圖文,來凸顯每個展櫃裡的文物。”

照明設計是博物館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觀中,記者發現邳州博物館的照明非常有講究,不光能讓參觀者可以仔細欣賞到每個文物的細節,同時更重要的是還能做到對文物的保護。邳州博物館展陳照明設計李寧表示:“我們主要從文保和展覽層次感兩方面,對燈光做深化研究,比如展廳和展廳間有多個層次區別,從明到暗或從暗到明,有一個視覺適應性,還有對展櫃中文物,有均勻性洗牆照明和重點照明,用燈光讓文物更加突出。”

西晉遺珍:

我國魏晉考古史中的重大發現

西晉家族墓葬群中出土了金、銀、銅、鐵、海螺、貝、玻璃、石、瓷等各種質地的隨葬品1007件套,種類豐富,製作精美。隨著考古發掘的層層深入,專家們發現了很多隻有西晉貴族才能使用的陪葬品,像金五銖錢、貼金銅鐺等,這在崇尚薄葬的魏晉時期極為罕見,表明了墓主人身份高貴、地位尊崇。邳州博物館講解員周楠介紹:“在漢武帝統一全國的時候廢除了半兩錢,改用五銖錢,但是當時的五銖錢都是鎏金打造的,而這次發現的五銖錢是純金打造的,在當時這種金五銖錢不是一種流通的貨幣,而是宮廷賞賜錢幣或郡國王公貴族庫存金,存世極少,極為珍貴。如今,儘管1700多年過去了,這枚金五銖錢依然金光閃閃。”

邳州作為北連魯南、南接蘇南的過渡地區,煎藥廟西晉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越窯青瓷和醬釉瓷,反映了南北方廣大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隨葬品中鸚鵡螺杯、玻璃碗、銅釦貝耳杯的發現,反映出了西晉時期的南北、東西文化交流與貿易的信息,與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格局有很大關係,說明17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已經輻射到邳州地區。“這件玻璃碗來自西亞薩珊波斯,通體晶瑩透明,帶著神秘的淡藍綠色,精妙絕倫。在當時以陶器和瓷器為主的中國,玻璃非常罕見,所以古人把玻璃看得比玉石還要貴重。”周楠繼續說道:“和玻璃碗一樣屬於舶來品的還有這件鸚鵡螺杯。整個六朝時期,經考古發現的鸚鵡螺杯僅有三隻,一隻出土於南京東晉王興之夫婦的墓中,另外兩隻都藏於邳州博物館,而且我們的這隻鸚鵡螺杯比南京博物院的鸚鵡螺杯更加完整、時代也更早。”

傳說鸚鵡螺杯最神奇的地方在於杯中酒永遠喝不盡。為了解開這個秘密,邳州博物館專門做了一個鸚鵡螺杯360‘的全景展示觸摸屏,原來在鸚鵡螺杯的內部,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空腔,空腔之間有大小不同的孔洞連接,使得酒倒滿之後都存在一個個的空腔之中,因此酒可以倒滿,卻不能一飲而盡。

除了這個透明的3D觸摸屏之外,邳州博物館裡還設置了6臺投影和7臺觸摸屏。把古老的文物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打破了觀眾對“文物展”的刻板印象,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文物不再是冷冰冰地躺在那裡,鼓勵觀眾通過動手參與,激發互動體驗的樂趣。文博界呼籲了多年的“讓木乃伊跳舞”,活化文物陳列,在邳州博物館得到了具體詮釋。邳州博物館項目負責人王晶晶介紹:“我們第一次運用了透明屏,非常新穎的一種方式,通過跟文物的結合,觀眾可以看到它的裡面、外面,每一個角度都可以自由查看,增加了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的互動感,讓博物館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場所,也讓文物活了起來。”

煎藥廟西晉墓地是我國魏晉考古史中的重大發現之一,是目前發現的全國唯一沒有被盜擾過的西晉家族墓葬群。2016年,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