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皇五帝”篇第六章“帝嚳”


“三皇五帝”篇第六章“帝嚳”

簡介

出世

帝嚳(kù,公元前2480~前2345),名姬夋,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三皇五帝”之一,他是 黃帝(姬軒轅)的曾孫,少昊之孫,蟜極之長子。前承炎黃,後迄堯舜,奠定華夏之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世稱玄帝)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辛(今商丘市高辛鎮)。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三十而得帝位,遷都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死後葬於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

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帝嚳氏族的一位嚳,後為顓頊“族子”,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古書記載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漢字

嚳字演變:

嚳字演變: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即位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子嗣

元妃姜嫄生一子,名棄,又名后稷,後代建立了周朝。

次妃簡狄生一子,名契(xie),契為商族(商朝)的祖先,後代建立商朝。

次妃慶都生一子,名堯,即帝堯,也稱唐堯,建立了唐朝(陶唐氏之唐),其子不肖,女婿虞舜繼承天下。

次妃常儀生一子,名摯(也作“鷙”),即帝摯,在位短暫,被廢。

據周史記載,帝嚳還有第五子,名叫臺璽,其生母不詳。他和棄(后稷)都是周朝的祖先。后稷因疼愛五弟而把王位傳給了臺璽,臺璽又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叔均,叔均最後把王位傳給了后稷的兒子不窋(kū),這樣,不窋的子孫才得以世代傳繼王位。

據《後漢書 南蠻傳》, 晉幹寶 《搜神記》等書記載,帝嚳還有一女,盤瓠助帝嚳取犬戎(或說術器)吳將軍人頭,帝嚳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他,盤瓠帶她住進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盤瓠和高辛的小女兒就是今天苗、瑤、畲等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

功績

遷都於亳。有幾點好處:1)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因為這裡十分的土地,山區佔去四分,丘陵佔去四分,剩下的兩分是平原。一旦洪水暴發,人民可以轉移到山上去。2)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共工氏餘部。共工氏餘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

守成之主:擊退外敵遊牧民族——犬戎之後 ,並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 “爻策占驗推算曆法,窮極變化,頒告天下”《大戴禮·五帝德》說他“夜觀北斗,盡觀日,作歷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觀北斗四時指向,以定節氣;觀天干以定周天歷度。”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德莫於博愛於人,政莫高於博利於人。政莫大於信,治莫於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記》說他“普施利物,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嫁女盤瓠犬”的故事歷數千年而不衰。說犬戎房王作亂,帝嚳徵而不勝,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頭者,可得千金,封萬戶,賜帝女為妻。後來,一個頭狀如狗頭的人叫盤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級,帝嚳即履行諾言,嫁女封邑於盤瓠犬。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天下人所景仰,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評價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鹹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壎、簾等新樂器。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勳,即唐堯。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摯(帝摯)。第五子,名臺璽。帝嚳死後,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勳,也就是帝堯。相傳帝嚳活了一百零五歲(一說九十二歲),死後安葬於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月。”

嚳四妃

帝嚳作為上古帝王,他擁有很多位妃子,比較著名的就有四位,世稱嚳四妃。

有邰氏姜嫄,帝嚳元妃,是一個以蠑螈為圖騰的氏族,其先在隴西,後遷武功,有子名后稷,周之先祖,葬都廣之野(今成都、廣漢之間)。邰在今陝西武功縣南,稷在這裡種植萊麥五穀,后稷即棄。

有娀氏繭翟(簡狄),帝嚳次妃。原為“不周山”(六盤山)北少昊威姓族裔。其中一支東遷陝西蒲城。簡狄吞燕孵生子卨(讀削)(又名契,商之祖先),原居陝西,後遷商丘。另一支向西直到羅布泊,傳為樓蘭古國之先祖。在樓蘭遺址中已發現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簡狄女祖角,以及唐代壁畫,絹畫上的簡狄像(注:樓蘭遺址除有少昊裔支文物遺存外,尚有中亞人的文物遺存)。

少昊威姓是黃帝時代被迫西遷不周山一帶的少昊玄烏氏。威因何又稱娀,因其先在東部稱帝時發明金兵鉞斧而威震天下,與蚩尤同稱“靈威仰”。

陳鋒氏慶都,又名陳豐氏、陳酆氏,嚳之第三妃。陳之一字,由左邊的旌旗、右邊的車輪的象形組成。酆即蜜峰,文為蜂頭,豐為蜂尾,逢為飛翔時的蜜蜂。“流黃蜂氏”為飛行的黃蜜蜂。可見陳酆氏一族擅長造車,也擅長養蜂。陳豐氏活動地方有三:1.陳倉的陳豐;2.陳留的陳豐;3.河南宛丘陳豐。這時指的是陳留時代的陳豐。慶都生堯。

娵(音居)訾氏常儀鄒屠氏。嚳之第四妃。娵訾氏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娵訾氏與帝嚳聯姻生子摯。娵訾即鄒屠,黃帝時遷蚩尤善者於鄒屠之地。妃常夢吞日,經八夢,生子八人,皆精通日月星辰觀測,被譽為“八才子”“八翌”“八神”“八元”。

史料

史記

《史記·五帝本紀》:“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春秋

帝嚳的部落,《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傳10世,40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350年。

帝嚳之名初見於春秋時史料中。《禮記·祭法》雲“殷商人褅嚳”,而《國語·魯語》則雲“商人褅舜”,三國韋昭認為“舜”當為“嚳”字之誤。殷都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商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

其他

其後唯“嚳”與“舜”進入歷史文獻中。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成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後因與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見《大戴禮記·帝系篇》)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都成了他的子孫。因為此世系編成於商或周代,所以把周稷放入其中是周人為了高自己身份,就把這原來對立的主要的東、西兩族融合成親兄弟了。可見帝嚳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當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種“五帝說”,他便為五帝之一;第二種、第三種兩“五帝說”沒有他;第四種“五帝說”又有他。至於他與高辛氏的關係,正如顓頊和高陽氏的關係一樣,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為一的。以後遂成了歷史的定說。

後裔姓氏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數以萬計。姓肇始於母系氏族制時期,氏興起於父系氏族社會,後合二為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姓氏的形成,或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或源於國名、邑名、地名,或出自先人的名字、爵位、諡號、官職、技藝、著聞之事,或系賜姓、改姓,大抵都有一番來歷。[2]

在上古帝王中,帝嚳一脈最為人丁興旺。特別是500年的商朝、800年的周朝,400多年的漢朝,是帝嚳後裔繁衍發展的高峰。這段時期正是中華姓氏產生髮展的黃金時期,所以在中華姓氏中帝嚳後裔姓氏分支繁多。據考證,帝嚳一脈中,子契繁衍400多個姓氏,子后稷繁衍1000多個姓氏,子堯繁衍60多個姓氏,帝嚳後裔繁衍古今姓氏有據可查的合計達1500多個。粗略統計當今全國300個大姓,帝嚳後裔有王、劉、楊、周、吳等131種姓氏,其後裔主要散佈在長江南北地區,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3%。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姓氏是標誌家族系統、表明血緣關係的符號,也就是人的根。尋根謁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

近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中,海內外華人的尋根活動一直沒有中斷過。來大陸尋根問祖團體所涉及的姓氏已經超過100個,幾乎囊括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幾乎所有大姓。在民間,姓氏修譜活動也不斷升溫。這些活動表面上是一種文化或血緣上的認同現象,實質上卻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直觀表現。這種尋根所尋覓的是全體中華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由此也將帶來姓氏文化的進一步繁榮,這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經貿往來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傳說

簡介

帝嚳(kù)(公元前2480~前2345)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閼伯的父親。是五帝之一。

帝嚳祠修建於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

家屬

傳說帝嚳有四妃,長妃叫姜原,是有邰國(今陝西武功縣)君的女兒。相傳姜原在孃家時,因出外踏上巨人腳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棄於深巷、荒林與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鳥保護不死,所以起名叫“棄”,後來長大喜歡農藝,教人種五穀,被尊為后稷,成為周民族的祖先。次妃簡狄,是有松國(今甘肅高臺縣)君的女兒。相傳簡狄在孃家與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時到玄池溫泉洗浴,有燕子飛過,留下一卵,被簡狄吞吃,後懷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慶都,相傳她是大帝的女兒,生於鬥維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薊縣),被陳鋒氏婦人收養,陳鋒氏死後又被尹長孺收養。後慶都隨養父尹長孺到今濮陽來。因慶都頭上始終覆蓋一朵黃雲,被認為奇女,帝嚳母聞之,勸帝嚳納為妃,後生堯。現濮陽有慶祖,原名叫慶都,立有慶都廟,此地名是否與慶都來濮陽有關,未見史書記載。四妃常儀,聰明美麗就,髮長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後生一子叫摯。摯與堯都繼承了王位,作了帝王。

愛好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鹹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好巡遊,他東到泰山、東海;東北至遼寧;北到涿鹿、恆山、太原;西北至寧夏、甘肅;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長沙。他幾乎遊遍五嶽,參觀了女媧、少昊、黃帝等現任的遺蹟。這些傳說雖未必其真,但略見當時中國地域之遼闊。

戰爭

帝嚳時戰事不多,只在帝嚳帶領常儀、帝女南巡時,在雲夢大澤遇到了房王作亂。當時帝女帶一隻有神通的狗,名叫盤瓠,它暗暗跑到敵營,咬死了房王,平息了禍亂。至於帝嚳把帝女和宮女許配了盤瓠,各生十二男女,分送到湖南、浙江兩地,那就更荒唐了。

有關帝嚳的傳說較多,《史記.五帝本紀》作了綜述:“高辛聲而神靈,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可知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紀念

帝嚳陵

帝嚳陵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現存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

概況

帝嚳陵位於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建都地亳(今河南商丘),今址商丘市唯陽區南 25公里的高辛鎮。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帝嚳陵維修於西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陵前現存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

傳說

商丘古城南五十里,有一個以帝嚳王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鎮──睢陽區高辛鎮。鎮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王高辛氏墓。

相傳趙匡胤不得志時,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帝嚳陵,抽籤問卜,當有天子命。後來他果然在商丘當了歸德節度使而發跡。趙匡胤登基後,因商丘是西周時的宋國,又是後來的宋州,而定國號為“宋”。

傳說,高辛氏原來不叫高辛氏,姓姬名 聰明多智,就請姬 幫助他出點子 。姬說:“九個國家齊來攻打我們,我們如果跟他們硬打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顓頊說:“以你之見呢?”姬 說:“九國敵人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若能叫他們之間互相打起來,不就好平滅了嗎?”顓頊一想:對呀!姬 想這個辦法就是好。於是就派人分別到九國敵人中調撥他們的關係,很快使他們彼此發起了戰爭。後來顓頊沒費多大力氣,就平滅了九國之亂。顓頊看姬 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這個地方掌管一切。那時,這兒經常鬧水災,水來了,老百姓就往另一個地方遷徙。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了水災,老百姓便又重新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姬 又想了一個辦法:帶領大家把住處的地勢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卻趕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沒了。夜裡,姬 睡不著,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辯理,說:“天既然生了人,為什麼又故意與人們為難,不叫人們活下去呢?”玉皇辯不過他,便派天神下來,一下子把“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了水面以上。這兒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趕得亂跑了。從此“辛”便稱為“高辛”,姬 便被稱為“高辛氏”

顓頊見高辛氏的確才高智廣,能給人民辦好事,就把自己的皇位讓給了他。從此,高辛氏代替顓頊做了天子,稱號帝嚳王。因為帝嚳王對人民仁愛,所以人們都敬重他。他死後人們把他葬在今商丘市高辛鎮這片土地上,這便是帝嚳陵的由來。

家族

玄囂,祖父。

蟜極,父親。

顓頊,是其伯父。

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子摯。摯承嚳的帝位,在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勳,也就是帝堯。

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勳(帝堯)。

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

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二女,大女兒為簡狄,小女兒為建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