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蓋州史話】烽火臺



引人遐想的蓋州烽火臺

【蓋州史話】烽火臺


蓋州,歷史上曾經是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的結合部,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一頁。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無數個城堡山城、名勝古蹟,而烽火臺便是其中之一。

烽火臺,俗稱烽燧,白天生煙叫“烽”,夜間舉火謂“燧”,又稱烽堠、煙墩,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烽火臺為防止外敵入侵而建,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烽火連天”一詞即源於此。在今天的蓋州古城沿海一帶,仍可以看到許多烽火臺遺址,一個個高聳在蒼茫寂靜的山脊上,接連不斷,一直向西延伸而去,似乎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滄桑與輝煌。

據《蓋州重修城東西樓記》載:嘉靖十六年(1537年),遼東巡按史褒善登城視察蓋州衛城武備情況,看到大海與蒼天相連,山巒相擁,細密的佈防和排列可以控制山東,遮掩遼東,三面可抵禦敵人。當他看到蓋州衛城三個城門因為年久,西樓破舊,東樓已經坍塌。史褒善表示了悲痛或斥責:蓋州衛,是海防要塞,是與夷、狄的分界,城樓壞成了這樣,是侮辱我們自己!一個叫徐鏞的備禦說:“過去您常批評修建的人……?”史褒善說:“時代不同了,我所擔心的是澇年,國家出現饑荒,百姓人心不定,困難的時候做奢侈的事情,是犯了聖人的誡訓。我希望的是不擾民,用百姓的建材和器具要按照價值賠償,所有用工,要每天給他們食物或者錢。房屋不相當,就會彎曲,因為不長久,這才是大的迷惑。”於是,不久蓋州便將兩個城樓修好了。

除了城牆之外,蓋州還建有大量的煙墩。煙墩即烽火臺,古稱“烽燧”、“烽臺”,是古代軍事報警的重要設施和土堡哨所。南朝梁人徐敬悱有詩云:“甘泉警烽候,上谷拒樓蘭。”烽與燧是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晚上放煙叫“燧”。《墨子·號令》雲:“晝則舉烽,夜則舉火”。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因“倭寇”(日本海盜)屢犯遼東海口,“命遼東都司築沿邊煙墩,務令高厚,積薪糧可足五月之用。置藥弩於上,鑿井於旁,以嚴守備”。

蓋州沿海設置的煙墩有:蓋州衛轄屬的梁房口墩(營口市五臺子)、觀象山墩(老邊二道鎮高臺廟址)、白狼山墩(蓋州西海)、半仙山墩(北海鶴陽山)、深井子墩(鮁魚圈墩臺山)、兔兒島墩(九壟地仙人島)、歸州墩(歸州辦事處仰山)、葦子套墩(在浮渡河南),海州衛屬黑英臺墩、賞軍臺墩、華英臺墩、下土臺墩等。

古邑蓋州的烽火臺形成了一定規模,在海邊建立烽火臺,構成烽火幹線和支線。烽火臺或磚壘,或石砌,或土築,造型多為四角正方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烽火臺,下層為底座,高達10餘米,墩臺有外廓,四角突出,是一種環形工事,守臺人便在此巡邏守衛。因烽火臺多建在山頭高阜上,便於瞭望,所以,能夠很準確及時地觀察到敵人動靜。明永樂年間,為防倭寇侵擾,遼東沿海一帶南起旅順,北到遼陽,東至九連城(今丹東市東北),修築了3條烽火幹線。當時在蓋州境內共築烽火臺10餘座,大都已坍塌,唯上述三座烽火臺舊貌依然。

烽火臺有邊臺與路臺之分,築在沿海邊的稱邊臺,設於沿途的謂路臺,傳遞警報信號的叫腹裡接火臺。由於焚煙常用狼糞,也稱“狼煙臺”。烽火臺又有中心臺、分臺和墩架之分。古有十里一臺,五里一架之說。一般是每墩臺配置烽神、烽副、瞭守官兵。遇到敵情,晝放煙,夜舉火,燒的是狼糞或羊糞。

蓋州,地處沿海邊陲,明代時期修建烽火臺數十處;其中,仙人島“仙火烽堠”就是其中保存較好的一處。

【蓋州史話】烽火臺


仙人島烽火臺位於蓋州市仙人島白沙灣黃金海岸北部海濱的高崗處,屬明代軍事設施,建造於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營口境內現存明代烽火臺保存完好的最大一座。

據《明實錄》載,明朝時,倭寇常從海上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明成祖便於永樂13年(公元1416年)下令,北起梁房口(今營口),南至葦子套(今復渡河)修築煙墩八座,守衛海疆。其中提到的兔兒島墩,就是指仙人島烽火臺。

仙人島烽火臺為正方形,上窄下寬。用青磚砌成,青磚用白灰膩縫。底部邊長13.5米,頂部邊長11.2米,高15米。上部原建有垛口,今已不在。四面各有對稱水流兩個,每個水流長4.71米。無登臺建築,靠軟扶梯上下。在高12米處,各面都有多處彈洞,基部四角略有毀壞,其他依然如故。

仙人島烽火臺經過歲月的沖刷,青磚的表面已經沒有了稜角,有些已被風雨鏤空,但露出的青色更加分明瞭。“文革”期間村民為了破“四舊”,紛紛來此拆除烽火臺。西北兩個角拆掉了,露出了牆裡面的三合土,據村民講這三合土比水泥還堅硬。後來解放軍部隊來此,說烽火臺是飛機飛行的參照物,屬於軍事設施,這才停止了拆除。由此,烽火臺才躲過了那個愚昧時代的浩劫,仙人島烽火臺是幸運的!它給人們留下了懷古的引子,留下了憑弔的處所,留下了一個民族的記憶。1984年,營口市人民政府公佈仙人島烽火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蓋州史話】烽火臺


北海烽火臺坐落於蓋州市北海國家級海洋公園內的北山上,屬明代軍事設施,建造於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此墩臺為長方形,基部為5層花崗岩條石鋪砌,上部為40至42層青磚築砌,白灰勾縫。南北長15米,東西寬11米,高7米;東、西、南、北三面拔地而起,西面築一彎形土坡,為登臺處。經過600多年的風雨洗禮,北海烽火臺保存基本完好。除北面西部底層部分磚遭破損,東面有3處裂縫外,其他完好無損。它是營口地區海濱至今保存完好與鮁魚圈墩臺山烽火臺、蓋州仙人島烽火臺齊名的三大烽火臺之一。

古代,在蓋州這樣的烽火臺有幾十個,構成了完整的通訊防禦體系。蓋州境內的烽火臺南與大連地區,北與大石橋以及鞍山地區的烽火臺是連線的。烽火臺集軍事預警、傳遞軍情和軍事堡壘等功能於一身,有的還兼做驛站。據記載,明代僅在蓋州境內就有烽火臺25座,是明政權在蓋州地區強有力統治的最好見證。

“寒風吹霜凝白露,冷月清照烽火臺”。拂開厚厚的歷史,目睹這湮沒千年的斷壁殘垣,人們似乎看到了昔日的烽火臺上狼煙升起、箭鏃如蝗、刀光劍影的撕殺場面,聽到了烽火臺前人喊馬嘶、鼓角爭鳴、殺聲沸騰的喧囂。

《北海烽火臺》(王峰)

飛浪驚濤渤海邊,風嘶雷滾憶當年。

烽臺未泯抗倭志,烈士英魂仍握拳。

烽火臺是文化遺產,歷史的奇葩。烽火臺用亂石、泥塊砌築,由於年久失修,現損毀十分嚴重,需儘快維修,否則,再過十幾年,我們將失去這份歷史文化遺產。

充分展示古城歷史文化、深度挖掘古城歷史文化內涵。近年來,蓋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提升,以加強古城歷史文化保護與管理為核心,與文物局等相關部門共同對古城歷史文脈進行全面梳理,完成了《蓋州古城現存古建築及廟宇簡介》,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提升蓋州市歷史文化內涵。目前,蓋州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是上帝廟、石棚山石棚、高句麗山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鐘鼓樓、財神廟、仙人島烽火臺等實施保護維修工程。

【蓋州史話】烽火臺


蓋州對轄區內兩座古烽火臺進行修繕,以恢復舊貌。目前,仙人島白沙灣黃金海岸、北海海洋公園突出濱海旅遊資源的保護利用,推進烽火臺等多個子項目建設,烽火臺將被作為重要的旅遊文化景點編入旅遊線路之中。

歲月抹平了創傷,風塵蕩盡了狼煙。站在古老的烽火臺上,鳥瞰海天,遙想當年戍邊將士衛國情形,不由人感嘆歷史的變遷和滄桑。但願先祖留下的這一座座烽火臺能長留天地間,與西方的大海一道注視這裡從未有過的飛速變化。如今,烽火臺上再也沒有了戰爭的硝煙,人民過上了和平、幸福、安寧的生活。蓋州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正在為沿海經濟強市建設而努力奮鬥。而曾經作為戰爭象徵的烽火臺,如今已成為歷史的見證,矗立在那裡供人瞻仰。追憶往昔,感慨良多……(于學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