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的后裔?

大清今天要完了吗


关于匈奴的起源,其实说法有很多。匈奴人是夏朝的后代这个说法是出自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下文又说:“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头曼就是匈奴的第一代单于,那么头曼以及其后代的匈奴人应该是汉族的苗裔了。但是注意,司马迁紧接着又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唐虞指的是尧舜时代,那么在淳维及其祖先夏后氏之前,在北方已住有其他民族。夏后氏的苗裔之于这些民族有什么关系,司马迁是没有说明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猜测司马迁对于匈奴的起源问题没有经过详细的考虑,只是搜集了当时的一些传说及各种记载。

(匈奴人头像)

现在,大多学者认为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猃狁和戎、狄的各族。匈奴就是从上述各族,经过长期的分、合、聚、散,经过斗争与融合才形成的。

夏代时候,荤粥与夏族为邻,并有密切的交往。殷商时期,鬼方是个强敌,殷王武丁曾和它进行过三年的长期战争,才把它打败。西周时,猃狁活跃起来,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到了春秋战国,荤粥、鬼方、猃狁各族的名称消失了,然后在史书上出现的是“戎”和“狄”。但是这些戎和狄也不是凭空出现,必然是有上述各族的逐渐融合,然后以一个新的族名取代旧的族名。这些戎和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大漠南北。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就和华夏各族有了交往战争等,逐渐吸收与被吸收,到了战国,大部分都被各诸侯国兼并了,剩下的又迁往大漠南北和原来居住在那里的戎和狄结合在一起。战国后期,北方许多氏族和部落就局部聚集起来,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形成为部族共同体,比较先进的则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建立起本族的国家政权,比如说匈奴族,后进的组成了部落联盟,比如东胡族,还有些仍然停留在氏族或者部落的历史阶段。

(春秋戎狄分布图)

所以说,这些部族都是经过融合才形成的,没有必要把各个民族分得那么泾渭分明,无论他们是华夏民族还是外来民族,在长期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一个足够强大的部族就会把自己部族的名称和特征强加给被征服的部族,而被征服的部族混合体也就以这个部落的名字命名了。匈奴族也许就是这样经过融合,最终成为一个部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代“单于天降”和“单于和亲”瓦当)


杨早讲史


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和古北亚人种过渡期间。北匈奴处于欧亚混血和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的高加索和塞种遗传。

匈奴的母系主体D,和现在内蒙东部的蒙古人比较类似和外蒙有所差异。与匈奴血缘关系最近的鲜卑人和鄂伦春族有比较相近的血缘关系。

总之匈奴的血缘在遗传学上是非常复杂的。也说明匈奴是多民族融合的一个民族。夏人应该是其中的一支,但是不是最早的一支就很难说了。

据史记记载,匈奴是夏王朝的一支。西迁过程中融合月氏,楼兰,乌孙等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逐水草而居。王国维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胡在古代并非贬义词,匈奴自称胡人。胡在匈奴语中是人的意思,单于在遗汉书中写道:“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匈奴自认为是胡人,也就是最早的山戎,猃允被诸夏统一称为胡。

自西周起,山戎强大起来,攻破了镐京。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诸夏开始共同对付诸夷。战国时期林胡,楼烦扰赵国。赵武灵王驱逐了胡人,在林胡,楼烦设立云中,九原郡。李牧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万,匈奴十数年不敢南犯。

秦国统一天下后,命蒙恬率30万大军讨伐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既然不敢对外,匈奴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内部的统一,秦朝灭亡后,匈奴也完成了对内部的统一。逐渐强大的匈奴对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直到汉武帝时期,匈奴才为卫青,霍去病所败,溃败的匈奴再次陷入分裂。直到其灭亡也没再统一起来。


渔耕樵读


匈奴人是不是夏朝人的后裔?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淳维是夏桀的儿子,匈奴最早的国家应该是淳维建立的,司马迁同时还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只有到了冒顿单于之时,匈奴的世系、官号才有完整的记录。

同时在一本已经散佚了的史籍《括地谱》中,还有一段更详细的记载:“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

在匈奴之前,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有獯粥(猃狁)、犬戎,猃狁、犬戎与匈奴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括地谱》认为,夏桀死后,“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形成了匈奴人。

(欧洲历史上的匈人)

根据《史记》和《括地谱》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匈奴人就是夏朝人的后裔,其实,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汉人移民到边地建立政权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古蜀王子在越南建立瓯貉国、徐福东渡日本等等。

同时,在我国江浙一带,还流传着泰伯奔吴的故事,《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道:“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之起源,与“泰伯奔吴”有关,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最有希望继位,但是,周太王欲立第三子姬历为王,泰伯为避免王室纷争,主动让贤,东奔吴地,建立了吴国,姬历后来传位给姬昌,姬昌就是周文王,其实,吴国的创始人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

古蜀国灭亡之后,古蜀王子逃到越南,建立了瓯貉国,瓯貉国是越南北部一带最早的国家之一,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求不死之药,徐福后来没有回来,而是去了日本,有学者认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夏朝灭亡之后,夏王室的后代逃到北方草原,建立了匈奴最早的国家,这只能说明匈奴贵族与夏人有渊源关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匈奴整个部族都是夏人的后裔,因为秦汉时期的匈奴政权是众多游牧民族组成的一个联盟,民族成员十分的复杂。

为什么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汉人移民到边地,会建立这一地区最早的政权呢?因为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先进的文明,中原地区生产力发达、科学技术进步,这里的汉人移民到了边地,自然而然能够促进边地的开发,建立最早的政权。


腾飞说史


现在很多人认为匈奴人是华夏族后裔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匈奴人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可是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又不全对。

在《史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后人根据这一记载得出匈奴人是夏朝灭亡后夏桀的儿子淳维带着夏桀的妻妾和部分夏朝遗民北逃后繁衍生息形成的一个民族,因为淳维又被叫着熏育等发音比较接近的称呼,所以匈奴人在先秦时期又被冠于熏育等等称呼。
夏朝末代君主夏桀


那么司马迁关于匈奴人是夏朝人后裔的记载到底可不可信呢?个人认为根据匈奴人发祥地在河套和阴山一带来看大体上是可信的,因为这一点离中原腹地并不算远,在古代肯定会有不少中原人迁徙到这一地区,所以即使没有淳维北迁的事肯定也有部分匈奴人是华夏族后裔,何况淳维带领夏朝遗民北迁也很有可能是真的。
强大一时
的匈奴帝国

但是我们要知道匈奴人实际上是融合了诸多民族形成的一个多民族结合体,比如早在先秦时期匈奴人就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司马迁又说了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在帝尧时期有山戎,而后来有人研究认为商朝时的鬼方也是匈奴人的祖先之一,不过也有人认为鬼方实际上是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还有人认为西周时的猃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戎狄都是匈奴人的来源,《山海经》又说了犬戎和夏人同源都是黄帝后裔。


击破匈奴的大汉雄师

由此可见现代人根本就搞不清楚匈奴人来源究竟是在哪里,而个人认为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些民族和匈奴人的活动区域都非常的近,因此匈奴人很可能是这些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集体。这样匈奴人的王族还真有可能是淳维的后裔,因此说匈奴人是华夏族后裔是有部分道理的,可是匈奴人因该还融合了许多其它民族因此这一说法不全对。

而到了秦汉时期匈奴人在头曼和冒顿等单于的领导下变得空前强大,先后击灭了东胡和大月氏等强大的部族,吞并了丁零人和昆坚人等一系列部族,这样匈奴人在兼并了这些部族后成分更加复杂,在匈奴人人中甚至还有少量的白人种族,因此这一时期的匈奴人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锅绘。


执斧谈史说事


史记里有类似说法,但当不得真。

反而我觉得夏人先是“匈奴”(注匈奴是后来的称呼)的后裔,倒更可能。后来夏被商打败,部分夏人逃回匈奴老家,但这部分夏人对匈奴发展有多大作用还难说。

曾有一段时间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文明西来说,跟远古传说倒是比种符合。黄帝部落就是匈奴的游牧民族南下,征服了中原的土著炎帝(即蚩尤)部落,双方经过融合产生了华夏文明。

我们知道,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采集到渔猎到游牧到农耕的发展过程,夏处于游牧向农耕转变过程,前面所说的黄帝就是“匈奴”游牧民族南下,打败了可能已经向农耕转变的炎帝部落(炎帝即蚩尤),双方融合成新的炎黄部落。

炎黄部落因是游牧和农耕杂居,这样就比单一的游牧或农耕更加强大,是当时执牛耳的超级大部落(联盟)。而且两者产生文明的碰撞,又渐次发展出更加先进的文明,拉开了与其他游牧部落农耕部落的差距。

五帝时间并不太长,之后就是大禹建立夏,中原从部落联盟时代迅速走向了王国时代。

夏文明的发展带动了当时所有周边部落的文明发展,才有了几百年后商部落(或商国)兴起,打败了夏。

一部分夏人出走回了数百年前老家。其实老家并没有太遥远,河套地区当时就是匈奴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包括后来的周部落也是姬姓,同黄帝姓,可能也是夏的王族出走后建立的)

夏人有可能将中原文明传播到了北方广大地区的游牧部落,有可能是夏人整合出了匈奴,当然也可能不是,这个要靠考古证明。

提个反证:历史上传说黄帝有个手下仓颉造字,商朝甲骨文已经很发达,按理说夏朝应该有一定的文字发展,但匈奴并没有文字,说匈奴是夏的后裔这儿又不通了。


滴水载舟


这个问题很难有准确答案。的确,在《史记》中言之凿凿,匈奴就是夏朝的后人所建,在古代也很多人深信不疑。但是在现代历史学下自然引起了质疑。

第一个疑问: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都不存在,那么这个问题就失去了可信的前提。目前夏朝确实是停留在文献传说中的朝代,虽然我们不能断言其不存在,但是也不好说其一定存在,总之还处于模棱两可的待考证阶段。所以这个前提条件也是存在疑问的。

第二个疑问:如果夏朝存在,如何证明匈奴是夏朝的后人?目前支持这种观点的原始证据,其实只有《史记》这一条,而找不到任何匈奴与夏朝明确相似之处,比如匈奴的姓是挛鞮,夏的姓是姒;比如匈奴的骑射风俗、游牧生产,明显和华夏也有区别。

综上,匈奴是夏朝后人是存在疑问的,那么为什么《史记》会这样记载呢?这和大一统需要有关。这种进程从战国就开始了,看看《山海经》就知道,很多部落神祗都被作为炎黄的后人;《五帝德》《帝系》也把五帝归为一家,《史记》的《五帝本纪》即从中取材。另外,《史记》也说越国是夏朝后代,而东越又是越王勾践后代。

匈奴作为夏朝后代,其实结构非常相似,都只是概述一个华夏先祖,既没有完整世系表,也没有多少可印证的间接证据。所以,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后裔,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解答,更加可能是一种传说构拟。


林屋公子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的产生,无非是源于史记中司马迁的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大概意思是说,夏朝的末代皇子与自己父亲的十几个妃子私通,而害怕被处罚,所以带着他们一起逃到了北方蛮夷之地,之后就逐渐繁衍出了一个强大的匈奴民族!



这让鹏飞君想到了一个段子:给我一个女人,我能创造一个家族,给我一群女人,我能创造一个民族!呵呵!这显然是一个笑话!一个男人和十几个女人就能创造出一个游牧民族来,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司马迁的记载是错误的吗?司马迁也没错!


作为一个历史记载集大成者,司马迁一向都是以严谨,认真而闻名,不可能出现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而一个男人和十几个女人创造了一个民族显然也是不合理的!那么怎样把这不合理的事情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呢?

鹏飞君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想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史实:

话说当年夏朝末代王子因为私通后妈而北逃蛮夷之地后,直接投奔了北方的一个游牧小部落!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也是一盘散沙,部落间各自为政各自流浪。正好遇到了王子一群人,王子尊贵的身份和带来的贵重物品以及掌握的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正是北方蛮族所需要的,因此这个部落很慷慨的接纳了他!



精明的王子凭着自己的本领手段,逐渐的在这个小部落里成为了领导地位的一员,并带着这个部落不断的兼并侵吞其他的小部落,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部落!这时候的王子也许已经是这个部落的老大,也许至少是一个王了!

他自己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原夏王朝的后裔,他要复仇,他要夺回自己的江山,因此当他打着夏后裔的旗号带领着大军南下时,中原人惊讶的发现,若干年前带着十几个女人北逃的王子,如今带着一个民族的军队南下了!因此当时的人们就不难理解为像司马迁那样的说法了!



而在王子死后的几任部落首领为了南下入侵的民正言顺,纷纷都是打着夏后裔的旗号!因此时人就更加确定这支后世称为匈奴的民族就是夏后裔王子所创立的了!一千多年后的司马迁也就无可厚非的默认了这一个说法!


也许这就是大概的历史真相吧!


淮楚有鹏飞


匈奴和之前春秋越国的首领都号称是夏禹的后裔,这在后世是有书为证的,不过这书也是根据传闻记载的。当时也没流传下加入之类的木简,越国是有鸟篆文字的。现在在绍兴禹王陵周边有号称当初为禹王守灵的亲族卫队后裔,大多姓姒,和大禹同姓,经复旦大学基因组调查,这些姒姓人家基因一致,应该是一个直系祖先的后代,只是没有大禹的样本,无法判断他们和大禹的关系,但姒姓人家的家谱明确写着是大禹的后裔。匈奴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所以没有更多资料证明他们号称的是否属实。如果现在他们还作为民族存在,或许可以用基因测试,可惜他们早已没有直系后裔了。作为和当时中原语言文化和生产方式大相径庭又十分需要中原文明的存在,以攀附古代明君来作为本身政权合法性的可能性最大。


第九区春虫虫


近日有网友提问:网上有一种说法,是说匈奴本是夏朝人的后裔,因为被商所灭,就流落到北方逐草而居。还有网友说,如此说来,汉武帝与匈奴的百年大战,实为内战,都是自家兄弟相斗……

那么,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人的后裔?回答这个问题前来看一段《商书·伊尹朝献》中的文字。

1、匈奴曾臣伏商汤

据记载,商汤对伊尹说,诸侯进贡,有的没有拿得出手的,就胡乱凑上来。我想让大家根据自己土地所产,献上珍贵的贡物。你现在宣布四方进贡的法令,伊尹颁布了《四方令》。主要内容是:

我要求正东方的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瓯、断发文身的部族,以鱼皮刀鞘、乌贼鱼酱、鲨鱼盾牌、利剑作贡品。

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以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鸟羽、菌地鹤、矮脚狗为贡品,

正西方的昆仑、犬戎、鬼方、枳巳、阀耳、贯胸、刺额、离身、黑齿,以朱砂、白旄牛尾、毛毡、江历、龙角、神龟为贡品。

正北方的崆峒、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貊胡、代狄、匈奴、楼烦、月氏、新犁、其龙、东胡等,以骆驼、白玉,野马、驹赊、驮骣、良弓为贡物。

商汤灭夏发生在前1600年,夏桀被流放,商朝入主中原。四夷来伏,通过记载匈奴也已臣伏于商汤。《四方令》中提及的部落,有的渐渐融入华夏民族,有的远遁不知所踪,有的被灭,命运各不相同。

2、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翻译一下:匈奴先祖是夏后氏后代,名叫淳维。唐尧虞舜之前,就有山戎、殓允、薰粥居住北部,随水草畜牧迁居转移。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说上古黄帝至舜禹时期,北部有山戎、殓允、薰粥等部落居住,夏被灭后,后代淳维逃入北部,与他们杂居,渐成匈奴一族。下面来解释下几个名词:

夏后氏:姓姒,氏夏;后,是夏朝君主敬词,如“启”被称为“后启”、“羿”被称为“后羿”、“少康”被称为“后少康”、夏桀被称为“后桀”。夏后氏所建的国家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夏朝。

淳维:其父后桀,是夏朝末代君主,著名的暴君;其后母为妺(mò)喜,是著名的亡国妖女。后桀被商汤放逐而死,淳维把其父的妾女收纳,带世族人等避居于北部荒漠。

《史记》称,从淳维到匈奴首领头曼过了千余年,部落时大时小,流离不断,王族的资料也没有记载。到首领冒顿(mò dú)时,匈奴最强大,打败所有北夷,与中原汉朝为敌,其王族的世传、国名、官号开始流传并记载下来。

3、为啥匈奴会被视为异族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匈奴确实是华夏民族,因为国灭逃入北部荒漠,与当地的部落融合,经过数千年生息,终成北部最强大部落。也许,他们祖先世代流传“我的家在中原黄河之畔……”所以才深入汉朝,一次次向兄弟索要财富、土地。

匈奴之所以被视为异族、入侵者,与古中国世界观有关。古人认为,中原是天地中心,四方为夷狄蛮族。《春秋》说,中原把夷狄视为外族,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贪婪好利”,披散着头发,衣服是左衽,人面兽心,生性贪婪、贪财。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认为要视匈奴为兽类,不立约盟誓,不发生战争。立盟约对方也不遵守,枉费钱财,发生战争使国力受损。要敬而远之,不必实施教化,来犯就打,败退就防。来朝贡,以礼相待,不主动断绝关系,使对方理亏。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避居于四方的夷狄蛮族,就开始与中原各国发生战争。说到底都是对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是对稀缺生产资源的占有权。这些“被发左衽”的族群,自然会被中原视为异族。

4、匈奴也认为和汉人是兄弟

这里讲一个历史故事。东汉的刘飒、陈遵出使匈奴,但匈奴单于栾提舆态度傲慢,他说:“匈奴与汉人本是兄弟,匈奴内乱,汉人皇帝帮助立呼韩邪单于,匈奴因此称臣,以尊汉朝。汉朝大乱,王莽篡权,匈奴也出兵打击王莽,使‘人心思汉’,王莽失败,汉朝复兴,靠的是匈奴的力量,汉朝要反过来尊匈奴才对!”

也许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在匈奴人的心目中,中原故土也是自己的家乡,中原的汉人和他们都是兄弟。“獫狁、薰粥,居于北边。既称夏裔,式憬周篇。”

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论断,尽管很多人质疑,但能流传千年的“匈奴是夏朝人后裔”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指动济南


根据最新的分子人类学考古结果,匈奴是属于印欧人种,和中国的人种不一样!!!

匈奴是夏朝后裔的说法,最早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今天,我们要承认的一点是,司马迁在写作《匈奴列传》时,采纳了当时许多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在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

但是,司马迁却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即认为先秦时代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

然而,根据考古研究,并结合现代人种学的观点的话,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均属高颅的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明显属于不同的种系。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典型游牧部落。

那么,问题来了,匈奴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种族来源呢?

长期以来,由于始终没有发现匈奴单于的墓葬,所以无法予以确定。

不过,有了最新的分子人类学,我们可以根据遗骨提取DNA,从而检测并分析墓主人的种族。

在今天的蒙古国,后杭爱省恩都尔乌兰苏木(县),有一处著名的墓地:高勒毛都2号墓地,即传说中的呼尼河畔大墓。

这个大墓是甲字型的,其中,上部的田字部分长48米宽46米,而向南延伸的墓道长37米,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大约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是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匈奴贵族墓。

这个墓早期曾经遭到盗扰,但依然考古发现了大型汉代玉璧,精美的罗马风格玻璃碗,以及大量具有典型草原风格的汉代马车(大约有十多辆被烧毁的马车的痕迹和一辆完整的马车)。

如此富丽堂皇,如此气派高大,毫无疑问,墓葬的主人,就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

根据DNA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墓主人的父系Y染色体R1a1a1b,这个染色体属于印欧语人群的东支,广泛分布在北欧、中欧、东欧、西亚、中亚和南亚地区。

从父系单倍群来看,这位单于有着一位最早来自阿尔泰及以西地区的父系祖先,但在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多少来自西部欧亚地区的成分。

结合历史记载来看,这是在其父系家族来到东欧亚地区后与本地族群持续通婚的结果,甚至可能包含了汉匈长期以来“和亲”政策在血缘上所带来的影响。

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位单于的话,就是他有着一个西方的父系和一个东方人的长相。

根据历史记载结合陪葬文物推断,这位身份不明的单于,很可能是复株累若鞮单于,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王昭君第二任匈奴老公)或者乌珠留若鞮单于,公元前8—13年在位。

根据检测结果,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12世纪的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检测的结果也属于R1a1a1b。当然,两位首领之间可能不存在父系上的传承关系,但却意味着,匈奴单于与1000年后匈人国王,都是一位生活在5500年前的共同祖先的后代!

所以,根据分子人类学检测结果,匈奴的核心贵族,来自于印欧种群,和我们汉人是两个不同的人种!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