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由於軍事行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各級司令部的作用也在明顯的增強,在領導和指揮軍隊方面,司令部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傳統的最高統帥-集團軍司令-軍司令指揮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這主要是因為集團軍的數量大大增加了,最高統帥很難對數量眾多的集團軍進行有效的掌控,尤其是各集團軍在不同的方向上作戰時。有必要在最高統帥和集團軍司令部之間增加一個新的戰役級司令部,分擔最高統帥的指揮壓力,使前線和後方建立起有效的聯繫。本文將通過對1914年德軍指揮體系所暴露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剖析,討論戰役級司令部(集團軍群司令部或方面軍司令部)設立的必要性。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


1914年德軍的野戰指揮體系

1914年德軍的野戰指揮體系是非常複雜的,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戰時組建了一個大本營,這是一個非常臃腫的機構,包括大本營司令官、皇帝的侍官長、總參謀長、戰爭部長、軍事內閣、海軍內閣、民事內閣以及一批宮廷顯貴人物,所有這些人都是各自獨立的,只聽命於皇帝,而皇帝由於缺乏軍事方面的能力無力行使最高統帥這一職責,遂將作戰指揮權交給了專業的將軍們,陸軍交給了總參謀部,海軍交給了海軍總司令部,這直接導致了德軍陸、海軍的各自為戰、缺乏協同情況的出現,這一問題一直到戰爭結束後都沒能解決。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德軍將領檢閱軍隊


我們主要介紹下德國陸軍的指揮體系,負責直接指揮陸軍作戰的是總參謀部,該總參謀部在戰爭期間改稱為“野戰陸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部往下依次是集團軍司令部、軍司令部、師司令部,師是德軍最基本的戰術作戰單位。德軍在集團軍、軍、師三級司令部都設置了由總參謀軍官組成的參謀部,協助司令官指揮作戰。和以往的戰爭不同的是,一戰的規模早已經是之前戰爭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最直接的改變就是集團軍數量的增多,在普奧、普法戰爭中,普軍不過也就投入2-3個集團軍,而在1914年的戰爭初期,德軍就組建了8個集團軍,其中7個部署在西線,軍隊的總規模超過200萬人,德軍野戰總參謀部能否有效的協調如此多的集團軍作戰行動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尤其在實行“施利芬計劃”這一空前的機動作戰計劃時,它對各個集團軍的行動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定,任何一個集團軍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整個作戰計劃的失敗。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德軍迫擊炮部隊


德軍總參謀部直接跟隨大本營一起行動,總參謀長負責領導總參謀部,由於總參謀長獲得了完全作戰指揮權,實際上由總參謀部負責實際的軍事指揮,大本營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最高指揮機構。戰爭初期的總參謀部由4個處和1個戰地通信組組成,四個處分別是中央處、作戰處、情報處和政治處。中央處負責人事管理;情報處負責敵情偵察、間諜和反間諜;政治處負責研究軍事政策和外軍;作戰處是最重要的處,分為三個組,分別負責戰略、戰術和組織;重型炮兵、要塞和彈藥;飛行和技術事務。另外還有一個軍需總監(相當於副總參謀長),軍需總監 下屬一批負責運輸、補給、野戰郵政等專業總監,以及兩位分別負責步炮和工程學的專業軍官。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總參謀部


德軍西線進軍中暴露的指揮缺陷

根據“施利芬計劃”,德軍將在西線展開7個集團軍,第6、7集團軍部署於左翼,第4、5集團軍部署於中央戰線,第1、2、3集團軍部署於右翼,起決定性作用的將是右翼的3個集團軍,它們將通過比利時向法軍的縱深側翼實施迂迴作戰,從而包圍整個法軍主力。按照計劃,隨著第1、2、3集團軍突破比利時的要塞區,進入到西部的平原上,三個集團軍將完全展開,向西迅速的推進,第3集團軍將負責不斷延長的左翼掩護防禦,第1、2集團軍仍舊負責主要的進攻作戰。德軍總參謀部顯然意識到協同上的困難,命令第2集團軍司令統一負責指揮第1、2集團軍的作戰行動。此舉無疑是非常明智的,但是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其他5個集團軍的則基本上是在各自為戰,德軍總參謀部推崇任務式指揮方式,給與下級足夠的指揮自由,但是必要的約束是絕對的,畢竟這次機動作戰的範圍和規模實在是太大了。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施利芬計劃


由於德軍總參謀部需要跟隨大本營一起行動,因此不能太過靠近前線,總參謀部和前線各集團軍的聯繫主要依靠無線電和參謀軍官乘汽車前往查探,當時的無線電技術尚不完善,經常會遺失電報信息,而總參謀部又沒有常設的汽車派車處,不能使總參謀軍官經常的來往於前線和後方大本營,這樣總參謀部實際上和前線各野戰集團軍失去了必要的聯繫,此外,由於各野戰集團軍司令部普遍喜歡報喜不報憂,並經常對形勢做出樂觀的估計,這使得總參謀部對於前線的真正情況知之甚少。例如在馬恩河會戰的關鍵兩天內,德軍總參謀部沒有收到前線任務有價值的報告,不得已總參謀長派出一名全權代表親自前往各集團軍司令部瞭解形勢,只可惜已經為時已晚,部分集團軍已經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總參謀部最終也不得不接受撤退這一事實。因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德軍不是輸掉了馬恩河會戰,而是主動放棄了馬恩河會戰。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當法軍各集團軍從邊境地帶實施退卻後,德軍總參謀部根據前線集團軍送來的報告並誤認為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接下來就只剩下迅猛的追擊了,這導致總參謀部對西線的戰略預備隊進行了錯誤的使用,首先是抽調2個軍個1個騎兵師開往了東線,另外又調2個軍去圍攻安特衛普要塞,還有1個軍去佔領莫伯日要塞,右翼的進攻力量被削弱了。另外原本計劃南翼的德軍2個集團軍在完成最初的防禦任務後,將抽調出一個集團軍以加強右翼,而總參謀部出於樂觀的判斷也推遲了這一行動。部署在巴黎北面的法軍第6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突然對德軍第1集團軍暴露的側翼(右翼)實施了打擊,德軍第1集團軍不得不將左翼部隊調往右翼增援,結果導致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之間出現一個較大的缺口,兩個德軍集團軍都沒有多餘的預備隊填補這一缺口,最終聯軍從這個缺口發起了進攻,對德軍第1、2集團軍形成了包圍的態勢。為了避免被合圍,德軍不得不實施後撤,進攻計劃失敗了。德軍總參謀部沒能為第1、2集團軍提供及時的預備隊支援,因為總參謀部對這裡的形勢一無所知,其他集團軍同樣如此,各自為戰,擅自發起進攻導致出現嚴重的傷亡,可以說總參謀部完全失去了對前線戰事的控制。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德軍機槍小組


設立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必要性

事實證明,僅靠一個精簡的總參謀部不能很好的協調7個集團軍的作戰行動,必須在總參謀部和集團軍司令部之間新設立一個戰役級的司令部,即集團軍群司令部(俄軍叫方面軍司令部),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將轄有2-4個集團軍,負責某一方向或戰區的統一指揮,直接向總參謀部或最高統帥部負責。以往的戰爭中,人們普遍將指揮體系分為戰略和戰術兩部分,最高統帥部負責戰略,前線集團軍負責戰術。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往一兩個集團軍進行的會戰已經擴大為6-10個集團軍的大型會戰,最高統帥部難以直接掌控如此多的集團軍,勢必需要一個新的前線指揮機構來協調各集團軍的 作戰,這樣新的指揮體系將是戰略-戰役-戰術三級,集團軍群司令部將擔負戰役層級的指揮任務。

論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淺談1914年德軍前線和統帥部的指揮問題

德軍步兵發起進攻


德軍總參謀部要想在1914年的西線實施一場大規模的運動戰,就必須通過組建集團軍群司令部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設立三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分別負責左翼、中央和右翼三個方向上的作戰,也可以設立兩個集團群司令部,一個負責左翼的防禦,另一個負責中央和右翼的進攻行動。這些集團軍群司令部將負責統一整理戰區的情報和軍事形勢,定期向總參謀部彙報,總參謀部根據情報的彙總,合理的分配預備隊或從前線抽調部隊,這些預備隊將交給集團軍群司令部作為戰役預備隊,使集團軍群司令部可以迅速的應付前線的突發情況。德軍總參謀部曾考慮過組建一個機動的野戰大本營跟隨右翼主攻部隊前進,對各進攻集團軍實施有效的協調,總參謀長將親自指揮這個野戰大本營,這個野戰大本營其實就相當於集團軍群司令部,可惜這個想法未能實現。在戰役級司令部的認識上,俄軍無疑走在了最前面,這主要使因為俄軍的規模更加龐大,東線戰場更加寬廣的原因,德軍和法軍都沒有及時意識到戰役級司令部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