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读谢觉哉家书,体味那时”官“的情怀

读谢觉哉家书,体味那时”官“的情怀

一个偶尔的夜晚,打开电视机,看到央视的一个新节目——信中国,凑巧听到了朱军主持、陈建斌朗读的一封家书:革命时期延安五老之一、建国时国家民政部长谢觉哉写给儿子的信。

听完短短二百五十八个字的信(上图片中第一封),我被朴素文字所表达的不平凡情怀所打动了。

五零年,刚建国,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吃饭都会有问题的。要知道,中国解决温饱问题是在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经验升级为全国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得到解决的。

所以,不仅是信中谢觉哉部长的儿子子谷、廉伯很穷,估计谢部长也很穷的。但是,尽管穷,他还依然坚守坐车买票的规矩,没有利用职务便利让儿子搭便车。

那时候的官,看来穷得很啊!按照现在有些人的观点来看,那都是穷鬼,是没有前途的,也不受人待见。从五零年到二零一八年,这才过去半个世纪68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那时候的穷官,很守规矩,很自觉。

有诗为证:

你们说我做大官

我官好比周老倌

起得早来眠得晚

能多做事即心安

其甘为“焦”官,为人民服务奋斗不息、勤勉干事不懈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学习。

共产党员的官,就是要干事的,就是要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的,多做事,多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才能让心灵得到慰藉、安宁。这是谢觉哉部长用自己朴素言语、不打折扣行动对那时候“官”的一种诠释。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官而言,何尝不是呢?

如果每个官员都如谢部长那般,“焦”官多了,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就快了,怨气就小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更蓬勃向上了。在这种风气环境中,国家公务员队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相信会很少受到非议的。

字数不多的家书中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及为官定位,令人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而老一辈革命家善于用简短朴素文字表达深刻思想、情怀的文风,也值得我这个文字工作者去认真领会,在日后的写作中加以应用,戒除文风虚浮华丽、言之无物、冗长无味等问题,以提高写作水平。

(完结)

备注:

读谢觉哉家书,体味那时”官“的情怀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