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海軍故實」海軍禮炮背後的祕密

「海軍故實」海軍禮炮背後的秘密

1891年訪問日本期間拍攝的“致遠”艦照片

「海軍故實」海軍禮炮背後的秘密

日本美術作品:1891年訪問日本期間,北洋海軍在“定遠”艦甲板上舉行的招待會。

1891年北洋海軍應邀出訪日本,6月30日中國軍艦到達神戶,旗艦“定遠”代表艦隊鳴放21響禮炮,向日方致以國禮。當時神戶港的炮臺沒有火炮,港中僅有的一艘日本軍艦又恰在上塢,均無法施放禮炮還禮,使得中國軍艦的行禮變得寂寥無和。就在北洋艦隊各艦泊定後,日方立刻派人登艦告以沒有還禮的原因。隨後,第二天日本軍艦“葛城”匆匆趕到神戶,在入港時首先根據中方艦隊司令的官階,鳴放了17響禮炮。繼而,在第三天,“葛城”艦長專程登艦拜謁丁汝昌,請求代神戶港炮臺還前天之禮,得到中方同意後,“葛城”艦鄭重其事鳴放了21響禮炮,補上了欠中國艦隊的回禮。

「海軍故實」海軍禮炮背後的秘密

日本海軍炮艦“葛城”

上述這幕在今天看來,可能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太過於拘泥教條,乃至有迂腐之感。按照常理,只要是雙方達成互諒就大可不必大費周章再來專門補禮。然而就是在這種圍繞著海上禮儀的一絲不苟,以及紳士化的往來交流、協商,恰恰展現了作為外交軍種的海軍所具備的特質。

禮炮(Gun Salutes),在清末中國稱作賀炮,也是一種完全舶來的西式海軍禮節。

眾所周知,在導彈等武器尚未出現的近代,火炮是一艘軍艦最具攻擊力的武器,可以說是一艘軍艦的戰力基礎。17世紀時,軍艦上的火炮還都是前膛炮式樣,這種火炮在第一輪發射後如果需要再裝填,將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正因為如此,當兩國的軍艦在海上相遇時,為了表示對對方沒有敵意,除了將艦上發號施令用的旗語全部掛在桅杆之巔,表示放棄指揮外,海軍中又蘊育了一種獨特的海上相見禮節,即將自己艦上的火炮依次進行一輪鳴放,示意己艦無敵意,將火炮中裝填的彈藥射空。因而,鳴放禮炮,最初其實是一種海上軍艦相會時,互相表示沒有敵意的活動。

由之引申,禮炮的鳴放次數最初是根據鳴放禮炮的軍艦所裝備的火炮數量來確定,例如72門炮戰艦為示意無敵意,那麼就應該將72門依次發射一遍。後來嫌這樣的形式過於隨意和不確定,自英國皇家海軍開始,逐漸將這種海上艦隻相見時示意無害的舉動程式化,不再根據軍艦所裝備的火炮數量來確定禮炮鳴響的次數,而是根據一定之規來鳴放。例如英王的禮炮為21響,而當以大不列顛兼印度皇帝的身份受禮時,則鳴放非常誇張的101響禮炮。之所以以21響作為向英王致敬的禮炮聲數,源自1881年美國北大西洋艦隊旗艦“田納西”在觀艦式時向英王致敬,這艘總共裝備11門火炮的軍艦共鳴響了21響禮炮(每舷10門炮各發射2次,中央的換門架主炮發射1次)。

根據中國的史籍記載,禮炮這種海軍禮節進入中國海軍,可以上溯到北洋海軍蘊育的1875年,遇有重大場合,中國海軍已開始使用禮炮這種海上禮節,當第一批前往歐洲接受軍艦的中國海軍軍人從祖國出發時,沿岸的炮臺就以鳴禮炮壯行。和近代中國海軍是以英國為師一樣,中國海軍的禮炮製度也源自英國,即對國家、元首行禮鳴放21響,其下根據受禮者身份的不同,再分為19、17、15、13響等。

現代,禮炮已經不僅為海軍所獨用,在遇有國家交往的重大場合,陸上也會沿用這一形式。甚至於在現代中國諸如結婚典禮等場合,新人們也樂於享受禮炮聲聲這種獨特的烘托氣氛的形式。

不過,無論是海軍或是陸上或是民間,在沿襲禮炮這種古老的儀式的同時,有一個程式則被遺漏了。

按照海軍傳統,在鳴放禮炮時,每一聲的間歇,督放軍官都會念念有詞,翻譯過來就是這樣的句子:

“倘吾等非炮手,即無緣置身此間。第二發,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