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袁少安


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體現。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最原始的主體思想,自然形成的到什麼時候也改變不了的那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產生活動,才能有生活,只有生活才能產生文化。活著就離不開吃喝拉薩,只有滿足了人類活著這個基本條件才能形成文化。活著就是為了智慧的傳承?

人類為了活著,對自然規律的掌握運用所產生的過程,被人類有限的記憶記錄下來的一切。就是人類的文化!這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活著發明創造出來的!任何一個思想,任何一個對自然規律的發明應用,都是在確保人類活的更好更舒服而服務的。這就是廣義的人類的文化思想!

狹義的人類文化思想: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人種種族,不同的地理位置都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思想。那就是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種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職業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他們對活著的理解和認識。這就是人類的文化思想。

  • 不同的時間段:原始人時代,人為了生存活著,人類只能是團結起來,共同的對抗野獸,共同的獵取食物平均的分配食物,保持這個團體人員的穩定,達到一定的數量來確保這個種族能生存延續下去。人員越多當時人類生存下去的機會就會越大。這時期人類的文化思想是最簡單最單純的最原始的活著就好。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的不斷的瞭解掌握運用,物質產生了剩餘,飽暖思淫慾。隊伍不斷的壯大的同時,這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人類的階級化分出現了,貴族士大夫階層產生了。對周邊征服抓的來的其它部落的人,不在是以當食物來對待了,而是讓這些個不同種族的人,為他勞動創造物質財富。人類的文化思想從簡單的活著,升級到了物質財富的佔有慾的文化思想階段的同時,中國古代人的特有的典型的治人治世的主體思想文化體系形成了。改變了從原始人類的以發明創造,帶領著人類共同勞動創造才富的人,為領袖的時代。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時代就是點行的,以對自然規律的掌握運用來確定部落首領的禪讓制時代。轉變到王權貴族士大夫世襲制時代,為統治階級的時代了。
  • 奴隸制社會對人類進步來說是一段悲催的時代,可是這也是人類文化思想的提高進步的行為和表現。最起碼勝利者,不在把他們通過戰爭俘虜來的人,當食物一樣的都殺死吃了!而是把這些個俘虜來的人,當成了他們的私有財產和工具來用了。隨著部族的壯大領地的擴大!古老的分封制社會形成了,王權的應有者們,會把在土地的括擴充中立有戰功的功臣,自己的兒孫後代,分封到各個地方建立諸侯國。為了體現統治階級的高貴和特殊,固化人類的階級層次和便於管理,禮樂制度產生了,進一步的完善了治人治世,這個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特徵!到了東周末期春秋時代。秦國為了自身的發展壯大,奴隸制限制了物質財富的擴充。制約了秦帝國的發展,秦孝公啟用商鞅實施了變法,解放了奴隸促使了秦帝國的強大,打下了統治六國的基礎。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生存的更好更久遠,解放了對奴隸的絕對壓迫。從生產工具到庶民,在國家的律法上認可了奴隸是人!奴隸制社會大體上結束了,國家內部體質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所產生的各家思想學說,都是在完善中國古代的這個《治人治世》的文化思想!這個治人治世的文化思想,連帶著產生了一系列的治人治世的著作。各個王朝的統治階級過於重視這個治人治世的思想,忽略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進步的作用。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後。
  • 人類的文化思想,是從最原始的活著,飽暖思淫慾,到豐衣足食,到如今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文化體系。人類發展到如今都是在為了活著,活的好點,活的出彩。而努力著!這個活著、活的好點、活的更好一點、活的出彩!這就是人類文化的思想核心。從古至今要是誰違背和剝奪了,這個最原始的活著的文化核心思想!那就是各個王朝的滅亡的時期。這個活著的文化核心思想,也造就了中國五千年王朝更迭史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種族:地球這麼大,生活在各個地方的人,就會形成各個種族的信仰和生活習慣!就會形成他們為了活著活的出彩的方式方法!這就是他們的文化的核心思想!誰要是強迫他們改變,就會造到他們的反對和報復!

不同的地理位置:就是一個民族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都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會有他們的文化特徵出現!

  • 不同的職業:每一個職業都會有每個職業的訴求和規則,如果要是某些人從事特殊職業的人!那這個人就得必須為了他們的職業盡職盡責!和尚尼姑讓他們結婚吃肉!就是違背了他們的文化的核心思想!

陽光下小草863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

像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沒有傳承我們就看不到。雖然很多人保護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的傳承,國家也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還是有很多失去了傳承。現在社會是快節奏的,很多文化傳承恰恰需要耐心,忍受寂寞,用心學習才行。

還有民族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也都需要傳承,像是民族服裝,舞蹈,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民族特色文化。

還有教育文化,比如我小的時候,被父親教育,窮也要有骨氣,不許拿別人東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我記得我在很小的時候,拿了鄰居五毛錢,我知道不對,可是那一瞬間鬼使神差,我就拿了,自己去買了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我不敢說,怕捱打,但是父親教育我是記得,所以我很愧疚,當時也不懂得去說對不起,也沒有勇氣去說出來,所以這份愧疚就一直壓在心裡,讓我後來不至於行差踏錯。所以我現在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需要的告訴媽媽,媽媽給買。我孩子的書包裡一旦發現不屬於她的東西,我都會問,曾經在幼兒園女兒的書包裡也有過別人的橡皮,我問過,我女兒說撿的的,別人掉地上了,她看著喜歡,就拿回家了。我告訴她,喜歡也是別人的,要還回去。喜歡的東西,要自己花錢買,用著才踏實,自己買不起,可以努力,但是不可以偷,不可以搶。我的女兒現在已經會交朋友了,有一次帶回了一條編織手鍊,她說是她新的朋友親手編織的,我說你有沒有送你這個朋友東西,她說沒有,不知道送什麼。我告訴她,朋友之間是相互的,禮物不一定貴重,但是必須得用心。我的女兒最後送的什麼我不記得,但是她說她朋友也很開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文化,這也是一種傳承,讓我們的美好的品質一代代傳承下去,丟掉那些不好的,讓我們的後代能夠活的更好。



朵朵花兒水中游


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簡單概括的的話就是“五倫五常”。

一、五倫: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更好的回答呢?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討論!


逸雲赤玉


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簡單概括的的話就是“五倫五常”。
一、五倫: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42312cef4724ee2aee67ab7f0d6ab89\

90創業小洪


文化是一個相當龐雜的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度,甚至不同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理解。

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意識形態,屁股決定腦袋。墨子主張兼愛,體現了庶民的願望。儒家提倡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代表了統治階級的願望。馬克思主義直接宣佈,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聖經,旗幟鮮明表示為窮人服務,沒有一點的虛偽和掩飾。任何的欺騙和掩飾都代表著心虛。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日和月,代表著天道。日月為“明”,主張光明磊落。日月為“易”,易就是變。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儒和道同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也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改造。所以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祖宗崇拜,沒有過多的宗教信仰。祖宗不僅給我們留下精神和物質財富,還可以庇護子孫,是我們的保護神。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講究實際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核心。天塌可以補,地陷可以填 ,見神殺神,見祖殺祖無情地開闢前進的道路。外儒內法是中國文化主要的表現形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文化有時代的特徵,當今社會,誰佔領了科技高峰,誰就是強者。文化的內容十分龐雜,五彩繽紛,總之是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外表豐富多彩的,脫去偽裝,本質卻很簡單。


老梁139490047


文化是人造的,也是由人來發展的,把人抽掉了,文化無所謂有,核心當然是人。

因此非要按你這拗口的提法什麼“文化的核心思想”說的話,那可以說成是人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這種關於“人的核心思想”的思考關注本身就是在創造文化,而且關於這種關懷人關注人的文化就是一種人文人本人道人性的文化。

文化的主體是人,思想是人的事,“文化的思想”,這說法是把“文化”二字擬人化了人格化了,成了獨立於人之外的一個像人的什麼東西,糟糕的是這麼一旦獨立於人之外,那就是與現實的人對立的,大有在監視著人扭曲著人的所謂“文化”……文化有優劣,那種本是作為人的活動而同時創造的作為現實人的延伸的“身體”的文化優,反之卻要發出抹煞主體人的糟糕的作用的文化是劣……


質躍


(一)陰陽合一

陰陽,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的雙方又是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對方轉化。這也是樸素的辯證法。例如水,在一定溫度下可以結為冰,冰在一定溫度下又可以轉化為水。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陰陽思想有個模式,是用太極圖表現的,那是哲學模式的一種形象表現。半黑半白的太極圖表明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其中一條S曲線,生動地表明瞭黑與白的運動變化。圖中還有兩個魚眼,白中黑眼,黑中白眼,說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正是陰陽各自向對方轉化的內在根據。

陰陽思想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是當我們處於優勢的時候,應當居安思危,時刻保持一種憂患意識,才不會“大意失街亭”;反之,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候,則應樹立自信心,敢於拼搏進取,力挽狂瀾,才能轉敗為勝。

五行思想,是宇宙統一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這些物質又是運動著的,也是相互聯繫著的。中醫認為,五行生剋的關係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就說明,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或力量能夠凌駕於一切事物和力量之上而獨霸天下。所謂“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也要把握適度,否則適得其反。比如,金克木,用斧子劈柴,劈多了,斧頭自身也就磨損了,又如土克水,水庫儲水,壩高要適當。太高了,儲水超過承載度(或者大雨超出集雨量)庫壩也就倒了,造成水災。這也告訴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把握適度,否則就會造成損失。比如,適當鍛鍊運動有益於健康,超大運動量則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二)天人合一

講的是人類社會和大自然是個統一體,彼此是相通相依、和諧共存的。

這個思想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順應天時,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說過“不違農時”,指的是該種時就種,該收時就收。中國人不講征服自然,雖然也說人定勝天,指的只是克服困難,戰勝自然災害,但也要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只有“人愛鳥、鳥愛林,林涵水,水涵人”這樣的良性生態循環,維持好每一條密不可分的食物鏈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才能營造和諧統一的生態家園。過去“除四害”,消滅麻雀、老鼠、蟑螂、臭蟲,但事實證明,那些生物是滅不絕的,因為它們有自己的習性功能和生存環境,就是一例。所以,我們一定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著力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好生態平衡,地球才會變成“天人合一”的和諧家園。

(三)“中和中庸”思想

和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夠互相協調、相互並存,相互促進。和文化思想是時代進步的主題,也是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尤其需要提倡“和諧共榮”。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承認並尊重員工彼此的差異性,實現員工身心和諧、內外統一、精神與物質均衡發展,進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科研和優秀的團隊精神。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足見人和最為重要。一個家庭,家和萬事興;做生意要講和氣生財;搞政治,要政通人和;做事業,要和衷共濟;與人相處,要以和為貴。總之,“和”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

所謂“中庸”就是要求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公正公平,恰如其分。但,中庸並非和稀泥、不講原則。總的要求是處理問題要恰到好處,把握好一個“度”。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麼叫“同而不和”,就是結黨營私,不是團結絕大多數,而是拉幫結派,必然影響大局。所以,大到國家和諧,小到單位團結,都必須提高每個人的品德修養才行。

達到和諧又要以忍讓、寬容為前提。歷史上有個故事,在安徽桐城有個六尺巷的地方,兩家人為建房爭地打官司,其中一家名叫張廷玉,給父親、當朝宰相張英告狀,後其父回覆“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很受啟發,讓了三尺之後,對方又感到不過意,就也讓三尺,便成了“六尺巷”,而張延玉後來也修身齊家,成了一名宰相。可見,和文化也是“真善美”的統一。我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要不斷融入新元素、新技術、新人才,保持與企業利益相關方面的和諧合作,把握好企業的生存之道,“重義輕利、見利思義”,才能達到和諧共榮、共享共贏。

(四)修身克己

一個人如果不能修身,那就齊不了家,一個家庭都治不好,那更談不上治國了。國家治不好,當然不能在世界和平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孔子曰:“殺身成仁”,孟子曰:“捨生取義”,孔子還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都講的是品德修養。當然,修身的要求首先應做到克己。只有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才是強者,才能成就事業。

需要強調的是,修身克己必須包含意商、情商的鍛鍊。據專家研究,非智力因素對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三商”——意商、情商、智商。而修身養性,就是要克服極端禮記和極端任性,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每個人都應做到。果真如此,我們的世界就會充滿愛,明天就會更加美好。

中華傳統文化視角:這四個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滲透至各個文化領域、各種文化表現之中,並起著指導作用。同時,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四個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試想一個人活在世上,他總要對萬事萬物的存在與變化有個基本看法,這就是基本哲理。其次,這個人又是存在於大自然中,所以他必須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有所認識。再其次,這個人又是生活在社會上,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社會問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最後,這個人的自身也是一個存在,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自身並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所以總起來看,可以說“四個重要思想”是一種全方位的概括。


古倉號


文化是什麼?借用餘秋雨先生的定義。文化就是一種形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他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國家層面叫國民性,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佛家的覺者人格理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辯證統一思想等。地域層面有山西晉商文化、上海海派文化、深圳拓荒牛文化等等。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諸如詩詞歌賦、繪畫雕塑、八大菜系、精美古建築,還有親情倫理等。


為了更美好的家園


謝謝!"文化"是廣泛性的概念,其核心也應隨之而變化。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穩固的知識、思想、意識觀念,也就是"文化"這個詞兒的概念。它被包存在許多領域裡,在時間領域,有人類社會發展文化(即歷史發展的各個朝代文化)等;在空間領域,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外囯文化、城市文化、農村文化、各地方文化等。在物質生產領域,有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等,在物質生活領域,有飲食文化、營養文化等;在精神生活領域,有詩書禮義文化、戲曲娛樂文化、休閒旅遊文化、風俗習慣文化等;另外,從人的生理發展過程看,有生老病死葬的文化,從人的生活需要看,有衣食住行用文化等。等等,不勝枚舉。以上所述,每一文化項目中,都有一個核心思想,在此,簡舉幾個實例如下:中國文化:和為貴,對內民族團結、黨派協商民主、社會和諧;對外誠信交往、共商共建共享。飲食文化:安全健康為上;建築文化:安全、簡樸、優雅。等等,說明"文化"概念中,不可能有一個共性的核心。請教正。

l


月輪山老人


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人群其文化的核心有所不同。或重在物質方面,或重在精神方面。但無論何時何地何人,其"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應是文化的核心內容,它決定人的發展方向和狀態,決定一個人如何處理其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決定人生的一切感受與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