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从开封到密县,从上海到洛阳——马金凤的成名路上

4、从开封到密县,马金凤成为主演

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学有所成的马金凤来到省城开封,投入著名演员“小火鞭”王金玉的戏班,开始在豫剧大本营崭露头角。 可惜,没等马金凤在开封唱红,日本鬼子的铁蹄就踏破了河南省垣的城阙。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结束不久,日寇开始疯狂的反扑,很快便占领了徐州。1938年春天,在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进入河南省的地界。到了5月份,省城开封已经处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之下,涂着血红膏药般标志的飞机,经常飞临开封上空,扔炸弹,撒传单。开封的大街小巷里,硝烟味和血腥味越来越浓。河南省政府、河南大学,以及大量机关单位仓皇迁移避难,车轮沉滞,汽笛呜咽,一列列火车上满是难民,哭声、喊声响成一片。

从开封到密县,从上海到洛阳——马金凤的成名路上

在这大动乱中,豫剧艺人们纷纷随难民一起出逃,一部分沿铁路线向西,经郑州到洛阳,最后在西安停下脚步,使西北重镇西安继开封之后,成为又一个豫剧的中心城市。还有一部分艺人由开封向南,逃到被黄河水阻隔的许昌、漯河、周口一带,后又辗转来到河南与安徽的搭界处——远离交通要道的界首。马金凤为躲避日寇,自开封城南的朱仙镇起程,一路向西,经新郑来到密县,并入到楚马河煤窑组建的太乙新班。这个戏班在豫西一带享有盛名,班中的老艺人燕长庚、翟燕身、韩小丹等在豫剧界都赫赫有名。

在这个戏班里,马金凤和比他大12岁的张玉山结婚,生下女儿马春荣。张玉山是荥阳汜水镇人,8岁开始学戏,出科后在密县、荥阳一带演出,艺名张小孬。张玉山24岁时加入太乙班,主工须生,兼演小丑,翎子工很是出色,在当地有“活周瑜”之称。马金凤在密县一共生活、演出将近7年,曾向著名的男旦演员燕长庚、翟燕身学习“泪功”等表演艺术,拓宽了艺术视野,表演水平更上层楼。这一时期,马金凤置身在豫西调唱腔的大环境中,在祥符调的基础上融合豫西调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唱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成长为当红主演。

从开封到密县,从上海到洛阳——马金凤的成名路上

5、马金凤名震豫皖鲁苏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马金凤虽然曾回开封、郑州挂牌演出,但更多的是巡演出于豫东各地和皖北、苏北地区,并在此区域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足迹踏进了蚌埠、南京等大城市。 1950年12月,马金凤第二次来到安徽界首,被河东、河西两个戏班拥立,成立了“中原剧团”,担任团长。 马金凤先后请来徐艳琴、徐凤云、徐美兰、王兰琴等名演员加盟,使中原剧团成为豫、鲁、皖、苏交界广大地区阵容最为整齐的豫剧演出团体,四处演出,广受欢迎,马金凤也成为在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的女演员。1951年,中原剧团到商丘演出,被当地政府接收,升格为商丘专区人民剧团。

商丘古称宋州,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商丘一带,是商民族的发祥地。据说,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就曾在商丘建立商朝。周灭商后,特立微子在商丘立国,名之为“宋”,以延商祚。北宋时期,商丘名“南京”,与“北京”大名、“西京”洛阳并为东京开封的陪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1930年,8岁的马金凤就是从商丘火车站扒煤车西去开封的,剧团能在商丘落脚,也算得上是重回故地了。在商丘的几年间,马金凤带团频繁到各县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一时期,是马金凤的艺术风格臻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她开始有意识地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的长处有机地融汇、结合,并在所演出的剧目中,逐渐将自己长期琢磨、试验的成果展现出来。同时,马金凤开始对豫剧老旦行的表演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唱腔上做了很大的革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马金凤在继承祥符调唱腔的“巧、快、柔”艺术特点的同时,又将其和豫西调的舒展、深沉结合起来,致使她的演唱风格不断变化创新,一个新的流派呼之欲出。

1953年,马金凤带领剧团赴南京演出,她在兰考戏班学会、经过多年锤炼的《老征东》一剧大受欢迎,江苏省文化局特意召开了座谈会,年轻剧作家宋词和其他与会人员对剧本如何进一步修改提出意见,并建议把剧名改为《穆桂英挂帅》。此时,马金凤已经和张玉山离婚,与登封县建设局的园林科长崔炎寿结合,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婚姻。崔炎寿是个戏迷,从结婚后就放下工作,跟随剧团走南闯北。从南京回到商丘后,崔炎寿帮助马金凤对剧本作了整理修改,进行重排。

从开封到密县,从上海到洛阳——马金凤的成名路上

6、《穆桂英挂帅》唱红大上海

1953年12月底,马金凤带着新的《穆桂英挂帅》闯进大上海,在曙光剧场演出。这是豫剧第一次到达大都会上海。 上海话与中原话有明显的不同,两地人们的一般对话互相都很难听懂。来之前,马金凤和剧团尽管做了精心准备,还是有不少演员担心会没人来看。没有想到,剧团一上演,观众还很踊跃,很快便打开了局面。 1954年元旦这天,马金凤正在后台“温戏”,有个演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梅兰芳先生来看戏啦!”马金凤大吃一惊:梅兰芳大名鼎鼎,在中国戏曲演员中毫无疑问坐第一把交椅,寻常人想见他一面都难,他怎么能对豫剧感兴趣,亲自来观看自己的演出呢?

原来,梅兰芳正在上海休假,在街上偶然看到《穆桂英挂帅》的戏报,感到有点稀奇,因为他演了40年的穆桂英,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穆桂英挂帅”这回事,忍不住好奇,买票进场。没想到,他这一看,倒对豫剧看上瘾了,一连看了《穆桂英挂帅》和《樊梨花征西》、《二度梅》三场戏,并请马金凤和其他演员到他家里做客。 梅兰芳对马金凤的声腔艺术充分肯定,也指出了她在表演、服饰、化装以及眼神、台步、水袖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使马金凤大受裨益。1957年秋天,梅兰芳到洛阳演出期间,收马金凤为徒,并赠送给她一副凤冠。这是继阎立品之后,梅兰芳收的第二个豫剧演员弟子,也是他收的最后一名豫剧演员弟子。

从开封到密县,从上海到洛阳——马金凤的成名路上

在上海演出期间,马金凤曾随以陈毅为团长的慰问团赴崇明岛慰问解放军将士,并曾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一个剧场演出,一个扮演打虎英雄武松,一个扮演巾帼英雄穆桂英,一时传为佳话,上海的一家报纸曾以《活武松、活穆桂英文化广场同台亮相》为题进行报道。经过梅兰芳大师的指点和长期的艺术实践,马金凤认识到演员的表演必须围绕着剧情、人物进行,一切表演程式、动作,都必须能准确地塑造人物,通畅地传达人物的感情。在《穆桂英挂帅》中,马金凤塑造的穆桂英既有贤妻良母的柔情似水,又有巾帼武将的英武气概。在表现穆桂英的武将气质时,马金凤学习借鉴了盖叫天的“丁字步”、“云手”、“涮膀”等动作,与旦行的水袖结合在一起,创出了刚柔相济的舞蹈身段,增加了表现力,使得穆桂英在端庄凝重之中又透出挺拔英武之气。后来,《穆桂英挂帅》一剧终于大放异彩,成为豫剧“马派”艺术的代表作品。

马金凤通过对《穆桂英挂帅》的反复修改锤炼、加工融合,创出了戏曲艺术中的一个新的行当——帅旦。著名学者邓拓曾发表评论说:“帅旦这个行当,无疑是由于马金凤同志成功地主演《穆桂英挂帅》而确立了的。过去没有这个行当,这是综合了青衣、刀马旦和武生的某些演技,经过统一加工,而后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行当。并且在穆桂英这个人物身上,帅旦这个行当特别表现了她的复杂性……马金凤同志把这个人物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这是她的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